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作者&投稿:宗政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元古代大陆裂解的沉积学证据~

笔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区域地质填图,对龙首山地区广布的一套砾状白云岩成因进行过讨论(李文渊,1991,1992),初步提出其是震旦纪早期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质碎屑流沉积。近年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层位砾状白云岩不仅龙首山存在,甘肃北山、祁连山亦均有大面积分布,其应代表了大陆裂谷初期的沉积产物。与其伴生的基性火山岩表明可能存在地幔柱上涌,导致大陆壳拉裂,从而形成崩塌堆积,并随即沿裂谷斜坡下滑,在海水作用下逐渐形成碎屑流而整体运移并保存下来。不是所有的大陆裂谷都可能形成碳酸盐质碎屑流沉积,但晚前寒武纪在陆壳较厚的情况下,再有过稳定的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突发的大规模裂谷活动形成典型的碎屑流沉积应该是普遍的,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是大陆地壳裂解的先兆和标志。可能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一)新元古代碳酸盐质碎屑流沉积地质分布
龙首山地区的砾状白云岩,西起龙首山东端的小口子,向西经马房子至藏布太以西,长百余km(图3-7)。以中段马房子、烧火筒一带最厚,达百余m,向两段逐渐变薄。由于后期构造褶曲和逆冲断裂的改造,横向上表现为重复出现,过去地质普查中曾将其确定为不同层位相同岩相的重复出现,直至20世纪80年代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才查明为同一层位的构造重复(李文渊,1992)。近年来,甘肃北山、祁连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亦鉴别出类似龙首山地区砾状白云岩特征的岩石分布,区域上划归为震旦系。
龙首山地处华北陆块的西段阿拉善地块南缘,龙首山群为结晶基底,岩性主要为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间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和变粒岩等,花岗质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U-Pb法定年为1914±8.5Ma(修群业,陆松年,于海峰等.2002),侵入片麻岩中的红色花岗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734~1768Ma(汤中立、李文渊,1995),应为古元古代或更早时期的产物。龙首山群上覆墩子沟群、烧火筒群等中、新元古代地层。墩子沟群下部由含炭硅质板岩和变长石石英砂岩组成,上部为硅质条带白云岩、层纹状白云岩、藻白云岩和含铁白云岩等,含炭硅质板岩测得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261±21)Ma,并发现众多的Leiopsophophaera sp.,L.Solida,Lignum Striatum,L.minor Schep等微古植物化石,综合判定形成于蓟县纪。烧火筒群由三层岩石组合组成:砾状白云岩、含砾千枚岩和含炭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千枚岩。从区域岩相分布分析,砾状白云岩中所含砾石来源于下伏墩子沟群硅质条带白云岩的特点,应为烧火筒群下部层位,中部为含砾千枚岩,上部含炭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千枚岩。根据上部含炭绢云千枚岩中发现大量Leiopsophophaera solida,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震旦纪偏晚期的微古植物化石的特点,烧火筒群总体应为新元古代中晚期产物,或者说砾状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华南纪-震旦纪。
龙首山地区显生宙地层分布零星,除以底界为含磷层位为特点的寒武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局部分布外,早古生界缺失,晚古生界有紫红色泥盆纪磨拉石和安山质凝灰岩、玄武岩和石炭-二叠纪纪碎屑岩呈局部断陷盆地分布。
(二)新元古代碳酸盐质碎屑流沉积岩相特征及典型剖面类型
砾状白云岩呈灰色-灰白色,为砾状结构的含砾-砾质白云岩和白云岩质砾岩,有时在顶部见有薄层不含砾白云岩层,局部夹有已变质呈千枚岩的细碎屑岩层。区域上可相变为灰绿色绿片岩、钠长阳起片岩、绿泥钠长片岩和绿泥钠长绿帘片岩,原岩恢复为正变质岩,系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的基性火山岩系(汤中立和李文渊,1995)(图3-11)。
砾状白云岩砾石类型单一,仅见白云质和硅质砾石。白云质砾石含量占整个砾石的85%以上,砾石轮廓清晰与杂基白云岩显著区别。个别白云质砾石为层纹状白云岩,与下伏蓟县纪墩子沟群层纹状白云岩极其类似,局部还见有显示肋状硅质条纹的白云质砾石(图3-12);硅质砾石主要为燧石和发生重结晶而成的石英岩质砾石,在砾石含量中小于15%。石英岩质砾石基本由下伏墩子沟群硅质条带状白云岩中具重结晶粒状变晶结构的“硅质条带”构成。

图3-11 龙首山地区烧火筒群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投图


图3-12 砾状白云岩野外露头素描

由此可见,砾石来源于下伏地层,是原地的。岩层中不同砾径的大小砾石混杂,砾径一般为0.2~30cm,个别可达40cm以上,大小悬殊,但不同地段,砾石的砾径整体上存在差别,砾石面积占整个岩层表面积的20%~60%。通过露头单位面积砾石分布特点统计(图3-13),表明砾径0.5~1cm砾石占整个砾石量的80%~90%。白云质砾石一般有一定磨圆,呈次圆、次棱角状,而硅质砾石基本上无磨圆,多表现为棱角状、次棱角状。砾石表面平滑,未见任何冰川“丁”字型擦痕和压蚀坑、槽等冰碛砾石的特征。
砾石排列无序呈杂乱分布,但随出露地段沉积厚度、砾石砾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沉积厚度大、砾石砾径大的地段,砾石多呈梨状、卵石状等不规则形态,厚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局部顶部分布不含砾石白云岩,最厚不足2m,除见水平层纹外,亦不见其他层纹构造。最为特征的是,砾状白云岩中砾石均呈漂浮状均匀分布于白云岩杂基中,即使很大的砾石也呈漂砾状漂浮其中,少见相互紧依的现象,可见为非牛顿流体所成(Shaw,1988)。

图3-13 砾状白云岩砾石砾径统计图

很显然砾状白云岩作为新元古代末的产物,其不整合于中元古代蓟县系墩子沟群之上(李文渊,1992),其间至少缺失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的沉积(图3-14)。龙首山砾状白云岩层在区域分布上的变化特点,可归纳为4种基本典型剖面类型(图3-15):

图3-14 龙首山烧火筒一带砾状白云岩地质剖面及综合地层柱状示意图

A型剖面:沉积厚度薄,一般约几米,沉积类型单一,砾石成分单纯,主要由白云岩构成,砾径小,砾石具定向排列,砾石磨圆相对较好,可能代表了一种晚期濒临沉积事件结束的组成,或暂缓期的沉积。这类型剖面主要见于龙首山地区的北部青石窑一带。
B型剖面:由两层沉积组成,上部为厚不足2m的不含砾白云岩层,下部是厚达几十米的砾状白云岩层,砾径粗大,砾石分布不均。主要见于龙首山地区的烧火筒一带。
C型剖面:均由砾状白云岩层组成,但可见至少由连续的三层组成,每层厚几米至几十米不等,不同出露地段厚度有所差异,一般底部一层厚度最大,多在几十米以上。有稳定的正粒序显示。这类剖面主要出露于龙首山的中部地区,是主要剖面类型,分布最广,北山和北祁连山也多见该类型沉积。
D型剖面:由已变质为千枚岩的细碎屑岩和砾状白云岩组成。前者厚仅几cm到十几cm,以后者为主,厚十几m以上,有些地段可达几十m。这种类型剖面在龙首山中西段是井口一带多见,最多可见连续叠置三层,反映了多次沉积事件的发生。

图3-15 砾状白云岩砾石类型素描图

本区构造较为复杂,一些研究者由于不熟悉地层,进入此区工作后举步维艰,因此首先讨论本区的地层是必要的。
20世纪60年代本区开展的1∶20万桐柏幅及泌阳幅区调工作中,曾将图幅内绝大部分变质地层命名为毛集群,此后随着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先后从毛集群中解体出与豫西地区相当的二郎坪群及宽坪群(林德超,1990;翟淳,1989),但本区推覆体内部的栾川群及陶湾群多年来一直被划为毛集群银洞沟组,而北部的准原地基底变质的熊耳群(即“南带熊耳群”)及其顶部的构造混杂岩则被命名为刘庄组。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地调三队在薄山水库的溢洪道中,发现该地刘庄组的主体实际上是变质的熊耳群火山岩,另外一部分刘庄组是“银洞沟组”(实为陶湾群)中的变质基性岩,因而将刘庄组解体。但笔者近年的研究表明,刘庄组中有一部分是构造混杂岩(melange),而恰恰是后者由于岩性复杂使人迷惑,从而使刘庄组解体的意见长期未能被多数地质工作者所接受。
由于原始沉积岩的差异及晚期推覆阶段再次对早期形成的推覆体改造等因素影响,本区推覆构造较为复杂,除了南、北基底分别由不同的地层组成外,推覆体内部的地层构成也出现南、北和东、西的差异,图2-32左下角的岩石-地层关系图解即反映了推覆体的地层组成及空间变化。兹将本区的地层叙述如下。
A.宽坪群:即原划的毛集群回龙寺组及左老庄组,经林德超等(1990)确定为宽坪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白云(二云)石英片岩、含云母“片麻状”大理岩构成,岩性与豫西相似,构成本区南部推覆体的基底。
B.变质熊耳群:即云阳-四里店地区的“南带熊耳群”,本区这一地层作为北缘推覆体的基底大面积出露。前已提到,通过岩石化学及稀上元素的对比研究,证实本区推覆体墓底出露的变质火山岩即为熊耳群火山岩。其变质程度不均匀,岩性变化较大,例如确山县毛旦山一带,除片理化外,总的外貌一眼即可看出就是熊耳群;在薄山水库溢洪道中变质较深,但残存大量的杏仁体及气孔构造,仍显示熊耳群的中—基性火山岩面貌;在薄山水库南缘的杨庄-烽头山一带.已变质成构造片麻岩,难以辨认出熊耳群的原貌。
C.陶湾群:本区南部及西部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为一套经过强烈构造变形的条带状灰岩,以往被划为毛集群银洞沟组,其岩性与方城陶湾群类似,但本区未发现含砾大理岩及云母片岩。前已提到,南召及方城一带的陶湾群中夹有变基性火山岩,本区陶湾群中亦普遍见到具一定层位的变基性火山岩(残留杏仁体的斜长角闪岩),我们曾利用Hyndman的全碱-SiO2图对两地陶湾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样品的岩石化学资料进行投影,为了对比我们也将栾川群中的变基性岩岩墙的岩石化学数据投影于图中(图1-7),结果表明,本区及南召-方城一带陶湾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属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而栾川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对上述基性岩的稀土元素作出判别图解及分布模式图(图1-8),亦得出同样结论(石铨曾,1993)。由此可见,本区陶湾群与南召-方城一带的陶湾群为同一地层。

图2-32 河南省东秦岭北部确山一带区域构造图

1—拉伸线理;2—断层;3—逆冲断层(三角形尖端指向上盘);4—走滑断层;5—构造窗;6—构造混杂岩的边界线;7—石滚河盆地;8—正断层;9—剖面起点;10—燕山期花岗岩;11—新元古代花岗岩。Pt2X—变质熊耳群火山岩;Pt2-3—中—新元古代汝阳群、洛峪群;Pt2-3K—宽坪群;ZL—栾川群;ZPz1T—陶湾群; —下寒武统;M—构造混杂岩;LT—兰店-油房庄逆冲断层;YT—鄢庄逆冲断层;DT—东大岭-草山寺逆冲断层;DsT—丁山寨逆冲断层;MT—毛旦山逆冲断层;BT—薄山逆冲断层;ZF—竹沟断层;ByF—白云山断层
D.栾川群:本区南部及西部原划为毛集群银洞沟组的地层中,还有一套地层经我们确定为栾川群。这一地层下部为石英砂岩、云母片岩及薄层大理岩互层,从岩性来看应相当于栾川地区的三川组及南泥湖组,但由于岩相变化已无法分层,这里我们笼统地称之为栾川群下部地层,其在东大岭-草山寺逆冲断层以南较薄(>200m)、以北较厚(达数百米)。这一地层之中的石英岩厚者可达80m,曾被区调工作者误认为是汝阳群云梦山组。此层之上出现了厚层状白云岩,其上见到栾川地区煤窑沟组特征的岩层——石煤层(本区不能作石煤燃烧)及上覆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以上岩性与栾川煤窑沟组相当,此层之上为石英钾长片岩及白云石英钾长片麻岩,无论从层位及岩性来看均与大红口组相当,原岩恢复为火成岩,在TAS图中投影于碱性流纹岩区,少数落入粗面岩区(图1-10),显示其比西部的大红口组火山岩要偏酸性。我们曾对比了本区及栾川、云阳-四里店地区的大红口组变质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石铨曾,1993),发现它们稀土总量均异常高,且稀土分配模式一致。利用Pearce(1984)的大洋花岗岩的标准因子分别对栾川、南召-方城的大红口组碱性岩及本区的上述石英钾长片岩类作大洋花岗岩标准分布型式图(图1-12),三者分布型式完全一致,证明本区石英钾长片岩类岩石实为大红口组火山岩。本区栾川群构成一个逆冲岩席,覆盖在陶湾群构成的逆冲岩席之上。
E.下寒武统:本区东北部直接处于推覆体基底之上为一套含磷、铀的碳质板岩、云斑状灰岩、厚层白云岩,这套地层中迄今未发现化石,但其岩性与确山北部推覆体顶部及更北部逐平一带的下寒武统辛集组特征相一致,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所有研究寒武系的地质工作者均确认其属下寒武统。本区西部在陶湾群与栾川群之间,也断断续续分布一套厚度不大的含磷炭质片岩,其岩性与豫西的白术沟组类似,前已指出白术沟组时代为早寒武世,其层位可能较辛集组低。综上所述,本区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逆冲岩席中地层除陶湾群外还有辛集组、白术沟组,上述地层均为早古生代地层,研究结果表明(石铨曾,1995),它们是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由滨浅海向半深海逐步过渡的一套地层。
F.汝阳群、洛峪群:前已提及本省华北地层区在熊耳群之上,中—新元古代南、北分别沉积了两套地层,北部沉积了汝阳群、洛峪群及震旦系的董家组、黄连垛组、罗圈组等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的一套地层;南部沉积了官道口群、栾川群等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砂岩、炭质页岩、火山岩等地层。在栾川北部地区推覆体中出现官道口群;南召-方城一带推覆体中的官道口群已大为减薄,仅沉积了高山河组及龙家园组,但汝阳群已出现在推覆体之中。本区推覆体中迄今未发现官道口群分布,但保存下来的最高层次的逆冲岩席由华北型的汝阳群、洛峪群、震旦系及下寒武统构成。

新元古代火山岩主要有两期:早期相当于青白口纪,时限850~1000Ma;晚期相当于南华纪,时限为650~850Ma。现分述如下。

1.青白口纪火山岩

该期火山岩在大别造山带北部主要有原卢镇关群小溪河组中(现划为郑堂子岩组)变基性—变酸性火山岩。基性岩类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绿片岩,变余嵌晶结构,含长结构及变余辉长(辉绿)结构,局部见气孔、杏仁状构造,相当于变玄武岩。酸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有:浅粒岩、钠长云母石英片岩,见有钠长石斑晶,相当于变流纹岩。缺中性岩。在变酸性火山岩层之下,还出现厚度较大的以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层间砾岩层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在河南境内,原苏家河群定远组及新划属的肖家庙组,原商城群石门冲组中,均有大量的浅色变酸性火山岩系,岩石类型为浅粒岩、钠长云母石英片岩等。原龟山组内出现较多变基性火山岩,以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局部出现气孔、杏仁状构造,其岩石特征与火山岩层序列基本一致,可以对比。根据地层序列对比及地层中所含微古植物组合,可划属新元古代,但仍需年龄资料予以确证。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现划属甘田坳岩组),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以变基性火山岩为主(汤加富等,2000),在变酸性火山岩(浅粒岩)中于肉铺一带获锆石U-Pb上交点年龄(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11.5)Ma,前者为原岩形成年龄,后者为变质年龄,可以确定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在湖北境内,主要有产于原红安群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中火山岩。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系为主,夹少许基性火山岩。上部为基性—酸性火山岩系,其下部常出现火山角砾或具变余凝灰结构的火山碎屑岩,其上部常出现火山碎屑岩与正常变沉积岩。在木蓝山一带,相当于原磨盘寨组火山岩分布区,出现大量蓝片岩,其特征与安徽张八岭区蓝片岩带特征一致,据周高等(1996)资料,其年龄值(锆石U-Pb)在858.04~895.54Ma,Rb-Sr等时线为848Ma。原随县群中火山岩,以变基性火山岩和变酸性火山岩为主,变中性岩少见。变基性岩有:绿片岩、变玄武岩、变基性火山碎屑岩等,在变玄武岩中常出现气孔、杏仁状构造。变酸性火山岩有:白云石英钠长片岩、浅粒岩、钠长浅粒岩、变粒岩、变石英角斑岩、变酸性火山碎屑岩等。据湖北省区域地质志(1990)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火山旋回,并分别与古井组、柳林组和垸子湾组相对应。火山岩系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变基性火山岩较少,主要出现于下部旋回底部及上部旋回上部,特别是在中部火山旋回中,每一韵律自下而上往往由变基性凝灰岩、熔岩→变酸性含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变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变流纹岩→变泥砂质沉积岩组成,显示自下而上由基性→酸性火山喷发→沉积旋回面貌,并具由变酸性的晶屑岩屑凝灰岩→凝灰岩→流纹岩为主的喷发韵律。上述火山岩系下部常出现较厚层含砾碎屑沉积岩系,并成线型分布向两侧尖灭特点,表明属陆壳基底裂隙型(NW向)间断喷发特点。其形成年代,据周高等(1996)研究,其中锆石U-Pb年龄828.06~892Ma。

综上所述,分布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张八岭群、原宿松群、原红安群、原随县群中火山岩,根据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旋回韵律特征,蓝片岩带分布及有关年龄资料,应同属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火山岩层。因上述地区构造变形复杂,确切的地层序列关系尚难建立,因此火山旋回特点尚难确定。在安徽张八岭地区,已完成1:5万系统调查,对区内构造及地层序列通过专题研究,已基本确定。取得的进展和共识是:①重新厘定了西冷组地层序列,确定自下而上由变酸性火山岩(即下部以粗晶石英角斑岩、石英角斑岩、角斑质凝灰岩为主)到变基性火山岩(上部出现薄层细碧岩),顶部为凝灰岩及沉积岩。②变酸性火山岩系之下,有陆源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含长石变质砂岩)出露,在变石英角斑岩岩层上下还出现薄层炭质千枚岩及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其间夹有少量滨海相碎屑石夹层。③岩石化学特征,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的变酸性火山岩,富钠贫钙,碱度率(AR)为3.52,以细碧岩为代表的变基性火山岩有较高的TiO2、Na2O,里特曼组合指数(δ)平均为5.07,AR为2.21,属于同源钙碱性岩系。④细碧岩分异指数(DL)为40~55,而石英角斑岩为80~95,明显缺失DL=50~80,即中性岩范围;⑤酸性火山岩厚度远大于基性火山岩厚度,火山碎屑岩厚度远大于熔岩厚度,石英角斑岩中斑晶多为晶屑状,斑晶中气液包体测温为300℃。上述特征表明,该火山岩系属双峰式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相当于钙碱性岩类。形成于以陆壳为基底(缺共生的超基性岩类)的滨—浅海盆环境,具反序列演化(由酸性流纹岩类向基性玄武岩类演化)特点,属裂隙—面式喷发。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水和Na2O混染成富水、富钠的石英角斑岩及细碧岩。细碧岩、细碧质凝灰岩与蓝片岩带形成密切相关。

2.南华纪火山岩

前已述及,耀岭河组所处层位(处陡山沱组之下、南沱冰碛层之上)及有关U-Pb年龄资料628.62~730Ma(周高等,1996),应相当于南华纪晚期。该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鄂北两郧、武当山及随枣地区。在秦岭造山带,越过南秦岭陡岭杂岩之北出露于山阳至淅川地区。近期李怀坤等(2002)在蕲春县南也有发现。主要由变玄武质或细碧-角斑质火山岩组成。变基性火山岩有: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钠长绿帘阳起片岩、钠长绿帘片岩、黑云钠长片岩、蓝闪石黑云片岩及变基性火山碎屑岩;变酸性火山岩有变角斑质、变石英角斑质及变粗面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等,此外尚夹有陆源碎屑岩和大理岩夹层。该火山岩系的喷发旋回,厚度与组成,在不同地区变化很大。总体呈西厚东薄趋势,北部两郧地区由变基性火山岩、变中酸性角斑质、石英角斑质和偏碱性火山岩组成三个由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厚达4207m。向南旋回性质不明显,主要由变基性火山岩,变角斑质火山岩组成,厚596~657m。向东至随枣地区,则出现玄武质—细碧质—角斑质—沉积岩的火山喷发-正常沉积过程,厚435~1656m。再向东,经红安至蕲春一带,常以构造岩片夹于原红安岩群中,主要有变基性火山岩及变酸性火山岩(变流纹岩)等组成。继续向东可能至宿松地区,即原宿松群蒲河组(现为甘田坳组上部)出现大量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及变酸性火山岩(白云长石石英片岩)。岩石化学成分特点相当于碱性玄武岩类,在都城秋穗的SiO2-FeO/MgO图解中,基性火山岩相当于拉斑玄武岩,应属较稳定的海盆相沉积。

还需提及的是在耀岭河组,及原红安群塔尔岗组中常见有600~800m,甚至达千米以上的变基性火山岩层,呈NW向断续展布约数百千米,基性火山岩中富含钠质,岩层中常有硅质岩伴生,基性火山岩中见有枕状熔岩流出露,可能在较深海槽中形成。

此外,分布于桐柏刘山岩及河南光山县马畈一带火山岩,呈NWW向展布,长约400km,宽约5~25km,下部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主,上部为复理石夹火山岩建造。河南地质志(1989)划其为新元古代。秦岭地区二郎坪群火山岩,杨志华等(2000)划属新元古代(900~1100Ma)。近期据张国伟等(2001)研究,认为具蛇绿岩系特征,为弧后盆地类型,推断其时代是早古生代,且主要处于北秦岭构造带内,不再详述。




(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现划属甘田坳岩组),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以变基性火山岩为主(汤加富等,2000),在变酸性火山岩(浅粒岩)中于肉铺一带获锆石U-Pb上交点年龄(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11.5)Ma,前者为原岩形成年龄,后者为变质年龄,可以确定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在湖北境内,...

新元古代—寒武纪火山岩系
根据共生的沉积岩中发育灰岩和海相生物化石、熔岩枕状构造等特征,北祁连山新元古代—寒武纪火山岩系被确认是海相火山岩系,按产状可分为两类,其一为由中心式爆发—喷溢—侵出—侵入形成的大型双峰式火山岩穹;另一类为由裂隙式喷发—喷溢形成的层状火山岩流。(1)火山岩穹:已知北祁连山地区有4...

火山岩系
新元古代火山岩亦主要分布在铁克里克隆起和桑株塔格—柳什塔格一带,前者见于叶城县坪耐附近,火山岩产在苏库洛克群中,岩性为薄层杏仁状安山岩;后者产于桑株塔格主脊蒙古包—浦什一带和柳什塔格北坡,火山岩产在赛图拉群的中部和下部层位,岩性主要为变玄武岩,夹在石英片岩之中。总体来看,新元古代火...

南秦岭中—新元古代关键地质事件
一、新元古代初期大陆边缘火山弧 南秦岭地区武当群和耀岭河群中的一部分属于新元古代早期火山岩系,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火山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的构造环境。凌文黎等(2002)通过对武当群火山岩系的详细研究后,指出武当群属钙碱性火山岩系的总体特征,无论是基性,抑或酸性火山岩显示出显著的Nb、Ta和Ti的负...

南秦岭主要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其中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火山岩过渡基底是南秦岭地质演化的基础;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建造是由火山盆地向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物质表现;震旦纪—早古生代形成统一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盖层;海西期勉略-石泉构造蛇绿岩残片的存在表明秦岭曾从扬子板块分离而形成一独立的小板块;印支期俯冲型花岗岩带与蛇绿...

构造-岩浆演化
新元古代—寒武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浆作用随着裂谷作用的发展而演化。 1.大陆裂谷系火山岩特征 (1)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岩系:北祁连山新元古代—寒武纪火山岩系主要由基性和酸性火山岩组成,SiO2含量58%~66%的中性岩石很少(图2-47,数据来源于:夏林圻等,1991、1996、2001;彭礼贵等,1995;任有祥...

南秦岭主要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这一地层组合以火山岩为主体,绿片岩相变质为特点,包括陨西群、跃岭河群的一部分、三花石群大部等地层。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在10亿至16亿年,部分可能延续至7亿至8亿年。火山岩主要为大陆边缘性非典型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火山活动从大陆裂谷演化为大洋盆地,最终成为陆缘火山岩。3.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火山活动已进入有板内拉张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局部地区从裂谷扩张发展到初始洋盆环境,甚至出现初始洋壳。火山岩也从陆相向海相火山岩演化。至新元古代火山岩以海相火山岩为主。2.铁克里克地区 仅见于长城系赛拉加兹塔格岩群中,分布于叶城县南部的哈拉斯坦河以东玉珊塔格勒一带。主体为...

新元古代及显生宙的岩浆活动
这里在中古生代,主要是泥盆纪,有两个大型岩浆区———希宾和洛沃泽尔,是由霞石正长岩所组成的,还有霓霞石 - 磷霞岩、暗霞正长岩及其他碱性岩类,其中含有磷灰岩、霞石及稀有元素矿床。很可能,它原先是一个火山侵入杂岩的根部,上部构造是中心型地表火山,此一结构的残余,保存于洛沃泽尔岩体的边部,具碱性熔岩、...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壳的增生和演化
北秦岭壳源岩石(沉积岩、变沉积岩和花岗岩类)在Nd模式年龄方面,除2.2~1.8Ga范围内的样品集中分布区外,另一个样品集中分布区为1.4~0.8Ga,表明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为北秦岭的第二个地壳强烈增生期。迄今在北秦岭尚未发现Nd模式年龄小于0.8Ga的岩石,甚至1.3~0.9Ga也是该区变镁铁质火山岩和侵入岩Nd模式年龄...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武当山是怎么形成的 -
乘妻伊可: 1.中、新元古代裂谷演化阶段(1800M—800M)(M百万年) 在18亿年时中元古代的初期,沿扬子古陆核北缘地壳拉张裂开,形成裂陷槽,双峰式火山岩浆强烈喷发,并间有陆源碎屑物质沉积,组成水下喷发的基性-酸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雪球地球的介绍 -
乘妻伊可: 雪球地球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被结成冰,地球被冰雪覆盖,变成一个大雪球.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一次是在大约距今约8亿到5.5亿年之间,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结成冰,只有海底残留了少量液态水.还有一次则出现在地球刚刚出现生物的时候.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祁连地区大地构造发展史 -
乘妻伊可: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新元古代的地质 -
乘妻伊可: 与新元古代地质对应的,就是新元古界.新元古界,也是处于泛大陆与泛古洋的第一次演化时期.北秦岭构造带主要由北西西向展布的秦岭岩群、宽坪岩群、二郎坪岩群以及丹凤岩群等岩石地层单元构成.其中的秦岭岩群形成于古元古代(2 ...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华南裂谷盆地与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裂谷盆地是一个意思么??? -
乘妻伊可: 杨子板块为现在贵州,湖南等一带 华南即华夏板块为现在的福建,广东等一带. 华南裂谷盆地为过去的古地理的称法. 现在是一系列的山系,不为盆地了. 故为东南边缘.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火山岩是什么, -
乘妻伊可: 火山岩是福建省地表和近地表极其常见的一类重要火成岩石.从元古代(可能有太古代)开始到第四纪晚期以来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表以下的岩浆沿着断裂或其他薄弱地段快速涌出或喷发到海洋与陆地表面.有的在地表或水中流动冷却成...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玄武岩与火山岩有什么区别,主要有哪些种类,可以做哪些工艺处理. -
乘妻伊可: 首先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按形成方式分类是这样的) 火成岩又叫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由岩溶作用喷出,温度一般在800-1200℃,成分有硅酸盐,水,和其他可挥发物,火山喷发尤为突出. 根据岩浆的二氧化硅成...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嵩山主要地质特征是什么?
乘妻伊可: 嵩山地区地层属于华北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出露齐全.几乎出露了华北各时代的所有地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五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层序基本齐...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火山岩期次及模式 -
乘妻伊可: (一)火山岩期次及识别 充分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在地层对比、气层对比及火山岩相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岩性、电性、含气性及沉积旋回特征,结合气层在纵、横向上的变化、气水系统、储盖组合等配置关系,并结合精细合成地...

阿拉善右旗18814281075: 火山岩的介绍 -
乘妻伊可: 火山岩又称喷出岩(Effusive rock),属于岩浆岩(火成岩)的一类,是火山作用时喷出的岩浆冷凝、成岩、压实等作用形成的岩石,与沉积岩在行程条件、发育环境、分布规律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玄武岩属基性火山岩,火山爆发后由形成的多孔形石材,非常珍贵.喷发时喷发出来的岩浆有气体渣、固体岩浆,艳磊石材,温度和压力迅速下降,发生了化学和物理变化,所以岩浆就变成了玄武岩.含有大量的硅、钾、钠、铁、镁、26种矿物元素,以及铜、锌、铬、镍、锰等,加热后的火山岩会释放出大量雾状的能量离子同时产生磁效应、温热效应、冷热效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