梳理一下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

作者&投稿:桐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有哪些?~

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yì,明天),次旬之某日为“来”。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所以就把阴(——)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毁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诗经·商颂》说:“帝立子生商。”商代统治者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周灭商时,周统治者宣称:“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大盂鼎》)意即文工创立了灭商事业,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于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庄子·天下篇》也指出: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道出了哲学同宗教、伦理的结合。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哲学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时期。这时,哲学战线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新阶段。所谓“百家”,就学派而言,可归纳为十多家。其中主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等。百家之争发端于春秋末期的显学,即儒墨之争,鼎盛于战国初期,总结于战国末期的苟子。“百家”的哲学课题,主要是围绕着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性善与性恶、古与今、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的起源等问题。这时期的争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论争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这已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


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作理论上的论证。于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王承天意”的神学目的论就成了官方的正统哲学。而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元气自然论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形成对立。这种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与当时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术史上称之为两汉经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取得了绝对统治,何晏、王弼建立了玄学(运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通过体用、本未等“纯粹哲学”命题的论辩,为门阀士族统治辩护。这种玄学与外来的佛教结合,成为南北朝、隋唐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裴鄘(wěi)等人对玄学作了批判。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宰相带头信佛,佛教成为国教。范缜作《神灭论》,以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证明人死神灭,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转时期,统治者采取儒、道、佛并用政策,强化思想统治。这时期,信奉儒家天命论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而柳宗元、刘禹锡则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对天人关系之辨作了新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宋明时期,是官僚地主阶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哲学上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合称宋明理学。它继承了传统的唯心论,改造并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完备而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而张载、王廷相,特别是王夫之、戴震等人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并审视、总结了各派哲学,把中国哲学推向了高峰。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人物,倡导资产阶级的“新学”、“西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学”、“中学”。所以,近代哲学思潮主要是西学思潮。西学运动是一次极有益的开放运动。它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促使中国人惊醒、反思,告别并更新传统。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正像维新运动一样,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阶段,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也只是构成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国学”的精神仍然沉淀在国民心理的深层,这就形成了复古与西化之争的错综复杂局面。不过,这一阶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哲学,已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进人了崭新的科学时期,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的思想武器。


中国现代哲学,就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哲学思想作为中国旧哲学的结束和新哲学开始的转折点,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哲学承上启下的哲学家;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毛泽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旗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总结。作为中国哲学史,本书主要从春秋战国写至近代。对现代哲学家就集中介绍其代表人物毛泽东、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

中国古代哲学史 摘要
第一编 先秦时期哲学
绪论 1、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 同世界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我们祖先的生产劳动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地理环境看,古代中国在北方、西方、东南方都有天然的屏障,同外界的联系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国哲学的初始时期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受到当时世界其他文明的影响。受到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定,我们祖先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农业与治水构成了中华文明产生之初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际关系与西方相比要复杂的多。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作早熟的文明,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治水。中国神话传说多偏重于实用型,较少神秘型。2、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在殷周两大王朝交替过程中诞生,并在周人的思想自觉过程中奠基的。礼乐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治国,一是教人。周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三大创建:一是礼乐之制,一是敬德保民思想,一是阴阳五行观念。这三大创建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礼乐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敬德保民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上,阴阳五行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观上。中国哲学正是在周人的这三大思想创建的基础上酝酿诞生的。3、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 西周文化对先秦哲学的产生虽然有重大的影响,但中国哲学的真正产生则要归于春秋战国之际。
第一章 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殷人后裔,宋国贵族。三岁丧父,少年贫贱。曾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由于是贵族后裔,少时懂礼,以儒为业。中年招收弟子从事讲学,后在鲁国担任都宰和司寇,不久去职。为实现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劳顿长达十四年之久,晚年归鲁,整理文化典籍。据说曾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其言论由门徒记录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材料。中庸是在肯定事物原则和性质的前提下,力争在其两端之间寻找最为合适的那一个量的点,折中主义是为赢取某些好处,而一概否认事物的原则和性质。简单一点说,中庸只涉及事物量得问题,折中主义涉及到事物质的问题。
1、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2、“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 3、“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 4、“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
第二章 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89),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自称“贱人”,擅长工艺技巧,与当时著名的工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种文化典籍相当熟悉,曾任宋国大夫。成年后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因与时势不合,始终未见重用。晚年主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并向各诸侯国推荐弟子,借以继续推行其思想主张。墨子早年曾接受儒学教育,后来因反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同,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其成员称为“墨者”,生活艰苦朴素,严守组织纪律,“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墨者出仕要由组织的领袖委派,出仕所得俸禄也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团体使用。墨子死后,这个团体的领袖称为“钜子”,继续严格执行墨家的各种规定。后分为三派,学术倾向有较大变化,直至逐渐散落。墨子曾将自己的思想概括为十个方面,史称“十事”。《鲁问》记墨子自云:“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xi3)音湛(zhan4)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十事”是墨子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
1、“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 “尚贤”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革新色彩,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强调在人员任用问题上,必须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用,无能则弃。2、“天治”、“明鬼”的形上要求3、“三表发”及功利主义思想倾向 墨子看到,当时人人只是自爱,只是自利,结果弄得人人争斗不休天下昏乱不宁。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兼爱”,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了,那么利自然也就可以相互交换了。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交利,兼爱是交利的思想基础,交利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由兼爱引出交利,将义与礼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先秦各大学派中是非常有特点的。
第三章 老子与其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生卒年不详)其人,在西汉初年已比较神秘了。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里讲到三个老子,即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dan1)。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司马迁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1、老子道德思想的含义与特点 老子讲了道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独立而不改”,其二是“周行而不殆”。所谓“独立而不改”即是强调道的永恒性(“先天地生”)。具体的说,有三层意思。第一,道是“无物”,道不是有形的东西;第二,道又是“有物”,不但“有象”,而且“有精”;第三,有物生于无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的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3、道的思想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鲁国贵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其母代父三迁之教,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稍长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成年后,效仿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大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并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当时“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国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因仁政学说理想色彩太重,与时势不合,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共同合作,著成《孟子》一书。
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自觉以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其经历与孔子也相仿,都是先授徒讲学,再游历诸国,最后讲学著书。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孟子性格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是一个谆谆长者,性格温和。孟子则以好辩著称,个性强烈。 1、郭店楚简及思孟学派 2、以良心为基础的性善理论 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但它总是要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性,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也就是说,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所以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因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所以人人都有诚善之性。这就告诉我们,性善的根据完全在于心善,因为心善所以性善。孟子只以良心本心论性善的奥妙就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孟子还将良心本心的根据直接归到了天上。3、良心本心是内在的,能不能得到它,完全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行为得不到预想的效果,都应该反身寻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智;礼待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敬。反求诸己首先是自反,自反实际上是一种思的过程。自反就是自得,“自得”是“自己得到良心本心”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说,君子用大道来加深造诣,就是要求自得。自得就能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得深;积蓄得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得。总之,反求诸己是自反和自得的紧密结合:自反是从途径上讲,自得是从目的上讲;自反是反思自己的良心本心,自得是得到自己的良心本心。一旦做到了自得,听从良心本心的命令,也就成就了道德。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王道主义 孟子构建性善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所谓王道主义就是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你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详细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简单易懂.没时间的话,把书的目录看一遍基本上也能了解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以下是从别的地方粘的,供参考.
1 先秦哲学
孔子的仁爱哲学 墨子的兼爱哲学 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 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 周易哲学 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 两汉哲学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 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 魏晋玄学
王弼贵无论 裴頠崇有论 郭象的独化论 僧肇的不真空论
4 隋唐佛学
天台宗三地圆融 法相宗万法为识 华严宗四法界 禅宗自性顿悟
5 宋明时期
张载太虚即气 二程天即理 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 陆九渊心学思想 王守仁致良知
6 明清时期
王夫之理依于气 颜元的哲学思想 戴震的哲学思想
7 近代哲学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洪秀全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

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本体论思想中,中国哲学始终关注的是天地万物由何而来问题,而不太重视天地万物由何而成的问题,这就使中国哲学本体论鲜明地表现出宇宙生成论的特点。太极论认为天地万物都从太极发源,由太极分化变现而来;道体论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天地之先,是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理本论强调理在物先、理...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如下: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

近现代哲学思想概述有哪些?
近代哲学是救国救民的精神武器,它围绕着古今中西之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龚自珍(公元1791~1841年)和魏源(公元1794~1857年)目睹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凋弊、军备废弛、鸦片输人,致使中国“兵弱银荒”的现实,深感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主张学习西方长技,变法...

学习中国哲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1、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2、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

学习中国哲学有哪些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有助于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智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应对现代挑战: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资源危机、道德滑坡等。中国哲学中的许多思想,...

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一词,是指一种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译自西文Ideism,指在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精神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一性的。中国古代哲学史 春秋时期有孔子的"天命"、墨子的"天志"、孟子以"天"为第一性的本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董仲舒把儒学...

从当代的角度反思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今天,哪些哲学仍然运行良好,哪些...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家有哪些?其哲学思想是什么?
提出只要认识天地间充满了“仁”,即可消除人物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是理气结合而成的。从理方面来的“天命之性”,凡圣一样都具有善质;从气方面来的“气质之性”因气有清浊厚薄,故有贤愚、善与不善之分,但只要“肯学”,“不自暴自弃”,下愚也是可移的。在认识心理思想...

朱熹的主要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具体的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变化 -
鲜霞必喜:[答案] 你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详细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简单易懂.没时间的话,把书的目录看一遍基本上也能了解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以下是从别的地方粘的,供参考.1 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 墨子...

宜君县18369597630: 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
鲜霞必喜: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哪些? -
鲜霞必喜:[答案]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哪六个历史发展时期?
鲜霞必喜: 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宋元和明清至鸦片战争前期这六个历史发展时期. 1、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
鲜霞必喜: 可读一读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对发展的脉络的了解会有帮助的.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鲜霞必喜: 最先的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例如荀子,主张世界是物质的具体到火、水等等,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发展清朝的王夫之(具体看历史必修三或问问历史老师)... 他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再接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正确接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哲学发展史 -
鲜霞必喜: 中国哲学发展史,建议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那么你对中国整个哲学发展史就会有个清晰的理解了!整体而言,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思想,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宜君县18369597630: 中国哲学史有哪些主要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理论形态 -
鲜霞必喜: 其实,中国思想理论的历史分期是按照学术思潮史的分期来的.哲学也不例外.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道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 这一分期也就把主导各时期的理论形态讲清楚了,如果就要从各家交流的角度讲,中国的哲学理论可以看做: 诸子百家争鸣期——儒家独尊地位——援道入儒与玄学——援佛入儒与道学——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宜君县18369597630: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
鲜霞必喜: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宜君县18369597630: 有哪些中国哲学 -
鲜霞必喜: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