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发生在什么时候?

作者&投稿:父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什么时候开始的?~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开始的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至此安史之乱开始。
宝应二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玄宗朝;安禄山、史思明;节度使,深受玄宗信任(玄宗糊涂的地方,谁不想当皇帝呢,如此大权,当调回中央缚之,可怜唐朝没有锦衣卫)

大致说一下昂。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主要原因:

一:藩镇割据。这得赖唐玄宗,他设置了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但是这些节度使不但管军事,还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也变为其部属。于是节度使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二、兵力雄厚。唐玄宗时期,边镇有50万兵力,而拿安禄山来说,这犊子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个地方都相连接,兵力大约有20万人,实力强大。而中央军才区区8万。

三、玄宗怠政。唐玄宗后期基本不怎么管事儿,专宠杨贵妃,朝政都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而杨国忠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拼命敛财,搞得国内怨声载道,让安禄山有了可乘之机会。

四、民族关系。安禄山是胡人,而当时官员向玄宗建议,胡地(河北等地)应由胡人治理,并且不能让胡将进京入相,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20万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五、将相不和。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具体经过: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历时八年,由唐朝西北叛将安禄山,史师明发起,其间一度攻占唐都长安,建立大燕政权,安氏自称皇帝. 唐玄宗狼狈出逃,在离京一百里处,发生了史上着名的"马愧坡之变",军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其兄杨国忠被军士所杀,杨家其馀成员也被所杀殆尽.唐玄宗出走四川剑阁,其间太子李享在甘肃宁武称帝建制.后安史之乱终被郭子仪等将平息.共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才完满解决这次战乱,但唐一代的中央集权遭到严重打击而从此削减,地方番镇拥兵自重.唐从次走向衰败,一蹶不振.大唐光辉从此而逝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另有书本 安史之乱 ,有兴趣可以去看

琛 摘录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陈玄礼

* 郭子仪

* 李光弼

* 许远

* 张巡

* 颜杲卿

* 鲁灵

* 张介然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


安史之乱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1]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名称 安史之乱 发生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地点 中国北方至中原 参战方 唐帝国:唐朝中央军与藩镇军;回纥外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事
唐代,唐玄宗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

安史之乱是一场什么战争
吐蕃人蠢蠢欲动,多次发动边疆战争。然而唐王朝也是非常的不体恤民情,在安史之乱中肆意掠杀人民,为了夺取他请来的援兵,吐蕃人的欢心。多座城池毁于一旦,成为空城。三全国百姓人口急剧减少,从原来的900多万减少为大约200多万的户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损失非常严重的战争之一。

“安史之乱”的黑锅为什么要让杨贵妃来背呢?
而关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实际上有很多,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人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归结到杨贵妃身上。说就是因为杨贵妃的出现,才把唐玄宗弄的鬼迷心窍,整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最后终于爆发叛乱。当然了,秉持这样说法的人,也是有一定证据的,什么证据呢?就是后来的马嵬兵变,也...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这场叛乱发生的背景是:唐玄宗李隆基由于放纵节度使势力发展,导致节度使拥有兵权、财权等,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军事力量,同时有的节度使不止拥有一个镇,如王忠嗣统辖四镇(拥兵二十四万)、安禄山统辖三镇(拥兵十五万)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因地处边境,与...

安史之乱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对当时朝政有什么影响呢?
大家对安史之乱有什么理解呢?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吗?他对当时的朝政又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安史之乱的爆发时间和他对当时朝政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之后发动的战争,安史之乱是唐朝争夺政治权的内战,他是...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的哪个年号时?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长安失守,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

安史之乱是唐朝哪个时期?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天宝年间,主要是玄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后,志得意满,其后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寿王之妻),集三千宠爱与一身,在外又宠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导致唐朝的综合国力下降,官场腐败,地方藩镇做大,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时隔七年之久,才算平定战乱,也由此唐朝由盛转衰了...

安史之乱的背景是什么?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一年发动者是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名称 安史之乱 发生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地点 中国北方至中原 参战方 唐帝国:唐朝中央军与藩镇军;回纥外援;安史叛军...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植莫柘木: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宝丰县19671748301: 2.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是( ) A.618年 B.755年 C.763年 D.907年? -
植莫柘木: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时的哪个年号时候? -
植莫柘木: 天宝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一年啊? -
植莫柘木: 公元755到762年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的时间 -
植莫柘木: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 -
植莫柘木: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安史指的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物? -
植莫柘木: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发生在那一年 -
植莫柘木: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植莫柘木:[答案]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宝丰县19671748301: 安史之乱在什么时候的?
植莫柘木: 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总共十五万众,号为二十万,从范阳(今北京)起兵.第二天早上,禄山出蓟城南,阅兵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然后帅兵南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