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的蔡锷!

作者&投稿:革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有蔡锷这个人吗?~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中文名: 蔡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宝庆(今邵阳) 出生日期: 1882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 1916年11月8日 职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原名: 蔡艮寅 字: 松坡 军衔: 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熟悉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四年半,称帝失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气死;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

,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锷进京未受软禁

这场双雄会是从1913年10月云南都督蔡锷卸任进京开始的。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蔡锷奉调入京,由此被袁世凯夺去兵权,软禁起来。但此说并不一定准确。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为最适宜……蔡在云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内调为军政首长,使他楚材晋用,无直接兵权而负建军之责(强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长随时监视着他,那是再好也没有的……蔡的心理与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国防是他们的第一义,无论内除国贼,外御强邻,必以练兵及训练军事人才为其起点。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有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鉴别力,他何尝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为个人争权位的军队而非为国家御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将计就计,假手袁以完成现代化的国防。他认为家天下已非时代所许,新军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过去只知效忠个人的奴才式的军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饵,进行其化私为公的建军工作。”

但北洋将领们不答应,即使袁世凯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安置,同僚、部属如果不配合蔡锷的工作,处处设置障碍,指东打西,不仅蔡锷难以发挥效能作出成绩,甚至有可能给军界制造混乱,反为不美。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给了蔡锷这个非北洋系的南方军人很大的荣宠,加昭威将军衔(昭威将军是“威”字号将军中排第一位的,足见蔡锷在将军府的地位),入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军委),表现出对他相当的赏识和信任。如果只是软禁,袁世凯用得着把蔡锷吸收进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吗?显然,袁蔡关系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现给人的那种强势对弱势的关系。

蔡锷与小凤仙

并不亲密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

。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

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美人的演绎虽然美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蔡公成为国葬第一人

袁世凯自始至终也没限制过蔡锷的自由,蔡锷是中央高官,又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有什么理由限制他呢?他不限制蔡锷,更不会限制蔡锷的家眷。有些书上讲,蔡锷因小凤仙而故意和夫人闹翻,把家眷“赶”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双簧戏。虽然很有戏剧

性,但太着痕迹,非但骗不过袁世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凯是何等人物,用妇孺来挟制对手,此种贼盗之属玩的把戏,他根本就不会考虑。

智斗袁世凯,难点在于分寸。在大家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况下,你入戏不够就达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场、传递信息;而入戏过深又显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实证明,蔡锷把这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浅不深,不温不火。明知袁世凯在暗中跟踪调查,可就是不给他任何口实把这些手段公开化;虽然被他含在口中,却让他无从下嘴。

下面该说小凤仙了。据说她有民主思想,反对帝制,因此成为蔡将军的“知音”,并助他成功出京。这是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好多书里都说蔡锷“逃出北京”,这就留下了小凤仙发挥作用的空间。可对蔡锷来说,只“逃”就够了吗?那时还没有飞机,腿再长,一步也跨不到云南去。所以,蔡锷的任务是,要有目的地走,不仅要出京,而且要出国(从内陆去云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从容,逃是逃不到云南的。而这个任务和小凤仙已经没什么关系。

蔡锷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放自己走,确切地说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计划都是为此展开的。恰在此时,蔡锷喉部染疾,袁世凯给假三个月,批准他去日本养病(政府公报有记载)。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对手。用一句俗一点的话说,袁世凯着着实实入了蔡锷的道儿。

在这场大戏中,小凤仙的戏份并不多。蔡锷在云南起义后,小凤仙安然无恙,并未像电影《知音》中那样遭到关押,这足以说明蔡锷和小凤仙的关系并不密切。蔡锷这种策略当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和小凤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对她施展各种侦察手段,谁能保证她不会说漏嘴?同时,疏远小凤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则,当蔡锷西南起兵时,身在北京的小凤仙势必受到连累。别的且不论,避免让一个16岁的少女卷入复杂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不使她受到牵连和迫害,这也是人之常情。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

上的“国葬第一人”。(袁泉)

蔡锷:湖南邵阳人,出身贫寒。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学。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1911年初调云南,10月30日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后,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袁世凯称帝后,他潜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于福冈。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体制下,政党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蔡锷

(中)怀抱着长子端生,左边为潘夫人蕙英,右边是刘夫人侠贞。



熟悉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四年半,称帝失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气死;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锷进京未受软禁

这场双雄会是从1913年10月云南都督蔡锷卸任进京开始的。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蔡锷奉调入京,由此被袁世凯夺去兵权,软禁起来。但此说并不一定准确。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为最适宜……蔡在云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内调为军政首长,使他楚材晋用,无直接兵权而负建军之责(强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长随时监视着他,那是再也没有的……蔡的心理与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国防是他们的第一义,无论内除国贼,外御强邻,必以练兵及训练军事人才为其起点。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有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鉴别力,他何尝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为个人争权位的军队而非为国家御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将计就计,假手袁以完成现代化的国防。他认为家天下已非时代所许,新军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过去只知效忠个人的奴才式的军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饵,进行其化私为公的建军工作。”

但北洋将领们不答应,即使袁世凯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安置,同僚、部属如果不配合蔡锷的工作,处处设置障碍,指东打西,不仅蔡锷难以发挥效能作出成绩,甚至有可能给军界制造混乱,反为不。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给了蔡锷这个非北洋系的南方军人很大的荣宠,加昭威将军衔(昭威将军是“威”字号将军中排第一位的,足见蔡锷在将军府的地位),入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军委),表现出对他相当的赏识和信任。如果只是软禁,袁世凯用得着把蔡锷吸收进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吗?显然,袁蔡关系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现给人的那种强势对弱势的关系。

蔡锷与小凤仙并不亲密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体制下,政党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人的演绎虽然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蔡公成为国葬第一人

袁世凯自始至终也没限制过蔡锷的自由,蔡锷是中央高官,又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有什么理由限制他呢?他不限制蔡锷,更不会限制蔡锷的家眷。有些书上讲,蔡锷因小凤仙而故意和夫人闹翻,把家眷“赶”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双簧戏。虽然很有戏剧性,但太着痕迹,非但骗不过袁世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凯是何等人物,用妇孺来挟制对手,此种贼盗之属玩的把戏,他根本就不会考虑。

智斗袁世凯,难点在于分寸。在大家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况下,你入戏不够就达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场、传递信息;而入戏过深又显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实证明,蔡锷把这个分寸拿捏得恰到处,不浅不深,不温不火。明知袁世凯在暗中跟踪调查,可就是不给他任何口实把这些手段公开化;虽然被他含在口中,却让他无从下嘴。

下面该说小凤仙了。据说她有民主思想,反对帝制,因此成为蔡将军的“知音”,并助他成功出京。这是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多书里都说蔡锷“逃出北京”,这就留下了小凤仙发挥作用的空间。可对蔡锷来说,只“逃”就够了吗?那时还没有飞机,腿再长,一步也跨不到云南去。所以,蔡锷的任务是,要有目的地走,不仅要出京,而且要出国(从内陆去云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从容,逃是逃不到云南的。而这个任务和小凤仙已经没什么关系。

蔡锷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放自己走,确切地说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计划都是为此展开的。恰在此时,蔡锷喉部染疾,袁世凯给假三个月,批准他去日本养病(政府公报有记载)。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对手。用一句俗一点的话说,袁世凯着着实实入了蔡锷的道儿。

在这场大戏中,小凤仙的戏份并不多。蔡锷在云南起义后,小凤仙安然无恙,并未像电影《知音》中那样遭到关押,这足以说明蔡锷和小凤仙的关系并不密切。蔡锷这种策略当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和小凤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对她施展各种侦察手段,谁能保证她不会说漏嘴?同时,疏远小凤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则,当蔡锷西南起兵时,身在北京的小凤仙势必受到连累。别的且不论,避免让一个16岁的少女卷入复杂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不使她受到牵连和迫害,这也是人之常情。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4401.htm)
蔡锷与小凤仙并不亲密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体制下,政党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美人的演绎虽然美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蔡锷(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 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 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有蔡锷故居 。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凤仙
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她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
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1.据有关史料记载,小凤仙家原是浙江的旗人,其父姓朱,母亲是偏房。因不愿受大老婆歧视,其母带着她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的奶妈收留抚养她,所以她就改姓张。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那时张奶妈带着小凤仙正在浙江巡抚增韫(子固)家帮佣。11月间,杭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杭州起事,炮轰巡抚衙门。张奶妈就带着她仓促逃往上海。因衣食无着,张奶妈就将她暂时押给一位姓胡的艺人学戏,到南京卖唱为生,取艺名“小凤仙”。1913年(民国二年)7、8月间,革命党人在南京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北洋军阀冯国璋、张勋等部攻打南京,战火延及近两月。小凤仙跟着胡老板逃回上海。这年小凤仙已是13岁,成一亭亭玉立的美人。不久,她又跟着胡老板辗转到达当时的京师北京,在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云吉班卖唱接客做生意,以其才貌色艺俱佳,名震京师,成为民国初年北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
2.小凤仙,又叫筱凤仙,原籍浙江钱塘,光绪年间全家流寓湖南湘潭,父亲经商颇有所成,后因被不肖友人拖累而倾家荡产。小凤仙被卖为奴婢,不久被卖到妓院,辗转到了北京。小凤仙谈不上是美人胚子,姿色中等,娇小玲珑,吊眼梢,翘嘴角。肌肤不算白皙,性情尤其孤傲,懒得求媚取宠,对脑满肠肥的富贵巨贾,趋避惟恐不及。但粗通文墨、喜缀歌词,特别是生有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因而那天一眼便认定蔡松坡是一位非常人物


关于历史上的蔡锷
关于历史上的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的一生充满了光辉的事迹。他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为民主共和政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在护国战争...

蔡锷简历 历史伟人事迹简介
1、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2、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

蔡锷是什么人物?
蔡锷(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蔡...

历史上的蔡锷是怎么死的?
蔡锷(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 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 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关于历史上的蔡锷!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 上的“国葬第一人”。(袁泉) 蔡锷:湖南邵阳人,出身贫寒。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1899...

历史上有蔡锷这个人吗?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中文名: 蔡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宝庆(今邵阳) 出生日期...

蔡锷(资料)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

介绍一下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山门...

蔡锷的历史是怎样的?
蔡锷(1882—1916),原名良寅,字松坡,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他出生于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一个农民家庭,6岁就学,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蔡愕13岁补县学生,16岁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器重。戊戌变法 后,梁逃亡日本,蔡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

如果蔡锷将军没有英年早逝的话,他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
同时他通过密电与西南军政人员互相通气,秘密派人到滇、桂、湘、粤地区运动。但为了迷惑袁世凯,蔡锷表面上则装作不理政事的样子,整日留恋于小凤仙处,1915年11月11日,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潜回天津,从天津乘船来到日本,然后又转道香港、河内,最后在12月19日回到了昆明。领导护国运动回到昆明后...

石龙区13252184441: 北洋军阀曹锷的简历 -
谏义茵陈: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

石龙区13252184441: 历史上的蔡锷是怎么死的?
谏义茵陈: 蔡锷(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 1915年云南...

石龙区13252184441: 在历史上有没有蔡锷和小凤仙这两个人
谏义茵陈: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

石龙区13252184441: 自古英雄出少年里的邵阳历史上有这个人物吗? -
谏义茵陈: 邵阳历史上只有蔡锷,16岁考入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和谭嗣同然后入学国立交通大学,18岁日本留学,22岁日本陆军学院毕业(考试前三甲),29岁上任云南都督,最年轻的都督.如果是那个电视机就没邵阳人了

石龙区13252184441: 蔡锷将军评说? -
谏义茵陈: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 蔡锷将军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石龙区13252184441: 蔡锷的部队里有哪些名将 我知道有:刘伯承、朱德 还有?? -
谏义茵陈: 主要的就是朱德 刘伯承严格的说不能算蔡锷的属下1916孙中山命令卢师谛为中华革命军四川总司令,刘伯承为护国军川东第一支队司令,在四川起兵支援云南蔡锷将军,讨伐袁世凯,而蔡锷在1917年就去世了,可知,刘只是奉命支援的.但是蔡锷将军创办了黄埔军校的前身:而朱德 叶帅 李宗仁 白崇禧都算是他的学生

石龙区13252184441: 蔡锷历史上有几位学生 -
谏义茵陈: 4位.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