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习作创新思维

作者&投稿:桐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创造思维~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以及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系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线。从哲学角度看,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属于手段和形式的范畴,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它属于动机和内容的范畴。动机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每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都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手段。因此,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学生哪些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首先不是决定于语言文字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而是决定于学生从事哪一类语言活动,发展哪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
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其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的活动和游戏活动,也从事简单的劳动和人际交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带综合性的认识,并掌握最简单的学习工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复述教材和看图作文,而应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听广播、看电视,阅读儿童报刊、童话故事和浅显的科普作品,参加各种自我服务劳动,兴趣小组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的一般知识,初步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此阶段,讲童话故事、写童话体习作最能激励学生的作文动机。通过丰富的想象,儿童把自己喜闻乐见的各种动物、玩具和文具人格化,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它们的所作所为,用夸张的手法去展开故事的情节,以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
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对周围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遵守《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领域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常用词汇,一是要加强习作和各科教学的联系,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认真积累在语文阅读、自然常识、音乐、美术等科目和课外活动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专门名词,二是进行专门设计的观察习作(也称素描习作),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形成表达的愿望。
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要经常根据形势确定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教学主题,或者随机确定一些主题。前者可以相对稳定,如“热爱故乡”“绿化校园”等,也可以随形势确定,如“庆祝北京申奥成功”“迎接世界杯环境保护日”等。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写各类记实作文,同时恰当地进行想象作文。
二、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

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思维是开启人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记者思维的结晶是新闻作品,新闻佳作是记者创新思维的物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传播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和解决问题的新鲜经验,探寻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最新趋向。新闻工作者犹如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的蜜蜂一样,通过精心采撷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素材,经过创造性劳动,“酿造”出精品奉献给受众,以精神产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闻工作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确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写作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的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对客体的认识并非是机械模写或刻板复录,而是包涵了对事实的认识、评价和它的发展趋势,回答客观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今后怎么样等问题。新闻报道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而且要力求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受众获得综观全局和预知事物发展前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发扬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强的记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能“沉”到事物矛盾的漩涡中解剖问题。当发现有价值的现象后能“跟踪追击”,把自己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既“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又“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这一现象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深入采访。这种创新思维,使记者在报道中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过去,因而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一些“敢为天下先”的独家新闻,一些充满新意、富有创见的新闻佳作,一些视角巧妙、内涵丰富、手法独特的新闻精品,都是记者创新思维的结晶。

  二

  现代思维学把人类的思维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再现性思维是用惯常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著名科学家卡·鲍尔把这种思维方式比作“水桶式思维”。因为用以思维的“水桶”是规定死的,水桶的容积决定了装进来的都是等量的水,尽管客观事物丰富多彩,但由于注入“水桶式”的思维模式,就陷入了模式化的“套子”。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愚弄,都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造成判断失误。采访写作中的“先入为主”,带着主观色彩强烈的“眼镜”去看待客观事物,用既定的思维去取舍事实,就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

  美国有一个名记者,在他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晚上,他被派去采访一个大牌明星的演出,到了剧场门口,广告牌上写着女明星因故停演。这位记者认为无新闻可发,就回家睡大觉了。可到了半夜,编辑部得知许多报纸的头版都将刊登女演员自杀的消息时,夜班编辑火了,把这位记者叫醒训斥了一顿。这位记者为何漏发了重要新闻?恐怕主要是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演出就没有新闻可采访。而那些嗅觉灵敏的记者却来了个逆向思维——不演出也有文章可做,从而在广告牌后寻觅到了大新闻。

  可见,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活力,才能透过普通现象抓出有价值的新闻。再现性思维运用在报道工作中,常见的弊病是:趋同从众,人云亦云,刻意模仿;两眼向上,崇上唯书,脱离实际;拘守传统,封闭循环,提不出新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好坏被置于两极;因果单一,只讲一点,不及其余,把事物发展归结于单一的动因。

  创新思维是一种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其表现是思维异常活跃,呈发散状与多向型,能突破笃信通行的樊篱而另辟蹊径,能穿透扑朔迷离的表象而攫取其本质,具有敏捷性、特异性、批判性等特点。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善于涉足未知领域,善于从尽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寻觅到有价值的新闻,善于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报道事物,能在报道中突破窠臼,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三

  在改革开放与传播格局、传播技术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记者如何培养、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作为人们理性、能动的高级思维活动,必然要受到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胆识和勇气,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从实际出发,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得罪人,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伸张正义,标新立异。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证明,那些脍炙人口的创新报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是坚持真理、鞭挞谬误的产物。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变革拉开大幕的。农村的这次大变革,深深触动了“左”倾思想对人们的禁锢,有人指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是走“独木桥”。许多记者顶着压力,冲破阻力,倾听来自实践的呼声、农民的意见,写出了不少讴歌农村这一新生事物的创新报道,从舆论上热情支持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鸣锣开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记者们冲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创新,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帮助人们从所谓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羁绊中解放出来,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手法,描绘和反映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

  实践之树常青。创新思维的源头是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记者唯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善于从实际斗争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记者们在近几年的“走转改”活动中,转变采访作风,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捕捉鲜活材料,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例如新华社的记者们“沉”到第一线,采集了大量鲜活材料,并把大主题融入“小切口”中,见人见物见思想,写出了《土疙瘩成了香馍馍》、《世界眼中的历史方位》、《舟曲化蝶》等创新性报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创新性报道之“源”在实践,唯有“沉”到改革开放的“源头”,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实情,了解下情,注重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作风漂浮的记者与创新思维是无缘的。目前有些记者中还存在着浮躁之气:热衷于“赶场子”拎“马夹袋”者有之,靠东拼西凑的书面材料写稿者有之,“吃点、拿点、写点”的“三点”式记者有之。就如新闻界有人抨击的:“朝发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不扫除这些漂浮、浮躁乃至不正的风气,创新性报道是断然出不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报道对象趋于纷繁复杂;另一方面,受众的思想、心理、需求以及知识素养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再也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因此,记者要做好新闻工作,鲜明生动地反映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就要变革陈旧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头脑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满足于照抄照搬某些条文,缺乏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囿于旧事物的断壁残垣,对传统的信条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新事物缺乏探求的热情,安于闭门造车,当“两脚书橱”式的学者……凡此种种,都不能在新形势下当好一个记者。马克思说:“那些发展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这个现实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记者要保持创新思维的活力,就要变革自己陈旧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跨越。

  一是思维要从求同型转向求异型。记者要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从比较中寻找个性,善于抓角度、抓特点,善于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地反映客观事物。有些报道之所以是“老面孔”,就是因为记者局限在求同思维中,主题相同,视角相同,找不出新思想,新问题,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求异思维能使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它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目光凝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以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善于“同中求异”,有自己的特色、视角和“音调”。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在一切天才人物身上,重要的是有敢称之为自己声音的一种东西,这种音调在其他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的。”

  求异思维,要求记者在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紧紧抓住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独有的“音调”,唱响主旋律。新闻报道面临的难题是,有时要重复报道现实生活中本质相同又十分重要的事物,对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也要连续不断地重复地加以宣传,以便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就需要记者发挥求异思维的功能。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通过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记者围绕农村变革带来巨变这一同类主题,在相似事物中寻找不同的特点:有的写党的富民政策像“磁石”,把“游子”一个个吸引回来;有的写农民的粮囤冒了尖和餐桌上的变化;有的透过从家乡寄来的邮包的变化来反映改革的成果,等等。

  二是思维要从单向型转向多向型。单向思维习惯于在已知的路上徘徊,思维呈收敛状,致使思维呆滞,反映在报道上就是平淡无奇,不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多向型思维呈发散状,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交叉中挖掘新闻。多向思维能启动创造的闸门,使思维沿着横向、纵向、逆向联动,由某种事物联想到其他相似、相关甚至相反的现象和事物,捕捉到别人寻觅不到的新闻。

  比如,过去我们有些政务报道,往往是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思维来采写,使报道呈居高临下之势,充斥着工作性、程式化的内容,与群众不贴心。创新政务报道,就要从多向思维着手,既要从上向下看,更要从下向上看,也可以从横向比较中看,把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社会热点和党、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起来,从领导与群众的“交叉点”上做文章。善用多向思维,转换新闻视角,以百姓最关切的角度为切入口,即使是一些主题重大、内涵厚重的时政报道,也可以举重若轻,写得轻松活泼,引人入胜。比如,新华社过去播发的《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带来什么》一稿,内容博大精深,总览全局,但由于从领导与百姓的交叉点上切入,解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既诠释了上层关于改革的战略思考,又回应了群众的关切与要求,围绕“个人创业天地更阔”、“个人财产和投资将受到更好保护”、“织就社会安全保障网”等热点问题展开,一下子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用贴近性的魅力征服了受众。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作文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载体和施工蓝图。作文教材的改革,始终是作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独立的小学作文训练教材。为了充分发挥作文在实施创新教育的独特功能,我认为必须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材体系,并根据这个教材体系统写出一套供师生用的作文训练教材。其理由如下,
(1)我们必须承认作文是一门科学,一门学科。如果一门科学、一门学科,处其于附庸地位时,是很难得到长足发展的。作文,也只有从以讲读为主的语文中分离出来,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一门真正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天发挥它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特有功能。
(2)作文为什么长期沦为讲读的附庸,恐怕与长期受“读是写的基础”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思想束缚有关。不错,读与写是有着整体的联系,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但是,阅读和写作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但是,阅读教学中的“读”与作文教学中的“读”不是一回事。首先,阅读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作文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模仿的范例。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阅读教学“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作文教学中的“读”。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名家的小说和散文,但不要求学生写小说和散文。作文教学时,教师提供的范文,一般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作文水平相当的学生习作。就作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长期效应,作文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即时效应。
(3)从2000年3月颁发的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看,首先,原版中的作文训练体系“词句(低年级)→片断(中年级)→篇章(高年级)”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训练体系是“乐于说写(低年级)→自由写(中年级)→学会写(高年级)”。其次,从训练的内容来看,增加了“想象作文”。这两个方面的修改,一是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作文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二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修订版大纲的精神,构建新的、可操作的作文教材体系,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小学生对习作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师图自己省事,随便出一个习作题目,也不管学生实际习作水平如何,也不管他们能不能写出来,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更缺乏必要且富有创意的习作指导,学生就很难写出像样的习作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的“逼”,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我采用小练笔的方法,坚持随课文内容仿写小作文,每周至少一文,定时交流,选出好的展示在“学习园地”上。还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文学讲座,郊游写作,写日记。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之我见
与语文教师一起谈及小学生作文现状时,都不约而同地说道:作文难教,学生的作文能力差。的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作文突出的问题是:作文无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抓好阅读教学,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的特点之一是基础...

如何在小学生习作评价中激发习作兴趣
1,养成写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寻找写作窍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制定切实可行的写作计划,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习作
一、用现代化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个运动场面时,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学生实际,通过播放录像,幻灯片,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运用电教创设情境,教师教得自如,越教越有趣,学生学的轻松,越学越爱学...

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着手。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略抒己见,意在抛砖引玉。一、 激发...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习作
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动,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富有幻想,在习作中,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创造想象,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是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习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1讲述前人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习作发挥想象的兴趣 想象在创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如此。首先要培养兴趣,兴趣从何而来,一是读书借鉴,二是亲身尝试。具体做法是:①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陶冶学生的情操。我认为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是:“读书是发现世界,写作是...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创造思维 -
滑虹消癌: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以及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是起主导作用...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造能力 -
滑虹消癌: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提高语文写作创新能力的方法 -
滑虹消癌: 一、创设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乐之”是一种最 佳的理想境界.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乐”起来,每次我都精心设计,先引 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巧用名...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滑虹消癌: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滑虹消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新课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理念,必须着意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针对作文教学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提高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
滑虹消癌: 作文能力主要由观察、思考和表达三个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而成.创新作文教学就要加强这三种能力的训练,并使之协调发展,使学生懂得以新的视点观察,富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并做到有创意地表达,从而使文章写得内容丰富,思路宽广,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滑虹消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的创新兴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 -
滑虹消癌: 一、保证时间,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 -
滑虹消癌: 一是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

丹江口市15344471993: 如何激发写作兴趣以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
滑虹消癌: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普遍小学生感到写作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不少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的一种畏惧、甚至厌倦的心理.使得作文教学中出现“费时多,效率低”的尴尬局面.甚至迁...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