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的答案 孟母戒子

作者&投稿:磨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

我就找到这些还有一篇自己想办法吧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拾椹供亲
桑葚成熟时甘甜鲜美,城里人很少有机会吃到。但是,荒年是要用桑葚来填饱肚子,想一想也是令人悲哀的。蔡顺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人们推荐他出来做官,他也不答应,说是离家出去做官,会远离母亲的坟墓。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蔡顺这样的孝顺,真让人嗟叹不已。敬重父母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一辈子仅仅是以专孝顺父母作为子女的唯一事务,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了。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蔡顺:“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古文今译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门摘拾桑椹给母亲吃,遇到起义军,军中人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注释
蔡顺:字君仲,东汉人
孤:幼年丧父的人。
事:伺候。
岁荒:年成不好。岁,年成,收成
日:天。顺日即为每天。
桑葚:桑树的果实,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
以:用。此处可不译。
异:不同的。此处异器为(两个)不同的器皿。
赤眉贼:即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贼”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道是酸的,用来给自己吃。
其:他
而:到

床头捉刀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
原文
崔琰,字季珪,眉目清秀。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
床:指坐榻
雄:称雄,威慑
雅望:气度;
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认为)
不足雄远国(称雄)
使崔季珪代(让)
既毕(在)
魏王何如(怎么样)
然床头捉刀人(但是)
此乃英雄也(是)
自以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猛)
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长相不够威猛,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接待完毕,待匈奴人走后,曹操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举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启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涓蜀梁疑鬼
原文:
夏水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昂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翻译:
长夏河的南面住着一个叫涓蜀梁的人。他这个人愚蠢又胆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时,低头看见他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蹲在旁边的鬼;抬头看他的头发,以为是妖怪。转身逃跑,等他到家,由于受到过度惊吓,气绝身亡。
字词注释:
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长夏河。
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东南。
焉:在那里。
涓蜀梁:人名。
善畏:容易害怕。
霄:通“宵”夜。
魅:精怪。古人以为物老则成魅。
走:跑。
曰:名叫。
愚:愚蠢。
俯:低下头。
句子解释:
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解:低下头看见他的影子,以为是鬼。
背而走
解:转过身跑。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媪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事实代代相传。
媪:年老的妇女。
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
去:离开。
逢:碰上。
方:正在。
氏:姓…的人。
卒业:完成学业
王积薪闻棋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13)天下无敌⑶。将游京师⑷,宿于逆旅⑸。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⑹曰:“良宵难遣⑺,可棋(14)一局乎?”妇曰:“诺⑻。”媪曰:“第几道⑼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⑽。”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⑾,意思⑿皆所不及也。
注释
⑴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卷上中的一则。《唐国史补》记唐代开元至长庆问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棋:指围棋。
⑵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问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国史补》。
⑶敌:匹敌,相等。
⑷京师:京城。
⑸逆旅:旅店。逆:迎。
⑹媪(ǎo):老妇人。妇:指儿媳。
⑺良宵:美好的夜晚。遣:消遣。
⑻诺(nuò):表示应允的辞。
⑼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
⑽伏局:意为这一局棋认输了。
⑾复其势:意为再次摆出那棋的局势。
⑿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3)谓:认为。
(14)棋:名词作动词,下棋。
(15)及:达到
既:后
尔:你
明日:第二天
译文
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译文一: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待
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
毙:死。
旋:一会儿。
功:效果。
卞庄子以为(然):道理
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卞庄子花的杀双虎的功效的原因?
有顷,两虎结斗,大者伤,小者死。
成语表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举两得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戒 :惩罚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楼主说的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啊?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选自《韩诗外传》
[编辑本段]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编辑本段]孟子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编辑本段]启发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于是孟子长大后就写下这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就这么多了,你看看吧??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孟子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编辑本段]启发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我刚做完这篇文章,把答案告诉你了

[编辑本段]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
[编辑本段]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编辑本段]孟子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编辑本段]启发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于是孟子长大后就写下这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母戒子》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喧(xuān)(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xuan)矣。
译文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启发: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注释:
1)方:正。诵:背书。 辍:中止。乃复进:乃,于是;就;复进:继续背。 喧:遗忘。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引:拿。 裂:割断。

本文来自: 喜欢文言文网(www.xhwyw.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xhwyw.com/Article/HTML/1998.html

随便你看了,只能找这么多了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内容简介
专为初中生打造的文言文阅读提升工具,旨在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该教材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巧妙地分为"神话寓言"、"山水风物"、"人事纵横"、"思想经纬"和"小说平台"等多个类别,便于读者根据兴趣或学习需求快速定位所需篇章。在设计上,教材精心布局,每篇文章都配以作者介绍和背景知识,让读者在阅读原文的...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内容简介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9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部分,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它在新课标中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甚至被誉为“得古诗文阅读者得天下”的关键要素。从宏观角度看,研读古诗文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它能培养学生...

高中文言文拓展阅读内容简介
《高中文言文拓展阅读》这本书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作品,这些文章风格各异、篇幅适中,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它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们对文言文阅读的热情,为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文言文,学生们能够逐渐积累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师的引导和积极引导下,学生在阅读...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图书信息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是由陈军编著的一本图书,它属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之一。该书的国际标准书号是9787543209923,它在2004年6月1日首次与读者见面,发行了第一版。这本书共有134页,采用平装形式,开本为16开,非常适合中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和拓展阅读。作为教材教辅类书籍,它旨在帮助学生深...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方法
1.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

初中文言文拓展训练及答案
1.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对老者的智慧深感敬佩,他双膝跪地,表示诚挚的感谢:“我接受您的教诲,愿聆听您的宝贵意见。”老者接着说道:“位高权重时,应保持谦逊;官职越大,责任越大,需更加谨慎行事;财富丰厚,应知足常乐,切勿贪婪。如果能牢记这三条,你必定能在楚国大展宏图。”孙叔敖对老者的建议表示衷心赞同...

高中文言文拓展阅读图书信息
《高中文言文拓展阅读》是由知名作者王曙编撰的一部图书,作为丛书中的一员,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拓宽文言文知识的宝贵资源。这本书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ISBN号为9787543209916,便于读者在众多书籍中快速识别。出版日期可追溯到2004年6月1日,标志着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可能包含了...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2.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的目录 七年级(上)第一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03066 童真童趣1.溪居即事2.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第二周 明志修行1.孙叔敖纳言2.病牛第三周 明志修行1.荀巨伯探病友2.食客第四周 治学问道1.王著教帝学书2.凿壁借光第五周 睿思哲理1.黔之驴2.浪淘沙(其...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图书信息
这是一本专为初中生设计的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图书,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5月1日首次发行,作为其丛书中的一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该书采用了平装版的形式,适合学生携带和阅读。正文内容使用的是简体中文,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图书的开本大小为32开,页码排列清晰,方便阅读...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
养瑞洲邦:[答案]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子戒子阅读答案孟子戒子 戒:________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文中的孟母是一位怎样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养瑞洲邦:[答案] 应为《孟母戒子》的. 1、孟母戒子 (戒 :告诫)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割断) 2、文中的孟母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孟母是一位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智慧的母亲. 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 《床头捉刀人》 《涓蜀梁疑鬼》 《铁杵磨针》《鹬蚌相争》 《穿井得一人》 《孟母戒子》 《王积薪闻棋》 《... -
养瑞洲邦:[答案]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 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
养瑞洲邦: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 ④以此戒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参考答案: 1.①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2.D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这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br/>向左转 - 向右转
养瑞洲邦: ⒚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⒛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3分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19.D 20.B 2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其他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半题是开放题,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孟母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
养瑞洲邦: 孟母是位对孩子要求严格,并且懂得教育方法的人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文言文的练习题及答案 -
养瑞洲邦: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原文+翻译+答案
养瑞洲邦: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
养瑞洲邦: 孟母是个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和田地区19795606072: 文言文字词解释孟母戒子 【原文】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xuān)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 -
养瑞洲邦:[答案] 复:重新,再一次.何为:为何;何,什么 引:拿着 裂:劈开 以:用 此:这件事 自:自从 是:这 得:获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