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国以赵为姓氏,秦国不以秦为姓?

作者&投稿:蒙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同样是嬴姓赵氏,秦始皇就是嬴政,赵国就以赵为姓了?~

秦国与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两国是同宗,那为什么有些人对秦国的国君称姓,比如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嬴稷呢,而赵国的都称氏呢,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嬴政的叫法本身就是错的,自然会出两种叫法。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屈原,就是芈姓屈氏,秦始皇应该叫赵政,而不能称之为嬴政,另外嬴政的两个儿子胡亥与扶苏,应该叫赵胡亥,赵扶苏,但是我们比较少这样叫,这个也可能是习惯问题。
为什么现在会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齐太公姜子牙,秦始皇嬴政的这种叫法呢?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是现代人的称谓,所以在一些书籍上面,为了照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就这么叫了,而非正确的叫法。
我们来看看上古八大姓,一种说法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还有一种说法是姬、姜、姒、姚、嬴、妘、妫、妊。周朝的大量的诸侯国是出自姬姓,毕竟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子孙,自然分封的比较多,我们现在大量的姓氏也来自于姬姓。
其实从这些姓氏可以看出,上古是母系社会,所以这些姓里面都有一个“女”字。而为什么先秦男称姓不称氏呢,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取的名字也比较简单,很多时候也只用一个字,如果称姓的话,那么大家的姓都一样,那么是不是特别不好区分?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不管是史记,还是其他的史书,都没有把秦始皇叫嬴政,而只有赵政。
那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秦国与赵国会是同宗呢?这里面有什么渊源呢。秦赵的祖先伯益,也叫大费,因为帮助舜驯鸟兽,所以被舜赐姓为嬴。
伯益有一个后代叫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一个叫季胜。季胜有一个后代叫造父,因为擅长驾车助周缪王平定了徐偃王之乱,周缪王就把赵城封给了造父,造父一族以后就称赵氏,造父有一个后代叫叔带,离开了周国,前往晋国,这个就是后来的赵氏家族。
而恶来一系呢,因为沾了造父的光,所以,他们也姓赵氏,这个就是他们都是嬴姓赵氏的由来了,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离得最近的祖先是飞廉,飞廉的儿子恶来是秦国的祖先,飞廉的儿子季胜是赵国的祖先。

“秦为赵氏”是汉代人的共识 实际上,“秦为赵氏”并非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而是汉朝人的共识。 陆贾对汉高祖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陆贾跟随刘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的话自然不会错。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鸿列》一书中就两次称秦始皇为“赵政”。如:“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间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泰族训》)。汉武帝的儿子燕王刘旦曾上疏给皇帝:“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汉书?武五子传》)。三国时曹植上疏给魏明帝:“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三国志?魏书十九》)。“绝缨”见《说苑?复恩》,为楚庄王故事;“盗马”,典出《史记?秦本纪》,说的是三百“岐下野人”为报答“食马之德”,在战场上冒死勇救秦穆公的故事。曹植以秦为赵氏,故以“赵”代指“秦”。 秦始皇不能叫“赢政” 长期以来,人们把秦朝称为“嬴姓统治者”,称秦始皇为“赢政”。 秦朝固然是“嬴姓统治者”,赵国难道就不是吗?请看下面两段话: (韩厥)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口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候,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史记?赵世家》) 前一段话中韩厥说赵盾家族是嬴姓在晋国的一支;后一段话中赵简子梦见上帝对他讲“嬴姓将大”,就是说赵氏将强大, 预言三家分晋。可见,秦、赵俱为“嬴姓统治者”,不得以嬴姓专指秦朝。 先秦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仅以秦国宗室女子为例,见于史籍者,如 “缪嬴”(秦襄公的妹妹,为周丰王妻;另有一缪嬴为晋襄公夫人),“怀嬴”“文嬴”、“辰嬴”(秦穆公一次就送流亡的晋公子重耳五个宗室女子,文嬴是其中之一。怀嬴和辰嬴实为同一人,她最初嫁给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太子子圉,子圉只身从秦国逃跑,回国即位,是为怀公。后来秦穆公又把子圉故妻送给重耳,改名辰嬴), “葛嬴”(齐桓公夫人),“秦嬴”(楚国司马子庚夫人)。而氏仅供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清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批评一些人把先秦的“姓”与后代的姓混为一谈。他说:“三代以上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始。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三《姓氏》)。查遍《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未见有人叫“嬴Ⅹ”或“嬴ⅩX”者,在《汉书》中才出现了一个叫“嬴公”的人,可见钱大昕之论十分精确。现在人们都把秦始皇叫“赢政”,其实是开历史的玩笑。 总之,从汉初到汉末,人们都知道秦王室“姓赵氏”,即以赵为姓。司马迁既然反复强调“秦为赵氏”,不会不知道他的《史记》里有两个“诸赵”。如果赵高真是赵国王孙,那么他在叙述秦国史实的《蒙恬列传》(赵高小传附于其中)里不会不加以注明。西汉刘向说:“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说苑?谈丛》一百九十四章),显然是指秦始皇及二世托国于同宗赵高而断送了天下。《史记?李斯列传》还记载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后,“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赵高胆敢夺权称帝,恐怕与他自恃具有秦王室血统不无关系。
求采纳

因为在我国古代,不以姓命名国家是常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姓特别少,比如嬴政的嬴姓,姜子牙的姜姓,姬发的姬姓,芈月的芈姓,其他的像是韩赵魏,或者屈原的屈,白起的白,这都是氏,而不是姓,而且如果单单从姓出发的话,其实白起和屈原也是同宗,都是芈姓。


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周天子初定天下,分封诸侯的时候,其实大多分的都是给自己的亲戚近宗,所以很多都是姬姓,像是七雄之一的燕国,还有春秋霸王的晋国都是姬姓,不可能单以自己的姓来命名国家,但是可1以以地名来命名,比如燕召公被封燕地就是燕国,子燮迁都晋水就是晋国,而大楚因为当地有特产荆,故又被称为荆楚。


所以,因为姓的高度相似性,导致了不能以自己姓命名国家的事实,可为什么韩赵魏可以那?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成为一个国家比较晚,在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微,晋国六卿就剩下了三卿,所以周王迫于压力,最终承认三卿的合法地位,于是三家分晋,就是所谓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在历史上也是春秋进入战国的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除此之外,韩赵魏中的韩氏和魏氏其实也是姬姓,只有赵国嬴姓祖先是因为御车有功被赐姓赵,而早年间秦人祖先也一直是依附赵氏的,后来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又在平王东迁时立下汗马功劳被赐关中之地,纠纠老秦人用铁与血得到了诸侯的封号,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封地,也得到了自己祖先的姓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秦赵原本是一家,都可以称之为嬴姓赵氏。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人看到赵国君主姓赵,韩国君主姓韩,那么秦国君主似乎也就应该姓秦。何况还有所谓的“以国为氏”和“胙土命氏”之类的理论。

事实上,两周时期的姓氏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不单纯是家族姓氏的范畴,还非常深入地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姓氏的产生密切相关,我们今天很多姓氏都是源自于周代的诸侯国或其他贵族。周代的贵族氏,有很多的来源,大家熟知的有以封邑为氏,以居地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父名讳为氏,以祖谥为氏,以职业为氏等。例如赵氏,是典型的以封邑为氏。其实这些都是后世人整理归纳出来的规则,并不是两周时期就有这些明文条例。近代人还整理出来一种“以国为氏”,认为按照所谓“胙土命氏”的规则,所有受封的贵族都必须、一定甚至是不得不以所受土地的名字为氏,所有诸侯国君必须以国名为氏。其实这是对古姓氏制度的一种机械僵化的理解。基于篇幅,这里不详述姓氏的产生和适用原则,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以国为氏是不准确的,周代很多诸侯国都没有以国名为氏,典型的就是齐、楚、越、秦、宋等国,因为这些都是周天子的异姓诸侯国,他们原先都有自己的氏,不需要再用国名代表自己的家庭。而周天子的同姓国例如鲁、蔡、晋、卫、吴等国,君主也并没有直接以国名为氏,而是在这个国家灭亡之后,该国公室遗族才以国名为氏。

具体到秦国,它的开国君主是非子,他本来是赵氏始祖造父的一个旁支庶系的孙辈,他的家庭上几代人因为身份低贱,需要依附造父求生,故尊造父为祖,所以也自称为赵氏。非子受封为附庸君主后,按照当时的惯例,改以君号为称谓,既用不着命取新氏也用不着其原有的旧氏,无形中让人们以为他抛弃了赵氏。但事实上是因为所有封国的君主及其嫡系后代因为必须适用专为君主和公子公孙特设的称谓模式而均不用着氏,并不是这个氏就被抛弃了,这个氏还是有用的,这时主要用在该君主的庶系后裔家族,因为他们没有资格继承君位,没有专用称谓模式,只能以氏相称,这些新家庭在后来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命取新氏,就会保持赵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秦国有一些贵族叫“赵某”,他们其实就是历代秦国君主的庶系后裔。秦国的公室主体是赵氏,在几百年的历程中还分化出诸如白、梁、谷、谬、严、裴等新氏,而秦氏比较特别,因为秦是国号,公室中一般家庭是没有资格用它作为氏的,只能是国君的直系才可以,然而正常情况下国君及其嫡裔是用不着氏的,除非是在国家灭亡之后,春秋战国的很多诸侯国都是如此。秦也不例外,秦姓就是在秦朝灭亡后由子婴的后人改成的。这一点,在《元和姓篡》、《通志氏族略》、《康熙字典》等专业史籍中都有专门说明。

多看看正史就知道赵国和秦国的公室在立国前本来就都有氏的,都是嬴姓赵氏家族,为什么秦国要以秦为姓?难道哪个国家的君主就要以哪个国家的国号为姓吗?
赵国、秦国都是先有氏后有国的,类似的还有齐国和楚国,他们的国君也都是有自己的氏的,也不是以国号为氏的。
赵国的国号与氏相同,但了解赵氏起源和发展的人都知道他是以氏为国号,可能有些人是误以为他是以国号为氏吧?秦国则是以地名为国号,这并不影响他先前已经有的氏。所以他仍然是赵氏,而不是所谓的秦氏。
跟秦国有关系的秦氏是出现于秦国灭亡以后,一些秦国贵族的后裔可能是出于怀念旧时荣耀吧,也可能是为了纪念祖国,于是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秦。而秦国未亡之时,秦国公室是没有秦氏的,这个很多史料中都很明确地说了,不知道为什么老是有人认为秦国君主姓秦?

周朝立国后将天下除王室直属土地外的广大疆土分封给姬姓诸子弟以及少量的异姓功勋贵族,另外还有一些历代圣贤后裔前朝后人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方国。姬姓诸子弟国家有鲁、蔡、卫、燕等,功臣集团有齐、楚等。此外,后面的历代周天子也分封了一些王室成员和对国家做过巨大贡献的功臣,例如晋、秦等。在西周阶段,天子分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以及贵族基本上都以封地本来的名字做为自己国家或家族的名号,例如造父被封到赵城遂以赵为氏,非子被封到秦地为附庸就以秦为附庸国名(看到了吗?“秦”只是地名,后来做了国名,并非氏名)。
到了春秋以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诸侯国有的在互相攻伐中互相兼并,有的则发生了权力变更或分裂,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国家往往不是因为对周天子有功被分封的,而是各诸侯国中的权臣集团利用自己强大的势力架空了原来的国君从而篡夺取了政权(例如齐)或将原国肢解(例如赵、魏、韩),这类国家常常都是“巨无霸”,立国之时统治的土地就已远超西周时代“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的限制,不仅城市众多,国都也经常变化,就不能仅以某地某城为国名了。这种情况下,独家篡权的田氏直接延用了原来的国号还叫“齐”,而赵氏、魏氏、韩氏则采取了以各自的氏名为国号的做法(注意不是将国名做为姓氏),这是与历史上各诸侯国完全不同的取立国号的做法,大家要注意。
秦国立国于西周中晚期周孝王时代,初封君非子当时已经是赵氏了。他那个时代还没有以氏为国号的做法,并且他的地皮非常小(附庸不足五十里),类似一个庄园或集镇,有着明确且单一的地名——秦,于是他的国号就成了“秦”。这里也请大家注意一下,西周时期社会上还保留着较多的部族体制,很多新贵族还没有氏,他们的国号不是氏,只是这些国家被吞并后没落的贵族们才“以国为氏”。此时也有少量国君在立国时已经有氏,但他们也采取了大量无氏国君的通常做法即以“国号+职名”标称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成员,以致于原有的氏处于闲置状态少人知晓,而当他们失国以后其后人往往又“以国为氏”将氏改为国名氏,导致后世之人常常误以为这些国家的国君也是没有氏的或者像赵国那样直接将氏当成国名来用的,秦国和齐国、楚国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
简要概括一下同为赵氏的战国双雄国号的区别:成立时间较早规模很小的秦国是传统的以封地的原地名为国号,而建立时间较晚规模庞大的赵国则是以氏名为国号。

秦赵是有共同先祖的,只是后来秦赵先祖一直传到造父和非子,分别被赐封到赵地,秦地。所以对于秦人来说,非子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祖先,造父是赵人的祖先。


为什么同样是嬴姓,秦始皇就是嬴政而赵国以赵为氏了?
在这个时期,赵国之人以“赵”为氏,秦人则以“秦”或“嬴”为标识,姓氏的区分不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地域变迁而灵活调整。秦始皇,名嬴政,也有赵政或秦政的称呼,这正是战国末期姓氏概念融合的一个生动例证,它体现了姓氏不再仅限于血统,而是成为文化和地域认同的象征。因此,尽管同姓,...

为什么同样是嬴姓赵氏,秦始皇就是嬴政,赵国就以赵为姓了?
秦国与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两国是同宗,那为什么有些人对秦国的国君称姓,比如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嬴稷呢,而赵国的都称氏呢,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嬴政的叫法本身就是错的,自然会出两种叫法。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屈原,就是芈姓屈氏,秦始皇应该...

为什么同样是嬴姓赵氏,秦始皇就是嬴政,赵国就以赵为姓了
造父受封后,得氏赵,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即可以嬴姓赵氏为姓氏,而恶来的子孙并未受封,一直依附于赵氏,于是也以嬴姓赵氏为姓氏。严格说来,自旁皋(与造父平辈)起,经太几、大骆,至非子为止,历经三世,这一支恶来的子孙其实只是有赢姓而无氏。周孝王时非子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封于秦邑(今...

嬴姓赵氏是什么意思
嬴姓赵氏是指某人的姓氏以嬴为姓,以赵为氏。详细解释如下:在中国古代,姓氏是分开的,姓表示的是族群,而氏则表示的是家族分支。因此,一个人的姓氏是由姓和氏两部分组成的。嬴姓赵氏就是指这个人的姓是嬴,而他的氏是赵。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常见于贵族家族或者是帝王的后代。具体来说,“嬴”...

为什么赵国以赵为姓氏,秦国不以秦为姓?
6. 韩赵魏三国中,韩国和魏国的统治家族也是姬姓。只有赵国的祖先是因为驾车有功被赐姓赵。秦国祖先原本是依附于赵氏的,后来因养马有功被封为诸侯,并在平王东迁时立下功勋,被赐予关中之地。7. 秦国人在东迁过程中表现出色,因此得到了诸侯的封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并获得了祖先的姓氏。从...

为什么赵国以赵为姓氏,秦国不以秦为姓?
除此之外,韩赵魏中的韩氏和魏氏其实也是姬姓,只有赵国嬴姓祖先是因为御车有功被赐姓赵,而早年间秦人祖先也一直是依附赵氏的,后来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又在平王东迁时立下汗马功劳被赐关中之地,纠纠老秦人用铁与血得到了诸侯的封号,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封地,也得到了自己祖先的姓氏,所以从...

赵世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赵世家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从季胜起源,造父受周缪王赐赵地,从此以赵为姓氏;到赵衰扶佐晋文公重耳,赵盾在晋灵公、晋景公时期执掌晋国大权,赵朔被屠岸贾灭族,赵氏孤儿赵武被程婴所救,赵敬侯时期魏、韩、赵国共同灭亡晋国;再到赵武灵王首倡胡服骑射振兴国力;最后赵幽缪王杀大将李牧,被秦国...

赵这个姓氏的由来?
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

谁知道赵姓的历史由来和发展
赵姓家族从一开始就非常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

赵国国君姓什么?
赵国国君姓赵。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赵字的来历 -
言冉衡韵: 有三种说法: 1、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是造父. 2、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秦国的国君到底姓什么? -
言冉衡韵: 秦国的国君为嬴姓,但是称赵氏.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姓赵 秦国为赵氏与造父息息相关.史记记载造父因功封于赵城,立赵氏.“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秦本纪》.非子论辈当为造父侄孙,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先秦姓氏有什么讲究 -
言冉衡韵: 先秦姓和氏是分开的,氏由姓中来.周代宗法制盛行,长子继承父亲的姓和家业,其他的儿子成年后分家另过,但他不能继承父亲的姓,他得自己取一个家族名字,这个家族名字就是氏,以区别于长子之家.氏的名称五花八门,有取父亲的官职为新家族名字的,如司马,司徒,有取地名,方位的,如东郭,南宫,等等.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赵这个姓氏的由来? -
言冉衡韵: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赵国王族与秦国王族是同一个姓氏吗? -
言冉衡韵: 秦、赵两国同宗同源,纣王的大将飞廉有二子,一曰恶来,即秦王族的祖先;一曰女妨,即赵王族的祖先.秦、赵两国都是赵氏——那时男子称氏(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两族原本都跟着造父(女妨后代)一起被封在赵城,故都是赵氏.故秦王族跟赵王族一样都是赢姓赵氏——秦王嬴政的真名应该称为“赵政”而不是“嬴政”,秦国的赵高不是赵国人,是秦王族的一支远亲.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秦始皇姓错了,还是历来赵国国军姓错了 -
言冉衡韵: 司马迁认为“秦为赵氏”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秦国和赵国王室同姓同氏.秦和赵源出于嬴姓同一祖先,远祖是女修(为嬴姓女祖先),近祖是蜚廉.“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赵世家》).季胜的曾孙造父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恶来的曾孙是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秦本纪》) 这就是秦赵同氏的原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和赵国国君都是赢姓赵氏,问一下,是同一族人吗 -
言冉衡韵: 他们是同族.共同祖先是纣王宠臣蜚廉,秦国祖先是蜚廉长子恶来,赵国是次子季胜,两国分开发展是在西周,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分封到赵城为大夫,到周幽王时赵叔带离周仕晋.秦国则因为祖先恶来被武王伐纣...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赵籍的质疑 -
言冉衡韵: 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赵皆为嬴姓;《史记·秦本纪》末尾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但后世对此表示质疑,梁玉绳《史记志疑》说:“秦自非子得邑则以秦邑为氏,及襄公得国则以秦国为氏,相传至于始皇.若赵氏者自造父获赵城为赵氏,其后微弱而邑于晋,则以赵邑为氏,及三分晋国则以赵国为氏.岂有秦国之君而以赵国为氏乎?” 所以,秦哀公不叫赵籍,而是名叫嬴籍.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秦始皇帝 -
言冉衡韵: 不知这段奇文是发表在哪里的.估计是一段被篡改的贴文.秦始皇的家族是嬴姓赵氏的一个支系,这是《史记》上明确记载的,同时在《汉书》《淮南子》等经典史籍中都有记载,并且明确称呼秦始皇为“赵政”.秦国公室以赵为氏是因为它的开国君主非子是赵氏家庭成员.正如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他的后裔仍然姓赵一样很容易理解.历史上对秦氏的记载也很明白,源于秦的秦氏是秦朝灭亡后一些遗留下来的皇族遗贵们改出来的,可能是为了纪念先祖伟业也可能是为了表示自己出身高贵(“老子先前也阔过”的心态).可见秦氏只是秦朝皇族们的后裔而已,秦国和秦朝的君主皇帝本身是姓赵的.说秦始皇是秦氏,那就是让他跟着子孙后代姓了,这岂不成了笑话?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7651332164: 秦始皇的名字????????? -
言冉衡韵: 秦国公室属于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的氏就是赵,他的全名是“赵政”.秦国公室以赵为氏,是由其开国君主非子从祖父太几和父亲大骆那里继承来的.太几和大骆身份低贱之时,依附嬴姓宗主造父生活并尊其为祖,造父得赵城为赵氏后,其同族均为赵氏族人.有传说秦始皇姓赵是因为他生于赵国,也有认为他是跟他母亲姓赵,更有人说他是为了避难改姓赵,这都是些无知之言.至于为什么不是“嬴政”,那是因为嬴是秦始皇家族的古姓,是不能放在名字里的.本来历史上也没有这个奇怪的名字,不知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由于姓氏合一,古姓氏文化已不为人熟知,有人将古姓嬴当成现代姓给秦始皇生造了一个“嬴政”的名字,却被同样不懂古姓氏制度的群众流传开,造成了谬种流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