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变迁

作者&投稿:度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道路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中国道路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飞速发展的交通,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相应的带动了经济增长,拉动了旅游、酒店等消费.
发达的道路交通,也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
交通便利了,人们就想着买车啊等等,拉动了生活消费.

  找了段资料,自己也长了点见识。
  ===================
  古代交通不同时期的道路: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zhěn枕〕”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路,通常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经常行走的那一部分。
  1 先秦时期的道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后,就开始了路的历史。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最早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可以行驶牛车和马车的古老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尚书·舜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尧年纪大了,经过反复考验选择了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帝位传让给了他。舜登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访华山,十一月到恒山。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非常重视的。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入手的。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jú局〕”(《史记·夏本纪》),足迹几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商朝重视道路交通,古代文献中已经有商人修筑护养道路的记载。商汤的祖先“服牛乘马”,远距离经商,揭开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兴盛起来。春秋大国争霸,战国七雄对峙,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栈道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公里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称褒斜道。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以后几百年间还陆续开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傥骆道等栈道。这些工程极其艰巨,人们首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崖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这样,我们远望栈道好像空中阁楼一般,煞是壮观。迄今,陕西太白县境内尚有多处清晰可辨的栈道遗迹。《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wǎn gǔ晚谷〕其口”,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的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道路

  中国全国陆上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朝。早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秦王就在着手平毁各地私筑的高墙壁垒,拆除妨碍交通运输的关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秦朝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为50步,约合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邮传交接处。我们还是以北通九原的北方直道的国防工程为例看看秦朝驰道的实际状况。据古书记载,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建成后的直道宽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12辆大卡车。最宽处甚至可以当作现代化中型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其沿途各支线星罗棋布,每条支线都有容纳并排行驶两辆卡车到四辆卡车的宽度。这条直道正式使用以后,秦始皇的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据考古发现,至今,内蒙东胜县境内仍有90里长的直道遗迹明显可见。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今甘肃临洮),为西北干线。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河西、西域后,这条干线可经由河西走廊,延长到西域诸国。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经平阳(今临汾西北)、晋阳(今太原市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东),为河东干线;自长安向西南经汉中,以达成都,并远至云南,为西南干线;自长安向东南出武关,经南阳,以达江陵,并继续南进,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
  3 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的 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有不少国家把我们中国称作丝国。在欧洲曾发现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丝绸,表明那时中国的丝绸已进入欧洲。古代埃及和罗马都把中国的丝绸看作“光辉夺目,人巧几竭”的珍品。史书记载,罗马著名的凯撒大帝曾经穿过一件中国丝袍到剧场看戏,引起全场轰动,被看作是绝代的豪华。公元前后,由于丝绸的大量输入,曾引起罗马货币的大量外流。
  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在我国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江浙一带的大批质量上乘的丝绸从水路或陆路集中到长安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转运到西方去。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以后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把这条陆路又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陆上丝绸之路最初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沿渭水西行,过了黄土高原,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由敦煌西行则分成南北两条道路:南路出阳关,沿今塔里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经古楼兰(今新疆若羌一带)、且末、民丰、于田、和田、墨玉、皮山、叶城、莎车,到达喀什。北路出玉门关,沿今塔里木盆地北沿、天山南麓,经过吐鲁番、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克苏、巴楚到达喀什。南北两路在喀什汇合后,继续往西,登上帕米尔高原,这是最难走的一段路。然后经过阿富汗、伊朗和中亚诸国,再过地中海,最后到达丝绸之路的终点:古罗马的首都罗马城和威尼斯。后来,又开辟了一条北新道,从敦煌经哈密,沿着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前进,渡伊犁河西行到古罗马帝国。
  在古代交通工具简陋的条件下,中外商人和使者们行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旅程是十分艰难的。新疆罗布泊附近有一个叫做“雅丹”的险峻山丘地带,1700年前晋朝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曾路过这里,差一点送了性命。他以极为恐怖的笔调描写在这里的行程,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唐朝大诗人李白则有诗描写了丝绸路上的恶劣天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可贵的是,在上述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我国古代的先驱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拓了这条具有世界意义的通道。
  在这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史中,有两位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这就是张骞和班超。张骞是西汉武帝时人,他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当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甘肃玉门关以西包括新疆、中亚直到欧洲的广大地区。第一次出使,汉武帝交给张骞的任务,是命他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在前苏联中亚地区和阿富汗一带)国,共同抵御北方的匈奴,从而打通中原往来西域的通路。他和部下100多人刚出了玉门关,就被匈奴人捉住。匈奴人把他们扣留了10多年。最后只剩下一个匈奴族人堂邑父,还跟着他。他俩凭着机智,在一天夜里偷偷离开匈奴军营,历尽千辛万苦,忍饥挨饿,好不容易才逃出匈奴控制的地界。他们在西域辗转了一年多,回到汉朝,把所熟悉的西域各国情况向汉武帝报告。几年以后,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回张骞到乌孙(今新疆伊宁南),和乌孙王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还派同去的300使者分别到了大宛、康居(皆在前苏联中亚地区)、大月氏、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和于阗(今新疆和田)。张骞和他的部下在西域各国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张骞回国时,乌孙王特送汉武帝良马数十匹。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汉朝的来往越来越频繁,丝绸道上每年都有大批使者来往,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民间商队更是络绎不绝。至此,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联结起来,古罗马、古埃及、古阿拉伯、古印度等,都和古代中国有了密切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不久,汉朝中央政府就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军政机构,任命了西域都护,实行有效的政治治理和经济开发。新疆从此成为我国的神圣疆土,成为我国与西方世界通联的重要门户。
  班超是东汉时人。他出使西域在公元73年。班超是一位非常果断、十分勇敢的武将,东汉明帝时,他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只带36人出使西域。这时,匈奴的势力又强大起来。龟兹(今新疆库车)国王倒向了匈奴,反对汉朝,并仗势欺负邻国疏勒(今新疆喀什),派人把疏勒国王杀死,而另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王。班超在离疏勒城90里的地方住下来,然后派部下到疏勒,趁兜题不备,突然闯上前把他捆绑起来。这一行动把兜题的手下人都吓呆了,惊惶逃走。班超来到疏勒以后,立即召集疏勒文武大臣说明来意,当众宣布仍立疏勒王室旧人为王,受到了疏勒人的拥护。班超还按政策放回了龟兹国人兜题。这些正义行动,使他在西域的威望越来越高。后来汉朝政府要把他调回时,许多人都不肯放他走,甚至抱住马腿跪着挽留他。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它经过中亚、西亚,可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相衔接,构成了世界性的东西大商道。不仅在两汉时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时期,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主要纽带。
  4 唐代以后的道路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唐朝长安城墙的规模是空前的。它周长36.7公里,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近似一个正方形。面积相当今天西安城的10倍。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皇城中间的南北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宽441米,视野开阔。连接12座城门的有六条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它是中轴线,宽147米,把长安城划为东西两部分。街西管区叫长安县,街东管区叫万年县。各条大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街道两侧多植树,加上错落其间的清池溪水、众多的园林、盛开的牡丹,使整个城市非常整齐美观。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全国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来也比较频繁。此外,像洛阳、扬州、泉州和广州等城市,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相继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心。
  到了宋和辽金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代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和市的有机结合。城内大道两旁,第一次成为百业汇聚之区。城里居民走出了周、秦、汉、唐那种以封闭分隔为特征的坊里高墙,投入空前活跃的城市生活;酒楼茶肆勾栏瓦舍日夜经营,艺人商贩填街塞巷。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经过改建,已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为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放宽了宵禁,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警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巡警了。唐代已有公共交通车,当时称之为油壁车。到了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这种油壁车有了新的改进。车身做的很长,上有车厢,厢壁有窗,窗有挂帘,装饰华美。车厢内铺有绸缎褥垫,很是讲究,可供六人乘坐观光。这是最早的公交车,临安在世界上也算是出现公交车最早的城市了。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驿路干线辐射到我国的四面八方。特别是元代,综合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进一步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蒙古族各部在成吉思汗等有作为的领袖统率下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运输不绝。蒙古军军事势力的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南下攻灭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后,把南中国的大片疆土也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比较起来,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着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虽然,就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动力、交通管理来说,比起以前朝代,除了量的变化外,没有什么质的突破。但是经过清朝政府的多次整顿,全国道路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官马北路系统最重要的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分别延伸到雅克萨、庙屯(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官路和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到呼伦、恰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这些道路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的两大干线,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西安、兰州,分别到青海、西藏和新疆,并通往中亚、西亚诸国;后者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从西安通往云、贵、川,并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萨。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这个覆盖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的官马西路系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官马南路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广东官路三条干线。前两条干线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然后分道到昆明或桂林,并延伸到印度支那半岛;第三条干线即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达广州。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官马东路的唯一干线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它是清政府经济上赖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路等等。清政府正是通过这些道路,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乃至自然村落的政治控制与经济榨取;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通过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我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到那堪公路。可惜没有全部完工。1913年,湖南兴建了长约50公里的长沙到湘潭的公路。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的相继兴起,铁路、公路、航线的不断开辟,我国古代的驿路交通系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趋于瓦解和废弃。

在新中国临近成立的时候,我父亲从老家洪洞赵城去过一次位于万山丛中的隰县。两地仅百余里路程,却赶死赶活走了两天多,一路全是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有时竟要从岩石下面弓腰钻行。沿途那些“猴娃儿牙叉骨”、“蒿圪枝顶泰山”一类的地名听着就使人胆战心惊。据说绕临汾有一条能断断续续走牛车的路,可是有三百余里,远了一倍多,还要跋山涉水。父亲的出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想,我可不到那里去。

1964年,我大学毕业偏偏被分配到隰县,不仅要去,还得在那里工作。这可把我愁坏了,整天皱着眉头。父亲却颇为知足地开导我说,现在好多了,隰县到临汾通了汽车,花五毛钱坐火车到临汾,还剩二百多里,再花三块多钱坐汽车,多省劲啊!

……

那时,去隰县每天只发一趟车,旅客很多,却只有一辆解放牌卡车,前一天晚上就要到走风漏气的候车室售票口排成长龙“熬票”。第二天坐上车才知道,这条所谓的公路是比马车道宽不了多少的土路。汽车绕着千沟万壑和坎坷曲折的河道斗折蛇行,直到黄昏才跌跌撞撞地“爬”到目的地。

首次赴任就给了我这样的下马威,使我对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地人给我讲,全县就这一条的公路,村民中一生没进过县城的不在少数,即使县城里的人,终身没出过县的也比比皆是。

到“文革”结束时,隰县有了长途客车,但道路依旧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雪后则没有路。北面有一条孝午路可供绕行,但路况不好,行车颠簸,人们戏称其为“跳舞路”。

改革开放后,隰县对原有的路“动了大手术”,成了风雨无阻的油路。原来没有路的地方也新修了油路。现在县内有东西两条大循环路把各乡镇串起来,不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而且有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多条公交车线路,村民可以随时进城。与周边县市之间,不但公路成网、四通八达,而且连通了一级路、高速路,进京出国也和进城一样方便。

飞速发展的公路,给山区插上了翅膀,可以快速飞向美好未来!近几年我去过不少山区,处处公路如织、车流似潮,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是“万里边城近,千山行路易”了

回答者: 艺大如天 - 初入江湖 四级 2009-10-16 13:33

路,是大地活动的经脉;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读过李白《行路难》一诗的人,一定忘不了他的千古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数千年来,行路难的又何止是一代文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处都是行路难。我的老家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有史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又窄又弯。至于路况差的程度就更典型,晴天满身土,下雨满脚泥。村前有一条小河,过去没有架桥修路,乡亲们如果要去赶集或者走亲戚,即使是冬天再冷,也必须脱掉鞋袜赤脚趟水而过,冻得全身直打哆嗦。一场大雨过后,不是这里的路被水冲断了,就是那里被泥石流堵塞了。乡亲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出门,担心的就是路不好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平宝公路”修建通车。这是政府投资在老家附近修的第一条柏油路。尽管“平宝公路”离老家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但毕竟让老家的乡亲们进城方便了许多,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汽车,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车的生涯。从那以后,路的建设便列入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他们为发展地方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而付出心血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家附近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后,接着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到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政府领导当地群众先后把机耕路修到了老家附近的一些行政村。那时的修路,全凭的是劳动力,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到冬天,除了兴修水利,就是修路。人们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一根钢管两个大铁锤,遇土铲土,遇石开炮,挖包填坑,开山筑堤,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慢慢地修出一条又一条的粗糙的坎坷路。只可惜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太偏僻,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乡亲们修一条机耕路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家村民进城一趟要走五公里的乡村小路,到镇里乘坐机动三轮车。尤其是收麦时节,大型收割机都进不去,可让乡亲们累得够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使老家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改观,让乡亲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前年的春夏之交,在村民们期待渴望的目光中,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老家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成通车了,村里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从此之后他们将要告别走了几辈子的泥泞土路,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到外村上学的问题,还解决了村里养殖户鲜鱼活虾等水产品外销外运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惠民政策啊。说起村村通道路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老家的二伯是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就是,光大型收割机能开到咱村来就让大伙省了不少力,少流了不少汗。过去,从开镰到麦罢,收麦要用两个月时间;到了后来,小型拖拉机带动的割麦机大量推广免除了大家的割麦之苦,但打麦扬场一样也没少,遇到下雨更是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咱村的路修好后,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能进地了,连割带晒下来,一家最多三五天时间就麦罢了。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二伯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村村通道路建设,咱村的机械化收麦想都不敢想啊。二伯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村民们的心声,是对村村通道路建设发自肺腑的称赞。
  前不久我回了老家一趟,所见所闻简直让我不敢相信。不仅村上通了公交车,更让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父亲告诉我,咱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级要求不光要达到村村通,还要实现户户通,这不,才两个月时间,咱门前的水泥路就修通了。望着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又一次陷入了感动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路由“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再到户户门前通“全水泥路”。路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这些变化,老家一位退休老教师感叹地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农村公路真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一条富民强村的黄金大道……”
  路,在老家的土地上不断扩展;路,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延伸……  

回答者: haoran123155 - 上士 五级 2009-10-16 13:37

建议看看中国历史地理相关方面

回答者: jr2521 - 举人 四级 2009-10-16 13:42

路的变迁

王文咏

一条路,挑出了勤劳的村民,挑出了致富的途径,挑出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听村里的老一辈说,在解放前,还没有这条路,这里荆棘丛生,是村里人齐心协力砍掉了荆棘,才有了这条路。

小时候,记得很多村民都是把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菜挑到集镇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由于家里没人照看我,我也就经常跟着妈妈还有村里的婶婶阿姨们一起上街。所以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有一次下大雨,妈妈挑着一篮子菜,另一只手搀着我,由于路滑,妈妈摔倒在地上,可她却没让我跌倒,看着她腿上流出的血,还有全部翻在地上的菜,我哭了。我问妈妈:疼吗?妈妈望着我浅浅地一笑,咬着牙说:不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没能理解妈妈所说的“不疼”里包含的心酸。我说:“妈妈,咱不去卖菜了。”妈妈抚摸这我的头说:“不把这菜卖出去,妈妈哪里有钱供应你以后上学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对妈妈永远的感激。

上学了,我也是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上初中骑自行车上学,遇到下雨天都是先把车扛到公路上。那时候就盼望着村里能把这条路铺上沙石就好了。

后来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平时也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回来,看到村里的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往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在想,村里的人在这里以后再也不会走泥泞的路了。这么多年来,这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我,常常在想,我的家乡是不是也在改变着呢?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美好的明天!

回答者: 忧郁而终 - 解元 五级 2009-10-16 13:4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请教教主 1572
Trinity_smky 1297
蓝宫雪 1252
jzshr 737
紫皇扎树 694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路的变迁

王文咏

一条路,挑出了勤劳的村民,挑出了致富的途径,挑出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听村里的老一辈说,在解放前,还没有这条路,这里荆棘丛生,是村里人齐心协力砍掉了荆棘,才有了这条路。

小时候,记得很多村民都是把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菜挑到集镇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由于家里没人照看我,我也就经常跟着妈妈还有村里的婶婶阿姨们一起上街。所以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有一次下大雨,妈妈挑着一篮子菜,另一只手搀着我,由于路滑,妈妈摔倒在地上,可她却没让我跌倒,看着她腿上流出的血,还有全部翻在地上的菜,我哭了。我问妈妈:疼吗?妈妈望着我浅浅地一笑,咬着牙说:不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没能理解妈妈所说的“不疼”里包含的心酸。我说:“妈妈,咱不去卖菜了。”妈妈抚摸这我的头说:“不把这菜卖出去,妈妈哪里有钱供应你以后上学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对妈妈永远的感激。

上学了,我也是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上初中骑自行车上学,遇到下雨天都是先把车扛到公路上。那时候就盼望着村里能把这条路铺上沙石就好了。

后来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平时也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回来,看到村里的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往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在想,村里的人在这里以后再也不会走泥泞的路了。这么多年来,这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我,常常在想,我的家乡是不是也在改变着呢?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美好的明天!

在新中国临近成立的时候,我父亲从老家洪洞赵城去过一次位于万山丛中的隰县。两地仅百余里路程,却赶死赶活走了两天多,一路全是曲折坎坷的羊肠小道,有时竟要从岩石下面弓腰钻行。沿途那些“猴娃儿牙叉骨”、“蒿圪枝顶泰山”一类的地名听着就使人胆战心惊。据说绕临汾有一条能断断续续走牛车的路,可是有三百余里,远了一倍多,还要跋山涉水。父亲的出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想,我可不到那里去。

1964年,我大学毕业偏偏被分配到隰县,不仅要去,还得在那里工作。这可把我愁坏了,整天皱着眉头。父亲却颇为知足地开导我说,现在好多了,隰县到临汾通了汽车,花五毛钱坐火车到临汾,还剩二百多里,再花三块多钱坐汽车,多省劲啊!

……

那时,去隰县每天只发一趟车,旅客很多,却只有一辆解放牌卡车,前一天晚上就要到走风漏气的候车室售票口排成长龙“熬票”。第二天坐上车才知道,这条所谓的公路是比马车道宽不了多少的土路。汽车绕着千沟万壑和坎坷曲折的河道斗折蛇行,直到黄昏才跌跌撞撞地“爬”到目的地。

首次赴任就给了我这样的下马威,使我对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地人给我讲,全县就这一条的公路,村民中一生没进过县城的不在少数,即使县城里的人,终身没出过县的也比比皆是。

到“文革”结束时,隰县有了长途客车,但道路依旧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雪后则没有路。北面有一条孝午路可供绕行,但路况不好,行车颠簸,人们戏称其为“跳舞路”。

改革开放后,隰县对原有的路“动了大手术”,成了风雨无阻的油路。原来没有路的地方也新修了油路。现在县内有东西两条大循环路把各乡镇串起来,不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而且有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多条公交车线路,村民可以随时进城。与周边县市之间,不但公路成网、四通八达,而且连通了一级路、高速路,进京出国也和进城一样方便。

飞速发展的公路,给山区插上了翅膀,可以快速飞向美好未来!近几年我去过不少山区,处处公路如织、车流似潮,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是“万里边城近,千山行路易”了

路,是大地活动的经脉;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读过李白《行路难》一诗的人,一定忘不了他的千古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数千年来,行路难的又何止是一代文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到处都是行路难。我的老家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有史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又窄又弯。至于路况差的程度就更典型,晴天满身土,下雨满脚泥。村前有一条小河,过去没有架桥修路,乡亲们如果要去赶集或者走亲戚,即使是冬天再冷,也必须脱掉鞋袜赤脚趟水而过,冻得全身直打哆嗦。一场大雨过后,不是这里的路被水冲断了,就是那里被泥石流堵塞了。乡亲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要出门,担心的就是路不好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平宝公路”修建通车。这是政府投资在老家附近修的第一条柏油路。尽管“平宝公路”离老家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但毕竟让老家的乡亲们进城方便了许多,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汽车,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车的生涯。从那以后,路的建设便列入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他们为发展地方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而付出心血的一个重要标志。老家附近修了第一条柏油路后,接着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到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政府领导当地群众先后把机耕路修到了老家附近的一些行政村。那时的修路,全凭的是劳动力,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到冬天,除了兴修水利,就是修路。人们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一根钢管两个大铁锤,遇土铲土,遇石开炮,挖包填坑,开山筑堤,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慢慢地修出一条又一条的粗糙的坎坷路。只可惜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太偏僻,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乡亲们修一条机耕路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家村民进城一趟要走五公里的乡村小路,到镇里乘坐机动三轮车。尤其是收麦时节,大型收割机都进不去,可让乡亲们累得够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使老家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彻底改观,让乡亲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前年的春夏之交,在村民们期待渴望的目光中,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老家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成通车了,村里的老少爷们敲锣打鼓,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从此之后他们将要告别走了几辈子的泥泞土路,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到外村上学的问题,还解决了村里养殖户鲜鱼活虾等水产品外销外运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惠民政策啊。说起村村通道路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老家的二伯是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就是,光大型收割机能开到咱村来就让大伙省了不少力,少流了不少汗。过去,从开镰到麦罢,收麦要用两个月时间;到了后来,小型拖拉机带动的割麦机大量推广免除了大家的割麦之苦,但打麦扬场一样也没少,遇到下雨更是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咱村的路修好后,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能进地了,连割带晒下来,一家最多三五天时间就麦罢了。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二伯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村村通道路建设,咱村的机械化收麦想都不敢想啊。二伯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村民们的心声,是对村村通道路建设发自肺腑的称赞。
  前不久我回了老家一趟,所见所闻简直让我不敢相信。不仅村上通了公交车,更让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父亲告诉我,咱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级要求不光要达到村村通,还要实现户户通,这不,才两个月时间,咱门前的水泥路就修通了。望着母亲脸上绽开的笑容,我又一次陷入了感动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路由“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再到户户门前通“全水泥路”。路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这些变化,老家一位退休老教师感叹地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农村公路真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一条富民强村的黄金大道……”
  路,在老家的土地上不断扩展;路,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延伸……  

你问一下家人或者是有关部门呗。


道路的变迁
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美好的明天! 回答者: 忧郁而终 - 解元 五级 2009-10-16 13:43 分类上升达人...

道路名称命名的历史变迁
一个城市的道路,名称都有时代特色,留着时代烙印。比如我所居住的小城,最早的几条路叫建设路、解放路、新华路、新春路,显然解放后改的名,以前肯定还有名,还待查考。后来城市向东向南扩,润生路、星江路、公主路、友兰路修成了,目的是纪念历史上的这里的名人,增加这里的文化品味和厚重感。近几...

两宋路制的路制变迁
南宋建炎元年(1127),诸路遍设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政,南宋路分,皆指安抚司路而言。南宋初年,有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建炎四年,江南东、西两路合为一,则为十五路。绍兴元年(...

中山路的历史变迁
全部夜间进场施工 此次施工将全部进行夜间进场施工,白天全部撤离。公安交通部门将在施工期间出动巡逻队,及时掌握施工路段交通流量情况。由于大修是半幅路段,桥西及桥东大队将在地道桥两端分别安排警力,以确保施工路段交通不发生大的堵塞。 中山路的变迁 1937年前,中山路还仅是一条长350米的小巷,被称...

旖旎路和人居环境的变迁美文摘抄
平坦畅通的路无阻,我们悠闲地开着自己的小轿车,不想白天黑夜,只担心油表下滑。三、四百里的路程,中间还要停车看风景。4个多小时,可以领略异地风光,又可品尝当地小吃,这让我们充分享受了浪漫的小资情调。路和人居环境的变迁,不仅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也给美丽新农村的发展安插了一副...

黄山路的由来和变迁?
黄山路,是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条东西干道,西起西抵大蜀山东脚,东达宁国路,总长度约10公里。黄山路素有“合肥第一形象大道”之称。黄山路的历史并不长,从1986年算起,也才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黄山路最初并不像今天这么壮观,刚修好时东边到金寨路,西至合作化南路,只有1671.6米,宽...

记忆的上海:肇嘉浜路老底子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1914年的肇嘉浜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随着工厂、商户的兴起,这条河畔逐渐拥挤,市井生活的繁荣带来了一系列管理挑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渐渐淤积,水质恶化,原本的通航能力也大打折扣。尽管如此,肇嘉浜路的变迁并未止步,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如1925年的...

人有品德路自宽下一句
水有流势路自迁。意思是人的品德高尚,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人生的道路就会变得更加宽广;而水的流动有气势,也会带动道路的变迁。

大连路的得名由来,古今变迁
德占青岛之后,在俾斯麦山(青岛山)建炮台,在山南建俾斯麦兵营;在毛奇山(贮水山)也建有炮台,在山东建毛奇兵营。两山之间建了军火仓库和军用物资仓库,由大港火车站修了一条铁路经今天的乐陵路、大连路连接这两个仓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拆除了铁路,修了一条马路叫大连路,它的东端是一个...

苍梧路的历史变迁和由来。
上海市苍梧路是解放后新开辟的道路,由于其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根据当时的规则,便采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桂、黔两地)的地名命名道路。苍梧是广西梧州的古称,也是其下辖县,故名。上世纪50年代中,上海市规划拓展上海城市,加快上海建设,计划以中山环路为起点,开辟彭浦工业园区、桃浦工业园区、曹杨路...

沙县15862448106: 家乡道路的变化一段话100字 -
钟点活血: 家乡的变化的作文,具体如下: 近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最最值得写的就是我们农村的变化了. 以前,农村的房子都是一小间一小间的小瓦房,又低又窄.现在呢,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幢幢楼房...

沙县15862448106: 家乡道路的变化作文630字 -
钟点活血: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大甸子村也在一天天地改变.道宽了,楼高了,树茂了,大甸子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宋祖英的那首《越来越好》能表达我们的心情,因为它唱出了大甸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唱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闲暇时...

沙县15862448106: 马路的变化 日记400字 -
钟点活血:[答案] 今天下午,我和张未、陈商洋逛完街回家,可是只有一辆自行车,总不能三人一同坐在自行车上吧?不被警察叔叔揪去倒怪了.怎么办呢?我们绞尽脑汁,最后只想到一个办法——段路三人轮流骑.我们骑在大街上,骑了一段路,换一个,...

沙县15862448106: 关于20年前和20年后的道路变化资料?关于20年前和20年后的道
钟点活血: 20年前的10月,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20年后的今天,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5.36万公里.30年的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历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通变畅、从起步建设到拥有规模网络的巨大变化,通行里程和建设理念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沙县15862448106: 描写家乡的路的变化的作文,急 -
钟点活血: 你可以对比一下以前的道路什么样,是泥泞不堪、摆摊的也很多,人来人往、车来车往,草很少,花很少,树就别提了.现在的道路什么样,平平坦坦,车少了,花多了、草多了、树多了,一片生机勃勃,天蓝了,水清了,摆摊的人也少了,...

沙县15862448106: 家乡路的变化300字作文 -
钟点活血: 我的家乡是农村,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你走在晚上的街道上,街道干净极了,街道两旁的路灯像一个个珍珠闪闪发光,美丽极了.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商店里热闹非凡,货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小吃.我还听老家的...

沙县15862448106: 中国的公路有什么变化 -
钟点活血: 除了高速公路增加了以外,还有不少增加不少省级公路,一级公路,还有不少老马路也改造了,也逐渐注重绿化环保,在公路上都有绿化带

沙县15862448106: 家乡的公路有哪一些变化? -
钟点活血: 、公路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 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 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

沙县15862448106: 马路的变化作文怎么写 -
钟点活血: 篇一、我们家门前的马路变了 我家住在铁西新区,20XX年6月的一天,全家搬迁到这里的新小区.那时,小区的对面是一个费旧的工厂,马路上也只有几棵孤零零的小树,偶尔有几凉汽车驶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周显得十分寂静.日月如梭...

沙县15862448106: 石家庄中山路 十年来的变化? -
钟点活血: 旁白2月20日22时整,伴随着中山路劝业场门前整修道路机器的第一声轰鸣,省会中山路大修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帷幕.至此,这条伴随着石家庄人走过了40年风雨历程的中山路,再一次在人们的盼望、期待和匆匆走过的脚步中开始新一轮变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