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哪个不教而诛,从论语中摘一段解释

作者&投稿:薛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
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拓展资料:
文学简介-百度百科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一国之政,权在立法,立法的效率低下,众所周知。这时我们的选择通常两种:一是小国寡民,二是授权(于行政)立法。
秦以来的大国统治,往往是授权立法,这样敏是敏了,却往往会“陪臣执国命”。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有道之国的基础无非是四个字“宽、信、敏、公”。大国立法,“宽信公”可能达到,但很难“敏”。
授权立法,敏是敏了,宽信公呢?

我们说:“官凶民懦”,是无道的外在表现。但官为什么凶?民干嘛要懦?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一旦授权立法,官就有了立法权:法律官制定、法律官执行,这时候的官,还在法律之下吗?
胸怀利器,必生杀心。当官拥有了法律这把利器,又怎能不凶?当民的头上有个“破家县令”时,又如何不懦!
有人说“不还有立法”嘛?可前面说过“立法不敏”,以“不敏”对敏,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把“授权立法”定性为无道,原因在于“宽、信、敏、公”四根柱子,官只取其敏!
所以,与宽容相对,社会越发严苛……
所以,与信任相对,社会越发离心……
所以,与公平相对,社会越发不公……
所以,与灵敏相对,官倒是敏了,民却越发地冷漠麻木……
----这样的国只会向下、不会向上!

大同社会“小国寡民”,就让立法“敏”成为可能,也同时避免了无道……
在十三章我们谈了立法,也谈了听讼。
论语将国人分为三类:士、君子、小人。与士相对,君子和小人都是民。
君子立法是民代立法、君子听讼是民代司法,因为君子得到民的拥护----其实更该反过来说“得到民拥护的才是君子”。
这时的官将只有一项权力----执法权。

在理想国,仅拥有执法权的官是很难“以权谋私”的。
要想贪污,得有财权。可惜,财权(也就是食)在立法。
要想受贿,须能选择性执法或自由裁量。可惜,前者立法盯着,后者权在司法----也就是在听讼者(民)手中……
这时的官,也还能动手脚。他们能动什么手脚?我们要盯着什么?擦边球!

不教而杀谓之虐;
立法规定,某件事可做,但有限制条件。
当我们做这件事时,官的手脚来了:他们并不教我们如何满足那些限制条件,而是简单地说“不符合”,把这件事毙了!
一件好事,不教人把它做成,却以小的差错把它毙掉,这就是不教而杀。

不戒视成谓之暴;
好事不给人做,碰到坏事呢,却采取“放水养鱼”、“钓鱼执法”----在开始的时候坐视不理、甚至故意纵容,直到坏事做成了才开始执法、处罚,这就是不戒视成。

慢令致期谓之贼;
还有些是与时间有关的,比如一件事很急,我们就会限定官于某月某日前完成。可民急官不急,官非要拖着,直到最后的时刻才把事做完,这就是慢令致期。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最后就是官僚主义,比如残疾人坐车,按规定可以半票,可售票员只认证件不认人,没残疾证就不给半票……
说官僚也不官僚,如果那残疾人好了(证还在),再坐车时,售票员就会“不认证件只认人”,还是不给半票……
售票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给残疾人优惠,想多收(也就是少付)那半票的钱!
这四种方式,即使有道也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时刻盯紧!

官为什么会做“四恶”,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不同。
立法是民代立法,所以君子在立法时,要考虑民的满意度,也就是说要兼顾“宽、信、敏、公”。
司法是独立司法,所以君子在司法时,要“必使其无讼”,也就是说要兼顾各个诉讼方的利益。
执法却是“部门执法”,所以官在执法时,考虑的不是各方的利益,而仅是自己一方的利益……

一件好事,做成了与官无益,做不成与官无损,所以官懒得教,直接毙掉。这叫不教而杀。
一件坏事,没做就管不出成绩,做成再管效果明显,所以官先养鱼、后逮鱼、实在不成就钓鱼。这叫不戒视成。
一件急事,急着办显不出官的重要,为显示威严,官拖着不做让你着急,让你去求他。这叫慢令致期。----注意,致期不是超期,是卡着最后的时间做。
一项政策,我们考核的是“社会满意度”,他们考核的是“费用支出额”;我们想着支付,他们想着节约(吝啬)。这就叫有司(官僚主义)。

再举个例子,就是日记门那个烟草局长。
韩寒说:他曾经得到烟草部门的表彰,原因是“让某地区的烟草销量增加一倍”。
我们成立烟草部门,目的是控制抽烟;烟草部门的价值取向,却变成了“增加销量”,与我们的宗旨完全相反……
我们为什么反对“陪臣执国命”?就是因为“陪臣们”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他们的追求往往与“国命”相差甚远!


关于哪个不教而诛,从论语中摘一段解释
一件好事,做成了与官无益,做不成与官无损,所以官懒得教,直接毙掉。这叫不教而杀。一件坏事,没做就管不出成绩,做成再管效果明显,所以官先养鱼、后逮鱼、实在不成就钓鱼。这叫不戒视成。一件急事,急着办显不出官的重要,为显示威严,官拖着不做让你着急,让你去求他。这叫慢令致期。-...

不教而诛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不教而诛”是从“不教而杀”一语变化来的。它的意思是平时不加管教,一旦犯了罪便轻易处死。可用它讽喻平时不教育,一旦出了问题便一棍子打死的作风。【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

对某个人的错误不提醒,让他犯更大的错误,从而得到惩罚,出于什么...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释义: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成语造句...

“循循善诱”的意思?
循循善诱的意思是有步骤地善于引导别人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与不教而诛,引入歧途等为反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造句参考:做思想工作,切不能盛气凌人,而应该循循善诱,春风和气。循循善诱读作 xún xún shàn yòu,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梦幻西游秘道答案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的者李之仪是--北宋人 不教而诛的典故出自---论语 不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 程门立雪 典故涉及的任务---杨时 游酢 程颐 程门立雪 典故---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宋女作家朱淑真的号---幽栖居士 二...

法后王的关于法后王的论述
孔孟强调“教”而不赞成“诛”,以为“不教而诛,是贼民也”;荀子则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属之民不劝;诛赏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2](第191页)对“教”、“诛”、“赏”的功用都给予了恰当的分析和认识。“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

谆谆教导是什么意思
谆谆教导是什么意思谆谆教导的意思是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谆谆教导解释:释义: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出处:《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译文: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亲爱的老师,您...

执法标语
12、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13、杀人者死,然后人莫敢杀;伤人者刑,然后人莫敢伤。 1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5、巨壑虽深,兽知所避;烈火至猛,人无蹈死。 16、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17、赏不足劝善,赏不足禁非,而政不成。 18、罚必施于有过...

教育四字成语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春风化雨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

形容有良好家教的文言文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 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

宝丰县19468602347: 关于哪个不教而诛,从论语中摘一段解释
巨享心可: 摘就是摘要的意思了,论语精美句子摘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宝丰县19468602347: 有句古文我忘了的,但意思是,没有告诉百姓规则就去罚他,这是不可以 -
巨享心可: 不教而诛谓之虐 《论语·述而》:“子张曰:'何谓四恶?'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育就杀戮叫做残虐,不事先告诫就要求取得成功叫做暴戾,起先懈怠而突然又限期峻急叫做贼害,都是应当给人家的财物而舍不得拿出去叫做小家子气.')” “不教而诛”即由文中节出,作为成语指事先不给讲明道理,一出错或犯法就给与惩处或处死.这是孔子批评治理政事的“四恶”之一.

宝丰县19468602347: 不教而诛出自哪部古籍? -
巨享心可: 不教而诛 : bù jiào ér zhū 1.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宝丰县19468602347: 不教而诛出自哪部古籍 -
巨享心可: 出自《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自己查百科就能找到.

宝丰县19468602347: 关于警报声音的成语 -
巨享心可: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惩前毖后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除邪惩恶 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出处:鲁迅《集个集·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宝丰县19468602347: 摘抄一句有名的论语并理解意思 -
巨享心可: 这里就说说《论语》开篇第一段吧!《论语》开篇第一段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

宝丰县19468602347: 论语中有关道德的句子,配上译文(越快越好,急啊!!!!) -
巨享心可: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

宝丰县19468602347: 阅读理解《论语》(一小段)急啊!! -
巨享心可: 1. 用于教导他如何做学问:孔老师,什么叫做学问啊? 孔子说: 聪明而好学,不会因为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问问题而感到耻辱,就是做学问.2.最高境界是做到因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到快乐,因...

宝丰县19468602347: 论语十则中难句及解释
巨享心可: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

宝丰县19468602347: 论语中关于孔子告诉子贡的名言有哪些? -
巨享心可: 出自《论语》孔子与子贡对话中的名言至少有以下几段: 1.《卫灵公》第九段,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其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为名言. 2.《卫灵公》第二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