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营养型的基因组学机制

作者&投稿:粱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营养基因组学的学科简介~

营养基因组学是研究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质对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表达及代谢机理的科学。它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应用DNA芯片、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来阐明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目前主要是研究营养素和食物化学物质在人体中的分子生物学过程以及产生的效应, 对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表达以及代谢机制, 其可能的应用范围包括营养素作用的分子机制、营养素的人体需要量、个体食谱的制定以及食品安全等, 它强调对个体的作用。是继药物之后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个体化治疗的第二次浪潮。营养基因组学所涉及的学科有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 从这个层面上看, 营养基因组学是基于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于有参考序列的物种,针对不同的真菌菌株,可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获得全基因组范围内完整的变异信息,讨论群体的遗传结构、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以及物种形成的机制,定位重要性状位点,为后续分子育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全基因组大样本重测序对真菌重要菌株进行全基因组的基因型鉴定,并与关注的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找出与关注表型相关的SNP位点,定位性状相关基因。随着测序成本降低和拥有参考基因组序列的物种增多,基因组重测序也成为育种研究中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全基因组水平扫描并检测出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变异位点,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产业价值。
近日,Nature Genetics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充分利用了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与以全基因组重测序为基础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裂殖酵母遗传与表型多样性之间的联系。研究者选取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作为研究对象,在全球20个国家范围内收集了时间跨度为100年的161个野生株系的S.Pombe,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推测裂殖酵母在公元前340年开始广泛大量出现,祖先种到达美洲的时间为公园1623年。后续研究者又选取223个菌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至少89个性状表现出一个关联。每个性状最显著的检测到的变异可以解释平均22%的表型差异,且indel的影响比SNP更大。

木霉同其他真菌的直接互作通常被称为死体营养性重复寄生或者重寄生作用(Harman,2011)。然而,由于木霉菌可以以死亡的真菌组织为营养,因此,“真菌营养”比“重寄生”更能反映该木霉菌的生活方式,因为该词包含了活体营养和腐生营养两种方式。

7.3.1.1 定位与识别

对3株木霉菌(T.reesei,T.atroviride和T.virens)的基因组测序及转录组学研究为了解真菌营养的分子生理学提供了重要信息(Lorito et al.,2010;Kubicek et al.,2011)。在接触猎物以前,木霉菌编码蛋白酶或转运蛋白的基因就已经表达(Seidl et al.,2009b)。这些蛋白酶属于类似于枯草杆菌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酶类,T.harzianum CECT 2413 在生防条件下,编码这些蛋白酶的基因显著过量表达(Suarez et al.,2007)。当T.atroviride刚开始接触到Rhizoctonia solani和S.sclerotiorum时,也发现了类似于枯草杆菌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酶的基因表达量很高(Seidl et al.,2009 b)。过量表达其中的一个T.atroviride蛋白酶,提高了菌株的重寄生活性(Flores et al.,1997)。这些蛋白酶作用于真菌猎物可以释放出寡肽,寡肽可以与T.atroviride中感受氮饥饿的受体结合(Seidl et al.,2009b)。这一机制与食线虫真菌感受线虫寡肽进行诱捕的机制类似(Dijksterhuis et al.,1994)。据推测,T.atroviride 中Ⅳ型 G 蛋白偶联受体是这些寡肽的受体。在 T.reesei,T.atroviride和T.virens的基因组中都含有2个Ⅳ型G蛋白偶联受体(Kubicek et al.,2011)。

其他的G蛋白偶联受体也有可能参与感知猎物。例如,T.atroviride中的Gpr1是类似于cAMP受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也是重寄生所必需的。这些受体感知的信号通过保守的G蛋白信号通路进行传导,G蛋白由3个Ga亚基、一个Gβ亚基和一个Gγ亚基组成。T.atroviride中Ga亚基Tga1功能缺失突变体完全丧失了在3株寄主真菌上的重寄生的能力,几丁质酶活性显著下降,6-戊基吡喃酮的产量下降(Rocha-Ramirez et al.,2002;Reithner et al.,2005)。相比之下,在T.virens中tgaA(tga1的同源基因)的缺失仅造成其对Sclerotium rolfsii重寄生能力的下降(Mukherjee et al.,2004)。

MAP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是真菌中一个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Schmoll,2008)。在木霉菌基因组中存在基因编码3个MAPK:所谓的致病性MAPK(TmkA;或称为Tvk1,Tmk1),细胞完整性激酶(TmkB)和渗透调节激酶MAPK(Hog1)。能产生胶绿霉素的 T.virens P菌株,其 tmkA 基因缺失会导致对 S.rolfsii 拮抗能力丧失,而对R.solani的拮抗性没有变化(Mukherjee et al.,2003;Viterbo et al.,2005)。相比之下,能产生木霉素的T.virens Q菌株,其tmkA基因缺失却能提高对R.solani和Pythium ultimum的生防能力(Mendoza-Mendoza et al.,2007)。P菌株和Q菌株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谱可能是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对P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或许能验证该假设。在T.atroviride中tmk1的缺失会导致对R.solani重寄生能力的下降,却能提高几丁质酶和促进抗菌物质的产生(Reithner et al.,2007)。对另外2种MAPK(TmkB和Hog1)的功能了解得不多,因为这些基因的突变体生长缓慢,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拮抗实验。例如,T.virens的TmkB突变体无法重寄生S.rolfsii,而T.atroviride的Hog1突变体也没有重寄生能力(Delgado-Jarana et al.,2006;Kumar et al.,2010)。

7.3.1.2 附着与缠绕

尽管营真菌营养仅需要同真菌的基质接触,而典型的重寄生往往是缠绕在猎物的菌丝体上并形成螺旋状的菌丝(Harman,2011),这一现象依赖于对真菌猎物凝集素的识别(Inbar et al.,1996)。然而,植物凝集素也能诱导缠绕相似的程度,表明凝集素并不是决定木霉与猎物种类特异性接触的决定因素(Rocha-Ramirez et al.,2002)。而且,缠绕与重寄生也不是严格的相关,有些木霉菌在没有猎物时也可以自身缠绕(Lu et al.,2004)。对有些木霉菌来讲,菌丝盘旋或螺旋性的延伸方式是其重要的鉴定特征,例如T.spirale和T.helicum。

木霉重寄生通常是先沿着寄主菌丝生长,并形成乳突状结构,这一过程与猎物的种类无关。降解细胞壁侵入细胞的位点往往是形成乳突状结构的地方(Chacon et al.,2007)。这些结构与番茄诱导T.harzianum产生的结构相似,类似于植物病原菌的附着胞。在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中,从储存的油脂中产生甘油用于形成细胞膨压,从而产生穿透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压力。木霉乳突状结构也可能通过积累甘油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当T.atroviride与猎物接触时,与脂肪代谢和渗透调节有关的基因都会转录表达(Seidl et al.,2009b)。

与猎物接触和附着并不局限于侵染性的菌丝,T.atroviride的孢子在萌发前就可以附着在P.ultimum的菌丝上(Lu et al.,2004)。孢子对寄主菌丝亲和性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有疏水蛋白的参与。这些疏水蛋白是小的两亲性蛋白,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木霉是目前发现的拥有这类疏水蛋白数量最多的子囊菌(Kubicek et al.,2008a)。

7.3.1.3 木霉菌的防卫反应

木霉菌遇到猎物时通常会诱导热击反应、氧化胁迫反应和解毒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例如ABC转运蛋白和多效性多药抗性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Seidl et al.,2009b)。真菌猎物R.solani在菌核形成和分泌抗菌代谢产物时用氧自由基作为信号分子,而氧自由基和抗菌代谢产物都可以激发木霉菌的防卫反应(Papapostolou et al.,2010)。敲除T.atroviride的一个编码ABC转运蛋白(Abc2)基因可以降低对R.solani的防治能力,从而说明解毒过程在重寄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uocco et al.,2009)。

7.3.1.4 杀死猎物

猎物最终死亡是由于木霉菌产生的抑菌次级代谢产物和细胞壁降解酶的协同作用。这些分子在木霉重寄生生活史上的重要性反映在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基因编码合成这些分子的酶类。例如,在目前所知的真菌中 T.virens 含有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数量最多(Kubicek et al.,2011)。而且,T.atroviride和T.virens中共有(而T.reesei中不存在)的同源基因可能编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所需的蛋白,有可能代表尚未明确的抗菌物质合成机理。

细胞壁占真菌细胞干重近30%,主要是由几丁质、β-1,3-葡聚糖、a-1,3-葡聚糖和a-1,4-葡聚糖组成(Latge,2007)。T.atroviride和T.virens中分别含有29个和36个几丁质酶基因。在几丁质酶Chit33和Chit42增加纤维素结合域能提高几丁质酶的活性,并能提高T.harzianum的重寄生能力(Limon et al.,2004)。增加纤维素酶的结合域能使几丁质酶更紧密结合不可溶几丁质。木霉菌的许多几丁质酶在正选择压力下进化,这是寄主和病原菌间共同竞争进化的结果。然而,在有些木霉中敲除某些几丁质酶基因并不能使其丧失重寄生或生防能力(Harman et al.,2004),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的冗余。木霉菌也包含许多GH75家族的壳聚糖酶,这些蛋白能水解壳聚糖,尤其是脱乙酰几丁质。

具有β-1,6-分枝的β-1,3-葡聚糖聚合物在真菌细胞壁中含量丰富,仅次于几丁质。与其他真菌相比,木霉基因组中含有数量过多的β-1,3-葡聚糖酶。在木霉与猎物互作区域也检测到β-1,6-葡聚糖酶活性。T.harziamum CECT 2413菌株β-1,6-葡聚糖酶Bgn16.3的过量表达,使菌株更有效地抑制B.cinerea,R.solani和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Montero et al.,2007)。此外,过量产生β-1,6-葡聚糖酶的T.harziamum和T.virens菌株能更有效地防治R.solani,B.cinerea和P.ultimum(Djonovic et al.,2006a;Ihrmark et al.,2010)。




真菌营养型的基因组学机制
然而,由于木霉菌可以以死亡的真菌组织为营养,因此,“真菌营养”比“重寄生”更能反映该木霉菌的生活方式,因为该词包含了活体营养和腐生营养两种方式。 7.3.1.1 定位与识别 对3株木霉菌(T.reesei,T.atroviride和T.virens)的基因组测序及转录组学研究为了解真菌营养的分子生理学提供了重要信息(Lorito et al.,20...

营养基因组学的重要影响
目前认为,营养基因组学研究有可能在以下3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揭示营养素的作用机制或毒性作用。通过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研究能量限制、微量营养素缺乏、糖代谢等问题;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测定单一营养素对某种细胞或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检测营养素对整个细胞、组织或系统及...

营养基因组学应用实例
营养基因组学是一种前沿科学,它探索营养素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密切关联,尤其是特殊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对营养素反应的个性化联系。通过深入理解人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营养基因组学的目标在于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型,预测他们对不同营养素的反应,从而提供定制化的膳食建议,而非普遍适用的群体建议,以期达到基因治疗...

营养基因组学的应用实例
人的基因组中约有140万~200万个SNPs, 其中6万多个存在于外显子中, 这可能是人体对营养素需求及响应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因此, 将来的营养学研究将逐渐趋向个体化, 通过对基因构成以及代谢型的鉴定, 给出每个人的最佳食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凯克医学院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劳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基...

Plant Cell | 中国农科院研究揭示立枯丝核菌毒力和苦荞抗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上揭示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和苦荞(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对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为农业抗病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全球挑战与研究背景<\/ 立枯丝核菌作为半活体营养型病原体,对全球范围内多种农作物造成毁灭...

海洋微生物研究热点是什么
海域生产力提高的微生物的生态过程研究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海洋污染研究超级细菌可以防止水体污染 海产品微生态制剂的研究 研究热点其实就是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另外海洋的一种微生物还能想成“蓝眼泪”“蓝眼泪”是一种海底微生物,离开海水只能够生存100秒,只有吹南风,且涨潮,蓝眼泪才会出现。

人类基因与食物营养作用。今后可看基因定食谱”能否实现?如何实现?_百...
营养-基因你疾病缠身,不要将罪责归咎于那些可能致病的“坏食物”;你“百毒不侵”,吃什么都是来者不拒,也不要得意自己天生一副“好基因”。实际上,人们摄取的食物中的各种营养与体内各种基因的相互作用才是关键。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与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乔斯·奥多瓦斯说,发现营养与基因之间的这种作用关系,足以让...

微小生物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如青霉菌的发现推动了抗生素的发现,而工业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制药、食品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极端环境中,嗜极菌展示了惊人的生存能力,它们的基因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本质和开发新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在生物进化树中,从古菌域、细菌域到真核生物域,构成了...

求一篇围绕关于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热点及进展的1000字小论文,急求...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往往被称为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它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得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是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弄清楚之后转入基因组...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图书目录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述工业微生物菌种,深入探讨遗传学原理,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DNA复制等内容。随后介绍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如转录与翻译,以及基因表达的诱导、阻遏和操纵子学说。接着简要讲解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如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和重组DNA技术,回顾历史上工业微生物...

右江区19543025390: 真菌界的营养与生长 -
彩娟奥氮: 真菌对营养的需要与动物和细菌相似,而不像绿色植物那样能够自己合成食物. 菌的两个可亲和性细胞核的结合.这种核的结合是通过游动配子配合、配子囊接触交配、配子囊交配、性孢子配合和体细胞配合来实现的.典型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

右江区19543025390: 简述细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 -
彩娟奥氮: 细菌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1碱基的置换:在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可以发生置换.碱基的改变影响到密码组成,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而影响蛋白质功能;2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当核苷酸序列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则使此后的序列中碱基发生移码突变,导致密码子错误,从而造成蛋白质的改变以致影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性质,导致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改变;3能在细菌质粒和质粒之间,质粒和染色体或染色体不同部分之间自行转移的大段核苷酸构成的转位因子也可以发生插入、缺失或倒置,转位因子引起的突变同时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不能返祖.

右江区19543025390: 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相同点和区别 -
彩娟奥氮: 真菌 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

右江区19543025390: 为什么细胞分裂会产生突变 -
彩娟奥氮: 一.体细胞突变与生殖细胞突变 (一)体细胞突变 如果在保持分裂的身体组织的一个细胞发生了突变,这个细胞便成为一群相同突变细胞的祖先,因为所有这些突变细胞都来源于那个发生了突变的细胞,所以遗传学家认为一个祖先细胞由无性繁...

右江区19543025390: 哪里能找到普通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大量试题?
彩娟奥氮: Internet

右江区19543025390: 生物化学试题:核酶发现的生物学意义? -
彩娟奥氮: 核酶又称核酸类酶、酶RNA、类酶RNA,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其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知,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右江区19543025390: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2022
彩娟奥氮: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藻类与真菌的共生,根瘤与固氮菌...

右江区19543025390: 真核基因的分类有哪几种,依据是什么 -
彩娟奥氮: 真核基因的分类有哪几种,依据是什么 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依据是在细胞核内还是在细胞质内.对于高等植物细胞,细胞质基因详细分为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对于没有叶绿体的细胞如动物细胞真菌细胞,细胞质基因应该就是线粒...

右江区19543025390: 元基因组学如何研究未培养微生物? -
彩娟奥氮: 提取土壤中的总DNA,然后建立宏基因组文库或者直接进行高通量测序,其中就包括了未培养微生物的基因了.

右江区19543025390: 微生物的作用(益处) -
彩娟奥氮: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