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体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

作者&投稿:亥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对河南有色地矿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冠群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局经济和社会、职工个人和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新一届局党组确定的“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发展战略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中找准我局的位置,“发展有色地矿、服务中原崛起”,实现我局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和谐单位”建设,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笔者认为,我局在实施积极的“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双结构调整等改革发展措施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产业队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目前我局产业经济和队伍发展不平衡,表现在4个方面:
(1)产业经济结构初步调整,队伍结构没有完成相应调整。我局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还处于服务我省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远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这几年我局的经济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大,但经济基础尚不巩固,抗风险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队伍与产业经济结构不协调等情况。特别是还有下岗(包括协解人员)人员数百人。
(2)经济发展了,但职工工作和居住环境条件较差,职工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不高。还有职工教育、科技创新和劳动保护等滞后、不协调。
(3)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局也在地勘行业外的市场中进行过许多尝试,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不少,总结“开花多结果少”的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落后。许多厂矿或实体办起来了,有的还曾达到一定规模,但“软件”跟不上。局积累的近千万自有资金在“八五”、“九五”期间损失过半,留下不少问题,或形成诉讼或形成呆死账,还有职工情绪未得到及时理顺,再就是各单位面临市场经济体系裹足徘徊,对市场化的经营和竞争信心不足,勇气不够,办法不多,顾虑重重。
(4)目前,局属各单位已在国家基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注册为担负一定职责或在一定经营范围从业的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而局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没有按国家的要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深化改革,虽说在全局范围内试行了聘用制度,但很大程度上还在按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制影响下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事业的发展。体制性的障碍也阻碍了我局的企事业法人单位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管理,使得企业法人单位并未形成实际上的“企业法人”,没能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经济未得到应有的又好又快发展和壮大,尚不能满足单位的发展和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我局的产业经济和队伍要协调发展,还需要改变目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首先,要从理论认识上提高对于调整产业和队伍结构,加快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家和地方建设,都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把重视社会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我局也不能例外,应该充分进行以产业为主线调整和整合局属各单位的资源,改变过去小而全的单位社会管理模式,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专业性队伍(或院或队或公司),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创业,占领自己应该占领的一席之地。其次,要逐步增加对于各地勘单位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律办事,地勘单位经济建设的资金要局内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向有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单位集中资源,财政拨款除去必要的维持费用,也主要投资于科研、教育和居住环境的事业发展上。三是要充分利用局机关纳入依照公务员管理序列的契机和条件,引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下决心改革我局的事企不分、机构臃肿、负担过重的事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全局一体化、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事业管理体制。目前就是在全局地勘单位实施聘用制度,规范岗位管理,在职工中强化合同和竞争意识,真正建立起以鼓励创新劳动及科技劳动为目的,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要改革我局的事业管理体制。局就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通过周密地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制订方案,对局队事业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要敢于闯,敢于试。例如,在局队各单位的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等问题上,有的可以继续实行公有制,有的可以实行公办民营或民有民营;有的则可以实行股份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引进外资来参与,如参与地矿业和基地存量房地产的开发管理。只要是公平合理,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能使职工普遍受益就是目的。这就必须对现行的事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就必须有制度创新,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局事业管理体制。局机关纳入依照公务员管理序列,给我局事业发展、为地勘总院和专业公司的壮大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和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各单位应该做好清产核资,剥离不良资产,优化产业队伍配置,轻装上阵,以一个较高的起点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去创大业、干大事。
二、统筹兼顾,实现地质园和留守基地的协调发展
解决好“搬迁、留守、就业”问题,这是全局目前和未来几年服务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伟大事业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四队和六队本来是率先进行基地搬迁的(包括三队),但自搬迁并把工作生产的重点转向新基地后,老基地的开发和管理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荒芜废弃迹象。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局队两级管理制度和下岗再就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落实尚未到位。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解决“搬迁、留守和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全局范围内实施积极的“局为单元、队为基础”方针,贯彻并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以产业化为调整、组建和维系队伍的主线,加快各队专业骨干向省会集中的步伐,不一定非等地质园建成之后,队伍调整可先行于基地建设一步,组建过程也是磨合过程,可以这样设想:三年之后地质园建成入住之时,也是队伍成熟之时,两者互为条件、因果。要想办法使老基地在城镇化中发挥作用。要解放思想,在全局范围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双结构的调整工作。在改革和发展上克服进入市场的起点不平等等问题和矛盾。解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局队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和区域性的束缚,取消队级单位和职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受到的限制,使他们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建设郑东新区地质园和进行以加大地矿工作力度及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主的产业和队伍结构调整,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系要求的有利于逐步改变局队二元经济结构的新的局经济组织队伍管理体制。这是解决“搬迁、留守和就业”问题的战略举措。因此各队必须进行旨在继续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职工生产力束缚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局为单元的一体化的产业经济队伍结构。不改变局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区域性格局,就不可能建成全面、统一、完善的以地质园为标志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局经营管理体制。
其一,建立完善老基地开发管理机制。开发和管理老基地包括搬迁职工的房产是职工基本经济利益和权益,是稳定和保障搬迁留守职工生计和队伍稳定的关键。要总结各队特别是先期搬迁基地的经验,改进不足的地方,结合住房制度的改革要对走和留职工给予合理补偿、妥善安置,做到职工搬迁不失业,搬迁不失利。这样才能做到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保证全局战略目标的实现,以消除因“搬迁”而引发的矛盾冲突,保持全局稳定。
其二,逐步调整全局职工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步改变全局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状况。局已经在省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下解决了我局属地化时遗留的津补贴与地方的标准差问题,但还存在诸如一次性房补、基地搬迁和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这些问题只能一靠省政府的政策扶持,二靠自身的发展来解决,自身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如能争取到补差的专项支付款项,应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质量上。今后在市场上取得的弥补事业费不足的那部分社会资金,也要统筹兼顾发展和生活,不得以减少职工收入来完成所谓的效益指标。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座右铭。
其三,要改善局队下岗职工在原基地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随着各队各类骨干向地质园转移,会出现一定的就业机会,各单位要利用这个机会,做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同时,要理顺原下岗人员中已在社会上或在其他单位稳定就业的劳动关系,减少或避免产生劳动争议。深化局队人事劳资管理的改革,应改变原来分散管理的模式,适当集中逐步形成全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形成内部的准人才市场,制定全局劳动者竞争上岗平等就业的制度。
三、统筹条块发展,实现产业、队伍和单位事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属地化管理之后,局队的经济社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局和各队的原有基础和主客观条件不同,各单位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以七队为例,闯市场,抓机遇,几年积累自有资金近千万,并在郑东新区置业以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各队发展不平衡,有的队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化经营管理的程度低,二是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化经营管理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苦练内功,抢抓机遇,机动灵活,参与竞争,适应竞争,高效率运作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各环节。克服那种按部就班互相推诿的工作作风。自局在属地化管理初期提出基地搬迁改变职工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水平的部署以来,以四队、六队进城为起点到2007年,各队的经济经过属地化管理前后几年的徘徊和磨合,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相继承揽了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以七队为首承揽的土地整理项目、一队引进外资合作发恩德公司等。随着我局2004年决策建设郑东新区地质园工程的逐步展开到2007年办公大楼鑫地大厦落成,至今各队主要产业和队伍已陆续进郑,新生活基地正在建设中,部分老基地更新改造进展顺利,各队都加强了以离退休人员管理为代表的稳定队伍的工作。但是,各队在发展上各有千秋,管理上也各有长短。局队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远不能适应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新一届局党组在2008年提出并在2009年局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四业”发展战略,明确了在未来几年里的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其中郑东新区地质园二期工程的建设和局的产业队伍结构调整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是振兴我局有色地矿事业,使之走向快速协调发展之路,实施服务我省“两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战略立足点。
要实现局队两级单位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扫除体制上的障碍,加快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实施,加快企事分开,加快双结构调整的步伐,做好全局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首先以加大“继续提高全省铝工业发展所需铝土矿保障程度”的工作力度,切实和自觉地服务中原崛起的“两大跨越”战略,并以此为出发点,加快河南有色地勘院的项目专业人员的充实和产业的提高;其二是充实现已注册的公司,真正用现代企业制度定位,人员、资产经营和管理均以市场为目标。其三组建适合市场经济竞争的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带有我局产业特点的专业队伍。各队技术、生产和管理骨干向省会集中后,各队的二、三产业将出现一定的就业机会,各队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老基地的经济社会区域优势,在为加强当地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局要在投资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有经济社会效益的老基地支持的力度,使队级单位的发展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四、统筹兼顾生产经营与生活环境的发展,实现生产经营与生活居住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内涵,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局目前职工生活平均水平并不高,且居住条件较差,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人均资产占有量比较少,能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人均占有量更是有限,要完成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局为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如铝工业)提供资源保障的任务艰巨,要统筹兼顾职工的生活和生产,要把坚持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造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各单位有限的资源,走局为单元的产业和专业相对集中道路,合理开发和使用新老基地的资源。为此,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郑东新区地质园”建设和新老基地物业的经营管理,要进行现有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引入市场化物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使之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又有利于自我积累和发展,有利于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有利于不适合野外工作职工的再就业或安置,实现全局各单位生产经营与生活居住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统筹职工个人的发展和全局事业的发展,实现职工和事业的和谐发展
优化全局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局干部职工提供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促使全局的事业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全局进行必要的沟通工作,以使局党组的正确决策转化为职工的群体行动,单位的高层领导之间、高层与中层、领导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对一个单位来说尤为重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道理是一样的,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没什么诀窍,需要明确公正地把握当前的形势,深入了解个人和集体两个层次上人性的特点,树立合理的目标,制定一套有形与无形的激励机制,这需要单位的管理层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勤奋地工作,并要承担风险和关心一线的干部职工。要确定不同的激励层次加速克服困难,要注意及时鼓励干部职工的成就事业使其充满在单位中的自豪感。由此达到职工个人发展和全局事业的和谐发展。
六、统筹我局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特别是要开发国外市场,使我局经济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
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长期发展看,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现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大难题。如何打破资源相对短缺的瓶颈制约,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和谋划,要立足省内、面向国内和国外。因此,要统筹我局在省内省外两个区域市场,特别是要开发国外市场。
建局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局矿产资源勘探事业快速发展,为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5年来,在不断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在国外矿产资源市场的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利用境外资金也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供应能力稳步提高。同时应当看到,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勘探、开发、研究等工作,为立足省内增加矿产资源供给服务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加大投入力度,恢复矿产地质研究机构,加强成矿理论科学研究,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由此提高矿产资源可采储量,增强保障能力。
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积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必要补充。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维护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同时利用好国外矿产资源。要按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国际市场上矿产品价格变化的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和提高我局影响力;研究扩大国际矿产资源合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及时总结我局利用外资进行风险地质找矿工作的经验,注意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促进我局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带动我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七、抓住国家到2020年建成市场体制的战略机遇期,打造“河南有色地矿”品牌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金融危机对国家资源管理已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最突出的是倒逼着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三大转变。这三大转变与我们的工作都密切相关。当前,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并正在探索。就我们有色地矿行业来看,以属地化管理为代表的队伍结构调整早已告一段落,但从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找矿的产业调整仍在探索之中。现在看来,我局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趋向,也是要走公益性和商业性工作有机衔接,勘查和开采紧密结合,拉长地质找矿产业链条。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了我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强练内功,加大科技创新,将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树立“立足省内,拓展省外,开辟国外”的“跨省跨国”的大地质理念,按照“挖老点、找新区、上专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基本思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地质找矿工作部署到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地质问题区(包括地质灾害)、重要工程区,点面结合、区域展开,产学研紧密结合,多目标、多手段、多技术综合部署。目前地勘单位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发展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这一代地质人的使命。比如,五队在2005年加大了对钼矿成矿理论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复合岩体成矿理论和脉型矿床成矿理论。根据这两项研究成果,我们又把过去以点求面的找矿方法更新为面中求点的找矿模式,完成了地质找矿模式由微观到宏观的根本转变。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先后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成矿带发现了一批复合岩体和复合岩体中的大型钼矿床。在嵩县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脉状钼矿床,为河南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促进地质找矿专业与市场化经营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主要是地勘单位内部的地质找矿专业要适应地质找矿市场化经营和政府矿政管理,随着国家矿业权市场建设逐步成熟,矿产资源税费款改革问题,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规范问题的解决,这些都对地质找矿工作产生影响。可以预料,今后几年地质找矿工作结构、科技创新、布局思路、体制机制都会不同地程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必须继续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地勘单位在当前继续“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国家给予整个行业的政策性优惠。几十年的基层地勘单位都存在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单位必须成为市场主体,最终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内部管理制度以增强活力,通过改革经营机制以增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市场经营体制的原则,进行我局、地质队(院、公司)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各地质队进郑的现实,已具备对原有局、队“二元管理结构”进行较大改革的客观条件。因此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认真研究我局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和群团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充满组织活力、员工心情舒畅、管理机制灵活、生产经营高效的地勘单位。
通过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必须抓住国家到2020年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机遇期,打造“河南有色地矿”品牌。在这10年期间,实施“品牌战略”,强化我局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诸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品牌是一个市场主体竞争力的体现。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在每一件产品中注入品牌意识,共同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品牌。我们局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河南有色地矿”应该成为全局广大职工全身心努力维护的品牌,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在,全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更应该强化品牌意识。其一可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市场中大力锻造“河南有色地矿”的系列产品:诸如“有色地质”、“有色矿业”、“有色岩土”、“有色工勘”、“有色测绘”、“有色物探”、“有色微粉”、“有色物业”、“有色检测”,等;其二各单位也可以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但不管如何,“河南有色地矿”是我局目前的口语化的品牌,全局职工应该自觉维护。要用我们的诚信和工作的质量来保证品牌,诚信是品牌的无形资本,质量是品牌的有形资本,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多策并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狠抓落实,实现局党组确定的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部署,推进“和谐单位”建设,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这一总目标,以“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为契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理好发展思路,拿出改革措施,做好稳定工作,破解制约我局各单位发展的瓶颈难题。在全局各单位贯彻实施“四业”发展战略,以提升地矿主业为重点,在拓展地矿主业延伸服务领域和实业上有新突破,在壮大工勘岩土测绘等传统地矿辅助产业上有新突破,在产业队伍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在经营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一定能在做强做大主业、拓展市场和规范经营管理方面跨上新台阶,实现我局经济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以使我们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时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需要很好掌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区别,前者起基础性作用,即主要调节者作用;后者则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是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我国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发挥了一段积极作用以后,其弊端日显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货不对路,致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很慢。与此不同,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加速,25年间年均增速达9.4%,处于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到去年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这表明,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能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取得更为丰硕的发展成果。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支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是价值规律,也就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供过于求时上涨,供不应求时下跌,各个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维系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这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要含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讲过,“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这句名言用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此,我们说在经济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首先就是要尊重价值规律,以及相关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各项市场经济活动,除属于自然垄断的、具有外部性的、提供公共品的等等以外,都应放手让价值规律调节即市场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采用计划经济办法,因而带来浪费和损失。有时还因政府对市场进行垄断和封锁,而影响公平竞争的开展,造成市场信号失真。因此,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是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左右市场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让企业主要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地作出生产经营决策。

  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必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较为容易,尽管政府的行政干预至今还不少,需要逐步解决。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不容易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表明,国有企业从作为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一方面,从企业来说,原来事事靠上级主管部门,照他们的指令办事,经济效益好坏不在乎,没有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活力。现在要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必须努力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承担风险。搞得好,就能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者和职工也能增加收益,否则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市场机制如同一条无情的鞭子,督促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向前再向前,永不停步,永不懈怠。另一方面,从政府来说,原来直接指挥各项微观经济活动,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批和下达指令。由于对企业往往多头管理,多龙治水,企业生产经营搞得好,各个部门争相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而一旦出了问题,则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承担责任。因此推进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撤销一些原来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由于这样的改革触及不少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官员的利益,因而往往受到这些部门的阻挠而困难重重。当“婆婆”惯了,一旦不能发号施令,便很不适应。所以,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必须有政府职能转换的配合,政府不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职能转变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即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现在,政府职能转换,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仍未完全到位。有的原来行政主管部门转为行政性公司,翻牌公司,仍然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使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只要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政企就很难分开,因为国有控股公司实际上成为股份公司的“婆婆”,而控股公司往往就是前面所说的行政性公司,翻牌公司。这就使股份公司表面上改了制,但并未做到政企分开,仍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还有政府部门,特别是不少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企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往往“爱护有加”,不但通过封锁市场为本地企业产品打开销路,排斥外地产品,而且从立项、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包括违法违纪地为本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方便条件,如2004年江苏省出现的“铁本事件”便是例证。一个只有3亿元资本金的民营小钢铁企业主,一下子要建投资100多亿元的年产8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不申报立项,不经环保部门审核,违规侵占农地2000多亩,没有当地政府大力帮忙,是不可想像的事。再有,本地企业因经营不善面临破产或债务缠身时,地方政府又会站出来,充当保护伞,向中央政府求情,向中央部门要钱或请求贷款解救,相当于为企业负无限责任。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是政府职能的严重错位,也是企业尚未成为真正市场主体的表现。

  为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但要政企分开,还要政资分开,即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分开。政府对国有独资和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能时,只是当老板、股东,不能当婆婆,不能扮演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角色,否则就成为老板加婆婆,仍然是政企不分。

  可见,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首先要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主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应当看到,这方面的问题还未解决,仍要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到位。

  三、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宏观调控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把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外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很好地处理增长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持经济稳定。从长远看,在经济稳定中实现经济增长,是最可取的也是最快速的。不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稳定,不在稳定中求增长,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大起大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浪费和损失。这样一来,走了弯路反而慢了。在前面四大目标中,头一个是促进经济增长,后面三个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内容。因此,可以把国家宏观调控概括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点在于,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市场信号比较稳定、准确,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可以较好地发挥,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较快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搞好宏观调控,就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重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实质是协调,五个统筹的实质是做到五个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就既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又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主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这同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有根本区别。具体来说,就是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或出现过热倾向时,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反,在经济过冷或出现通货紧缩时,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的都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努力熨平经济波动的波幅,防止大起大落。有时人们把这种操作称之为反周期措施,旨在使经济上升时不要升得太高,力求上升时期延长一些;经济萧条时不要降得太多,延续时间不要太长。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实施从松或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为的实现短期(一般一二年)的经济平衡,而不能将其长期化。据此,如果将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似与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功能不太一致。与此相联系,我们似乎也不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的方针。在发生通货膨胀或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我们能否笼统地谈扩大内需,这是值得研究的。比如,2004年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对投资需求则不但不能扩大,相反的要加以限制,因为从2003年起,我国投资总的已经过热。

  在我国,产业政策也常常作为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政策来运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在经济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过去,由于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产业政策在实践中基本上不起作用,甚至政府鼓励的产业往往发展不起来,限制的产业则发展得很红火,因而不少人怀疑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考虑到中国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和数额超过年GDP的国有资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一直较强,政府常用产业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所以宏观调控除了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可运用产业政策,以改善产业结构,加强薄弱环节,约束某些产业的过度扩张。至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的制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和较快发展。

  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难点不在企业,而在于政府,特别是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

  过去,人们一般用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年年评比排座。GDP增长率高的,政绩就优;GDP增长率低的,政绩就差。结果各地竞相攀比,全力以赴争取GDP的快速增长,而且都想争第一,你快了我要比你更快。因此人们形容这些地方政府是GDP政府。但是,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样做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把GDP增速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唯一或主要指标,必然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造成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不协调局面。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即包括科技、教育、环保、文化、医疗、卫生、健身、旅游、休闲、娱乐等事业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既要求经济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也要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医疗、保健的条件,生活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经济发展、GDP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看一个地方政府的政绩,不能只看GDP增长。

  第二,把GDP增速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唯一或最主要指标,还会助长政府的短期行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可以采取有水快流的办法,即用粗放外延扩张的形式,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在一个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增长。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来说,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为继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报载,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也增长了40多倍。去年我国消耗的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呵见,对我国来说,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增长,还要看GDP增长后面付出了哪些代价。近来,有少学者建议改用绿色GDP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即从GDP增长中扣除为此付出的自然与环境的成本(比如1973年日本政府规定空气、水、垃圾等环境污染的可允许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必须将其改善经费作为成本从GDP中扣除,按此方法,当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就不再是8.5%,而是5.8%),这是值得大家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

  第三,把GDP增速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唯一或最主要指标,还会促使有的政府官员造假。过去流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说法,指的主要是官员造假虚报GDP数字,夸大成绩,然后骗得升官。有的地方官员不是根据实际数字,而是先探听周围地区的GDP数字,然后指示统计部门报高于其他地区的GDP增长数字,以显示自己政绩比别人高出一筹。而GDP数字造假,老百姓一般是难以监督的。

  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全国或一个地区来说,首先是逐步改GDP增长单一指标为多方面指标,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指标。我们可以借鉴。其次是将GDP指标逐步发展为绿色GDP指标。再有就是加强对统计数字的核实,严肃查处作假者,增强统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可见,寻找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效果的指标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中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比较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减轻因其自发调节带来的种种消极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实行公平竞争,以提高效率。这就必须对如何竞争进行规范,形成有效的竞争规则或游戏规则。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是我国从人治转为法治的重大转变。与此相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服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即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加强经济立法。主要包括: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完善预算、税收、金融和投资等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法治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依法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遵守环保、安全、契约等法规。同时,要依法保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各项权益,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等等。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依法管理,不能随便发号施令。国务院于2004年初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中国将通过十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第三,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第四,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第五,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第六,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并与行政权力的主体利益彻底脱钩。第七,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可见,今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要依法进行,不能再像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发布指令。既然政企分开,政府的经济调节就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来进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界定政策、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凡是靠市场能解决而又有效率的,政府都不要去管。凡是公民、企业、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等能够自主有效解决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政府也不要去管。政府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政府在使用纳税人交纳的钱财时,要节俭、高效、清廉。政府官员要懂得,不仅权力是人民给的,政府的收入也是人民交纳的,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的官员提出,要做到政府给老百姓的,多于从老百姓取来的,这是不可能的。政府的钱都是纳税人交的,老百姓交纳的,能够将钱用之于民就不错了。政府不是财富创造的主体,政府能做到消耗少一点,为人民服务的事多办一点就不错了。所有这些,都要用法律法规确定下来,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此外,必须公平执法。无法可依不行,有法不依不行,执法不严、不公也不行。如果不能公正执法,再好的法律也用处不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不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形成良好的司法环境。在这方面,除了进行宣传教育等外,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执法,严格执法,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地质找矿的体制和机制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构建地质找矿新体制和新机制,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经济规律办事。为此,首先要给地质找矿一个正确的产业定位。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地质找矿可以分为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以寻找矿业权为目的并追求盈利的地质找矿,属于商业性地质找矿,其产业定位应当是矿业的一部分。即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第二产业B门类,称之为“采矿业”。理由是:

(1)从矿业完整的生产流程看,必然包括两大阶段,即矿产勘查和矿产开采。因为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经过勘查就不知道它的数量、质量、空间位置等。所以对隐性的矿产资源,在开采之前,必须先找到它、探明它。找矿是为了开矿,开矿必须找矿。在现实中,许多找矿和开矿活动就是由一支队伍进行的,称之为“探采结合”,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紫金矿业。“探采结合”如此,“探采分离”也并不能改变它的产业性质。

(2)从资金补偿看,所有的探矿权、采矿权的投入补偿,最终都来源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探采结合”的企业中,探矿权、采矿权成本通过摊销逐步进入矿产品成本;在“探采分离”的企业中,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通过开采企业购入,形成资产,再逐步进入矿产品成本。他们的区别在于:“探采结合”是以成本进入;“探采分离”是以价款进入(有升值)。但是不管以什么形式进入矿产品成本,最终的补偿都要从矿产品销售收入中解决。从理论上说,如果矿产品卖不出去,探矿和采矿的资金链都要断裂。从这个意义说,矿产勘查投入真正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它的正确产业定位上。

(3)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看,探矿和采矿成本是可以互让互补的。在矿产品价格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探矿成本高,而采矿成本低,两者之和仍然有利可图,是可以接受的。如危机矿山就地就近找矿,可以容纳较高的探矿成本。如果探矿成本低,而采矿成本高,两者之和无利可图,是不可以接受的。这说明探矿权价格的形成,主要不是在于与其他产品的对比,而是在于自产矿产品成本的可容性。

这个定位说明,商业性地质找矿既然是矿业的一部分,它就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经济活动规律。结合当前地质找矿的实际情况,特别应当重视如下4点:

(1)商业性矿产勘查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矿产品生产绝大多数已经是市场配置了,即在哪开矿、开什么矿,在微观层面上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的。这种格局必然要求作为矿业生产要素的矿业权生产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在“探采分离”体制的运作中,相当一部分非企业地质找矿主体不重视市场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找到矿,就能缓解资源瓶颈,为国家作贡献。至于找到矿之后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不重要。所以他们强烈要求国家出资找矿,不受市场约束。这对商业性地质找矿主体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将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2)商业性地质找矿投入必须资本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会计理论,若一项支出的效益长于一个会计周期,则该项支出就应予资本化,计入该项长期资产,并在该项长期资产耗用的期间确认为费用;若一项支出的效益仅限于一个会计期间,则此项支出就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即应在支出期间确认为费用。显然,大量探矿权和采矿权属于前一种。但是,在当前我国固体矿产勘查的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入主体不搞资本化,而实行费用化,即全部在当期核销勘查投入。这种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其危害是很大的。首先,它不能真实地反映矿业权的成本,必然无法通过成本约束来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结果必然形成高成本、低效益的矿业权。其次,这种做法使那些投入资本化的主体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被挤出市场之外。长此下去,矿业权市场将不是优胜劣汰。

(3)商业性地质找矿成果必须是谁投资,谁受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性经营活动都是以资本为核心开展的,追求的是资本的增值,国家通过法律保护资本的合法权益。这个权益具体到矿业权上,就是全部收入减去全部成本的剩余。成本中包括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消耗的原材料费用、提取的折旧费,以及管理费等。这些成本在矿业权通过转让获得收益之前已经付出。作为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已经拿回自己的回报,与投资者已经两清了。至于矿业权转让后获得的收益后与成本对比是盈余还是亏损,它们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是“谁投资,谁受益”的确切含义。但是,在地质找矿的现实中,出现了技术劳务要分享资本收益的主张,并用“知识产权”加以佐证。

这显然需要作具体分析:如果出资者为了调动技术劳务持有者的积极性,同意他们以技术、知识入股,或同意分享一定比例的收益,那当然是可以的;如果说矿业权是知识产权,并以此要求分利,那是不能成立的。

(4)商业性地质找矿成果的财产权必须给予保护。保护所有者财产的合法权益,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经明确,探矿权和采矿权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所有者具有法律规定的权能,其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物权常常受到侵犯,严重干扰了矿业权的正常运作。侵权者常常以“国家出资”或“资源国家所有”为借口,强行买断或占有矿业权。这是不能允许的。即使是国家出资,但不是国家直接投资,而是通过国有地勘单位出资,政府也不能收回。因为它属于法人财产权,同样受法律保护。正是对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认可和保护,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制和机制。




地质找矿体制、机制必须适应产业特点,按地质工作规律办事
根据地质找矿的上述特点,地质找矿体制不应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而应是勘查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的企业。这就要求勘查要素具有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灵活性。为此,地质找矿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应当包括以下3个层次。1.地质找矿的投资体制 投资是地质找矿活动的基础要素,也是启动器。有了投资,包括资...

充分发挥就矿找矿理论对找矿突破行动的指导作用
就矿找矿理论为什么几十年长盛不衰?因为它是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因为它客观上揭示了矿床形成于一定地质条件具有类比集聚的本质特征;因为它主观上顺应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深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为它从技术经济评价角度,预见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用矿产的领域将要扩大,从而...

逐步改革和完善地质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取得地质找矿成果的新突破
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有利于地勘单位找大矿、快出成果,从而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其次,地勘行业历史长,在过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欠账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正视地勘单位存在的基础薄弱、欠账过多、经营性资产少、离退休老人多、工作岗位艰苦、社会...

对改革和完善地质找矿体制和机制的建议
但是,作为地质找矿的企业,不能套用一般企业的模式,而是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构建不同类型的企业体制,包括地质找矿投资体制、矿业权经营管理体制、工程手段管理体制等。 (1)对构建地质找矿投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应当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勘查资本进入股市创业板,实现证券化;另一方面,应当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已有的对地...

关于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及相关制度的建议
政府及矿产资源主管部门要以整装勘查中矿业权配置为核心,明确各主体权益,协调合理分配利益,对于调动各勘查主体找矿的积极性,对于推进新机制运行和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至关重要。 三、关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找矿突破的建议 随着地质找矿投入增大和地质找矿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影响地质找矿的主要矛盾将变为...

地质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理论分析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前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健全完善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环境;政府发挥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勘查要素的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还需要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
从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所起的作用看,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地质找矿中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和事业(体制)的关系、勘查区块点和面的关系,力求协调推进,才能保证地质找矿本身的可持续性。 1.关于地质找矿中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地质找矿从总体上说,是为矿业的当前和长远发展作...

(一)关于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建议
为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需要规范投入,尤其是规范政府投入。目前多数省(区、市)地质找矿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源补偿费”和“价款”,多以“省财政”和“省基金”形式投入,政府持有矿业权。要规范“省财政”“省基金”投入地质找矿运作方式,纠正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掌控甚至垄断矿业...

地质找矿改革与深部找矿
三、目前我们必须开展的工作 为了在第二空间找矿工作中确实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自主、自立的理念 在当今我国资源供需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立足本土(包括大陆和海域),强化进行第二深度空间的找矿、勘探和开发,以资迅速建立起安全、可靠,并能持续保证供给的金属矿产资源战备后备基地,组构我国科学与技术...

地质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设高素质的、规模适度、结构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队伍大大增强能力,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勘单位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比较规范的勘查市场主体;建立矿业权市场,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和勘查技术与劳务市场等。 建立和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形成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

望花区19589735835: 地勘单位怎么选拔年轻干部 -
承终欣欣: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实力的竞争,人才实力竞争的关键则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地勘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当然也在于人才.地勘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和扩...

望花区19589735835: 石灰窑管理制度 -
承终欣欣: 1 目的对公司石灰窑生产车间的安全生产规范管理,确保石灰窑生产车间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为其他工序提供可靠的支持,特制定《石灰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 范围适用于石灰窑生产车间所有生产设备、...

望花区19589735835: 浅谈如何规避地质勘查中风险的成因 -
承终欣欣: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知识技术的载体,发挥人的主动性是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对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而言,人才队伍建设是资源开发技术力量的保证.降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风险,既需要工作人员发挥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也需...

望花区19589735835: 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有哪些? -
承终欣欣: 地质资料是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的条件,是进行新的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实现地质资料在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真正价值,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选择.

望花区19589735835: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
承终欣欣: 固定资产是单位重要的一部分,如情况特殊,每年里,三个月一小盘,半年一大盘,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设备更新、淘汰、报废等清理.如遇到丢失固定资产,给予一定的期限,在一定的期限内未找回来的,使用人应该...

望花区19589735835: 论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
承终欣欣: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望花区19589735835: 求中国地质大学历年的地球科学概论和矿物岩石矿床学考研真题以及资料 -
承终欣欣: 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 080106Y 地质工程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开设的主要课程: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等. 授予学...

望花区195897358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及构成的主要环节 -
承终欣欣: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

望花区19589735835: 什么叫“社会需求”?谢谢 -
承终欣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和购买力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

望花区19589735835: 我想知道融资是什么 -
承终欣欣:融资的定义 定义1: 融资的概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理解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 源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