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从文章中体会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投稿:干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一篇文章怎么确定其中心思想主旨和表达的情感~

(1)从题目中寻找。(根据文题立意)

在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同学们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题眼”,就能把握住文题所规定的中心。比如,《我爱家乡的杏树林》、《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如,《一个关心集体的人》和《记一件文明礼貌的事》这两个题目中的“关心集体”和“文明礼貌”就对文章的中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审题时,只要抓住它们认真理解其含义,并紧紧围绕它们选材,组材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材料中归纳。(根据材料立意)  有很多作文的题目,往往并没有对文章的中心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文章内容规定了一个范围。对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直接确定中心,而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先选材料,然后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弄清它所能表现的思想意义,最后再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

例如,《我羡慕的一位同学》和《我的小伙伴》,第一个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但对中心有所暗示,从“羡慕”二字可以看出,文章应写出我对这个人的羡慕,这就要求首先想一想谁让你羡慕,然后再想一想他(她)什么地方值得你“羡慕”,是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拾金不昧的品质?这里的为什么值得你“羡慕”,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第二个题目连暗示也没有,这就要求你根据题意,想一想你的小伙伴中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她)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这些事迹说明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你就可以弄清文章的中心了。

1、标题诠释法.许多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

2、找中心句.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文章的中心句多在开头和结尾,也有在中间的;段落的中心句多在段头,又叫首括句,也有在段尾、段中的;

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4、联合法.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如果是并列的,那就把它们联合起来,简要概述.

5、词句整合法.文、段、层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这些相关的语句或词语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6、概述法.某部分的意思有时候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在答题的时候,有时候几种方法要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思路是组成文章结构的内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显.

      由于思路的灵活性,文章结构的形式也就有多样性;但是,基本的思路是容易认识的,基本的文章结构也是容易把握的.灵活多变千姿百态的思路归结起来,不外三种基本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那么,在提炼作者思路或划分文、段结构层次的时候,一般采用:时间分析法,空间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所谓逻辑,就是指思维规律.它包括以下思维顺序:因果、主次、先后、内外、表里……等等.在记叙文中按事情发展变化或思想感情变化划分结构,在议论文中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划分结构,实际上使用的都是逻辑分析法,在说明文中按程序划分结构,实际上使用的是时间分析法.段落层次关系在内容上通常体现为:并列关系(在内容上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一个意思),层进关系(不同段或层的内容的意思依次逐渐推进深化),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划分结构要从全局着眼,抓住线索,整体思维.

这个网站上的东西不能复制,挺有用的。自己去看哈啊~

http://www.xgzww.com/xx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下面还有一些。

关于文章主题把握方法的案例

厦门市禾山中学 凌明月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样,作者就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纳入一种感官媒介中,使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H·帕克《美学原理》)”。与作者的写作相反,阅读对读者来说则是一种逆向接受的过程,读者要通过文字这一感官媒介去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题),作者的表现与读者的领会构成一种双向逆反的辩证过程。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无疑是重要的,它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却又指导读者深入分析文本,从而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性,获得审美愉悦,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及境界,最终提高自己表现美的能力。

读者要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表现的主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几篇课文说说这些方法,权作案例。

一、标题分析法

标题的拟定大都是作者思想内核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炼体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同样,凡落笔必留下作者思想的印痕,因此,它必然会成为我们解读文章主题的钥匙。当然,有时标题的拟定也会有随意性,它或许是作者“福至心灵”的闪念灵思,但这种偶然性中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作者忽然发现某个标题,并认可之,说明这个标题切合了作者的表现意图。表现意图必然在先,发现的的行为在后(比如:“中国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意思,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在世上早已存在,我们只是发现了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已。)标题泄露了作者思想内在的“秘密”。对标题的分析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重视不够。

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能抓住标题来分析,则全文的脉络清晰可见。文章由两个地点名词“百草园”、“三味书屋”和两个介词“从”、“到”组成,文章写了作者在两个地方的生活,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教参中认为本文的写法是:两部分所写的两种生活形成对比。笔者认为,标题可以揭示文章的结构及写法,但在写法上却不是对比,因为介词“从”和“到”除了揭示了文章在行文上的时间顺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层进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两个部分进行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生活是生动活泼的,但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趣味盎然的,以前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实在值得斟酌。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一个回首往事的人,在心理上应该会更温和一点,而不是批判;再者,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加入“语丝社”之后(1926年),此时期语丝社的文章大部分是情思散文,鲁迅作为语丝社的一个成员应该与其他主要成员的创作倾向有某些方面是能够切合的;另外,文章中时时也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如对寿镜吾先生的刻画,作者未有一笔鞭挞)。“从”“到”的介词关系其本质是在说明人生阶段的嬗递,作者显然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回味,这样的回忆或者也可以说是严酷的社会斗争中的短暂的心灵避难。我想在文章主题的挖掘上,标题是泄露了一定秘密的。新教材对旧教材认同的文章主题的修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进步。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每读必有所获的美文,但对文章七个部分结构上的内在脉络与主题的理解却一直争议颇多。我先简述本文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地坛里对自己“残疾”的命运的思考,儿子的命运给母亲的命运带来了苦难;第二部分写了母亲面对这样的苦难时的“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第三部分其实是一个过渡,作者在这个部分中表达了对地坛的“感恩”与对母亲的“想念”。第四部分写了几个(组)人物,中年夫妇在时光中变老,爱唱歌的小伙子日复一日地等待命运之神的钟情,饮酒的老头悠闲地品味生活,捕鸟的汉子等待着或许不能实现的希望,女工程师在作者的想象中生活着,长跑家与命运之神一次次错肩。不管这些人怎样地生活着,他们 “在生活着”就是最基本的现状,世界以其纷纭多态显示了它本来的面目。第五部分,作者写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但她却是一个弱智者,作者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除了接受命运的安排能做什么?作者由自己不幸的命运而拓展到其他所有不幸的命运,他追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第六部分,作者对人生的质询达到高潮,他认为人都是命运的“人质”,“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人活着是欲望驱使的造就的结果,同时,对欲望的追求也给予了人活下去的动力,象第四、五部分中的几个(组)人,他们都在某种的“欲望”中生活着,这构成了生活的常态。第七部分中,作者设想自己面对死神的召唤时的平静,因为他毕竟是活得有意义的,因为他以其不息的欲望将生命的歌舞“炼为永恒”!

《我与地坛》标题中有一个主词“地坛”是很值得研究的,地坛是一个圆形的建筑物,从上面文章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其实也是一种圆形的、向外拓展的“地坛式”结构。作者以地坛作为叙事、抒情的起始点,由自己的命运扩展到对母亲命运的思考,进而思考周围的人的生活,更进一步思考不幸的人的“救赎”问题,逐层外化,使文章的主题逐层深化。标题中的“与”联结“我”、“地坛”两个主词,揭示的是我与地坛(包括地坛里的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我给予地坛生气,地坛给予我生命的感悟。通过标题的分析,文章的结构与主题极为清晰。

二、文脉把握法

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有机整体观念。他在《诗学》第八章中说:“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或主题)内在规律的反映,这种规律性在文章里体现为文章脉络(文脉)。文脉主要指线索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逻辑关系的词语),这些词显示了文章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推进,因此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就要有整体性观念,把握清楚文脉。

富兰克林的《哨子》是一篇深刻隽永的短文,对文中三个词(“七岁”、“长大”、“总之”)的把握,就把握了文脉,也就可以从整体性上清晰理解全文的结构,从而深入领会文章主题。第一段记述的是“七岁的时候”自己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价钱,它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快乐。第三段写“长大进入社会”,看到人们为了哨子付出的了过高的代价(为“恩宠荣禄”,为“名望”,为“财产”,为“寻欢作乐”,为“外表、装束、住宅、上等家具、精致的设备”等),最后一段,作者以“总之”作结,引出观点。显然,这篇文章是以自己的经历为生发点,联系到生活现象,而文中写人们为之付出过高的代价的“哨子”与作者经历中的哨子同质却不同物,可见“哨子”在这里具有象征意味——不良的人生欲望,“总之”一词引入对人生“悲苦”主题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探寻幸福之路的途径,向读者展现了宏大的人生命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这篇文章10段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与理性思维的脉络循序推进,主题的表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关键词把握法

恩斯特·卡西尔在《歌德的潘多拉》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概念和思维形式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消融在体验和诗歌形式中,相反,它们拥有与后者相对的独立和可分解部分。但是原初建构的主题越是广泛地展开,它们也就不再保持这种二元论,在歌德晚年成熟的诗歌中,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这段话说明作者的思想必须通过文字的感官媒介来表现的,文字就象脚印显露了作者思想的倾向。文字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玫瑰”能够象征爱情,是因为人们一次次地把它作为表达爱情的物质工具,这个词也就逐渐具有了精神内涵,然后文人墨士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其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叠加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涵。苏东坡在他一首咏雪诗前面的小序里说,决不用“盐”这个字指雪,“雪”这个字总是胜过“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月”隐喻思乡,其实也是在人们一次次举首仰望和落笔书写表达思乡之情的行为中凝固下来的。不仅实词如此,虚词亦同。“唉——”表示感叹,是人的情意通过发声的行为而后凝定下来的。可见,作者在行文中选择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不同的字词,反应了作者不同的情思,进而可以咀嚼出文章的主题意旨所在,或者至少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思想倾向。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中,面对一棵树无止无尽地飘送种子的情景,她在文章中用了一个词“动人心魄”。这个词所透露的正是作者对造物的伟岸、生命传承的神奇、生命的执着意志、生命突破困境及有限性之慷慨的震撼与敬畏。抓住这个关键词,仔细咀嚼,就可以举重若轻地分析文章、把握主题。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典范的美文,我在讲课伊始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本课有一个词用得极其频繁,这个词是作者对苏州园林景致的一种比喻,这个词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画”、“画意”,都没错,就是这个词。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苏州园林富于‘画意’?”很显然有五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细部的图画美,由此可见,文章的四个“讲究”与“一切”两个词是对下文的总说,此篇文章的结构历历在目,条分缕析,丝毫不乱。而文章的主题也可由“画意”二字引申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说明文并没有主题,但是凡是文章都是作者意图的一种表现,因此它必然是有主题的),显然作者是要“鉴赏”苏州园林,而这个词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词——第八段中的“赞叹”,“鉴赏”与“赞叹”正是本文的主题。分析文章时,抓住了这些词语,作者写作的本意就很清楚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心”去旅游了。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表现生活,因此对“艺术”有这样一种的定义:“艺术即是表现。”每一种生活都有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去得到表现,文章的使命就是去表现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情感、思考及伟大的想象力,读者的使命之一则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希望以上几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609/23481.html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样,作者就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纳入一种感官媒介中,使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H·帕克《美学原理》)”。与作者的写作相反,阅读对读者来说则是一种逆向接受的过程,读者要通过文字这一感官媒介去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题),作者的表现与读者的领会构成一种双向逆反的辩证过程。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无疑是重要的,它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却又指导读者深入分析文本,从而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性,获得审美愉悦,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及境界,最终提高自己表现美的能力。

读者要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表现的主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几篇课文说说这些方法,权作案例。

一、标题分析法

标题的拟定大都是作者思想内核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炼体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同样,凡落笔必留下作者思想的印痕,因此,它必然会成为我们解读文章主题的钥匙。当然,有时标题的拟定也会有随意性,它或许是作者“福至心灵”的闪念灵思,但这种偶然性中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作者忽然发现某个标题,并认可之,说明这个标题切合了作者的表现意图。表现意图必然在先,发现的的行为在后(比如:“中国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意思,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在世上早已存在,我们只是发现了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已。)标题泄露了作者思想内在的“秘密”。对标题的分析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重视不够。

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能抓住标题来分析,则全文的脉络清晰可见。文章由两个地点名词“百草园”、“三味书屋”和两个介词“从”、“到”组成,文章写了作者在两个地方的生活,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教参中认为本文的写法是:两部分所写的两种生活形成对比。笔者认为,标题可以揭示文章的结构及写法,但在写法上却不是对比,因为介词“从”和“到”除了揭示了文章在行文上的时间顺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层进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两个部分进行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生活是生动活泼的,但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趣味盎然的,以前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实在值得斟酌。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一个回首往事的人,在心理上应该会更温和一点,而不是批判;再者,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加入“语丝社”之后(1926年),此时期语丝社的文章大部分是情思散文,鲁迅作为语丝社的一个成员应该与其他主要成员的创作倾向有某些方面是能够切合的;另外,文章中时时也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如对寿镜吾先生的刻画,作者未有一笔鞭挞)。“从”“到”的介词关系其本质是在说明人生阶段的嬗递,作者显然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回味,这样的回忆或者也可以说是严酷的社会斗争中的短暂的心灵避难。我想在文章主题的挖掘上,标题是泄露了一定秘密的。新教材对旧教材认同的文章主题的修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进步。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每读必有所获的美文,但对文章七个部分结构上的内在脉络与主题的理解却一直争议颇多。我先简述本文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地坛里对自己“残疾”的命运的思考,儿子的命运给母亲的命运带来了苦难;第二部分写了母亲面对这样的苦难时的“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第三部分其实是一个过渡,作者在这个部分中表达了对地坛的“感恩”与对母亲的“想念”。第四部分写了几个(组)人物,中年夫妇在时光中变老,爱唱歌的小伙子日复一日地等待命运之神的钟情,饮酒的老头悠闲地品味生活,捕鸟的汉子等待着或许不能实现的希望,女工程师在作者的想象中生活着,长跑家与命运之神一次次错肩。不管这些人怎样地生活着,他们 “在生活着”就是最基本的现状,世界以其纷纭多态显示了它本来的面目。第五部分,作者写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但她却是一个弱智者,作者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除了接受命运的安排能做什么?作者由自己不幸的命运而拓展到其他所有不幸的命运,他追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第六部分,作者对人生的质询达到高潮,他认为人都是命运的“人质”,“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人活着是欲望驱使的造就的结果,同时,对欲望的追求也给予了人活下去的动力,象第四、五部分中的几个(组)人,他们都在某种的“欲望”中生活着,这构成了生活的常态。第七部分中,作者设想自己面对死神的召唤时的平静,因为他毕竟是活得有意义的,因为他以其不息的欲望将生命的歌舞“炼为永恒”!

《我与地坛》标题中有一个主词“地坛”是很值得研究的,地坛是一个圆形的建筑物,从上面文章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其实也是一种圆形的、向外拓展的“地坛式”结构。作者以地坛作为叙事、抒情的起始点,由自己的命运扩展到对母亲命运的思考,进而思考周围的人的生活,更进一步思考不幸的人的“救赎”问题,逐层外化,使文章的主题逐层深化。标题中的“与”联结“我”、“地坛”两个主词,揭示的是我与地坛(包括地坛里的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我给予地坛生气,地坛给予我生命的感悟。通过标题的分析,文章的结构与主题极为清晰。

二、文脉把握法

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有机整体观念。他在《诗学》第八章中说:“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或主题)内在规律的反映,这种规律性在文章里体现为文章脉络(文脉)。文脉主要指线索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逻辑关系的词语),这些词显示了文章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推进,因此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就要有整体性观念,把握清楚文脉。

富兰克林的《哨子》是一篇深刻隽永的短文,对文中三个词(“七岁”、“长大”、“总之”)的把握,就把握了文脉,也就可以从整体性上清晰理解全文的结构,从而深入领会文章主题。第一段记述的是“七岁的时候”自己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价钱,它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快乐。第三段写“长大进入社会”,看到人们为了哨子付出的了过高的代价(为“恩宠荣禄”,为“名望”,为“财产”,为“寻欢作乐”,为“外表、装束、住宅、上等家具、精致的设备”等),最后一段,作者以“总之”作结,引出观点。显然,这篇文章是以自己的经历为生发点,联系到生活现象,而文中写人们为之付出过高的代价的“哨子”与作者经历中的哨子同质却不同物,可见“哨子”在这里具有象征意味——不良的人生欲望,“总之”一词引入对人生“悲苦”主题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探寻幸福之路的途径,向读者展现了宏大的人生命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这篇文章10段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与理性思维的脉络循序推进,主题的表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关键词把握法

恩斯特·卡西尔在《歌德的潘多拉》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概念和思维形式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消融在体验和诗歌形式中,相反,它们拥有与后者相对的独立和可分解部分。但是原初建构的主题越是广泛地展开,它们也就不再保持这种二元论,在歌德晚年成熟的诗歌中,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这段话说明作者的思想必须通过文字的感官媒介来表现的,文字就象脚印显露了作者思想的倾向。文字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玫瑰”能够象征爱情,是因为人们一次次地把它作为表达爱情的物质工具,这个词也就逐渐具有了精神内涵,然后文人墨士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其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叠加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涵。苏东坡在他一首咏雪诗前面的小序里说,决不用“盐”这个字指雪,“雪”这个字总是胜过“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月”隐喻思乡,其实也是在人们一次次举首仰望和落笔书写表达思乡之情的行为中凝固下来的。不仅实词如此,虚词亦同。“唉——”表示感叹,是人的情意通过发声的行为而后凝定下来的。可见,作者在行文中选择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不同的字词,反应了作者不同的情思,进而可以咀嚼出文章的主题意旨所在,或者至少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思想倾向。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中,面对一棵树无止无尽地飘送种子的情景,她在文章中用了一个词“动人心魄”。这个词所透露的正是作者对造物的伟岸、生命传承的神奇、生命的执着意志、生命突破困境及有限性之慷慨的震撼与敬畏。抓住这个关键词,仔细咀嚼,就可以举重若轻地分析文章、把握主题。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典范的美文,我在讲课伊始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本课有一个词用得极其频繁,这个词是作者对苏州园林景致的一种比喻,这个词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画”、“画意”,都没错,就是这个词。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苏州园林富于‘画意’?”很显然有五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细部的图画美,由此可见,文章的四个“讲究”与“一切”两个词是对下文的总说,此篇文章的结构历历在目,条分缕析,丝毫不乱。而文章的主题也可由“画意”二字引申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说明文并没有主题,但是凡是文章都是作者意图的一种表现,因此它必然是有主题的),显然作者是要“鉴赏”苏州园林,而这个词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词——第八段中的“赞叹”,“鉴赏”与“赞叹”正是本文的主题。分析文章时,抓住了这些词语,作者写作的本意就很清楚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心”去旅游了。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表现生活,因此对“艺术”有这样一种的定义:“艺术即是表现。”每一种生活都有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去得到表现,文章的使命就是去表现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情感、思考及伟大的想象力,读者的使命之一则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希望以上几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呵呵!!!

首先,标题是最重要的,他能告诉告诉你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即是主旨了。
其次,要看散文中描写的对象,看是褒是贬,然后接所描绘的物体来联想它涵盖的意思,探知作者的心思,这时候揣摩实在好不过了。
在次,是结尾部分,看作者的语气,是讥笑讽刺还是奋进的,来从正反面解释他的用意,憎恶还是歌颂,并且自己会怎么样。
最后,做了这么多的试题后发现学生时代虽苦有甜坚持就是胜利,一定要自信!加油!

以下建议纯属本人个人总结。 只需参考。
要想体会文章中的主旨和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不是很难,说白了就是老师常说的多读书,多用心读书。 这话听着是废话,其实不然,书读到一种境界便不需要你下意识的去理解它,相反它会自己很清晰的展现出来。
本人还想说的是,理解只限于对我们自己有正面意义的书籍。因为我们凡是用心理解过的东西都会对我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生活中阅读到的很多书籍乍一看有用,也很吸引某一年龄段的我们,如果我们很用心的像对待如上所说的书籍时便会不自觉的影响到我们的思想。
总而言之,读书是必须要用心读,但不该用心的时候万万不可用心。 切记切记。

哈,人生本来就是痴人说梦,毫无意义,何必这么认真去读懂一些原本就没有意义的东西的意义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4种方法是什么
1、依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思想感情。2、依据有感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

如何去从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学习到写文章的心得
一、心理素质强大起来,理清文稿层次。不要被一些大材料,大文章吓住。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你可以选择一篇文章,慢慢的看看,拿起笔来把文章划分层次,从一段段划到一句句划,看看都说了些什么。把握住这类文稿的结构层次。他的语言哪一些可以固定的使用,哪些可以替换下来。这样你就明白了作者说的什么?

如何给一篇文章写感受,感悟对文章的认识
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描写人和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避免中心过多。3、内容和形式要有新意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别人则么些,我也则么写这是最糟糕的。应为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思考的方式,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可能一样。写作活动,要求把自己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大脑的特殊...

阅读时,怎样才能有独到的见解,感悟文章的写法
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触而领悟.在阅读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阅读感悟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如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体会文章什么的表达感受作者什么的观察
如果您想体会文章的表达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尝试理解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您可以试着将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看看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体验。2、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注意文章中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什么了吗?
文章特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

怎么才能从文章中体会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以前一直没有很看过书最近在读林清玄的散文,发现读的办事很透彻对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模模糊糊的,所以想请问大家怎么才能从文章中体会主旨和作者...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以前一直没有很看过书最近在读林清玄的散文,发现读的办事很透彻对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模模糊糊...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
下面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讲解一下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解题过程]一、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凭借叙事、写景的词句表达出来的,所以阅读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第三段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时...

宣汉县18395474800: 如何学会领悟一篇文章的真谛与感情和主旨 -
宾蚀消咳: 首先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在提取主要的中心意思.一般刚开始不理解就多看几次.还有其实语文多多看书是很重要的,没有课外的知识积累,只读课内的也不行. 如果你要找文章的主旨跟真谛,多多体会,用心去读.不懂的句子多看看,我就是这样,平常的功夫很重要,很重要的.

宣汉县18395474800: 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
宾蚀消咳:[答案] 语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1知识要点 1、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文章主旨,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

宣汉县18395474800: 如何才能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
宾蚀消咳:[答案]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

宣汉县18395474800: 如何找文章中心思想 -
宾蚀消咳: 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我们每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人们才能清楚地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怎样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从题目中寻找.在作文前,我...

宣汉县18395474800: 语文现代文赏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宾蚀消咳:[答案] 具体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

宣汉县18395474800: 做阅读或者读文章时, 怎样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内心和情感呢 ? -
宾蚀消咳: 第一种方法是:换位思考 第二种方法是:找中心主旨,从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在文章一些表达作者观点等方面的词语、句子去进入更深的理解.相对来说,我觉得找中心主旨比较实用,换位思考可能你可能没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宣汉县18395474800: 语文阅读理解的主旨怎么找 -
宾蚀消咳: 推断语文阅读的主旨,我告诉你一些小技巧吧.不过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能熟练使用这些技巧,还得通过大量的练习. 1、注重标题 推测作者主旨的时候,一定不能偏离文章的题目.若文章的题目是“母亲”,那就一定是写母亲的,就算...

宣汉县18395474800: 如何分析归纳文章主旨大意 -
宾蚀消咳: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

宣汉县18395474800: 对于文章的主旨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出(具体步骤) -
宾蚀消咳: 一、留意文章标题 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如2000年全国卷的《长城》,标题为我们指出了...

宣汉县18395474800: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主旨 -
宾蚀消咳: 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