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古文翻译。

作者&投稿:绽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徐霞客写的游黄山记的正确翻译~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沐浴。拄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了黄泥冈。这时云雾里边的各个山峰,渐渐露出来,又渐渐的落到我的拐杖底下。拐进石门,越过陡峭的天都峰的威胁往下看,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都有一半插入云霄,选一条路的分支往东攀登,那是从前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一直往上爬,几乎到达了天都峰的山坡。又往北上,在石缝里攀行。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缝;山路在石头之间蜿蜒不断,又堵塞的地方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断裂的地方就用木头搭桥连通它们,高悬的地方就用梯子搭上。往下俯视,陡峭的山谷非常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混杂,五色缤纷,灿烂的好像画出来或绣出来的。因此感觉黄山是我一生见到的奇观,但是奇妙到这种地步,从前没有来过,这次游历真是又痛快又惭愧啊!
这是我的从人都害怕险阻停下了,我也停下没有继续上去;但是一路奇景,不觉的引诱我独自前往。登上峰顶以后,有一座庙庵像翅膀一样伸出来,这是文殊院,也是我当年打算登上却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后边倚着玉屏风峰,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用手就能揽过来。向四周看奇峰交错耸立,许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再来一次(前度已来过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碰到了云游的和尚(法号澄源),非常兴奋。过了中午,我的从人恰好到了。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两座山峰。院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但是路远。今天只适合靠近天都峰而观赏,明日再登上莲花峰峰顶。”我不同意,决心去攀天都峰。带着澄源和尚、下人又走下窄路。到达天都峰旁边,从流石曲折而上。抓着草和荆棘,遇到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就攀登石崖。每当到了手脚都没有地方放的地步,澄源和尚一定率先登上然后再垂头拉我们。一想到往上爬尚且如此,往下走如何得了?最后就顾不上想这么多了。多次遇到险情,中遇到到了峰顶。只有一块石头在山顶几十丈大,澄源和尚在旁边寻路,找到一个台阶,扶着我往上爬。所有的山峰都好像往下走,只有莲花峰和它相当。这时浓雾一会起一会停,第一阵刚起来,就看不到对面的人。眺望莲花峰,大多都在雾里。我独自爬天都峰,予到了前头,则雾就跑到后头;我到了右边,则雾跑到左边。这里的松树依然有弯曲、挺拔交错的;柏树虽然比手臂粗,都平贴在石头上、就像苔藓的样子。山高风大,雾气来来去去也不定。往下看各山峰,一会出现绿色尖而高的山,一会隐没成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日光闪耀,真是另一种景象。快到了傍晚,于是脚放在前边,手在后边扶着地,坐着往下走。到了绝险的地方,澄源和尚就用手照应着我。过了仙境,到了山沟,天色很晚了。又从那条窄路往上走,到了文殊院。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做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仪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郑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玻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其中的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向四周眺望天空,天都峰也在下边了。大盖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层层亮光,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过了很长时间,回到了茅庐,凌虚和尚熬粥款待我,我喝了一佛盂,于是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爬上天门。过了三里地,到了炼丹台。沿着台嘴往下走,观看玉屏风、三海门等各山峰,都从深邃的山坞中耸立而出。炼丹台有一个山冈下垂,没什么险峻的其实,只有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上下辉映,不看这里就体会不全眺望的奇异景色。回来的时候经过平天矼,走下后海,到了智空庵,有告别庵里的和尚。走了三里,经过狮子林,走向石笋矼,到了去年登上的峰顶上。倚着松树坐下,俯视山坞里峰、石错杂,满眼都是如画的景色,才发现匡庐、石门,有的好像一个整体,有的缺少一面,不像这里宽广宏大丰富富丽!过了很长时间,向上攀登山崖,向下眺望山坞,隐隐觉得不对劲。又走回山冈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抓着棘草,沿着石坑往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到。傍晚,回到狮子林。
初六,告别了霞光(徐霞客的弟弟),从山坑向丞相原出发,走了七里地,到了白沙岭,霞光又赶来了。因为我打算观看牌楼石,他担心我在白沙庵没有指路的,随意追来做我的导游。于是一起爬山岭,他指着山岭右边的山坡,有许多石林立,下边分开,顶上连在一块,说这就是牌楼石。我打算翻过石坑沿着山涧向上,直接走到牌楼石的下面。和尚说:“荆棘遍布,道路险绝,一定走不过去。如果从石坑下到丞相原,不用再上这座岭;如果打算从仙灯去牌楼石,不如就从这座岭向东走。”我接受了他的意见,沿着山脊前行。山岭横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边,非常窄,上边都放不下脚,南北都是高峰耸立。走完山岭往北边下山,抬头看右边山峰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就像两个和尚。到了坑里,越过山涧往上走,共走了四里地,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在洞外建造了楼阁,而洞内依然向天空覆盖一样,自然的生趣还没有被和尚破坏光。又往南下山三里地,经过丞相原,山间出现一做庙宇。房屋很整齐,四面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色,所以我最终没有进去。接着向南沿着山腰前进,走了五里地,慢慢往下。山涧中泉声沸腾,从石头间分成九级往下飞泻,每一级下边都有绿色的水潭,就是所谓的九龙潭。黄山没有瀑布,只有这一处。又下山五里地,经过苦竹滩,拐弯沿着太平县的大路,向东北前进。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沐浴。拄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了黄泥冈。这时云雾里边的各个山峰,渐渐露出来,又渐渐的落到我的拐杖底下。拐进石门,越过陡峭的天都峰的威胁往下看,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都有一半插入云霄,选一条路的分支往东攀登,那是从前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一直往上爬,几乎到达了天都峰的山坡。又往北上,在石缝里攀行。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缝;山路在石头之间蜿蜒不断,又堵塞的地方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断裂的地方就用木头搭桥连通它们,高悬的地方就用梯子搭上。往下俯视,陡峭的山谷非常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混杂,五色缤纷,灿烂的好像画出来或绣出来的。因此感觉黄山是我一生见到的奇观,但是奇妙到这种地步,从前没有来过,这次游历真是又痛快又惭愧啊!
这是我的从人都害怕险阻停下了,我也停下没有继续上去;但是一路奇景,不觉的引诱我独自前往。登上峰顶以后,有一座庙庵像翅膀一样伸出来,这是文殊院,也是我当年打算登上却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后边倚着玉屏风峰,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用手就能揽过来。向四周看奇峰交错耸立,许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再来一次(前度已来过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碰到了云游的和尚(法号澄源),非常兴奋。过了中午,我的从人恰好到了。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两座山峰。院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但是路远。今天只适合靠近天都峰而观赏,明日再登上莲花峰峰顶。”我不同意,决心去攀天都峰。带着澄源和尚、下人又走下窄路。到达天都峰旁边,从流石曲折而上。抓着草和荆棘,遇到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就攀登石崖。每当到了手脚都没有地方放的地步,澄源和尚一定率先登上然后再垂头拉我们。一想到往上爬尚且如此,往下走如何得了?最后就顾不上想这么多了。多次遇到险情,中遇到到了峰顶。只有一块石头在山顶几十丈大,澄源和尚在旁边寻路,找到一个台阶,扶着我往上爬。所有的山峰都好像往下走,只有莲花峰和它相当。这时浓雾一会起一会停,第一阵刚起来,就看不到对面的人。眺望莲花峰,大多都在雾里。我独自爬天都峰,予到了前头,则雾就跑到后头;我到了右边,则雾跑到左边。这里的松树依然有弯曲、挺拔交错的;柏树虽然比手臂粗,都平贴在石头上、就像苔藓的样子。山高风大,雾气来来去去也不定。往下看各山峰,一会出现绿色尖而高的山,一会隐没成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日光闪耀,真是另一种景象。快到了傍晚,于是脚放在前边,手在后边扶着地,坐着往下走。到了绝险的地方,澄源和尚就用手照应着我。过了仙境,到了山沟,天色很晚了。又从那条窄路往上走,到了文殊院。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做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仪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郑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玻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其中的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向四周眺望天空,天都峰也在下边了。大盖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层层亮光,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过了很长时间,回到了茅庐,凌虚和尚熬粥款待我,我喝了一佛盂,于是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爬上天门。过了三里地,到了炼丹台。沿着台嘴往下走,观看玉屏风、三海门等各山峰,都从深邃的山坞中耸立而出。炼丹台有一个山冈下垂,没什么险峻的其实,只有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上下辉映,不看这里就体会不全眺望的奇异景色。回来的时候经过平天矼,走下后海,到了智空庵,有告别庵里的和尚。走了三里,经过狮子林,走向石笋矼,到了去年登上的峰顶上。倚着松树坐下,俯视山坞里峰、石错杂,满眼都是如画的景色,才发现匡庐、石门,有的好像一个整体,有的缺少一面,不像这里宽广宏大丰富富丽!过了很长时间,向上攀登山崖,向下眺望山坞,隐隐觉得不对劲。又走回山冈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抓着棘草,沿着石坑往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到。傍晚,回到狮子林。
初六,告别了霞光(徐霞客的弟弟),从山坑向丞相原出发,走了七里地,到了白沙岭,霞光又赶来了。因为我打算观看牌楼石,他担心我在白沙庵没有指路的,随意追来做我的导游。于是一起爬山岭,他指着山岭右边的山坡,有许多石林立,下边分开,顶上连在一块,说这就是牌楼石。我打算翻过石坑沿着山涧向上,直接走到牌楼石的下面。和尚说:“荆棘遍布,道路险绝,一定走不过去。如果从石坑下到丞相原,不用再上这座岭;如果打算从仙灯去牌楼石,不如就从这座岭向东走。”我接受了他的意见,沿着山脊前行。山岭横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边,非常窄,上边都放不下脚,南北都是高峰耸立。走完山岭往北边下山,抬头看右边山峰的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就像两个和尚。到了坑里,越过山涧往上走,共走了四里地,登上仙灯洞。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和尚在洞外建造了楼阁,而洞内依然向天空覆盖一样,自然的生趣还没有被和尚破坏光。又往南下山三里地,经过丞相原,山间出现一做庙宇。房屋很整齐,四面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色,所以我最终没有进去。接着向南沿着山腰前进,走了五里地,慢慢往下。山涧中泉声沸腾,从石头间分成九级往下飞泻,每一级下边都有绿色的水潭,就是所谓的九龙潭。黄山没有瀑布,只有这一处。又下山五里地,经过苦竹滩,拐弯沿着太平县的大路,向东北前进。

根据水源在它的旁边寻找,找到台阶
向下顾看那些山峰,有时是绿色的山尖,有时是翻腾的白色海洋。

的公司规定飞黄腾达环境条件

一、译文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 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 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 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竖起梯子连接。

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上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 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 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 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

(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 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

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像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

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像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二、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 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 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 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 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 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 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 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 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三、出处

明代徐霞客著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四、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

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

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

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说:“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篇”。《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二、作品赏析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景物的描写不仅贴近现实,而且十分准确。现代科技也印证了徐霞客对于地质地貌和岩石景观记载的准确性,据对比,徐霞客对华东地区和桂林许多岩石、溶洞的描述与科学工具的实际测量惊人地吻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黄山记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谁有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全文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

谁有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全文?
全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

有关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古文翻译。
向下顾看那些山峰,有时是绿色的山尖,有时是翻腾的白色海洋。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阅读
1.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

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写作特点有()
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写作特点有()A.记叙详实、脉络清楚 B.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C.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D.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正确答案:记叙详实、脉络清楚;描述细腻、详略得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

关于徐霞客
他于22岁开始出游。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徐霞客东渡普陀,北历京冀,南涉闽粤,西达陕西,西南至云贵,足迹遍山西、河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游天台山记》、《游雁荡山记》、《游齐云山记》、《游黄山记》、《游武夷山记》、《游庐山记》...

徐霞客的《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的“植”是什么意思
移至楼梯

寻溪是什么意思?
寻:xún 寻找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寻向所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寻之无所得。——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溪: xī ( 溪本作溪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

昔常用词组
昔年,是一个描述往昔岁月的词汇,常用来指代过去的几年或者曾经的时间。正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中所提及的那样:"昔年欲登未登者。"昔日,则代表着从前的日子,如同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用于昔日。"对于过去的快乐,元、明时期文学家刘基在《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中...

勇的含义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勇而多艺。——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相关词语:遗勇 仡勇 骁勇 武勇 乡勇 贤勇 堂勇 佻勇 团勇 摄勇 寨勇 正勇 勇悍 勇健 勇干 勇爵 勇挚 壮勇 作勇 勇断 勇谋 勇迈 余勇 勇鸷 勇猛 勇丁 勇剽 勇决 勇毅 勇气 枭勇 虓勇 血勇 凶...

泽库县18831887211: 有关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古文翻译. -
盍步人参: 根据水源在它的旁边寻找,找到台阶 向下顾看那些山峰,有时是绿色的山尖,有时是翻腾的白色海洋.

泽库县18831887211: 跪求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译文 -
盍步人参: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

泽库县18831887211: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译文与赏析 -
盍步人参: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找了个导游者,各自带一根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边上去.有石峰环绕夹峙,其中本有石阶,被积雪铺平,一望如玉.透过稀疏的毛茸茸的树木,仰见群峰盘结,独有天都峰巍然挺立在上.行数里,石级愈来愈高峻...

泽库县18831887211: 纵横飞扬是什么意思 -
盍步人参: 1.形容文章:褒义词,描写文章雄健奔放、文采飞扬,文笔很好的样子.2.形容落叶等:形容落叶等肆意地、纷乱地飘扬,有点大气的意思.3.形容骏马奔驰:褒义词,描写骏马左右奔冲、斗志昂扬的样子.4.形容立交桥:描写立交桥纵横交错,...

泽库县18831887211: 求人翻译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中的一段话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
盍步人参: 初五日阴云、寒气很险恶,我强制自己睡在床上,到中午才起床.挥印和尚说慈光寺很近,叫他的徒弟引导我们去游览.经过温泉池,仰身见一山崖,其中间悬着艰险的小道,小道两旁倾泻而下的泉水就像雪白的绢匹.我就从这里攀登上去,泉水的闪光与云气,在衣服前后撩绕.后来转向右走,就见茅草寺庵上下,磐钱的声音与泉袅而起的香烟,穿越石头散发出来,这就是慈光寺.慈光寺旧名殊砂庵.和尚对我说:“山顶上的各处静室,其道路被积雪封闭已两个月时间.今早派遣人送去粮食,因山半腰积雪厚达人腰,无法通过而返回.”我的兴致受到极大阻碍,就从大道走了二里路下山,回到住所,拉过棉被睡觉.

泽库县18831887211: 谁能帮忙翻译啊~
盍步人参: 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个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你们凭(凭借的意思,意思是有什么办法上去)什么能够上去呀?”

泽库县18831887211: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后 登莲花峰》 翻译 -
盍步人参: 徐霞客,又叫徐弘祖.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泽库县18831887211: 谁知道《徐霞客游记》的译文
盍步人参: 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

泽库县18831887211: 文言文中达什么意思? -
盍步人参: (形声.从辵( 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lead to;go to]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

泽库县18831887211: “遂”在古文中翻译成什么
盍步人参: 基本字义1. 顺,如意:~心.~愿. 2. 成功,实现:未~.功成名~. 3. 于是,就...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