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作者&投稿:陀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师说选修1历史答案~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题目呢?
  原文: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扩展练习: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蟠(fán) 句读(dú) 针砭时弊(bì)
  B.谀(yú) 苌弘(chánɡ) 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 谄(xiàn)媚 不拘时(jū)
  D.聃(dān) 严谨(jǐn) 以资切磋(chā)
  3.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
  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4.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王鼓乐于此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成以其小,劣之
  7.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默写。(4分)
  (1)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人行,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4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①仆道不笃 ②被南越中数州
  A.①深厚 dù ②同“披” pī
  B.①深厚 dǔ ②覆盖 bèi
  C.①忠诚 dǔ ②覆盖 pī
  D.①忠诚 dù ②同“披” bèi
  10.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吾得兄事之
  C.①必复之全之
  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1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诬加。
  D.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过。
  12.句子翻译正确的分别是( )
  (1)辱书云,欲相师。
  A.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
  C.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
  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2)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
  A.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B.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C.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
  D.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
  13.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14.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再次扩展:
  《师说》练习

  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
  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 〕与〔 〕
  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 〕与〔 〕
  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
  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宾客: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 ;今: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②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


  6、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


  。


  7、背诵全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


  8、文中括号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是


  / / /


  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或师焉,或否焉 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其出人也远矣 蜀山兀,阿房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 公拆袄,出珠授之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 朝夕遣人候问武


  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


  朝夕遣人候问武


  D

  10、翻译下列语句。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② 其可怪也( )! 译文: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④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⑤。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 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 ③挈(qiè切)挈:急切貌。 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 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 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⑦呶(náo挠)呶:哗闹貌。 ⑧咈:乖戾。 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 ⑩荐笏:古代作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11、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 相:xiāng,互相
  B.好为人师 好:hǎo,美好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 为:wéi,写作
  D.如是者数矣 数:shù,几次
  12、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独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B、而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世果群怪聚骂……,而增与为言辞
  C、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余……作《师说》以贻之
  D、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3、下列词语的语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4、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5、翻译下列语句。


  ①辱书云,欲相师。 译文:


  ②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译文:


  。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


  16、搜集整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编辑一册《唐宋八大家经典文集》,并在文集后写一篇议论性的后记。


  17、结合有关史料,研究一下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古文创作的作用及其影响。


  18、结合现实实际,写一篇新版《师说》。


  [参考答案] 1、①C、D ②A、D ③A、C 2、①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②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③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④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⑤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⑥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3、①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②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③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①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②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 5、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6、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①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②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③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8、矣/乎/也/也欤 9、A 10、①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已经很久了。②岂不太奇怪了吗? 11、C 12、D 13、B 14、A 15、①承蒙你来信,想拜我为老师。②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你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一、完成下列各题

1、生字注音

谀( ) 欤( ) 郯( ) 苌( )

襄( ) 聃( ) 蟠( ) 贻( )

2、多音字辨析

读:dòu(句读) 相:xiāng(相互) 传:zhuàn(经传)

dú(读书) xiàng(丞相) chuán(传说)

3、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5、解释加横线的重点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无贵无贱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班级: 姓名: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

3、固先乎吾:



1、耻学于师:

2、其皆出于此乎?

3、于其身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拘于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惑而不从师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8、指出下列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而耻学于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言警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 ?是故 , , ,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其皆出于此乎?
4、 , , , , ,吾未见其明也。
5、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师说》练习答案

之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作助词,可译为“的” 作助词,可译为“的”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乎 1、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却,竟然

而 1、惑而不从师 转折连词,却

2、犹且从师而问焉 顺承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修饰

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他

8、特殊句式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二、文言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B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谥忠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师说历史答案,前两单元测试卷的


师说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内...

初三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4) 日本历史上学习中国的一次最重要的改革发生在何时?史称什么?有何意义?(6分)初三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12题,每题3分,共36分。)1---6 AABBCD  7---12 BCDDBB 二、判读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13---17 TFFTT 三、材料题(3题,18题12分、19、20题14...

初三上册历史第4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上册历史第4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A卷 一、选择 1、D. 2、D. 3、B. 4、C.二、简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B卷 一、选择1、C. 2、D. 3、 D.二、材料解析 ①《权利法案》②限制国王的权利 ③使...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DD 6-10 ABDAC 11-15 AACBB 16-20 DBCAB 21-25 CBACC 26-30 CCADD 31-35 CCCAB 二、非选择题 36.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2)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

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美国的诞生》检测试题
【解析】本道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建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事件,华盛顿的主要事迹,以及对三权分立体制的认识。比较全面的考查了美国诞生的整个情况。看了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美国的诞生》检测试题的人还看:1. 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单选题85道
1.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练习题答案有么 古代文化常识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

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练习题,不要选择题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

七年级下册历史优加学案课时通期末测试卷答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CBCAADBA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BBACDDAB . 1-5:ACBCA 6-10:ADBAB 11-15:BBBBA 16-20:CDDAB 21.(1)唐玄宗、开元盛世(每个1分,共2分。 ) (2)真实、愿意。 (1分)因为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

灵川县18331347113: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篇目的语句.(两题任选一题)(5分)(1)《师说》中韩愈在在引用孔子言行是为了证明 -
皇哑富利: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是故”也算正确)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略

灵川县18331347113: 师说 课后练习题二 三题解释加点字并翻译 -
皇哑富利:[答案] 习题二 (1)①动词,流传.②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①名词,老师.②动词,从师. (3)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习题三 也 1.用于句中,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啊”或不译. 2.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这里是感叹句)句...

灵川县18331347113: 前赤壁赋课后练习求解 -
皇哑富利: 一、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设题意图:本题期望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体会文中的情感线索,并较...

灵川县18331347113: 关于初一历史的练习题(带答案 -
皇哑富利:[答案] 1——9课 一、选择题(共88分,每小题2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蓝田人D、元谋人 2...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B卷(非选择题.将答案写于题目下面即可) 二、题(共12分) 1.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

灵川县18331347113: 八年级历史练习题求八年级下册历史题一到九课每课五个选择题带答案哦.急急晚了不给分了你们自己找题,带答案速度速度速度 -
皇哑富利:[答案] 无能为力,具体把题弄出来嘛

灵川县18331347113: 历史练习册上有一题.上面有个地图标了ABCD,问:请写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和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这一题应该只要写它们的名称和时间,问什麽老师... -
皇哑富利:[答案] 巴比伦-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 古印度-距今五十万年以前 古代中国-距今约170万年

灵川县18331347113: 初三历史练习题
皇哑富利: c 19世纪以前最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侵略是以教皇子午线为界限,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在亚洲等国家(如亚洲的印度),而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美洲.(例如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

灵川县18331347113: 初一上半年历史练习册第七课材料分析题答案.不要说教!明天就讲啦,忘带历史课本回家了. -
皇哑富利:[答案] 一、从官学到私学 1、早期的学校:庠、序 2、西周教育: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六艺” 3、孔子(春秋末期) 开办私学、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诸子百家(太多我就不写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