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避三舍的故事中,能看出晋文公的什么优点?你如何评价晋文公的这种行为?

作者&投稿:桓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退避三舍的故事中,能看出晋文公的什么优点?你如何评价晋文公的这种行为?~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文公守诺重信,另一方面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看出不能和楚军硬碰,退避三舍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有关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

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一文简言阐述)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讲述了晋文公流离失所时的故事,在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这里指的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uì bì sān shè,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一、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一段春秋时期的智谋与感恩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历史交锋中,晋国公子重耳借助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这个故事发生在他流亡楚国期间,面对楚成王的盛情款待,他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会主动退让三次,以此表示对楚国恩情的铭记。这种策略并非示弱,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战术,诱使对手掉以轻...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的道理如下:1、重耳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会向后退九十里,这里写出的是重耳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2、知恩图报,信守承诺。3、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古往今...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退避三舍说明了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一直在外流浪。重耳来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重耳答应楚王,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他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多年后,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军以为对方害怕...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春秋时期,晋国...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故事简短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想要知道退避三舍的故事是什么,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退避三舍的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一直在外流浪。重耳来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国...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介绍
退避三舍的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

广昌县18370993233: 从退避三舍的故事中,能看出晋文公的什么优点?你如何评价晋文公的这种行为?我有急用, -
霍盼格华:[答案]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

广昌县18370993233: 从“退避三舍”中,可以看出晋文公什么优点? -
霍盼格华: 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古往今来,“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不在少数;但“让”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晋文公遵守了此前的诺言,不忘对楚国人的诺言而退避三舍.军事上都是“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之说的.但晋文公的“礼让”显示出了诚信和具有天下霸主的气概.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富强和春秋时期霸主地位的夺得,这无不与其自身能力和素养有莫大的关系.有能力者也需要具备素质条件,成功路上缺一不可.

广昌县18370993233: 退避三舍的典故里主人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
霍盼格华: 以退为进,占有思想政治优势,选准时机,反攻取胜.

广昌县18370993233: 1 从“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又有哪些深刻体会? -
霍盼格华: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退,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广昌县18370993233: 1 从“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
霍盼格华: 历史信息: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广昌县18370993233: 晋文公退避三舍,究竟是为了报恩还是诱敌深入 -
霍盼格华: 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考试题,还是你的个人想法.我只能回答你,真相永远不得而知,没有人去问晋文公当时到底怎么想的,我们只能从这件事本身去讨论他.退避三舍确实是晋文公报答楚国国王的一种举动,但是这种举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比较淳朴,把这些事当成一种报恩的举动.对于是不是战略,我个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场仗已经打完了,我们是从后人的角度去看这场仗晋文公赢了,才说这事什么军事战略.反之,如果晋文公输了呢?我们还会提这种问题么.所以这个退避三舍就讨论到这个层次足以,再往下讨论没有什么太多的实际意义.

广昌县18370993233: 用儒家思想解读退避三舍的故事 -
霍盼格华: 儒家就是“德”与“信”,当年晋文公受了楚成王的恩惠,曾承诺,如果晋楚交战,晋国将撤军三舍(九十里)以示不愿与楚国为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文公遵守当年的承诺,退避三舍,以示不愿和楚国交战,这是诸德中的“信”.后来楚国咄咄逼人,晋国因为道德高尚,自然晋国大败楚军.

广昌县18370993233: 在古文学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求重耳的为人如何,从哪些场面的应对中看见重耳的为人
霍盼格华: 一般 太子申被骊姬陷害时,重耳就要太子出去避避,太子太愚,为了大孝大义自杀,重耳知道下来该轮到自己了,所以出游列国.途中磨难重重,身为晋国公子(好像还是大周的直系后代)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本来重耳早可以登基即位,只是不愿意为此出卖国家,所以让他弟弟吾异(是秦国帮助)捡了个便宜,当了10多年的国君,然后有不守诺言,最终惹怒秦穆公,秦为报仇护送重耳回国,登基即为著名的晋文公..... 早年看《小说三十六计》-走为上.里面讲的很详细.秦朝一开始不帮重耳是因为,重耳的为人太好,如果重耳即位,晋国强大,对秦国没好处,所以秦国一开始帮助了猥琐的吾夷

广昌县18370993233: 退避三舍的相关历史人物是谁? -
霍盼格华: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

广昌县18370993233: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
霍盼格华: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说的是楚成王先礼遇过重耳,重耳为报答他,在城濮之战中主动退让九十里的故事.后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