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三个问题

作者&投稿:文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鲁迅的问题~

1、善学自律
2、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一致的地方是善于学习。他在别的孩子偷着玩的时候,自己却在绘画(书没读多少画的画却不少,象有名的荡寇志)须知这是很重要的学习呀,尽管那时他本人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鲁迅把忙碌后看书看作是从海绵里挤水,把耗费别人时间的人看作谋财害命,把节省时间的人看作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原句: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3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一、 关于“毛罗”对话
“毛罗”对话是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七十年》最后一章《再说几句》里提出:“有一件事再三疑虑,是不是应该写下来,心里没有把握……。……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罗晚年把此事告诉贺圣谟,贺又转告周海婴。
罗稷南(1898?——1971),云南凤庆人。原名陈小航。北大哲学系毕业。曾任19路军军长蔡廷锴的秘书,1933年到中央苏区谈判,受到过苏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接见。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反蒋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主要是翻译。《马克思转》就是他首先译出。1957接见时,毛还“感谢”过他。
2002年9月27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秦晋文章《“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谈话”质疑》。
2002年10月18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陈尡文章《我的伯父罗稷南》:“1960年,我从北大回上海,在伯父家养病几个月,听伯父讲过那次接见的情况。……后来毛主席问伯父有没有问题,伯父想了一下就问,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样?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他也想了一下以后才说,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他大概不是关在牢里,就是不说话了。”
“2001年冬天,我曾经写信给周海婴,说明贺圣谟提供的情况不是“‘孤证’。”
2002年11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刊登新闻预告:《毛泽东罗稷南1957年关于“鲁迅活着会怎样”的对话有当事人为证——黄宗英:我是现场见证人》,同时刊登“接见照片”。
2002年12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五版刊登黄宗英文章《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同时刊发《1957年7月7日那一夜》——《光明日报》1957年7月11日头版的照片和《解放日报》1957年7月9日的照片及新闻(含被接见的36人名单,罗排名第17位)。

2、关于兄弟失和
鲁迅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自己居长,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相距四岁,是兄弟之间排得最近的,再加上周作人又聪明又随和,所以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情份自然比旁人厚,有点什么趣事,常常合着伙的干,很少相瞒。周作人生病在北京西山疗养期间,鲁迅每天上山送东西,兄弟关系本来极好。一家子全住八道湾11号。鲁迅住前院,母亲和朱安住中院,周作人一家住后院。1923年7月19日上午,周作人亲持一信,交鲁迅,旋即走。信上写着:“鲁迅先生:……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鲁迅当天日记里写着:“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8月2日搬到砖塔胡同,朱安、母亲先后同往。1924年6月,鲁迅买下西三条胡同21号居住。24日前往八道湾取书籍,遭到周作人及其妻子的“骂詈殴打”,“其妻……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兄弟从此参商,再未见面。
兄弟失和原因何在?老师认为关键在周作人的“昏”(偏听偏信老婆羽太信子的话)、懦弱(怕老婆),羽太信子挥霍无度,谋求独霸八道湾,必欲把鲁迅逐出八道湾。民间有鲁迅对弟媳“不敬说”,老师从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鲁迅的身高、现场房子的实际情况来反驳“听窗”、“窥浴”是无稽之谈。认可另外一种“经济说”:八道湾时期,兄弟俩每月收入约600元,但总入不敷出,常常借债。家有管家一人,厨师,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男仆数人,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的女仆李妈、小李妈二、三人,共约10人。另一兄弟周建人说:“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多的男女佣工。” 另外,周作人进入北大后,声誉日隆,收入日增,而鲁迅在教育部做官,常被欠薪。而羽太信子经常“黄包车借进,小汽车载出”。鲁迅颇不满,曾多次对周作人说,要节约点,总得为将来想想。这“大伯”遂成信子挥霍的障碍和眼中钉。

3、关于鲁迅之死
在《父亲的死·一个长埋心底的谜》里,海婴写到许广平和周建人对须藤五百三的怀疑:“一直到晚年,母亲和叔叔仍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此事,叔叔甚至在病重之际,还难以释怀。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因此觉得有责任重提这桩公案,将自己之所知公之于众。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也无从下结论,只能留待研究者辨析了。”
海婴,作为鲁迅的儿子,提出这个他和他的母亲、叔叔都极为关切的问题,提出这个事关“民族魂”的重大问题,何错之有?秋石在《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质疑<鲁迅与我七十年>》(2002年9月17日<文艺报>):“鲁迅因肺结核晚期又不同意外出休养疗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应当说,有关鲁迅的死因是十分明了的,也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替一个为鲁迅治病而终于把鲁迅治死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打包票,这是正常的现象么?!
老师认为鲁迅死因远非“十分明了”,而须藤五百三大可怀疑。对于鲁迅的死因,现在有五大说法:一是衰老疾病说。二是政治迫害说。军阀,国民党使鲁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三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宗派家、社会上各种人对鲁迅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友好,排斥、谩骂、围攻。使鲁迅精神长期处于压抑乃至悲愤状态。四是过劳,积劳与成疾,恶性循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是使他过于执着于目前的战斗而怠慢了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重伤不下火线”的地步。五是须藤五百三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严重错误。这种错误,已经越过无意的客观效果上的延误,而进入有意的主观动机上的延误。有意隐瞒病情,有意拖延治疗,有意错用药物,这时什么性质的问题?

鲁迅少年名周樟寿,然后又改为周树人!

外貌: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他: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日记》、小说:《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
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外貌: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他: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日记》、小说:《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sd


关于鲁迅的一些问题,求大神解答!
鼻不高而偏要"的呵吗呢",并且一句里有许多的"的"字,这才是为后世诟病的今日的中国的我辈.(《而已集·当陶无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这句话的末尾,连用三个"的"字,使得句子变得笨拙并且滑稽,是鲁迅先生故意安排嘲弄那些一句话里用许多"的"字的人.在同一句话中就安排了嘲讽,不但犀利,也是他行文...

关于鲁迅的问题(加分!!!)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问题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答案:鲁迅给我留下了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不怕挫折的顽强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爱国的印象。问题2.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答...

鲁迅的《过客》一文中老翁对过客提出的哲学三大终极问题分别是什么
姑娘"一样的仍蒙蔽于社会的华美外表的人.这与鲁迅一贯的苍凉中蕴含激励的调子相符,而现在过客的精神,仍是我们的财富,从过客身上,我们能学到坚韧、独立、毅力等品质.过客于我们这些不够坚持不懈的人群,仍有警示,尽管他是精神偶像,并是一个精神上的过客,但他于我们不仅是过客.

给颜黎民的信中鲁迅在信中就读书问题提出了哪三点建议?请简要归纳写 ...
1、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2、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3、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

鲁迅先生就读书问题提出哪三点建议?
1、不要专门看一个作家的书(我的书)。2、不要光看文学书,还要看其它科学书籍。3、看看世界旅行记以了解人情风俗和物产。注意:一、开始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总是看几页就分心了,想着其他的事情,有时候又忍不住拿起...

关于鲁迅<呐喊自序>的几个问题?!!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从刻画人物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还有对青年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深切的关爱,例如:“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

一些关于鲁迅作品的问题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

关于鲁迅的问题
--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个问题.1、鲁迅先生当时处于旧社会期间,惨遭国民?
褚阮布地: 1、他有个日本朋友.2、说得太绝对.3、鲁迅自嘲的一道诗,全文如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4、抱负么?从他弃医从文便可以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医治国人的身体,不如医治他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笔作投枪.5、读过他一篇打油诗:我的失恋.6、可以看下《两颗伟大心灵的文学对话——鲁迅与高尔基之比较研究初探》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的问题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_______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 -
褚阮布地:[答案] 回忆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2,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呐喊4,B,5,C,从精神上拯救国民6,藤野先生,范爱农,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B,祥子的结局是悲惨...

崇州市18572531437: 朝花夕拾狗猫鼠提三个问题 -
褚阮布地: 根据《狗猫鼠》这篇文章内容提三个问题1. 猫的罪行有哪些? 2. 狗猫成仇的原因? 3. 狗猫鼠分别代表什么人?答案: 1.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问题 -
褚阮布地: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2.周树人 先生在对友人解释自己这一笔名含义时,曾自说原由有三:“1、...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自传}的几个问题
褚阮布地: 1、写少年经历.叙述自己出生到18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景况等. 2、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3、 第2段: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青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阶段: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4、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发表了《狂人日记》后来收于《呐喊》中 5、回忆记是《两地书》散文诗是《野草》 6、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精神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社戏》的三个问题,急急急!!!!!!!!向各位大神求助!!!!!! -
褚阮布地: 1.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受到优待,还可以干许多有趣的事,比如说掘蚯蚓,钓虾,放牛.另外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还可以从而引出我去看戏的故事.2.这是“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豆还是那个豆,只是吃时的心情、环境改变了,味道也就打了折扣;戏也许更好,看时会更舒服,但同样因心情、环境的改变,总觉得没有那天晚上的社戏好3.喜欢阿发:因为他憨厚无私,当大家回来准备去摘罗汉豆时,他宁愿让小伙伴们摘他家的豆子!!!!望采纳!!!!

崇州市18572531437: 关于鲁迅的问题 -
褚阮布地: 《狂人日记》,是模仿英国小说写的,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孔乙己》,最有名的应是回字有四种写法 《伤逝》 周树人,本名 周建人,老大 周树人和周作人都是作家 《无常》、《呐喊》、《彷徨》、《野草》

崇州市18572531437: 有关《社戏》(鲁迅) 的一些问题 -
褚阮布地: 你好1.来时的是喜悦,而离开时是依依不舍2.鲁迅在《少年闰土》、《故乡》中对闰土和闰土命运的关注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偕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崇州市18572531437: 简述鲁迅所揭示的中国国民性的主要弱点 -
褚阮布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所有作家中,具有独立的思想甚至也不乏深度者何止一人,但其影响能够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思想领域从而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者,恐怕也唯有鲁迅一人了.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其最值得推崇、最具有“思想史”价值...

崇州市18572531437: 鲁迅的民族魂有三个方面,我记得,不知道是不是,求解! -
褚阮布地: 我做过一个公务员的考试题,是讲鲁迅精神的:一、鲁迅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二、鲁迅精神是一种“韧”的战斗精神;三、鲁迅精神是一种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