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论集》达摩悟性论

作者&投稿:战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

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

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盘;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盘;

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涅盘者,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诸佛入涅盘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

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拆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

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着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得渡非法,则是法也。若以世欲言之,

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己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被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

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

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恰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普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来无去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无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祖师论集》达摩悟性论
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

《达摩祖师论集》最上乘论
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 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达摩祖师的简介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达摩为老龙超度是哪一集
第五集。《达摩祖师》第五集主要情节是丹波一心想得到龙女的内丹,与毒散合而为一,其功力即天下无敌,了却他觊觎北魏国师之位的野心。但其的多次出击连连被达摩挫败,流支为达摩篡国目的,不择手段地追杀太子,残害忠良,达摩化身武士恶斗流支,唤醒昏聩的皇上,命令流支专司佛法,不得过问政事。选...

达摩的简介
达摩的简介: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

达摩的达摩的生平简介 达摩的事迹
出生地:南印度 主要作品:《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主要成就:开创东土第一代禅宗传佛心印 主要传授:《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 弟 子: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信 仰:佛教 典 故:九年面壁、一苇渡江 葬 处:熊耳山 种 姓:刹帝利 菩提达摩(...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1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

达摩祖师悟性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

2022.2.20达摩祖师《悟性论》
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

在电视剧《达摩祖师传》第31集中,为什么达摩祖师只有得到了火龙珠后才能...
他能领悟到什么,是说明他有很大善根。不要去管别人,因为一切都是空的。只有自己得到了,才是真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后就知道一切了!阿弥陀佛

固镇县17578994990: 出家的功德是什么? -
宗璧易周: 出家要跟对老师才好,跟在世佛才有功德,功德很大大大大....譬如释迦牟尼在世时,跟着他;若跟一般的所谓法师,没有什么功德,也许还造更多业障呢﹗因为几乎都接受供养,付出很少.有个故事︰有位〔没有法的〕法师,最后与他的七十几...

固镇县17578994990: 悟性的含义
宗璧易周: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

固镇县17578994990: 达摩祖师悟性论最后那个偈子告诉我下! -
宗璧易周: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哪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

固镇县17578994990: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
宗璧易周: 《达摩血脉论》: 【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说明需在世明师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涅盘经》: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说明需在世佛传法才能见性开悟也. 学佛,就是要找在世明师的意思,不是自己看经典,也不是跟一个没有...

固镇县17578994990: 关于佛理的问题 -
宗璧易周: 劝你读读这个,达摩祖师的〈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

固镇县17578994990: 中国佛教中禅宗的主要经典著作 -
宗璧易周: 宗派经典 《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经典对禅宗有较大影响.《六祖坛经》是禅宗代表性经典. 1、《楞伽经》 本经说明清净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是禅宗以及法相宗(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观学派论师清辩亦援...

固镇县17578994990: 何故禅宗无书!达摩祖师何故不留文?
宗璧易周: 属于禅宗的书很多.如《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伽经》《圆觉经》《宗镜录》《五灯会元》等等.达摩大师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传世.

固镇县17578994990: 达摩破相论内容 -
宗璧易周: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菩萨摩词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

固镇县17578994990: 明心见性和开悟的异同?? -
宗璧易周: 1.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一定的差别.六祖在听到《金刚经》后,当下便开悟,这时的开悟,属于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无所得,佛性平等无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对话和无相偈.此时,五祖皆说未见性.直到五祖深夜讲《金刚经》,六祖才大彻大悟...

固镇县17578994990: 有什么书可以让自己六根清净,心无杂念的书嘛? -
宗璧易周: 阿弥陀佛!师兄若欲寻求有哲理的佛经,其实太多太多,比如《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都是对我们有极大启发的.但是这些了义经典,若没有一定的佛法基础,往往很难读出它所蕴含的义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