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投稿:卜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作者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响战鼓。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4、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树之以桑:种上桑树。
5、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王无罪岁: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
动词作名词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形容词作动词
7、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动词的使动用法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
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
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
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
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
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
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
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
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
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全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哪里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是什么意思?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意思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出处节选】《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

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的治理尽心尽力,通过迁徙灾民和调整粮食供应来应对荒年,但他疑惑为何邻国的百姓数量并未因此减少,而自己的百姓也不见增多。孟子以战争为例,指出仅仅因为逃跑距离短一些就嘲笑他人是不合理的,暗示惠王的政策虽然用心,但并未触及根本。孟子进一步阐述了王道的...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是说虽然梁惠王自己认为治理国家做的不错,其实和邻国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孟子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如果勤政爱民,那么国得民心,归顺的人多了,国家就兴盛了。出自战国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为几部分?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让七十岁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出自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证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两种方法;论证思路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自己的观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

寡人之于国也讲的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

吴旗县15756248541: 寡人之于国也 - 搜狗百科
通味佳诺: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吴旗县15756248541: 《寡人之于国也》文中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通味佳诺:[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

吴旗县15756248541: 言文言《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的全文意思,求翻成现代文! -
通味佳诺:[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

吴旗县15756248541: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里的古今异义 -
通味佳诺:[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

吴旗县15756248541: 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通味佳诺: 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吴旗县15756248541: 翻译文言文 - 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 全文翻译和字典解释~
通味佳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 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

吴旗县15756248541: 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
通味佳诺: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吴旗县15756248541: 寡人之于国也一些问题1概括文章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2本人运用了哪些比喻?说明其喻意 -
通味佳诺:[答案]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