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什么是佛教的伦理观

作者&投稿:夙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伦理包括哪些~

第一、生存的价值
佛教非常重视人与其他生物、甚至非生物的生命价值,并承认他们存在的意义,尊敬各种个体的存在价值,非执于法、我、事理的区分,对生命有存在意义的这种肯定贯彻了南传和北传佛教,也就是说关注生命存在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理。
第二、思想的价值
佛教非常重视个人思想的特殊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觉悟的可能性和不同的方法,因此如果能够认识自性真如本体就可以达到自我完善。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从本以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第三、正行的价值
佛教认为个人的命运是渺小的,个人的价值是次要的,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要皈依佛、法、僧,脱离小我的束缚,为更崇高的佛国法界的兴盛而献身,为其他还在迷惑中的普通人打开慈悲的胸怀,关心他们的疾苦,负起爱法兴教的责任。所以在佛教的赞偈中经常有众生无边誓愿渡的话,体现的就是这种宗教责任和义务。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佛教伦理是佛教关于道德理论、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学说,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发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自传入中国二千年来,成了中华历史上惟一能站住脚跟的外来文化。自东汉起,佛教就成了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宗教,并且逐渐与儒家和道教相融合,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与它在社会上发挥了道德功能是分不开的。然而佛教道德伦理思想的内容实质如何?其来龙去脉又如何?它是怎样在中国社会里发挥作用的?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一书全面、深入、系统地对此进行了探索,考察了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指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德学说的内容而成。

  全书共分十章,从佛教伦理与中国社会、佛教的善恶观、业报轮回思想和因果报应说、佛性论、佛教的孝道观、佛教的道德实践、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人生观和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等各方面,对中国佛教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本书第一章主要从佛教伦理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加以论述,考察了佛教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内容,以及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矛盾与融合。

  第二章把善恶之分作为佛教伦理的最基本原则,佛教道德判断的基本依据。指出“佛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思想,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善恶观中。佛教的善恶观是佛教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以佛教的宗教教义为准则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书中首先从对巴利文佛典词语进行剖析后,得出原始佛教中“善是能得到好的果报的事物”,“恶是得不到好的果报的事物”的结论。其次又分析了它们的许多衍生义,如二善、三善、四种善、七种善等等。再次讨论了佛教善恶观在中国的发展,从比较印度佛教的善恶观与中土传统的善恶观,到两者如何在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互相影响融汇,形成了新的中土善恶观,以及它们的宗教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进一步探讨了佛教对善恶的心理活动分析和如何对善恶的超越,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唯识学派对于人的意识活动的研究而形成对众生善恶的心理分析。同时论述了大乘佛教从世间和出世间相结合的角度,指出佛教善恶观最终目的是对出世间的追求,这是作为宗教伦理的佛教善恶观的特点。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和因果报应说。书中探讨了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佛教业报轮回思想和因果报应说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思想及鬼神信仰的区别。并论述了这一思想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巨大影响。

  第五章从佛教道德依据的角度论述了佛性论思想。佛性论问题是中国佛教各宗教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义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从佛教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看,佛性论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关于人能否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和达到佛教道德至善境界问题。有没有佛性,关系到众生能不能成佛,能不能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说教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书中就佛教伦理的角度对中国佛教史上有关佛性论问题的讨论进行了分析。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第六章比较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和佛教伦理规范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它们之间融合发展的过程。指出“佛教之孝乃出世间之孝,以救渡父母出离生死为要,并视此为孝之大者,为孝道之根本”,佛教的孝道观与祖先崇拜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了更加适应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生活的需要。书中还论述了以“报恩”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此外还提出佛教孝道观的一大特点是建立在平等观的基础上,在这种平等观基础上建立的佛教孝道观,在孝的实践上,并不仅仅是由下而上的侍奉和顺服的关系,而是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结合。

  第七和第八章从佛教的道德理想、道德实践和道德规范的角度,具体论述了佛教在修行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以及大乘佛教道德精神的主要内容。

  最后两章主要论述佛教的人生观、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各方面。书中还以专门一节的篇幅谈及佛教的经济伦理思想。作者在概述了佛教对经济观念的变化后,指出佛教为了适应在中国社会里存在的新情况,强调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六种“非道”,即禁止佛教徒使用六种谋取财物的不正当手段,从而确立了佛教信徒的经济活动伦理规范。

  本书虽然以佛教伦理观为主题,但由于这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佛教全部人生观与世界观。作者“注意佛教伦理思想与整个佛教教义学说之关系”,所以为了把问题讲深讲透,结合行文,有机地把有关的佛教基本概念予以简要适当的介绍,并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对照。

  作者认为,佛教的伦理思想与佛教教义紧密结合,还通过文学、艺术、戏曲等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除佛教徒之外,广大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佛教的宗教道德学说的影响。佛教的道德说教不仅对教徒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说教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佛教的伦理观建立在世间的道德基础之上,是世间的道德的升级版。核心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总体上包含在净业三福中: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佛法的伦理与儒家的伦理有很多重合,因为自古以来儒释道共通,三教本为一家。儒家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佛法中同样适用。
1、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五种人伦关系,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会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3、四维,即礼、义、廉、耻。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耻——对坏事的羞耻心。
4、八德,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佛教伦理目录
佛教伦理目录提供了对佛教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分为三卷,各篇章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第一卷主要关注佛法僧的德行,如五戒、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和悲悯之心。这些章节阐述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修行路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佛教伦理的核心理念,包括烦恼、惭愧、放逸、懈怠、骄慢、自大、谦下、嫉妒、无常、...

佛教伦理的佛教戒律观的解读及启示
佛教的修持论是佛教伦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许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人们遵守这些行为规范,持法修行、正身、正行、正意、正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最终能够达到涅盘境界的人。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它的诸多戒律都是在“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

佛教伦理序言
以正果法师为例,他在1987年的会议上提出关于佛教如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佛教未来方向以及佛协组织的角色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指佛教适应新社会环境的核心。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佛教才逐渐找到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的来说,佛教的伦理...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但也...

佛教伦理的结语
综上所述,佛教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佛教教人们自律,提倡自觉遵纪守法,反对损人利己,鼓励人们扶危济困,倡导纯净人格,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境界。倡导简朴生活,反对奢华浪费,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的伦理精神。因此,我们要履行佛教教义第一...

...核心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二者融合,更利于佛教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二者融合,更利于佛教的发展?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怪。什么叫佛教在中国社会伦理的定义?首先语法上来讲这个句子就讲不通,意义自然也就无从得知。你是想问中国佛教的主要伦理道德观点吗?还是想问什么?道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道场是道场,是个地方,两者怎么融合?

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内容提要
人间佛教”的弘扬,其中强调通过文化途径来诠释佛法。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解读佛法是实现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在当代中国佛教界,应当接纳学者们的新观点,从中汲取精华,通过转化和创新,使之与佛法的信仰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佛教的更大潜能。

慧能禅法的伦理意义与价值
3、慧能禅法强调慈悲为怀,利他为志,即以慈悲心为指导,努力为他人谋求利益。这种思想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推动社会互助和和谐发展。同时,慧能禅法也提倡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尊重佛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4、慧能禅法的伦理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

佛教伦理作者简介
1986年毕业后,圆持法师加入了中国佛教协会,担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副馆长,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深度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自1988年起,法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佛教伦理思想的整理工作中,致力于挖掘和弘扬佛法的伦理内涵。1995年,他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重新整理并由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满汉蒙...

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佛教生态伦理观。佛教认为众生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世间万物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同时,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人既要尊重有情的众生,还应尊重无情的草木的内在价值。佛教生态观有...

梓潼县13527317149: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
呼沾复方: 儒家着重讲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关系; 释家着重讲道德,即符合自然法则的理论与方法; 道家着重讲因果,即因(原因)、缘(机会/条件)、果(结果)的理论与事实. 但三者皆兼具其他二教内容.

梓潼县13527317149: 佛家文化中有哪些慈善思想? -
呼沾复方: 佛教法器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

梓潼县13527317149: 儒家与佛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
呼沾复方: 佛、儒二教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儒教的要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佛教的要旨是一致的. 一、佛教引进我国,在佛经汉译时,已经译进去不少儒家的处世思想、伦理观、价值观,例如它们都强调“自己解救自己”、强调“...

梓潼县13527317149: 第17课《佛教的道德观》修学思考:1.什么是道德? -
呼沾复方: 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 佛教释“道”有多义: 1.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

梓潼县13527317149: 佛教的宗旨是什么 -
呼沾复方: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

梓潼县13527317149: “孝道”究竟是否符合佛法?请认真思考过的朋友回答前一阵子看了很
呼沾复方: 其实我觉得您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辨明所谓的“孝”在佛教中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教里面并没有“孝道”这样一个抽象、形而上学的概念,汉语中...

梓潼县13527317149: 对于俗世的伦理感情,及生理病痛,请问佛是如何看待与解释的? -
呼沾复方: 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社会、家庭、工作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要保证家庭成员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生活圆满,处事得法,其次再做社会工作服务他人.见长阿含经的〈善生经〉. 成佛既不是目的,也不...

梓潼县13527317149: 伦理道德对于佛教的人生意义? -
呼沾复方: 佛教伦理思想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是在古代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成分.这样的成分有...

梓潼县13527317149: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有什么不同? -
呼沾复方: 中国佛教融入了传统的亲情伦理,宣传传统的尊老爱幼等价值伦理观念,算是比较贴近社会现实生活. 虽然教派不同不过基本都是追求度人,度己之类的比较重实践修行 印度佛教比较讲究智慧的方面的事儿,脱离了民众. 在印度已经不行了...

梓潼县13527317149: 伦理指的是什么 -
呼沾复方: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从学术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