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傩舞:同出一源的驱鬼仪式?

作者&投稿:张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古代,傩舞作为一种重要的驱鬼逐疫仪式,早在周代时期已经在宫廷和北方农村广泛流传。这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除夕前一日和丧葬活动,方相氏扮演重要角色,身着玄衣朱裳,手持戈、盾和大鼗作为道具,这与师公在“打醮”和“做斋”仪式中的祭祀活动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在这些仪式的尾声,师公身着红袍,戴上面具,手握赶鬼杖(或剑器),逐户驱赶邪灵,这与方相氏在室内驱疫的场景极为相似。进一步比较宋代已闻名于京师的“桂林傩舞”和壮族的“师公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它们都以酬神祭祖和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表演形式上采用面具跳神,都归属于梅山教系统,都尊崇三十六神和七十二相。在音乐伴奏中,蜂鼓都是核心乐器,且都声称源自五乐师傅的制作,这揭示了壮族“师公舞”与傩舞之间紧密的渊源关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师公戏傩舞都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展示了中国各地对驱邪避疫的共同理解和实践。


扩展资料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 广西的 河池、宜山、贵县 一带。 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师公戏傩舞:同出一源的驱鬼仪式?
在中国古代,傩舞作为一种重要的驱鬼逐疫仪式,早在周代时期已经在宫廷和北方农村广泛流传。这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除夕前一日和丧葬活动,方相氏扮演重要角色,身着玄衣朱裳,手持戈、盾和大鼗作为道具,这与师公在“打醮”和“做斋”仪式中的祭祀活动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在这些仪式的尾声,师公身着红袍,...

傩舞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哪里?
傩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根据安阳殷墟甲骨文中的记述,傩祭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傩舞被称为“国傩”和“大傩”,在乡村则被称作“乡人傩”。《论语·乡党》中提到,孔子曾对傩舞表演者表示敬意,这表明傩舞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傩舞在历史的发展中,...

傩戏的起源
傩戏又称为傩堂戏、端公戏,它的形成源于民间祭祀仪式与戏曲艺术的交融。早在先秦时期,巫歌傩舞就已经存在,明末清初,随着地方戏曲的兴盛,傩舞吸收戏曲元素,发展成傩堂戏和端公戏。在不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的吸收了花鼓戏,四川、贵州的则融合了花灯艺术,江西、安徽的则汲取了徽剧和目连戏的特...

傩舞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哪里?
有关傩舞,专家学者讲解很多,来源于远古氏族公社里的图腾图片信念,为初始文化艺术信念的遗传基因,是普遍广为流传于各地区的一种具备捉鬼逐疫、祭拜作用的民间舞蹈,是傩仪中的民族舞蹈一部分。起初盛行于大河、长江下游,随后散播到偏远地区,因为战争等缘故,傩祭之风在中部地区慢慢变弱,近乎消亡。我...

傩舞的起源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术手段向极端...

什么是傩戏?
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

有了解江西傩戏的吗?介绍哈
1.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一种结合了民间祭祀仪式和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多个省份广为流传。2. 傩戏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先秦时期已有娱神娱人的巫歌傩舞。到了明末清初,随着地方戏曲的兴起,傩舞开始吸收戏曲元素,逐渐演变成傩堂戏和端公戏。3. 傩戏在康熙年间于湘西形成,并...

傩舞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娱神舞蹈,傩文化是否需要传承?
傩舞,作为汉族最古老的娱神舞蹈,亦称鬼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及丰收庆典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初通过面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起源于上古时期。尽管历经朝代更迭,傩舞曾遭受压制,面临灭绝的危机,但它仍被视为一种亟需传承的民族艺术。傩舞的纯粹性使其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

广东湛江的考兵傩舞是如何起源和传承的?
考兵傩舞,源于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和东岭村,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型广场舞蹈,属于傩舞的一种独特形式。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以敲锣打鼓、舞蹈的方式举行祭祀活动,意在“驱鬼除疫,遣灾纳福”。据《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至十五日夜,彩灯队伍热闹非凡,伴随着锣鼓和烟火,舞蹈和戏剧...

傩戏,傩舞之类的在哪里可以看到?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

建瓯市13092708312: 傩戏的简介 -
蓟腾藿香: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

建瓯市13092708312: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傩戏 -
蓟腾藿香: 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傩戏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带有木制面具,扮作鬼神哥舞,表现出鬼神的身世事迹.

建瓯市13092708312: “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
蓟腾藿香: 傩【nuó】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

建瓯市13092708312: 除夕的由来? -
蓟腾藿香: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建瓯市13092708312: “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
蓟腾藿香: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建瓯市13092708312: 单人旁加难字是什么字 -
蓟腾藿香: 基本字义 ● 傩 (傩) nuó ㄋㄨㄛˊ1. 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2.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舞.~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演员戴木面具,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动作表现请神驱邪、祈福及简单的战斗故事).~神(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灵).English

建瓯市13092708312: 傩舞是一种什么舞蹈 -
蓟腾藿香: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

建瓯市13092708312: 傩舞的几个祭祀分别是什么 -
蓟腾藿香: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

建瓯市13092708312: 关于南丰的傩舞 -
蓟腾藿香: 傩仪是傩基本形态.赣傩仪式沿袭古礼,有起傩(开箱、出洞、出案)、演傩(跳傩、跳魈、跳鬼)、驱傩(搜除、扫堂、行靖)、圆傩(封箱、封洞、收案)等基本程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