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岩浆岩特征

作者&投稿:仝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岩浆岩特征~

本区岩浆岩空间分布广泛、活动极为强烈、岩石类型齐全、多期次特征明显,从早古 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出露,其中以晚中生代花岗岩和中酸 性火山岩最为发育,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各时期岩浆岩总体上具如下特征:
(1)南岭东段岩浆岩经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个阶段, 在区内形成了一系列呈EW向和NE-NNE向展布的岩浆岩带,并明显受特提斯和环太平 洋两种构造体制的影响。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的 控制,在区内形成了大量准铝和过铝质花岗岩(表2-1)。强过铝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武夷 山以西,特别是罗霄山—诸广山两侧和南岭西段,准铝质(钙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主 要在武夷山以东和南岭东段,弱过铝花岗岩则在武夷山两侧都有分布(周新民等, 2000)。
(2)区内岩浆活动及其演化在时间上与板块活动相对应,不同的成岩物质来源和板 块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浆岩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质特征,其形成机制多种多样,岩浆岩种类 较多。如上地幔岩浆沿大陆裂谷喷发形成的碱性玄武岩、大陆裂谷上地幔岩浆经多次分异 形成的碱性粗面岩、板块俯冲带由上地幔物质与陆壳物质经同熔作用或壳幔混合作用形成 的岩浆沿大陆边缘活动带喷发的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岩在本区均有出现。
(3)区内岩浆活动具多期多次特点,在时空展布上,从中-晚侏罗世(180~140Ma, J2-3)至早白垩世(140~100Ma,K1),大致以0.75~1cm/a的迁移速率呈带状向洋迁移(周新民等,2000)。
(4)区内酸性岩占绝对优势,中性及基性、超基性岩相对较少,基性岩主要出现在震旦纪、石炭-泥盆纪(梅勇文等,1994)、早-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四个时期。它们与 流纹岩或碱长花岗岩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陈培荣,2004)。 
表2-1 南岭东段花岗岩部分岩体化学成分及参数简表


续表


(据蔡守康、吴安国、罗海晏、宋泳宪等资料整理)
(5)晚中生代岩浆岩是本区岩浆岩的主体,其中尤以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晚中生 代花岗岩以中酸性为主,并有碱性岩,其他岩类也以含碱质高为特色,其中花岗岩中的 SiO2含量达72%~75%,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花岗岩的平均成分K2O>Na2O;Als2O3含量与 碱性花岗岩接近,CaO、MgO、MnO2、FeO、TiO2较低,副矿物种类复杂。很多稀有元 素、放射性元素、钨钼族,似金属元素以及Cu、Pb、Zn、Ga、Ge、Cd、In、Sb、Hg的 丰度均较高,为大规模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6)本区前南华纪和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均与褶皱-断裂活动相关;泥盆纪以来, 与深、大断裂的多期次活动关系密切,受深、大断裂的控制,从而导致本区岩浆岩带主要 呈EW向和NE向展布。
(7)前侏罗纪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火山岩较少,此后火山活动强烈,侵入岩与火 山岩分布大体相当,到晚侏罗纪时,火山活动达鼎盛时期,火山岩十分发育。
(8)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Ⅰ形花岗质-侵入杂岩分布于政和- 大埔断裂以东;S形花岗质-侵入杂岩主要分布于武夷山以西;A形花岗质-侵入杂岩则 主要受长乐-南澳断裂带控制,分布于浙、闽沿海(王德滋等,2002)。
(9)区内岩浆岩与盆-山构造关系非常密切。盆-山系统受深部构造-岩浆活动控 制,是岩浆上侵过程中产生的,盆-山(岩体)边界通常发育大型拆离断层,盆地系统 具主动裂谷性质;岩体晚期阶段基性岩墙与盆地中同期玄武岩具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是 与玄武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的同源岩浆,二者均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结合构造演化运动,区内岩浆作用可分为以下3期:加里东-华力西拉张裂陷期构造-岩浆作用;印支造山期构造-岩浆作用;燕山陆内造山期构造-岩浆作用(表2.4)。
2.3.1.1 加里东-华力西拉张裂陷期构造-岩浆活动期
该期构造-岩浆活动时间跨度大,岩石类型较多。
(1)火山岩地质特征
主要有发育于武都、康县及松潘塔藏一带古生界的绿片岩相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岩性以变玄武岩和凝灰岩为主,对火山岩的化学成分作AMF三角投影和里特曼坐标投影显示造山带拉斑玄武岩特征,大地构造环境为拉张裂谷,且与铜成矿关系明显,玄武岩中多处见铜矿化。

图2.6 西秦岭成矿带中东段岩体分布图

碧口地区的碧口群阳坝组为元古代火山岩,以安山质凝灰岩为主,次为安山岩、玄武岩、细碧岩、角斑质凝灰岩-石英角斑质凝灰岩,白杨组只有少量安山质凝灰岩。呈北东-南西方向断续分布。岩相变化较大,碧口以东以熔岩为主,碧口以西火山碎屑岩增加,再向西渐变为正常沉积碎屑岩。纵向上中酸性火山岩多位于下部,基性火山岩多位于上部。
张家庄附近的火山岩为奥陶纪火山岩,均沿断裂构造带展布,正常沉积岩层中有中酸性凝灰岩和凝灰熔岩夹层。火山活动为裂隙式间歇性海底喷发。张家庄东邻的陕西红花铺一带有大量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厚为1570m,正常沉积岩相对较少,说明火山活动向东有加强的趋势。
望关及陕西秦家坝的下志留统底部夹有中基性、中酸性熔岩及凝灰岩等志留纪火山岩,在石门乡及白依沟的中上志留统下部夹有中性凝灰岩。
(2)侵入岩地质特征
主要为北部白龙江一带侵位于震旦系白依沟群及志留系白龙江群中的基性小岩脉,岩石类型以浅成相变质辉绿岩为主,K-Ar同位素年龄值为389.74Ma。从构造演化角度分析,辉绿岩属于白龙江加里东裂陷槽拉张阶段产物,就位机制为沿断裂带同构造侵位,岩脉走向与区域东西向断裂带保持一致。此外还有少量零星分布的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体,如憨斑斑状花岗岩、马槽湾黑云母花岗岩等。
区内出露的憨斑等岩体,为志留纪酸性花岗侵入岩,面积20km2,岩体很小,一般生成深度较浅,剥蚀亦浅,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为圆形或椭圆形岩株。侵入长城系、奥陶系、中上志留统,外接触带常为宽数十米至100~200m的角化岩带,局部产生边缘混合岩化。
泥盆纪超基性侵入岩体仅在康县、成县一带零星出露,呈北西向脉状产出,面积为2km2。主要岩石类型为蛇纹岩、斜辉橄榄石岩,局部地段为角闪岩,均已蛇纹石化和透闪石化。岩体属中深—深成相,剥蚀较深。代表性岩体如蒲家峡—三岔子一带超基性岩。该岩体沿东西向大断裂分布,长2.5km,宽一般20~250m,最宽800m,为不规则“钳形”岩株。岩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倾向北东,倾角70°,侵入中志留统和泥盆系。岩体由斜辉橄榄岩、斜辉橄石岩等构成。自变质作用强烈,由内向外为蛇纹石化—滑石菱镁矿化—绿泥石化。
表2.4 西秦岭地区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一览表


(据杜子图,1998b)
泥盆纪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成县的白崖子、小岭、塔子湾、田家坝一带,最大岩体为1km×1km,一般为500m×(30~50)m,由紫苏辉长岩组成。岩体沿近东西向断裂带两侧分布,呈岩株或岩墙产出,侵入中泥盆统中。
泥盆纪中性侵入岩出露在利桥一带的尖尼山、刘家坪—花庙子和碧口一带。在碧口为几个不规则状呈北东向分布的岩株,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局部相变为闪长岩。其岩体时代是依据碧口东邻阳平关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中泥盆统和同位素年龄值为365Ma(相当中、晚泥盆世)等资料确定的。
石炭纪中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天水的百花村和卓尼的尖尼沟。百花村岩体面积100km2,为不规则状岩基,侵入寒武系及下泥盆统,被晚古生代中期花岗岩侵入,岩体由黑云母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构成。为中深成相产物,中等剥蚀深度。
石炭纪酸性侵入岩发育,只零星分布在降扎、腊子口和草关村等地,面积37km2,近东西向展布,呈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上泥盆统。岩体边缘具有较多地层捕虏体,围岩具矽卡岩化、红柱石角岩化和大理岩化。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草关村岩体以含紫苏辉石为特点。岩体为中深成相产物,剥蚀程度中等。
2.3.1.2 印支造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期
(1)火山岩地质特征
这时期火山活动微弱,且仅限于晚印支构造期,主要为发育于三叠纪海相地层中的少量基性火山岩,如哲波山中上三叠统扎尕山组的安山质凝灰岩和松潘东北寨一带晚三叠世地层中的蚀变玄武岩,后者岩石具有一定的含矿性,其含金高达1.5×10-6。早三叠世发育较好,呈层状产出;晚三叠世零星分布,呈夹层和透镜状产于正常沉积岩层中。早三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夏河北西的赛尔钦沟一带,向西延入青海省境内。以赛尔钦沟一带发育最好,厚约2800m,向西逐渐变薄,至青海省厚度减到2100m。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火山岩带,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岩石类型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以及相应成分的火山碎屑熔岩。
(2)侵入岩地质特征
侵入岩相对火山岩比较发育,为伴随印支造山带形成过程和晚期的深源岩浆热事件,印支期侵入岩主要沿近东西向白龙江断裂、褶皱构造带成带、成串分布,呈浅成相和超浅成相的小岩株或岩脉沿断裂带侵位于三叠系及其以下的各时代地层中。
印支期与燕山期侵入岩于西秦岭地区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依据岩体时空分布特征可将这两期的岩浆岩划分为南北两带,其中北带以武山-岷县白垩纪盆地和天水-礼县中新生代盆地为界,进一步分为西、中、东3个区段;南带以堡子坝-望关早白垩世盆地为界划分为西、东两个区段。侵入岩主要出露于北带中段、东段,其次为南带东段,北带西段和南带西段仅零星出露。北带中段岩体呈近等轴状岩基,个别为小岩株,以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等。部分岩体(温泉、中川、闾井、碌础坝等)具岩相分带,中心相为中粗粒似斑状结构,过渡相为中粗粒含斑结构,边缘相为中—细粒结构。岩体与中泥盆统、下二叠统呈侵入接触,外接触带具角岩化、大理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混合岩化。岩体多属深—中深成相。剥蚀程度中等或较浅。岩体受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和近南北向银川-昆明隐伏大断裂的复合控制。北带东段岩体多呈规模较大的、不规则的岩基或岩株,以二长花岗岩(二流水、党川、八卦山等岩体)、花岗岩(秦岭大堡岩体)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糜署岭岩体)、石英二长岩(太阳山岩体)。部分岩体如秦岭大堡、二流水、上先坪等岩体具岩相分带,中心相为粗粒结构,过渡相为中粗粒结构,边缘相为细粒结构;太白牙岩体由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中心相,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岩体与中、上泥盆统、三叠系呈侵入接触,界面外倾,倾角40°~70°;部分岩体(糜署岭、黄渚关)南北两侧均向北倾,倾角50°~6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党川岩体与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呈渐变过渡关系,无明显界线,岩体内包含许多围岩残留体,其产状与围岩仍保持一致,混合岩化强烈。多数岩体接触带具角岩化、大理岩化,部分地段具矽卡岩化、混合岩化、云英岩化等。岩体多属深—中深成相,个别属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中等或较浅。岩体受褶皱构造控制,如黄渚关、厂坝、沙坡里、糜署岭等岩体受近东西向复向斜控制。北带西段,岩体较集中地分布于岷县北白石山—武山县一带,呈岩株状产出。各岩体岩石类型单一,以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居多,二长花岗岩、闪长岩次之。岩体与上泥盆统、二叠系、中三叠统呈侵入接触,外接触带常具烘烤褪色现象,部分地段具角岩化、矽卡岩化,偶见混合岩化。岩体多属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较浅。岩体受近东西向褶皱构造的次级断裂或裂隙构造控制。南带西段,除鄂额、乏哈儿两个岩体呈规模较大的岩株以外,其余岩体规模均较小。岩石类型以石英闪长岩为主,次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岩体与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呈侵入接触,界面外倾,倾角50°~75°。外接触带多具角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除鄂额、乏哈儿两个岩体属深—中深成相以外,其余小岩体多属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均较浅。南带东段,规模较大的岩基呈近等轴状(如迷坝、阳坝、鹰嘴山岩体),而较小的岩株呈近东西或近北东东方向延展。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个别岩体为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等。迷坝岩体由二长花岗岩构成中心相带,似斑状斜长花岗岩为过渡相带,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边缘相带,其余岩体不具岩相分带。岩体中闪长岩析离体颇为发育。岩体与长城系、中志留统、中泥盆统呈侵入接触,界面多向外倾,倾角60°~70°。外接触带多具角岩化,部分具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岩体多属深—中深成相,部分为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属浅—中等。岩体受褶皱构造控制,如摩天岭、鹰嘴山、阳坝等岩体受碧口-太坪川北东向复背斜控制。
2.3.1.3 燕山陆内造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期
该期岩浆活动强烈,分布范围较广,具同源、同期、异相的特点,且与该区金及多金属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生代以来,海相火山作用渐趋消失,陆相火山活动明显增加,特别是进入燕山期板内造山阶段,中新生代陆相火山盆地逐个形成。火山盆地的分布,均受断裂带控制,以北西西向及北东向构造控制为主。区内颇具代表性的火山岩是分布于北部郎木寺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陆内火山岩,为印支造山带形成后,燕山期陆内拉张断陷盆地的产物。火山活动为沿北西西向断裂带呈裂隙中心式喷发和喷溢相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和流纹英安岩。侏罗纪火山岩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值为191.57Ma,白垩纪火山岩Rb-Sr同位素年龄值为112±27Ma(杨恒书等,1996)。
(1)火山岩地质特征
中侏罗世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广,是中生代较为发育的火山岩系之一,主要分布于郎木寺、宕昌北的路院和马建川,合作北东的前扎等地。隐爆角砾岩分布于年木耳和美武两地的岩体边缘。路院和马建川一带火山岩发育最好,厚2000m以上,面积23km2。岩石类型以流纹岩为主,次为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质凝灰角砾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前扎、朵日一带厚约1100m,面积约60km2,岩石为英安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郎木寺和杂海一带中侏罗世火山岩不发育,厚度小于200m,以中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岩石为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质集块岩。中侏罗世隐爆角砾岩产于年木耳石英闪长岩体西南边缘内接触带和美武花岗闪长岩体北部边缘相石英闪长岩中的两个角砾岩筒中。年木耳角砾岩筒经剥蚀出露地表,其截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长700m,宽400m,延深400m以上,呈倾斜漏斗状,倾向北西,倾角60°~70°。由内向外分别为爆发角砾岩,爆发交代角砾岩、震碎角砾岩。美武角砾岩筒呈椭圆形,长轴近东西向,长约200m,宽150m,延深500m以上,地表面积30000m2。该角砾岩筒界线清楚,倾向南西,倾角80°~85°。由爆发角砾岩、震碎角砾岩、注入角砾岩构成。前两种角砾岩呈筒状产出,爆发角砾岩位于中部,向外为震碎角砾岩,而注入角砾岩呈脉状产出。龙得岗铜矿主要矿体和矿化体皆赋存于年木耳隐爆角砾岩筒中。
白垩纪火山岩出露厚度不大,但分布较广。早白垩世火山岩,分布于夏河以北,为中基性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呈互层产出。以杏仁状玄武岩、安山玄武岩为主,少量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厚530m。晚白垩世火山岩分布在天水南西,面积4~5km2,在清水江以北和洮水河以南也有零星分布,为偏碱性的超基性—基性火山岩,由玻基橄辉凝灰熔岩、气孔状玻基橄辉岩、霞石方沸橄辉岩、白榴石方沸橄辉岩、橄榄石碱玄岩组成,厚度仅数十米。葡萄园西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面积50km2,最大厚850m。
(2)侵入岩地质特征
燕山期侵入体分布广泛而零散,岩体的分布与中生代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宏观格局上,近东西向构造带控制着侵入岩带的延伸,北东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的交汇、复合处控制着岩体的形态和位置,从而构成东西成带,北东成行,网格状交叉的空间展布特征。岩体产出规模一般较小,多以中—浅成相呈脉状产出,少量为岩株产出。其侵位围岩多为印支期区域浅变质岩,侵位地层包括从震旦系到三叠系。岩石类型以中性岩和中酸性岩石为主。
侏罗纪侵入岩体主要出露于北带西段,其次为北带东段,南带西段仅零星出露。本期岩体同位素年龄值,据46个样品测定结果为145~191Ma。北带西段,岩体为北西西向延展的线型岩基和岩株。岩石类型较多,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常构成规模较大的岩株或岩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多为大小不等的岩株。仅美武、德乌鲁、阿姨山岩体有明显的相带,前两者中心相带为花岗闪长岩,边缘相带为石英闪长岩;后者在局部地段有垂直分带。岩体与二叠系、石炭系、三叠系、中侏罗统呈侵入接触。界面多向外倾,一般倾角为50°~80°,个别为30°,极个别的如美武、平山岩体南北两侧均向南倾,倾角50°~70°。美武岩体原生流动构造产状与接触面基本一致。外接触带多具角岩化,部分具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局部地段具云英岩化及硅化。岩体多属深—中深成相,部分为中深—浅成相或浅成相。剥蚀程度多属浅—中等,个别岩体剥蚀较深。岩体受近东西或北西西向褶皱构造控制。北带东段,岩体多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以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为主,个别的如台子上岩体多为石英花岗岩。规模较大的秦岭梁、天子山、辽家河坝、台子上等岩体具较明显的岩相分带。岩体与中、上泥盆统、下古生界呈侵入接触。外接触带具角岩化、混合岩化。岩体多属深—中深成相,个别的如秦岭梁岩体为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均属浅—中等。南带西段,出露有郎木寺、格尔括合等几个小岩株,呈近南北向延展。岩石类型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与下中侏罗统、三叠系呈侵入接触,界面外倾,外接触带具角岩化。岩体属浅成相。剥蚀程度属浅—中等。
白垩纪侵入岩体分布于北带东段。酸性岩类为规模较小的岩株,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个别的如和尚堡岩体为石英二长花岗岩。岩体与中生代早、中期侵入体接触,外接触带岩石具烘烤现象。岩体属中深—浅成相。剥蚀程度较浅。同位素年龄值为104Ma。超基性岩类见于龙门西沟,由4个呈串珠状展布的小岩株构成,面积近lkm2。可划分为两个相带,强蛇纹石化纯橄岩带和纯橄岩、单辉橄石岩、单辉橄榄岩、橄榄单辉岩、单辉岩带。岩体与寒武系、奥陶系、中生代中期侵入体呈侵入接触。受利桥帚状构造的元家坪-潘家湾弧形压扭性断裂的控制。
西秦岭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有密切关系,如大水金矿、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巴西金矿等都与侵入岩体有直接关系,且巴西金矿床内的石英闪长粉岩脉本身参与了金矿化。岩浆活动对金及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岩浆与矿源的关系,尚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①认为幔源岩浆把金和多金属等成矿元素从地幔中带到上地壳后再改造矿;②认为岩浆本身不带矿源,而岩浆进入上地壳后,在黑色岩系中俘获成矿元素之后,再形成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③则认为岩浆热事件或岩浆期后热液对矿源层中成矿元素改造后形成矿床。无论哪一种观点,岩浆侵位时的热动力条件是该区金成矿的一个重要成矿条件。

随着构造周期性的活动,岩浆随之多期多阶段喷溢和侵入(表1-2),即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一)四堡期岩浆岩

表1-2 南岭地区各期岩浆演化和岩性特征表

四堡期岩浆岩分布零星,主要为喷出岩和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岩体。

1.火山岩

主要见于广西融水县和罗城县,赣西北及东北部、湖南益阳、醴陵、浏阳等地亦可见到。

广西早期喷发为四堡群细碧-角斑岩系[8],有细碧岩、角斑岩、熔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等。产于元古宇四堡群九小组上部和鱼西组内,下部以熔岩为主,上部两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各层火山岩一般厚数十米至百余米。属海底喷出岩,以裂隙型喷发为主,局部尚有中心式喷发,且多次喷溢或喷发,早期以喷溢为主,形成下部四层熔岩;晚期喷发为主,形成两层火山碎屑岩。

湖南冷家溪群中有玄武岩、安山岩、角斑岩等,火山岩系总厚度大于1000m,有两个喷发旋回[9]

江西西北和东北部中元古界双桥群[10],下部为超基性、基性岩组合,中部为钙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上部为凝灰质泥砂细屑岩组成的浊流沉积岩组合。岩性有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变玄武岩等。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等夹于双桥山群中,属海底喷发。

2.侵入岩

岩浆喷溢或喷发之后,随之侵入。

早期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它们是一套与基性火山岩有着成因联系的变橄榄岩、变辉石岩、变辉长辉绿岩为主的深至浅成岩类组合。除少数岩体呈岩盆、岩盖外,多数为岩床状岩体。大多数岩体集中于文通组细碧-角斑岩建造内及其下伏九小组类复理式建造中。丹洲群沉积覆盖在岩体之上。早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桂北九万大山和元宝山一带,共有岩体500余个。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呈岩株状零星分布于罗城大坡岭、融水本洞等地。岩体出露总面积约80km2。岩体侵入于四堡群及早期超基性—基性岩体之中,并被丹洲群沉积覆盖。本洞花岗闪长岩体经湖北地质局科研所用铀-铅法测定年龄为1422~1340Ma,铷-锶年龄为1063Ma。

(二)雪峰期岩浆岩

雪峰期岩浆岩分布比四堡期广泛,五省(区)内都可见到。

1.火山岩

分布广,五省(区)内都有不同程度发育。岩性有细碧岩、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有些地方受变质作用。以海相喷出岩为主,也有陆相火山岩。

雪峰早期火山岩发育于新元古代。广西火山岩分布于龙胜和三门两复式背斜轴部,呈北北东向线状排列,分别长达数十公里,宽约20km,往北断续延伸至湖南境内。火山岩赋存于丹洲群合桐组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等组成。经历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为基性溢流;第二旋回活动增强,除广泛溢流外还伴随有强烈的爆发活动。由火山角砾岩-细碧岩或细碧岩、角斑岩组成1~7个喷发韵律;第三旋回大为减弱,以间歇性喷溢为特征,有细碧岩、角斑岩等。湖南益阳、隆回等地的板溪群中有安山质—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呈不规则椭圆状岩锥产出,属中心式喷发。另外还有角砾状玻基玄武岩、玄武质熔岩。江西新元古界下部有海相和陆相火山岩。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萍乡寒寨—戈阳迎山村等地,为东西向转向北东向细碧-石英角斑岩带,赋存于神山群、上野群下部;陆相火山岩分布于江西北部,由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安山玢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赋存于上野群上部。而在赣北九岭山地区的落可

群则是一套火山-陆屑建造,沿“赣东北深断裂”平行叠加在晋宁(四堡)运动第一幕形成的隆起带上。与上覆早震旦世硐门组、志棠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陆相火山岩以裂隙式和中心式爆发,以后者为主。

雪峰期晚期火山岩赋存于震旦系下统。火山岩受北北东、北东向等构造带控制。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鹰阳关地区,为一套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变质基性—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出岩,以角斑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为主,细碧岩及石英角斑岩较少。可划分三个喷发旋回,各旋回由2~5个以上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或火山角砾岩—熔岩的喷发韵律,即属间歇性喷发,以强烈的爆发继而出现微弱的岩浆溢出为特点。湖南境内震旦纪火山活动微弱,出露面积仅2km2左右,皆为玄武岩。而江西中南部火山活动较强,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拉斑玄武岩和细碧角斑岩建造。赣江以东的武夷山—雩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赣江以西的武功山、井冈山、诸广山一带分布则比较零星。广东除鹰阳关地区外,在信宜—罗定—云浮和连平—和平一带的震旦系云开群第二亚群中夹变火山岩,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变安山岩、变中酸性凝灰岩、流纹岩等。

2.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范围较火山岩小,主要出露于桂北和赣北等地。桂北主要有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赣北主要为九岭杂岩体。

九岭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复式杂岩体。沿九岭复式背斜轴部侵入,形成近东西向的岩基,出露面积为2500km2(图1-13)。花岗岩至少分三个阶段侵入,第一阶段为堇青石富斜长花岗岩;第二阶段为富斜长花岗岩;第三阶段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该岩体侵入中元古界双桥群,而又被下震旦统硐门组沉积覆盖。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值805Ma。

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分别产于北东向雪峰隆起构造带轴部,呈岩基状(图1-13),出露面积总计为1448km2。系复式岩体,至少可分四次侵入。一次侵入形成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片麻状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二次侵入形成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岩基。岩体相变明显,边缘相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斑岩,并有团块状伟晶岩发育。过渡相为不等粒二云母花岗岩,中心相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第三次侵入形成不等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一次侵入的片麻状斑状花岗岩体;第四次侵入形成含电气石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多为岩株状或岩脉状小岩体。岩体侵入四堡群中,北京第三研究所、宜昌地矿研究所和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根据铀-铅和铷-锶同位素年龄变化在712~808Ma,取值为760Ma,定为雪峰期。

(三)加里东期岩浆岩

分布较广,南岭各省(区)均可见到(图1-14)。以侵入岩为主,火山活动极微弱。

1.火山岩

仅在广西和广东局部地区见到加里东期火山岩。广西地区只在大明山和岑溪局部地区的下奥陶统有角斑岩和下志留统有细碧角斑岩。在广东罗定分界的下志留统连滩群的变质砂页岩中,夹一层变质流纹岩,厚6.49~25m[11]。在开平马山上志留统有中酸性火山岩,为流纹岩、英安岩和安山岩,呈岩穹状和岩钟状。

2.侵入岩

侵入岩与火山岩大不相同,分布广,活动较强,仅次于燕山期侵入岩。其中又以广西境内岩浆侵入活动最强,赣中南地区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活动也频繁。

加里东期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有混合岩、花岗闪长岩,也有少量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等。这些岩体侵入于下古生界,部分岩体被中泥盆统沉积覆盖,并取得同位素年龄值为355~548Ma可资佐证。

花岗岩体出露广泛,各省区内均可见到,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基,部分为岩株等。尤以桂、湘交界处较发育,如越城岭、苗儿山、白马山等花岗岩基。花岗岩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另外还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中,片麻理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武夷—云开隆起带及其两侧,构成南北-北北东向的岩带。这类岩石有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

花岗闪长岩分布零星,除桂、粤交界的大宁岩体为岩基外,其他地区见到岩株状小岩体。多出露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等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带交汇部位。大宁岩体为北西向岩基,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但岩体边缘常过渡为石英闪长岩(或石英二长岩、或二长花岗岩)。该岩体侵入震旦系和寒武系,而被中泥盆统桂头组沉积覆盖。

(四)海西期岩浆岩

海西期火山岩分布较侵入岩广,侵入岩则以小岩体为主,但总的来说,海西期岩浆活动不强。

1.火山岩

由于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海西期火山喷发亦处于相对微弱状态。仅在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局部地段的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见到火山岩。主要为间歇性的海底喷发和溢流,形成一套层位多、厚度小,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

泥盆纪火山岩。在桂西、桂南和桂中等地,系一套偏碱性的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以熔岩为主,火山碎屑岩次之。产于下泥盆统莫丁组下部为玄武岩,分布于田林县八步地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中部,在龙州局部地段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上泥盆统底部、中部,在龙州县板旺、岜都至武德一带,产于融县组底部的气孔-杏仁状粗面岩。广西泥盆纪火山岩产于上述五个层位,组成五个喷发旋回。在广东中上泥盆统中,分布在恩平—开平一带鼎湖山群底部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上泥盆统的火山岩,在平远东石一带双头群有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等,在开平金鸡一带大乌石组上部有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在福建上泥盆统桃子坑组中,局部有中基性火山岩。

石炭纪火山岩,仅广西、福建零星见到。在广西靖西等地有早石炭世火山岩,零星发育,产于岩关阶中下部,为玄武岩、角砾熔岩及凝灰岩等。而广东则为中晚石炭世壶天群中夹火山岩,在连平大顶见到辉石安山岩、安山岩、钾长霏细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

二叠纪火山岩局部见到。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火山岩,见于粤东兴宁、河源、连平等地,呈夹层产于煤系地层中,主要为安山岩、中性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和酸性凝灰岩,厚度为0.5~3m;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在广东的连县九陂石塘、莲塘,广州郊区花山,广西的隆林、崇左—宁明、钦州、柳州等地局部地段出露,以玄武岩为主,以及深灰色凝灰岩呈夹层产于乐平阶煤系的上部。这些火山岩厚度薄、延续性差,显示先喷发后溢出的特点。

2.侵入岩

海西期侵入岩的地层依据较少,主要以年龄数据来确定其时代。就目前区内1:50万地质图及各省区域地质志等资料来看,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这些岩体分布零星,粤北、桂西、福建

埔、真峰顶、江西高家田、麦斜等地。岩体以岩基、岩株或岩脉产出。

广东仁化漂塘坳和南雄上龙云辉二长岩都侵入于中泥盆统。它们又被印支期蛇离二长花岗岩体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云辉二长岩测得的锆石、角闪石年龄分别为311Ma、240Ma。

福建境内分布于三明的夏茂、真峰顶,清流的

埔,连城的四堡和龙溪的溪坪,以及广东南雄棉土窝等地的花岗岩体,目前尚未取得侵入关系的资料。如

埔岩体侵入于上泥盆统石英岩中,被下白垩统覆盖,据其年龄数据(196~273Ma)而暂定为海西期。

(五)印支期岩浆岩

该期岩浆活动局部发育,零星分布。

1.火山岩

活动微弱,主要发育于桂、粤、闽局部地区。

早三叠世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广西那坡地区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由细碧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等组成,呈层状产于罗楼群中、上部。凭祥地区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由角砾熔岩-中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组成。广东连县九陂石塘的下三叠统大冶群中有一层厚1.5m的玻屑凝灰岩。

中三叠世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产于桂西、桂中和桂西南的百逢组中,在那坡县百合一带河口组中部尚夹酸性凝灰岩。在那关山地区火山岩之下有一套石英斑岩(可能为次火山岩)。

上述三叠系下、中统为海相沉积,火山岩为海底喷发或溢流。

晚三叠世广西板八组中有流纹斑岩、珍珠岩、凝灰熔岩和熔凝灰岩,属陆相喷发。闽北和闽西南晚三叠世有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偶见流纹岩,还有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产于焦坑组和文宾山组中。文宾山组为湖相,焦坑组为内陆山间盆地沉积,因此火山岩属于大陆喷发。

从两个地区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发展史来看,印支早、中期是海底喷发,晚期变为大陆喷发类型。

2.侵入岩

目前仅在广西东南部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中找到可靠地层依据,其他地区侵入岩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而定。桂东南酸性侵入岩以大容山花岗岩体为代表,可分两个亚期。第一亚期为呈岩基产出的混染花岗岩,这一亚期分四次侵入。第一次为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普遍具强烈的同化混染作用,呈巨大岩基产出,出露面积6450km2。相变明显,边缘相窄,有时有花岗斑岩,过渡相发育。侵入于古生代地层,较宽的角岩化带。第二次侵入岩多呈小岩株零星分布于大容山岩体西北侧或侵入其中,岩性为石榴子石黑云母花岗岩、堇青石紫苏辉石花岗斑岩、堇青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堇青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等。第三次侵入岩为小岩体,主要由紫苏辉石花岗斑岩组成,混染现象明显,捕虏体较多。本次台马岩体侵入第二次侵入的大寺岩体。第四次侵入岩为小岩体,稔稳岩体由文象黑云母紫苏花岗岩组成,另一岩体那洞岩体呈北东向长条状产出。主要由文象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这一岩体侵入于第三次台马岩体中。第一至第三次侵入的岩体均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第一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但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38~289Ma之间,数值偏高,因而宜昌地矿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认为属海西期。然而第三次侵入的台马岩体侵入下三叠统,又被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图1-16),即为早三叠世之后,晚三叠世之前的印支期侵入岩体,但取锆石测定年龄为285Ma,与地质现象不吻合。并且台马岩体与第一、二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相当(表1-3),都有特征矿物堇青石和石榴子石等,这些岩体应为同期同源岩浆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尤其是这些侵入岩体的成分(表1-3),与三叠纪的火山岩成分(表1-4)相当,而与晚三叠世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差异较大,故认为三叠纪火山岩与大容山侵入岩体为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基于上述因素,以及依据侵入关系确定大容山岩体为印支期侵入体。

图1-16 印支期台马岩体被上三叠统沉积覆盖图

(防城教西l00m小河边,广西地矿局资料)

印支期岩体(

):1—紫苏花岗斑岩;2—古风化紫苏花岗岩。上三叠统(T3):3—花岗质砾岩;4—长石质粉砂岩;5—岩屑质中—粗粒砂岩;6—细中粒长石砂岩;7—粉砂质泥岩

第二亚期侵入岩多呈岩株产出,零星分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一带,主要有牛庙、南渡、西山等岩体。岩性复杂,除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多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而被白垩系覆盖,时代划分依据不足。另外还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辉长辉绿岩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侵入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

(六)燕山期岩浆岩

南岭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分布最广,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本区岩浆活动鼎盛时期。以侵入岩为主,但火山岩也十分发育。其中又以晚侏罗世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最强,分布最广,南岭从东至西均有分布。

1.火山岩

燕山期岩浆喷发活动是空前的,从早侏罗世开始间歇性喷发,至晚侏罗世岩浆喷溢和火山喷发达到鼎盛时期,进入早白垩世其规模和强度才大为减弱,到晚白垩世基本结束。

(1)早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广,但零星,即各省区内局部地段发育。湖南省两江口酸性火山岩,汝城横山及桂东贝溪基性火山岩,常宁老盟山安山岩,桂阳月亮村中酸性火山岩。而广西仅见于北流县六麻盆地西侧边缘,下侏罗统顶、底均为凝灰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中部为沉火山角砾岩或中—酸性凝灰岩。广东早侏罗世火山岩出露于粤东北蕉岭—梅县—大埔。粤中惠阳—河源,粤西阳春三个地区。并可分为下部金鸡组火山喷发亚旋回和上部桥源组火山喷发亚旋回。金鸡组为浅海相喷发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活动较强;桥源组为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建造,火山活动较弱(图1-17)。

表1-3 印支期花岗岩类岩体岩石化学成分表(wB/%)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编。

表1-4 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wB/%)及数值特征表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

图1-17 粤东早侏罗世火山岩系喷发韵律图

(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

J3gj—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1q—下侏罗统桥源组;J1j—下侏罗统金鸡岭组;T3gn—上三叠统艮口组

(2)中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范围较窄,局部见到,且主要见于粤、赣、闽局部地区。广东中侏罗世有漳平组和马梓坪群火山岩。漳平组中有陆相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夹层,主要出露于粤中深圳、惠阳、惠东,粤东北连平、梅县、大埔等地,并以梅县—大埔一带最发育,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马梓坪群火山岩出露于粤北曲江马梓坪、仁化黄坑。

(3)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是火山岩活动极盛时期,南岭东部活动最为强烈。主要受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控制,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喷出,形成北北东或北东向火山岩带。

南岭东部沿海地区,即闽东和粤东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特别强烈,火山岩遍布全区。岩性具有明显的中性—酸性岩浆演化喷发旋回。福建上侏罗统几乎全为火山岩组成,底部长林组砂岩中夹有安山岩和凝灰岩,构成了一个岩浆演化系列;中部南园组以火山岩为主夹砂岩和页岩,由下而上可分四个岩性段;第一段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夹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及少量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第二段为流纹质晶屑熔岩、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夹砂页岩。第三段为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常与中酸性碎斑熔岩过渡,夹薄层砂泥岩等。第四段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及石泡钾长流纹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砂页岩、硅质岩、豆状沉凝灰岩。形成由中性—酸性、中酸性—酸性的两个半岩浆演化喷发旋回。上侏罗统上部小溪组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石泡流纹岩等。闽东火山岩带向南西延伸为粤东火山岩带,亦沿北东至北北东向断裂带发育,形成长500~600km的北东向粤东火山岩带。其中尤以莲花山带和南澳—潮安带规模最大。晚侏罗世火山岩赋存于高基坪群中,是一套陆相及陆相湖泊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建造,形成一套巨厚的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沉积岩。可划分为四个喷发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安山质碎屑岩夹中性火山岩;第二亚旋回为中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层及铁矿层;第三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层(图1-18);第四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及铁矿层(图1-19)。其中以第三喷发亚旋回最发育,不仅在粤东,全省都有零星出露,而第一、二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断裂带以西,第四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深断裂带以东。所以,在时间空间上呈现西部层位偏低,东部层位齐全,由西往东由老到新渐变规律。

南岭中部地区,赣东北、赣南、粤中、粤西,晚侏罗世火山岩零星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喷溢,大致有河源—寻乌、新丰—连平—龙南、吴川—四会、郁南—连县几个北东向火山岩带,火山岩沿着这些带零星出露。岩性组合和岩石类型较复杂,变化大,均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且一般可划分2~4个喷发旋回。

南岭西部目前尚未发现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同时或稍后,伴随有潜火山杂岩的活动。一类与喷溢的火山岩有逐渐过渡关系的次火山岩,其岩性有英安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另一类为超浅成—浅成侵入体,均具有隐爆的特点,不仅有岩浆胶结的隐爆角砾岩,其周围裂隙中也有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脉。

(4)白垩纪火山岩

是燕山晚期喷出活动,已接近尾声,大的火山岩浆喷溢已为数不多。岩浆多沿几组构造交汇部位,尤其是切穿地壳的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交汇部位喷发侵入,以中心式喷发为主。这些火山机构沿北北东或北东向排列,呈串珠状分布(图1-15)。由西向东分为若干个北北东向岩带,主要有:湖南的江永回龙圩至浏阳西楼的北东向构造带中零星出露的玄武岩带,云开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博白—岑溪北东向次级深断裂带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带,恩平—新丰和莲花山的北东向深断裂带的酸性火山岩带。

2.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同火山岩一样,活动强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为鼎盛时期。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变化较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和碱性岩类均有出露,而以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

燕山期侵入岩为多期次、多阶段侵入的产物,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侵入岩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类。岩体多呈岩基、岩株产出;第二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岩等;第三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类,其次尚有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等。本阶段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其强度和规模达到极盛程度。大部分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基,部分呈岩株、岩墙产出。

图1-18 从化、梅县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一、二、三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三岩性段(J3gjc);第二岩性段(J3gjb);第一岩性段(J3gja);下侏罗统(J1

燕山晚期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

(七)喜马拉雅期岩浆岩

岩浆活动不但微弱,分布局限,规模很小,而且主要为基性岩浆的溢出和喷发,也有以流纹岩为主的酸性岩浆喷溢。岩浆喷溢后紧接着侵入。

1.火山岩

分布于南岭东南部局部地区,主要见于福建的漳浦佛昙,明溪雪峰、屏南下村,广东河源、三水、连平,以及广西合浦新圩等地。以橄榄玄武岩喷溢为主,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次之,间夹火山碎屑岩。一般发生在第三纪,部分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或全新世。喷溢活动具多旋回特点,一般2~4个旋回。广东三水走马营粗面岩为47Ma,三水小塘玄武岩为64Ma。

图1-19 莲花山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三、四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四岩性段(J3gjd);第三岩性段(J3gjc);下侏罗统(J1

2.侵入岩

零星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局部地区。以岩株、岩脉(墙)产出。主要有辉长岩,其次有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但在江西南丰县白含境内有欧龙和郭家山两个花岗岩体,为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三系新余群中,年龄值为37Ma。

大部分岩体侵入于上白垩统或第三系中。




岩浆岩特征
本区岩浆岩空间分布广泛、活动极为强烈、岩石类型齐全、多期次特征明显,从早古 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出露,其中以晚中生代花岗岩和中酸 性火山岩最为发育,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各时期岩浆岩总体上具如下特征:(1)南岭东段岩浆岩经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

前印支期岩浆岩特征简述
该期的岩浆岩多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叠加、改造而面目全非,使之成为变质基底岩系的一部分。从原岩建造的角度上考虑,可以划分出两个火山-沉积巨旋回,第一巨旋回以基性火山岩及火山质硬砂岩为主,形成于原始的硅镁质地壳之上,出露于内蒙古、辽西一带;第二巨旋回则形成于硅铝质地壳之上...

各期岩浆岩特征
随着构造周期性的活动,岩浆随之多期多阶段喷溢和侵入(表1-2),即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一)四堡期岩浆岩 表1-2 南岭地区各期岩浆演化和岩性特征表 四堡期岩浆岩分布零星,主要为喷出岩和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岩体。 1.火山岩 主要见于广西融水县和罗城县,赣...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石英 是花岗岩的主要矿物,在侵入岩中一般呈不规则他形粒状,无色透明,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无次生变化。在酸性侵入岩的边缘相或酸性脉岩中的斑晶石英,可呈六方双锥自形晶体,晶面呈玻璃光泽。在喷出岩中,石英斑晶一般为半自形或自形,常受熔蚀而呈浑圆状或港湾状。钾长石 产于侵入岩中时主...

岩浆岩的特征有那些
不论喷出岩,还是侵入岩,大部分岩浆岩都是块状结晶的岩石,只有少数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如黑耀岩,外貌象沥青,就是完全由玻璃质组成的,这种玻璃质岩石一般只形成在岩浆岩中。 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

岩浆岩的特征是什么?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结构岩石。2、岩浆岩中特有矿物有着特有的结构和构造,如气孔、杏仁及流纹等构造。3、岩浆岩体无层理。4、岩浆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的碎块,这些捕虏体常见有热变质现象。5、岩浆岩中缺乏任何生物遗迹。6、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具体有哪些
1.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上升并冷却凝固形成的,也称为火成岩。典型的岩浆岩特征包括侵入岩的粗粒结构,如花岗岩,以及喷出岩的气孔构造,如玄武岩和流纹岩。2. 沉积岩是由已存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后固结形成的。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包括层理结构、含有化石,这些化石是古代...

岩浆岩的特征是什么?
1. 岩浆岩通常以块状结晶形式存在,部分则展现为玻璃质结构。2. 岩浆岩中独有的矿物特征包括气孔、杏仁状以及流纹等构造,这些为其诊断性特征。3. 岩浆岩体缺乏层理结构,这是其显著特点之一。4. 岩浆岩体中常常嵌入有围岩的碎块,这些被称为捕虏体,并且常常显示出热变质现象。5. 岩浆岩中几乎不含...

岩浆岩地质特征
岩体边缘具有较多地层捕虏体,围岩具矽卡岩化、红柱石角岩化和大理岩化。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草关村岩体以含紫苏辉石为特点。岩体为中深成相产物,剥蚀程度中等。 2.3.1.2 印支造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期 (1)火山岩地质特征 这时期火山活动微弱,且仅限于晚印支构造期,主要为发育于三叠纪海相地层中的少量基性火山岩,...

岩浆岩的特征有那些
冷凝特征:岩浆岩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具有相应的特征和痕迹。大部分为块状结晶岩石,少数为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如黑耀岩。矿物特征:岩浆岩含有多种矿物,包括主矿物、副矿物和基质。部分矿物(如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也见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特定矿物(如霞石、白榴石)仅出现在偏碱性岩浆岩...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特征 -
达盲芩胆: 1.岩浆作用及岩浆岩 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433616232,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

万安县15829907076: 自然地理学:岩浆岩丶沉积岩丶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达盲芩胆: 岩浆岩主要特征:(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如霞石、白榴石等矿物以及特有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等.(3)岩浆岩体与围岩一般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构成不同的产状,岩体中常含有遭受热变质的围岩捕虏体.(4)岩浆岩中没有生物遗迹(化石).沉积岩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变质岩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
达盲芩胆: 要简单来说好说,具体到某一块岩石,不是这么简单: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下面有描述.喷出岩简单一些:会夹在沉积岩地层中,容易被误认为是沉积岩.但是有时能见气孔或气孔被充填(具体地如何判断气孔需要经验),...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
达盲芩胆: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结构岩石. 2.岩浆岩中特有矿物也有着特有的结构 构造 如气孔 杏仁及流纹等构造 3.岩浆岩体无层理 4.岩浆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的碎块 这些捕虏体常见有热变质现象 5.岩浆岩中缺乏任何生物遗迹

万安县15829907076: 对比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的特征及成因 -
达盲芩胆: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
达盲芩胆:[答案] 1火成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矿物成分 1均为原生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 橄榄石、黑云母等... 3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 子石等 结构 1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 2以碎屑、泥...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主要特征有哪些 -
达盲芩胆:[答案] 岩浆岩结构的特征和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晶的完全程度、颗粒的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 结晶自形程度和形态特征、岩石中各矿物间的相互关系等. 一、超基性岩(代表岩石:橄榄岩 二者均是一种矿物被其它矿物包围. (1)反应边结构 该结构见于 全晶...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
达盲芩胆: 1火成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矿物成分 1均为原生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 橄榄石、黑云母等矿物成分 2除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原生矿物外,次生矿物占相当数量,如 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海绿石等 3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 子石等 结构 1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 2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3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 构造 1具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 2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 3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的分类 重要特征 成因以及典型岩石(各两空)? -
达盲芩胆:[答案] 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喷出岩常距离气孔构造,岩石比较轻无抗压性;侵入岩常具有很好的结晶,岩石硬度大. 成因是岩浆沿地下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浆沿地下薄弱地带向上缓慢侵入冷凝形成. 典型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万安县15829907076: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地质特征 -
达盲芩胆:[答案] 要简单来说好说,具体到某一块岩石,不是这么简单: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下面有描述.喷出岩简单一些:会夹在沉积岩地层中,容易被误认为是沉积岩.但是有时能见气孔或气孔被充填(具体地如何判断气孔需要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