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和王小波(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事)

作者&投稿:季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什么关系?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关系。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

王小波和李银河: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1997年,李银河还在剑桥做访问学者,而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这段朴素又真挚的爱情就这样落幕了。《爱你就像爱生命》再版时,李银河在序言中写道:有些人遇见了便是一生,我想无论有没有答案,那些书信和那些经历都是银河一生的财富。正如小波在五线谱所说,他和她是一支唱不完的歌……从前书信...

王小波和银河走到最后了吗
走到了。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

王小波与李银河
    1977年,当时的李银河在国务院研究院工作,胸大有脑,前程似锦。而那时王小波只是一名街道工人,说“前者居庙堂之高,后者隐市井之巷”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年,25岁的王小波下乡回城已经五年。先后在仪器厂和半导体厂做了五年的工人,但心中那股子写作的浴火却从未熄灭。   ...

王小波写给银河的情书是哪本书
王小波写给银河的情书是《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是一个创作上轻松恋爱中可爱极了。这本书会让你发现不一样的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主要以王小波和李银河夫妻二人两地来往的情书为主要叙述。王小波的你好哇李星河,这中间透露了王小波是一个非常浪漫和俏皮的诗人。《爱你就像爱生命》内容概括...

越是平凡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告白,《爱你就像爱生命》是集合王小波与李银河恋爱期间的所有来往情书和部分书信,写一本书告白,昭告天下人,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能听见他的告白,流传千古。“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绕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在银河眼里,小...

即使不能做夫妻,也要做终身的朋友
对于读懂王小波的李银河来说,她是幸福的;对于第一次见面便被表白的李银河来说,她是幸福的;对于第一相约便拉手约定即使不能结为夫妻,也要做终身朋友的李银河,她是幸福的。而王小波何尝不是幸福的,那个时候的王小波是工人,李银河是编辑;那个时候王小波学历不高,李银河大学毕业。以世俗的眼光看...

爱你就像爱生命内容梗概
王小波以其独特的浪漫与深情著称,他倾注心血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犹如珍贵的艺术品在网络间流传。每一封书信都蕴含着他对银河深深的爱意,同时也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书信的完整收藏品数量有限,分布零散,令不少读者感到遗憾。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爱你就像爱生命》这部作品...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情书写的什么王小波的浪漫情书值得学习
作为名人和作家,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浪漫爱情从情书开始慢慢发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写手写情书的时候会写些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你好,李银河:昨晚分手后,我很难过。我这个大傻瓜被一个恶心的人打上了标记,不丢人吗?你很难过。所以我更难过。我觉得你做不了决定。也许我是一...

历史上有名的一见钟情都是怎样发生的
1977年,李银河在朋友处读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其中的“真”深深打动了她。而随后的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她失望至极,觉得他长得真够难看的。小波却对银河心生爱意。不久之后,他云光明日报社给李银河还书。他问她,“你有男朋友吗?”银河摇头。

华宁县18474384336: 关于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
丛霞参苏: 王小波在写在五线谱上的那封信上写道: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李银河在回信中写道: 我看过一百本小说,也许还要多,但是这句话是我生平见过的最美的一句. 淡淡的语句,却是最美的情话. 他们拥有一段完美的爱情,我想仔细的读读这本书,在我们不再相信爱情的年代,看看别人拥有的完美.

华宁县18474384336: 李银河为何没有参加王小波的葬礼? -
丛霞参苏: 怎么会没参加呢?俩人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啊,如下: ---------------------------------------------------------------------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

华宁县18474384336: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在痞子堡大学认识的吗 -
丛霞参苏: 结婚前: 小说为媒 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 16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他是王小波. 小波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一起赶邻居的鸡玩,不小心把鸡给撞死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没...

华宁县18474384336: 爱你就像爱生命的内容简介 -
丛霞参苏: 王小波是一个既浪漫又专情的人,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每一篇都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李银河个人的感情外,还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被收藏的书信数量不多并且比较零散,许多读者引以为憾.《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首次成书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独立版本,书中收录的情书篇幅比过去公开过的书信多出一倍 .

华宁县18474384336: 李银河是王小波的妻子吗? -
丛霞参苏: 李银河是王小波的妻子.王小波还协助她调研中国同性恋.看小波文集,还是很爱这个在外很强势,喜欢钻牛角尖的妻子.

华宁县18474384336: 爱换头像的人,是什么心理? -
丛霞参苏: 爱换头像的人都是比较善变的,他们不喜欢天天都是一个头像,特别的沉闷,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所以他们都是喜欢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 或者说他们都是喜欢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因为在聊天软件当中,这些头像换了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华宁县18474384336: 男人发三颗心给你是什么意思? -
丛霞参苏: 陷入爱情里的女人,常常会在爱与不爱中纠结,她会拼命去找证据来证明对方深爱着自己,即使发现一些不被爱的痕迹,还是更愿意自欺欺人.有些女人会安慰自己,深爱需要在层层剖析后才能被发现.可实际上,真正的心动是情不自禁的,...

华宁县18474384336: 王小波在致李银河的信中写道:“爱你就像爱生命”让我感动不已,请?
丛霞参苏: 回答你的问题,也致我的爱. 爱你就象爱生命. 多么美的一句话. 在这个时代,还能有多少人能象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爱人,热爱心中的爱情. 我不能说你就是我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