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中图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要点

作者&投稿:富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学习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能称得上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两方面原因;自然灾害的七大类型;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严重的危害性、突发性与渐变性、种类与频率的区域性、连锁发生。

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人类合理的活动可以防御、减轻、甚至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以治理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人类诱发、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活动方式:砍伐森林、开山凿路、修建水库、排放三废等;人类防御、减轻、遏制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植树造林、建堤坝、护山坡、生物治虫、保护天然植被等。相同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人口稠密与人口稀少地区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

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世界两条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大陆地震、风暴潮、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等)。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虫灾、鼠灾等灾害的分布规律。

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地震的定义;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分类);地震测量的指标--震级和烈度;世界地震带的分布;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地震造成的危害;泥石流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滑坡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滑坡的定义;滑坡的发生条件);滑坡造成的危害。

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台风的形成原因;台风天气的特征;寒潮的定义;寒潮天气的特征;寒潮灾害的危害;旱灾的定义;旱灾的形成条件;旱灾的危害;洪涝灾害形成条件;洪涝灾害的危害。

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虫灾的主要危害(损害农作物、树木、草原等,造成农林牧业减产);鼠灾的主要危害(传播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破坏人工设施;破坏农田及其作物,使农牧业减产,造成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l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震、干旱、洪涝、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的发生及影响的区域差异;我国六个自然灾害区的划分;我国六个自然灾害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我国六个自然灾害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减轻旱涝灾的影响,应以预防为主,放抗就结合,搞好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并进行江河整治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预防涝渍灾害: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洪水:预报关键点是整个流域包括干流和支流的降水情况,即使了解水位变化,防御主要内容是加固堤坝,疏散低洼地区的居民,建立防汛应急预案,做好可能的洪灾防范,配备足够的粮食和救援设备,提前做好泄洪准备等等


  抗旱有效措施:将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抗旱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数量等。

  抗虫灾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诱捕成虫或幼虫

  台风: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加固渔船、鱼排,船进港口深抛锚,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

  地震:政府: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各级政府的支持;适当的进行人口迁移;爱中安排居民点并注意避开断裂带;山区应最大限度的进行绿化,保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筑物应提高抗震能力;慎重发展重化工工业,健全交通运输和通信的方式。
  对个人: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森林火灾:人人树立“森林防火”意识。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制度。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设施。(1、开辟防火路。2、营造防火林带。3、修筑林道。4、设立防火了望台。)

  沙尘暴: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寒潮:预报关键点是高纬度天气系统,冷空气源地和南下路径,寒潮强度和影响各地的时间。防御主要有对农作物进行防寒保护,加盖塑料薄膜,进行人工取暖,发出寒潮警报,提醒居民注意保暖,并防范寒潮带来的恶劣天气对建筑、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不求楼主考试写这些,只给你做个参考,语言自己组织,对你有好处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不求楼主考试写这些,只给你做个参考,语言自己组织,对你有好处

够全面的了


高二中图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要点
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

求!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5,急急!求这个百度网盘资源!阿里嘎多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5我这里有您想要的资源,通过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https:\/\/pan.baidu.com\/s\/1y1SrNd4BZGRe9uy7SUQ_kw?pwd=1234 高中地理教材是为高中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的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环境意识,帮助...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3456选取哪个好
3、5较好。抓住重点就行

新课程高考地理考试图典内容简介
第2部分:必修一自然地理,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故事,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兴趣,使学习更为主动。第3部分:必修二人文地理,关注社会人文环境,引导读者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4部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提升全球视野。第5部分:选修内容丰富,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满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共几册?分别适用几年级的学生?
5本 必修上下两册,高一时使用 选修一二,分别用于高二和高三,不过一般会在高二结束全部课程,高三进入总复习。希望能帮到你

地理高中课程分为那几块
高考中必修内容占90分,选修占10分。现在高中课程一般要求从几本选修中选择三本来进行教学。不同地区规定考试的选修内容不同。每个版本的必修都类似,包括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人教版的选修包括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

江西高中地理是用人教版的吗?如果是,选修用哪几本书?
是,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剩下的是选修6本选修: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中图版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涉及了比较多的理科相关知识,其中尤其以数学和物理知识为多。但很多知识...

山西高中文科生要学基本地理书,分别是哪些?
高一学习必修一和必修二,有三个版本的: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用哪个版本。目前河南大多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至于山西的,你到附近的学校打听下就知道了,呵呵。高二学习必修三,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一共6本,任选三本即可,河南选的是这三本。高三...

高二地理说课稿
高二地理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

高中地理知识分析
3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是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原理的大糅合,呈现出突出的“区域性”特征。命题极具地理学科特色;4 此外,由于各个省区教材版本不一样【如浙江使用湘教版、广东使用人教版、山东使用中图版】,很多省区高考文科综合独立命题,选考模块也不一样。选修2、3、4、5、...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如遇地震,保障安全的关键有哪三点?在不同的场所怎样正确避震? -
井胜参七:[答案] 关键三点 1.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1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2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3 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四川重庆为什么多滑坡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 -
井胜参七:[答案] 因为四川、重庆多山地、丘陵,而且降水多.加之多喀斯特地貌,导致土层薄,容易被雨水冲蚀.而且四川位于大断裂带附近,多地震活动,加剧了山体不稳定.

高台县18615946996: 求地理选修五的重点知识!
井胜参七: 地理选修五应该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内容,下面的内容可能会对你有用: http://hongzhigaosan.blog.sohu.com/entry/5930149/

高台县18615946996: 【地理 ——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是环太平洋和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一带.这个地区... -
井胜参七:[答案] 【地理 —— 自然灾害与防治】 (1)① 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地震、火山; ② 这里是世界高大山脉集中地带,山高坡陡,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③ 这...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华南地区春季的低温冻害成因 -
井胜参七: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的最南方,一年内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具有光能充裕、暖热少寒、雨量充沛等气候特征.全年气温相对较高,由于这里生长的大多是喜温植物,虽然温度较高,但当温度下降到作物生育期所需的适宜温度的下限时,也会使作物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低温灾害.

高台县18615946996: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所说的绝对损失跟相对损失分别是什么意思? -
井胜参七: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灾害的绝对损失重,但由于这些地区的人口总量多,经济总量多,抗灾减灾能力强,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较小所以相对损失较小.就好比,一个人有100块,丢了50块.另一人有10块,丢了9块.第一人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第二人相反!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中地理中淮河水害多发原因 -
井胜参七: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的防治》1.淮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夏季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 .2.淮河支流众多,水量大,因黄海夺淮入海而没有出海口,排水不畅,泥沙淤积,加剧河水泛滥 3,淮河流域地势平坦,不利于泄洪.4.淮河河道较窄,不利于流水顺畅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二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梳理
井胜参七: 这里的内容应该对你会有所帮助:http://hongzhigaosan.blog.sohu.com/entry/5930149/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二会考地理考哪几本书? -
井胜参七: 高中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一共有9本书 必修三本: 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六本: 选修1——宇宙与地球 选修2——海洋地理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4——城乡规划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高台县18615946996: 高二选修地理 -
井胜参七: 我也高二啊,但地理的选修,我们上的是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环境保护).我个人地理还可以,我认为像选修5的第一章要记住灾害的条件和影响,还有灾害的种类及成因·分布, 而第二章则是细化第一章的内容了,你只要把这些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