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徐庶母亲其人...

作者&投稿:能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中徐庶母亲叫什么名字?~

三国中徐庶的母亲被称为三国中无名无姓的人,自始自终都是以徐母称谓。另外,三国中有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有名无姓,另一个是有姓无名,知道答案的朋友欢迎交流下

小说演义中他母亲自杀了,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是说她被曹操俘虏了。

徐庶,字元直,原名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中国东汉至三国时期人物。

徐庶年少时好任侠击剑,初平时与石韬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很友善。刘备在新野时侯,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徐庶与刘备一同南下,因其母被曹军虏获,徐庶只好向刘备辞别并投靠曹操。徐庶投靠曹操后,黄初时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时诸葛亮出兵陇右,知道徐庶仕财如此,曾感叹地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二人指徐庶与石韬,石韬曾与徐庶一同投靠曹操,黄初时为郡守、典农校尉)”。数年后徐庶病逝。

在《三国演义》中,原为刘备的军师,助刘备破曹操军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之后曹操幕僚程昱献计,假托徐庶老母笔迹,写信把徐庶骗到曹操阵营,徐母因徐庶中了诡计而自杀,因此徐庶十分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任何一条计策,民间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夫人,原名不详,是三国时期备军师徐庶之母,被曹操俘获关在许昌用来威胁徐庶为其出谋划策,但当徐夫人听到儿子为曹操卖命后,自缢而亡。

曹操为招揽时为刘备军师的徐庶,而用程昱之计,诈称徐夫人被监禁于许昌,徐庶得信后心急如焚,遂别刘备而去,临行前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徐夫人一向以曹操为汉贼,得知徐庶弃明投暗后自缢而亡。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扩展资料:

徐夫人死后,徐庶对刘备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庶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先秦的谋士形象:主要谋士与三国相比,也就大概是形容起来夸张度不足,不够神奇,比较实际,在一个正常聪明人的层次。而且先秦谋士描述上基本上都是圣人形象,没表现出个性与缺点。

3,问题补充,谋士的作用是出谋划策,配角的作用是辅助主要人物展现剧情和衬托主要人物性格、内心。大量谋士作为配角,起到的作用是推动故事剧情的顺利发展,辅助铺叙故事情节。(如要火烧赤壁,蔡瑁等人就必不可少,没了这些角色,剧情铺叙就有障碍)

普通人,除了儿子是徐庶,没啥可说的事。曹操没有绑架徐庶母亲,是罗贯中让曹操背了这个害人母留人子的黑锅,正史里徐庶并没有演义里受到曹操那般的重视,按三国志的说法,徐庶母的性质是被俘,导致徐庶北走,或者按魏略的说法,徐庶还有可能是主动投效曹操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魏略》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徐庶)福与(石广元)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母至贤,徐庶大孝,曹操抓了徐母要挟徐庶降曹,结果徐庶为了母亲来到曹营,徐母为了让他坚定信心,自杀身亡,以一死坚定徐庶不降之决心.
司马徽(水镜先生)说过,“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曹所囚,必不肯弛书召其子。”,早就知道是个阴谋。徐母是一个忠奸分明、深晓大义老人。

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尊为“三大贤母”的母亲中,徐庶之母处于第二位。


徐庶投奔曹操前途无量,为何其母亲得知消息后却自杀而死呢?
徐庶得知母亲和弟弟被曹操绑架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曹操,而徐庶的母亲得知徐庶因为自己受到曹操威胁后,便选择了自杀,希望徐庶能够摆脱曹操的控制。然而徐庶到了曹魏阵营以后便再也没有离开的机会了,但是徐庶在离开刘备时,便立下决心誓死不为曹操献计,所以曹操即便是俘获了徐庶的人,也没能俘获徐庶的...

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在正史中记载,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荆州已失,于是刘备领着徐庶、诸葛亮一起南逃,由于逃亡时带上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走的很慢,在长坂坡时被曹操的虎豹骑给追上了,徐庶母亲是其中逃亡一个,就此落入了曹操之手。其实当时刘备与他手下很多人的家眷都在当时落入了曹操之手,比如刘备的两个女儿,...

三国徐庶的母亲葬在哪里
徐庶母墓位于河南许昌县蒋李集镇刘庄村。墓冢现高约5米,墓前立有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汉大贤徐母之墓》碑。1987年被许昌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死后,徐庶为何不去辅佐刘备?利欲熏心?_百度知 ...
非常不愿意让徐庶走,分别时两眼泪汪汪,感动了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自己好友卧龙诸葛亮,告诉他:此人号卧龙,军国大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力胜过他十倍,你请他出山,大事可定。这也算是为刘备最后出了一个正经主意,其实这个主意也等于断了自己后路。当徐庶到许昌看见母亲后,母子交谈一番...

徐庶的母亲的介绍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

三国时期徐庶在母亲死后也没有回到蜀汉,是因为什么?
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击败刘备之后,俘获了徐庶的母亲,徐庶为此投奔了曹操,在演义中,是曹操设计,抓住徐庶母亲之后,伪造徐母的笔迹,将徐庶骗了过去。徐庶到了曹操那里之后,没有受到重用,其母去世之后,徐庶为何不再回到刘备阵营呢?为什么说徐庶是汉末三国最聪明的人?徐庶离开刘备,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

许庶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母对儿子是寄以极高希望的。所以她骂徐庶骂的头头是道,针针见血,“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这位高人一筹的母亲,她难道不知道她儿子先为侠客,后为名士,是后胜于初吗?她怎么能不知道。她是为儿子又从名士的地位倒退回没脑子的匹夫而可悲,她更接受不了...

真正历史上徐庶的母亲到底死了没有啊?
小说演义中他母亲自杀了,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是说她被曹操俘虏了。徐庶,字元直,原名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中国东汉至三国时期人物。徐庶年少时好任侠击剑,初平时与石韬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很友善。刘备在新野时侯,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徐庶与刘备一同南下...

徐庶母亲自杀后,他为何没有回到刘备身边呢?
按理说徐庶的母亲已经自杀而死,曹营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牵绊住徐庶,那徐庶为何不像关二爷一样潇洒转身呢?笔者认为,徐庶之所以不回刘备身边,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徐庶讲求面子,为自己的名节所累。徐庶出身不高,少年时比较玩世不恭,结果因为替朋友插了别人两刀而坐了牢,幸好有人相救才不至于...

徐庶的老妈怎么死了?他又怎么死的?他的儿子叫什么?
徐庶的老妈怎么死了?他又怎么死的?他的儿子叫什么?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 匿名用户 2013-09-11 展开全部 三国徐庶真正的归宿 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这便是三国名士徐庶摆脱魏曹集团,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里呢?据现有的...

清河县13362367291: 三国中徐庶母亲叫什么名字? -
言英复方: 三国中徐庶的母亲被称为三国中无名无姓的人,自始自终都是以徐母称谓. 另外,三国中有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有名无姓,另一个是有姓无名,知道答案的朋友欢迎交流下

清河县13362367291: 真正历史上徐庶的母亲到底死了没有啊? -
言英复方: 我来告诉你,真正的历史上的徐庶不叫徐庶而是叫徐福.他不是和刘备一个时期的,他是和后期的姜唯一个时期的,他和刘备的故事是被作者提前加上去的.为了是给小说添加更好的色彩.还有就是如果后期把徐福故事表达出来的话那样就对作者和读者没有意思了.后期蜀国被阿斗弄的是乌烟瘴气的.你要问徐福的母亲死了没有,死了真死了.但是他不是自杀而是被曹操杀死的.你想知道更多的话你就上中国历史图书馆里去看看,那里有一本书叫 那里有记载.

清河县13362367291: 请问三国演义中的这位母亲和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
言英复方: 徐庶,字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并写了一封信给他说其母病重迫其投效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为人重孝重义,极善谋略,但经此事后.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向曹操献计故事: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清河县13362367291: 虞孟母 ﹦孟母﹖ -
言英复方: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仉氏,而虞孟母则是晋元帝司马睿皇后.1、孟母(?~前317年)指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

清河县13362367291: 徐庶进曹营徐庶的母亲怎么死的?徐庶进曹营徐庶的母亲怎么死的?
言英复方: 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

清河县13362367291: 孟子的母亲的故事 -
言英复方: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

清河县13362367291: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
言英复方: 您好,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希望您能点击右下角“采纳答案”,谢谢!

清河县13362367291: 请问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言英复方: 孟母是个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人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清河县13362367291: 请问曾经当过刘备军师的「单福」其实是何人? -
言英复方: 单福原名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

清河县13362367291: 三国时期的谋士徐庶.你对他了解多少?
言英复方: 是以单福出场的吧,帮了刘备几次,曹操囚禁了其母,徐庶是个孝子不得已去了曹营,虽然徐庶母亲自杀了,但古时的“忠臣不侍二主”的思想束缚了徐庶,使他没有效忠刘备,徐庶立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策,因此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不过在赵云单骑救幼主时,徐庶曾为曹操献计要活捉赵云为其用,才使得曹操传下口御“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所以赵云才能于曹操百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否则早就该被万箭穿心了吧.满意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