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最真实的写作背景到底是什么?

作者&投稿:蹉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
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夜晚,张继让老船工把小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哪里也不想去了。

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里静静流淌。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摇动,恰似随风轻摆的摇篮。我且在这“摇篮”中好好睡一觉吧,也许明天醒来,会有一个好心情。

张继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可往事偏要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十年苦读的艰辛,父母的期待,别人的鄙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钢针似的,扎得人心疼。最让张继心疼的是奶奶,赴考前,奶奶把张继叫到床前,颤抖着双手,从自己身上取下一尊拇指大的玉观音,戴到张继的脖子上。这尊玉观音奶奶随身戴了几十年,张继从未见她取下过。奶奶说,观音菩萨会保佑她的孙儿金榜高中的。

张继摸摸身上的玉观音,暗叹一声:“唉,奶奶,孙儿愧对您老人家啊!”

张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索性披衣起来,准备跟船工说说话。出了船舱他才发现,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小河上渔火点点,每一点渔火,就是一户人家。张继不想惊动老船工,就悄无声息地站在船头赏月。月亮好像瞧不起张继这个落第书生,渐渐西沉,一会儿就从枫树梢头落下去,再也看不见了。就在月亮落下的枝头上,传来一声鸦鸣,在静夜里显得格外凄凉。这只乌鸦为什么深夜还鸣叫?它也和我一样愁肠百结难以入眠吗?

江上起风了,张继临风打了一个寒颤。已经是深秋时节,难怪夜风侵肤。他正要回到船舱去添衣服,就听到一声钟声,仿佛从天外传来。钟声在静夜里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勾起张继的无限乡愁!小时候,张继经常跟奶奶去寺里烧香许愿,听惯了这样的钟声。在这落榜时候,在这异乡的深夜,听到这熟悉的钟声,让人怎能不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想起慈爱的老奶奶?家中的奶奶知道孙儿落榜了吗?不,在奶奶的眼里,孙儿是最优秀的,她老人家一定日夜盼望孙儿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呢!

夜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河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张继望着夜色中的枫树古桥,脱口吟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00多年后,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人传诵这首《枫桥夜泊》,而张继落榜那年,考中状元的是谁,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如果不是落榜,张继恐怕想破脑袋,也写不出这么凄美的诗,正是落榜成全了张继。我们有幸读到《枫桥夜泊》,也是沾了张继落榜的光

可以说张继的一生都是这种漂泊孤独的一生,他这辈子可能说写出最出名的一首诗,也就是《枫桥夜泊》。至于当时的大背景就是安史之乱,相信学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导致唐朝的统治进入后期,也就是说安禄山之变之后,基本上唐朝统治就趋向于灭亡,逐渐失落。当时给出的这种背景就是张继在逃亡的路上,因为当时军队的人,动漫导致了社会上的动态,然后再就向南方逃亡。路上,在晚上的时候,他看到这种场景,就写出了这首千古文明的事,可能是当时的场景并未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他描写的就是一个有一个破旧的寺庙,然后当时夜晚,月亮很圆,有一点秋风,有一点秋水。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最经典的诗。这首诗背景是当时天宝十四年一月的时候爆发历史上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相对政局安稳所以诗人也一起流落到苏州,正值夜晚,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愁眠、寒山寺的钟声都像是在描写自己客居他乡的寂寞和孤单,寓情于景的典型。身在他乡不能回到家乡的孤独寂寞和忧愁不禁涌上心头。也许当时的诗人真的感觉自己像一束浮萍漂泊人生才感叹而写吧。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当时因局势动荡流落到异乡,在途径苏州寒山寺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尚无归宿,心中更是孤寂,思乡忧国之愁。诗中尽显凄凉之意。

这首诗是唐朝张继的作品,安史之乱以后,江南的政局比较稳定,所以不少文人纷纷逃到江苏浙江这一带避难。张继路过寒山寺的时候写下的。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等景象。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忧国之念以及深处乱世而又处可归的顾虑充分表现出来,是一首忧愁之诗。

枫桥夜泊大约是写作于安史之万之后作者张继正在逃亡的路上,其实张继这一生最出名的一首诗,也可能就是这首诗。吃的整体也体现出那种有家无处归,孤月对寒星,一个逃亡人的心态,表达的淋漓尽致,就看诗的题目就能看出来枫桥夜泊这是种什么样孤零零的感觉?朝廷破坏如此,自己又有如一颗草木,无根漂泊天涯,说说诗人当时应该是感到无助和失望至极。


枫桥夜泊 古诗原文
关于这首诗中"夜半钟声"的争议,后人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诗人创作的艺术加工,有的则考证其真实性,但无论如何,这钟声已成为千古流传的诗中意象,寓含着诗人的情感寄托。《枫桥夜泊》以其精炼的词语和深远的意境,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张继在寂静夜晚的孤独思考,以及他对生活与自然的深深...

枫桥夜泊的诗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 古诗
诗意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

诗词|“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真的有钟声吗?看看古人怎么说?
唐代张继有一首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夜半钟声”的细节曾引起反复不已的争论。欧阳修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嘲笑张继说:“ 句则佳矣,其如夜半不是打钟时 。”意思是说,诗是好诗,就是半夜不敲钟啊。后来,认真好学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哪首古诗,作者是谁?
回答: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

《枫桥夜泊》写作的时代,背景
张继作这首《枫桥夜泊》的具体时间也颇有争议。一说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行踪到过吴中一带。还有一说,张继作此诗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不管哪一种说法,张继作此诗时心情不佳是肯定的。江南秋夜,孤舟一叶,...

《枫桥夜泊》这首诗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前两句的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原文:《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2、《枫桥夜泊》选录概况 《枫桥夜泊》最早见于高仲武编选于大历十四年(779)的《中兴间气集》,诗集编选了包括张继在内的唐肃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选张继诗三首,其中之一...

《枫桥夜泊》通过一个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醉”字,不仅仅是表达了诗人张继在美景中的陶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念。张继倡导“诗以言志”,提倡把真情实感融入诗中,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他的这种诗学观念与唐代诗歌的“自然”和“真实”的主张相符合,因此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诗歌中极富代表性,成为唐代自然诗的杰出代表...

枫桥夜泊 的翻译
枫桥夜泊的翻译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亮已落下,天将破晓,乌鸦开始声声鸣叫,漫天冰雾,弥漫着寒霜。我停泊在枫桥的江边,面对着闪烁的渔火独自忧愁而入眠。夜深人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从寺外传来了沉重的钟声,这半夜的钟声深深地飘荡到了我的...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写于落榜之后吗?
落榜的张继与《枫桥夜泊》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直勉利复: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写作的时代,背景 -
直勉利复:[答案] 张继作这首《枫桥夜泊》的具体时间也颇有争议.一说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行踪到过吴中一带.还有一说,张继作此诗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

献县18740189710: 张继的《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直勉利复:[答案] 不朽的失眠(作者:张晓风)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写作的时代,背景 -
直勉利复: 张继作这首《枫桥夜泊》的具体时间也颇有争议.一说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行踪到过吴中一带.还有一说,张继作此诗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不管哪一种说法,张继作此诗时心情不佳是肯定的.江南秋夜,孤舟一叶,羁旅的孤单在寒冷的秋夜达到了极至.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江边枫叶,渔家灯火,穿过时空而来的悠悠钟声,这美丽而寂寞的江南秋夜令游子断肠.在寒山寺旁的枫桥苑内,有一尊张继的雕像,雕像取半卧姿,他仍像卧在船头,举首,闭目,神情黯然,雕像较好地把握了张继的神韵.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
直勉利复: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 إإ张继,字懿孙.襄阳人.唐代诗人,进士.历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管财赋).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献县18740189710: 张继《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唐朝张继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他的忧伤在什么情况写显现出来 -
直勉利复:[答案] 搜下初中学过的哪篇课文就有了 很值得看 可惜我忘记什么名字了 :一个秋天的夜晚,一位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诗意美,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唐章界的写作背景? -
直勉利复: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写作背景 -
直勉利复: 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那年他落榜了,非常适宜,晚上他呆在船中,彻夜未眠,听到了不远处古刹中传来的钟响,感极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献县18740189710: 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直勉利复: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献县18740189710: 枫桥夜泊作者唐张继这首诗的意思 -
直勉利复: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创作背景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