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为什么不学汉武帝

作者&投稿:谈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高宗如果是汉武帝,武则天会不会悲剧~

唐高宗如果是汉武帝,武则天当然会悲剧。因为汉武帝很强势,绝对不会让后宫干政,为了确保儿子的皇权,他甚至可以处死儿子的母亲,自己的宠妃。

汉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历牝者(母马)摈而不得聚会。”
——《汉书·食货志》

作为皇帝,唐太宗当然是英明神武,但在挑选继承人方面却有点儿混乱,十四个儿子中最有资格问鼎皇位的有四位,按照长幼依次是:长子太子李承乾,三子吴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除了吴王李恪母亲为隋炀帝女杨妃,其余三位都是长孙皇后所生。
在这四位皇子里面,晋王李治是最没有特点的一个,他的三个哥哥各有不同的优点:或积极上进,能掌控大局;或素有才名,文采超众;或文武全才,善骑射,颇得父亲李世民的喜欢。可以说,李治在争夺皇位这场战役中没有优势。然而,李治其实也不是全然没有优势—没有长处其实就是他最大的优势,因为他的不突出,每个竞争对手都不把他当作对手,没人防备他。
先是太子李承乾自乱阵脚。他少年时颇有贤名,然而随着年纪渐长,却越来越没有太子的样子,《新唐书》说他“好声色漫游”,走上了玩物丧志的道路,给了魏王李泰以可乘之机。后来他感觉到李世民对他很失望,而越来越看重魏王李泰,竟然铤而走险,先派人伪做李泰府中官员,指控李泰,但被李世民识破,后派人刺杀李泰又以失败告终。至此,李承乾已然完全失却了李世民的欢心,败下阵来。
承乾败北,跟他争夺太子之位的李泰并没有摘撷到胜利果实。因为在承乾谋反事件中他推波助澜,阴谋拉拢大臣的行为使得李承乾有危机感,李承乾才施展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所以太宗李世民认为不能立李泰为太子,不然会让天下人以为君主的宝座是可以通过阴谋诡计得来的。
李承乾与李泰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虽然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改观,但是排在他前面的人位置后退,他也就变相向前了。此乃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之计,施展此计者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懂得隐忍。
但是,机会只光临有所准备的人,仅仅做一个旁观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挑选出手的时机和方法。李治没有忘记,虽然李承乾和李泰倒下了,但自己前面还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吴王李恪。
李恪文武双全且相貌英俊,与李治相比,唯一的劣势在于,他的母亲是前朝隋炀帝之女!在封建社会,后权与皇权是不可分割的,母凭子贵抑或是子凭母贵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而其后钩弋夫人死,就是因为武帝害怕弗陵年幼,钩弋夫人专权。李世民与诸大臣唯恐李恪登基,隋贵族死灰复燃,也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李世民到底不是刘彻,他究竟有多在乎自己继承者的母亲是不是前朝遗存,谁也不知道。于是,李治出手了,他的法宝就是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在立储一事上颇多踌躇,免不了要询问信任的大臣,长孙无忌借口李恪母为隋帝女而不同意立李恪,而力荐李治,李世民权衡之后只得同意,于是李治顺利笑到最后。
可以说,长孙无忌在李治成为皇太子的道路上是一个至为关键的人物,但长孙无忌为什么会支持李治呢?李治能够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首先当然是因为李治与长孙无忌的血缘关系,其次是因为长孙无忌认为李治性格懦弱,容易控制。
那么,李治真的是长孙无忌眼中懦弱无能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单从高宗朝的政绩便可得出这个结论。据史料记载,高宗末年,出现了“隆平日久,户口滋多”的局面。贞观时期,全国不满300万户,而到了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已增加到了380万户。而永徽五年,粮食大面积丰收,洛州地区粟米每斗两钱半,粳米每斗11个铜钱。在李治统治期间,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是进步的,单此一项,李治至少可称守成之君,说李治昏庸,显然是不成立的。
假如说在经济发展方面,李治有“父规子随”的嫌疑,那么,完成了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几任皇帝未完成的大业,对高丽用兵的成功,荣耀则只能归于李治一身了。
公元666年,高丽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其中一支向唐朝请援。李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以大将李绩及薛仁贵为将,统辖大军入侵高丽,攻下高丽的都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有唐一代版图,以高宗时最大。
之前,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以及唐太宗李世民,无不对高丽用兵却铩羽而归,李治若是讨伐失败,以他之前以晋王而太子而皇帝的经历,必定会被扣上不自量力的帽子;而他若是拒绝高丽的求援,不发兵,想必大臣及百姓也都可以理解,毕竟在他们心中,李治跟李世民的武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李治却毫不迟疑地看准时机发兵。成败姑且不论,单从他的果断来看,就不是用懦弱所能形容的。
《新唐书》中关于高阳公主有这样一句话:“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向来受到父亲和哥哥们的宠爱。但是当她受人蛊惑造反的时候,李治毫不犹豫地将她赐死。驸马房遗爱招供说吴王李恪乃是主谋,李治于是将李恪赐死。在此之前,原太子李承乾于643年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并死于焉,魏王李泰也被幽闭死于652年,至此,李治的皇位终于再无威胁。
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中,受到牵连的皇室中人以及一批近臣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株连甚广,对待敌人,李治如此手段,让人如何能够相信他果真如李世民所形容的“宽仁孝友”?
因此,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通鉴》中所说的“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并不尽然。高宗时期实行三省制,军国大事都由宰相在政事堂议决,决策必须通过宰相,而武则天自从李义府及许敬宗下台后,并没有掌握其他宰相。在用人方面,李治也并非都听从武则天的意见,曾反对武则天为后的裴行俭就曾受到高宗重用。也就是说,至少在660年到674年间,尽管高宗已经目不能视,武则天也并没有能够掌握实际的权力,对李唐王朝的统治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其后,李治与武则天并称“二圣”,把一些国家大事交由武则天处理,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有人协助处理政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武则天对政务有相当的才能,而且二人的政见有很多相同之处,即武则天“处事皆称旨”是她能够得到高宗信任并委政的主要原因,而非李治软弱无主见。而且,高宗在自己身体许可的时候,始终坚持亲自处理政务,即使在临死前的几个月,还在关注宰相的任职情况。由此可知,武则天虽然在高宗末期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也仍然处于高宗掌控范围之内,虽然高宗死后情况即开始失控,高宗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但由此即推断高宗软弱无能,对他是不公平的。
李治既非懦弱无能之辈,那为什么长孙无忌会始终对他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呢?只有一个答案:在诸子夺嫡时代,李治为了让舅舅支持自己,站在自己一方,做了懦弱忠厚的伪装,以此来迷惑长孙无忌,也迷惑包括父亲李世民和三个哥哥在内的与他争取皇权有关的所有人。李治采取的正是“假痴不癫”之计策,就如《兵法》中所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李治的成功,又一次证实了古老智慧的无穷力量。
韬光养晦,于不动声色中兵不血刃夺得大权,这才是聪明人的本色。


李世民对长生不老术坚信不疑,李治又为何嗤之以鼻
“自古安有神仙!秦皇、汉武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人,秦始皇,汉武帝晚年都追求长生不老,导致政务倦怠,最终没能成功。若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人,应该活到现在,被大家熟知才是。很明显,唐高宗李治对长生不老之说,嗤之...

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唐高宗李治是“懦夫”?
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唐高宗李治是“懦夫”?当然不是,在大家的眼里,可能多数人觉得唐高宗李治一个懦弱的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他的父亲和媳妇都太强了,所以,才显得李治非常的没用。说到他父亲,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有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而他的媳妇呢?那可是历史上唯一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什么意思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出自《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诗(节选)如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 ...
惜秦皇汉武:秦始皇赢政和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就7个历史上曾经有大作为的领导者,但成吉思汗没称帝,不能算皇帝,只是被他孙子追封圣武皇帝

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还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哪一个更有...
包括金缕玉衣、鎏金铜椁等,是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综合来看,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和唐高宗乾陵都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每个陵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皇帝的统治风格和文化特色。对于游客来说,可以通过参观这些陵墓,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什么意思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意思: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此处的“惜”字总领,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都没有一概否认,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惋惜批判之情。“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如果把汉武帝、唐太宗放到宋高宗赵构的位置上,岳飞还会死么?
如果不让高宗和宋朝的两位圣人失而复得的话,他可能会杀了宋朝的两位圣人。我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1、 李世民以不同的政治信仰,以战争赢得了世界,平息了世界,开创了贞观的统治。赵构登上王位,是因为两位皇帝被金人绑架,他们四处逃亡。他讨厌战争,是典型的投降主义者!军中青年战士李世民,曾到雁门...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人都不...
不好说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并用皇帝制的皇帝 但他残暴 任信奸臣 1·汉武帝也有他的文治武功 不过年老的他追求长生 不听忠言 2· 隋文帝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

太祖太宗高宗玄宗,这个怎么排?有什么讲究?
按历史的先后顺序:太祖>太宗>高宗>玄宗 太祖:开国立业 太宗:发扬光大 高宗:守成令主 玄宗:道教术语,指道家道的深奥旨意 太祖: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太祖父。玄宗: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庙号之一。历史上庙号被称为玄宗的主要有唐玄宗李隆基,以及黎玄宗黎维禑。

世宗、高宗,那个庙号的评价更加高
这个当然是世宗高。世宗一般是一个王朝的第2个或者第3个皇帝的庙号。说明这个王朝经过前一个朝代的更替后逐渐稳定的开始。高宗一般是朝代中期的中兴之主。

泰州市19159571118: 唐高宗如果是汉武帝,武则天会不会悲剧 -
帛阅三元: 唐高宗如果是汉武帝,武则天当然会悲剧.因为汉武帝很强势,绝对不会让后宫干政,为了确保儿子的皇权,他甚至可以处死儿子的母亲,自己的宠妃.

泰州市19159571118: 历史上的李治是个什么样的人 -
帛阅三元: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子承父业”同时 又是不幸的.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差不多被历史忽略的高宗,却平稳地做...

泰州市19159571118: 唐高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
帛阅三元: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亟亟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1],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待价、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泰州市19159571118: 唐高宗为什么是傀儡?? -
帛阅三元: 唐高宗 - 评价 过去史学家常常认为唐高宗软弱无能,碌碌无为.新旧唐书均认为高宗惑于武氏,致使朝廷动荡,宗室大遭屠戮.然而经过近年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开始重新认识唐高宗,并为其翻案. 1.唐高宗酷爱书法和狩猎,性格刚柔并济,...

泰州市19159571118: 唐高宗李治是否真的懦弱、一无是处?
帛阅三元: 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烦传统的答案,那去看看孟宪实《唐高宗的真相》.节选: 唐高宗是谁?他接了李世民的班,没有辜负贞观之治的锦绣河山;他和武则天同心协力,给开元盛世开了个好头.可他却少为人知,委委屈屈地蹲在历史的角落里....

泰州市19159571118: 唐高宗李治为何无法夺回武则天的实权? -
帛阅三元: 1、李治性格懦弱,身体不好 2、武则天势力已成,难以撼动 当时武则天的耳目已遍布朝廷内外,李治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监视之下,所以废后诏书是发不出去的,退一步讲,即使发出去了,以武则天的手腕,也一定会找个人(比如上官仪)做替罪羊,说他假传圣旨,结果还是无法改变

泰州市19159571118: 为什么汉称帝唐称宗宋称祖? -
帛阅三元: 1、XX帝是谥号(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功过的文字,一般1-2个),XX祖宗是庙号(供在祖庙里祭祀的那个灵牌上的称号).两种称呼都有,只不过历史上有比较通俗的称法而已,比如刘彻被称为汉孝武皇帝(这是谥号的称法)、汉世宗(这是庙号的称法),但一般称他为汉武帝.2、在汉代,皇帝既有庙号又有谥号(此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进祖庙,西汉14帝只有4个有庙号),经过了两晋南北朝到唐代以后,皇帝谥号越加越长,无法以谥号相称,就常常称其庙号.如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通称唐太宗.

泰州市19159571118: 李治怎么登上皇位的?
帛阅三元: 历史记载表明,李治什么也没有干.连后来的历史学家也认为,李治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们认为,长孙无忌要拥立李治,就是看中了李治的年幼无知.事实上,李治完...

泰州市19159571118: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
帛阅三元: 因为他是杨氏的后人,长孙家族当然不会让一个拥有杨氏血统的人来接任大唐江山了.而且后来继位的唐高宗是个中庸之人,容易受控制,长孙无忌拥戴高宗的原因,相信是有这么一种心态,就是希望能控制皇帝. 不希望玄武门之变重演肯定是重要原因,李治不喜骑射,喜读书,有儒生风范,可以做守成之主,李恪相反,喜骑射,可能也有些骄横之气.李世民自己虽然杀兄逼父,但他肯定不希望骨肉相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他不会选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为储君,而是选一个年轻仁义的李治.何况李恪是庶出,若立他,必然引起其它皇子不满,以为皇子都可以继位,那时骨肉相残必定更激烈.

泰州市19159571118: 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地位有何不同 -
帛阅三元: 前者里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和其他学派比如老庄、农家、阴阳、墨子等比,并没有什么突出地位,就像大学里的一门选修课,爱学不学.而汉武帝由于统治的需要,利用儒学强调了君王的权利,因此把儒学推到了其他学派的头上,它就从一门你可学可不学的课,变成了必修课,而且是学分最重的一门必修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