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的梵和佛教的相有何区别

作者&投稿:蒙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异同~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释迦牟尼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他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婆罗门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婆罗门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婆罗门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婆罗门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佛教在修行上明显区别于婆罗门教,佛教主张每个人依靠自身修行即可达到解脱。这就排除了婆罗门教的杀牲献祭和繁琐仪式,而且排除了婆罗门的中介作用。
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诸法无常”冲击了婆罗门教生来高贵的信条,这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低层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佛教是一个较大的宗教派别,僧团分散于各地,这就决定了教派内部不可能是团结一致的。其实,早在佛陀在世时,教佛陀坐像派内部就已出现分裂。据汉译《四分律》记载,一次某弟子犯戒,在对其是否作出处罚的问题上,众弟子发生争执,经佛陀再三调解,事情才得以解决。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与佛教的异同在于
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罗门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 。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婆罗门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三是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婆罗门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婆罗门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婆罗门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的主要观点,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否认“梵”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的起源,婆罗门教主张人是“梵”创造出来的。“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说,提出业感缘起说。佛陀指出,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起惑、造业、感果,感果时再起惑、造业,循环往复。佛陀认为只有业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在古代印度神权弥漫的社会里,佛陀敢于否定“梵”的权威,不承认它是造物主,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神造归结为人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反对常恒独存的宇宙本体;婆罗门教把“梵”作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们应当修行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才能得到解脱。佛陀提出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缘生缘灭,三世迁流,没有常恒、独存的实体,哪里有什么不变的“梵”和“我”?佛陀认为和合与相续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3、反对祭祀: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三大特点之一。古代印度,一家设一火,一年到头,长燃不熄。把人类所需要的食品,如瓜果、米谷、乳酪、牛羊等投到火里,作为祭品。这些祭品被火烧时,气味升到天上,天神食后,生欢喜心,就能保佑你的家庭五谷茂盛,牛羊繁殖。佛陀认为祭祀天神、屠杀牛羊、耗费财物。除了增长罪愆,加重负担,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之外,毫无益处。
4、反对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规定:婆罗门掌握祭祀和文教;刹帝利掌握军政;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和一部分农民;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非雅利安人。印度当时的种姓制度是世袭的,绝对不可逾越,界限十分严格。这些规定不仅可在法律里面,而且还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教条中。佛陀针对种姓制度提出:“四海之水,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子”的号召。他把僧团作为反对种姓制度的实验和尝试。如著名的十大弟子之中的优婆离出身于首陀罗种姓,他在僧团内威信很高,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出身的僧众,都要向他顶礼问讯,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此外,旃陀罗人,社会地位最低下,称为不可接触者,佛陀十分同情他们的不幸,经常和弟子们接触这部分人,到他们那里应供和说法,对他们予以支持和安慰。婆罗门教规定前三种姓有再生权,首陀罗出身的人则没有再生权。佛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的佛,佛和众生平等无二。
5、尊重妇友: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很低。妇女是没有出家的权利的。在当时来说,出家,即意味着摆脱家庭的桎梏。而参访名师,寻求真理,又被社会上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出家人被称为人天师表。佛陀既然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的佛,妇女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佛陀接受了他的姨母大爱道的请求,准许妇女为出家弟子,建立女性僧团。佛还经常印证一些比丘尼明罗汉果。这件事在僧团里引起了一些婆罗门出身的人的议论。如摩诃迦叶在佛逝后不久,就以阿难曾就妇女出家的事,向佛求过情,定阿难犯突吉罗(恶作)罪。摩诃迦叶是婆罗门出身,他自然希望把婆罗门教的传统带到佛教中来,所以他对佛陀接受妇女出家一事是不满意的。
此外,婆罗门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今日的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诚如圣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印度教(婆罗门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譬如印度教(婆罗门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做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和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佛教四大菩萨是哪四个?住在哪里?详细
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常协同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在山西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侍,顶结五鬓,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象征真理(普贤)的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他和文殊菩萨一起...

四大菩萨各掌管什么?
文殊菩萨:佛教创办者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以智慧闻名。 文殊菩萨道场是山西五台山,坐骑是青狮。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以利剑断烦恼,以狮吼震魔。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菩萨:佛陀右胁侍,以大行闻名。 道场四川峨眉山,乘白象侍右侧,普贤显理、定、行。坐骑是六牙白象。

《遮天》中的仙器有哪些?
八德宝轮:广寒宫镇教之宝,内蕴八个神祇,原为圣兵,但曾被打碎而威力减弱。现为伊轻舞所掌神女炉:恒宇大帝证道后从北斗归来时为人欲道开教鼻祖所炼神炉,其中小祭台能调动人欲大道之力,发动六欲神劫。曾为一名人欲道弃徒抢走,收尽天下美女,故恶名昭著。在对决神庭时崩毁,但露出准帝器级别的内炉广寒阙:广寒宫的...

达摩活了多少岁?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 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 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 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 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

文殊、普贤、地藏、观音四大菩萨分别掌管什么方面?
也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在山西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侍,顶结五鬓,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协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一个象征真理(普贤)。

如来佛祖 坐下有多少罗汉多少菩萨都叫什么?
中国佛教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据说普贤有延命益寿之德。因而出现为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弥勒菩萨。“弥勒”是梵名的音译简称,意为慈悲。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他...

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如何来的
回答: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象征智慧的菩萨。《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说,文殊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姿罗门家,由母亲的右腋而生,生而能言,十种祥瑞同时出现。他遍访仙人求出家法,九十五种外道辩论师都辩不过他,终于在释迦牟尼佛处学道成为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

遮天的神兵宝物
万罗门:一座生命之门,一旦进入几乎无所遁形,为在火魔岭布局对付叶凡之人所掌闪电靴:原属段德的鞋子,穿上后速度可快两成,被东方野在仙府世界内打劫走太阴真水:又名天阴绝水、太阴死水。黑色真水,无物不污,更可影响人心灵和神魂、杀人无形太阳真水:与太阴真水相对的真水,蕴含至阳,专克黑暗虫兽太阴仙火:至寒之...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 -
亥李消炎: 婆罗门教类似于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一类的.并且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控制人民的工具.佛教是分析精神世界的.通过阐述内心思想的生住异灭,让人看清楚自己的精神世界,消除烦恼,离苦得乐.但是在后期的流传过程中也被后人添加了很多神话的色彩,需要自己甄别.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婆罗门教和佛教有什么区别 -
亥李消炎: 根本就不一样 佛教是无神教 婆罗门教是多神教 婆罗门教认为佛是他们的神的一个法象而以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阐述一下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都是起源于印度,印度教和佛教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区别在哪里? -
亥李消炎: 印度教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拓展版并且印度教的分支十分的驳杂,因此有很多很多的神灵存在.印度教起源于婆罗门教,如果要说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不如直接说掺杂了其他教派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 首先婆罗门教出现要早于佛教,因此...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亥李消炎: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为释迦摩尼所创立 主要观点,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最终的解脱为涅盘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后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罗门教的观点,创立了印度教 为一种多神宗教,以祭祀为主要活动,流派很多,为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韦陀教及婆罗门教 跟佛教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不一样的? -
亥李消炎: 差得多了.佛教是缘起论,没有主宰造物的神,是缘起造就一切差别相,不是一因论,有神论和无因论.吠陀和婆罗门都是有神教,信梵天造物.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藏传佛教和印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
亥李消炎: 古代印度的宗教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类,贯穿这两大类宗教发展全过程的是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是“永恒的观点”,一个是“断灭的观点”.正统宗教遵循永恒的观点发展,构筑了一套对永恒的精神实体肯定的教义;非正统宗教沿着断灭...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比较下佛教和印度教在历史,教义上的相同点和区别讲详细点好不好?
亥李消炎: 佛教与印度教 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 -
亥李消炎: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1、犹太教的经典是《旧约》,基督教的经典是《新约》.2、犹太教不承认耶酥是神的儿子,他们心中的救世主尚未降临;基督教认为耶酥是神的儿子,是救世主,以自己的血替人们赎罪,因为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简述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异同 -
亥李消炎: 破锣门,印度教的前身,等级森严,歧视低等级的人,非常垃圾的教.佛教有很多派,你之间相差非常大,都让人行善,慈悲

科尔沁左翼后旗17621702821: 梵教和印度教是什么关系? -
亥李消炎: 其实就是印度教.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印度三大主神,他们是古印度教,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核心人物.佛教是释迦牟尼佛证悟真理后,宣讲的义理.如果您说的梵教指的就是佛教的话,那他们的关系就是:印度教是古印度原始的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修行种种苦行,净化心灵觉悟后的教法,两者之间并无太多关系,不过密宗有借鉴婆罗门教的一些仪轨和方式,核心思想依然是佛教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