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天皇为何要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通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孝德天皇在日本历史上的贡献~

一、政治
大化改新的发起人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597-654),在位(645-655)。孝德天皇博览中国典籍,对古代圣人的治国之道有很深的了解,有改革陈腐政治的想法。孝德天皇宣布年号为“大化”取意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这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年号。此后孝德天皇的一系列改革都称为“大化改新”。646年,新年伊始,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大化改新的改革均仿照唐朝的制度,主要措施有:
1 废除氏姓世袭制度,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2 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3 实行“班田制度”,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土地变为公地,部民变公民。官吏和贵族只能把土地当俸禄,暂时占用,而且还要交租税。
4 改革丧葬制度,禁止皇室、贵族营造大型陵墓,殉葬品也有了严格规定。
另外,日本也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但与中国科举制度不同。在日本,只有官员的后代才能参加考试,通过了也不一定能当官,重要的是门第的高低。这一点和朝鲜有些相像。其他的,比如经济制度和身份制度等也仿唐建立起来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变成了中国式的封建制。
“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 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二、军事
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论血缘上来说
孝德天皇是当时的外亲苏我氏的血脉

孝德天皇是皇极女皇的弟弟
皇极女皇是舒明天皇的老婆
舒明天皇是敏达天皇的孙子
敏达天皇是用明天皇的哥哥
用明天皇是圣德太子的老爸


这才撤上关系……

大化革新(Taika Reform)
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份。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2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公元6世纪,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向中国学习的改革。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苏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与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国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向中国学习是一些上层贵族青年的时尚。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入日本。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问题。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会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半个世纪之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继承问题,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了决战。在衣折战役中,物部氏被打败。苏我马子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濑天皇,后又在592年拥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遗子厩户为太子,临朝摄政,即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欣赏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体制。极力主张加强皇权,并积极准备改革。603—604年,进行了“推古改革”,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冠位十二阶按才能和功绩授予个人,是非世袭的官位,排挤了那些世袭的贵族,使天皇的权力增大,同时使国家的政府官僚体制有了雏形。宪法十七条,用以中国儒家三纲五常为主的思想规定了日本臣民的行为守则。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594年,由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相称,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苏我氏的专权遭到朝野反对。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突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接着立即在奈良组织军队,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革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经济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 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调,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田1町征收绢1丈、絁2丈、布4丈。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 户赀布1丈2尺”。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
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647年,制定7色13阶冠位。两年后又制定19阶冠位。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
意义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孝德天皇为何要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

推古天皇的推古朝改革
在圣德太子的辅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强皇权,限制大贵族势力,先后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大致如下:一:首先是加强了对佛教的支持。二:建立了一种新的官制——冠位十二阶制(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等十二阶)。三:加强对中...

圣德太子和孝德天皇德关系?
圣德太子的改革为日本社会的文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则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因此,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祖孙关系,更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纽带。

圣德太子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他试图以加强皇权,削弱氏姓贵族势力的办法,整饬社会秩序,挽救社会危机,为此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圣德太子和孝德天皇德关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借鉴了唐朝的制度和制度化模式,为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孝德天皇还推广了佛教和汉文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官僚制度的改革,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虽然圣德太子和孝德天皇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但他们的贡献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胜德太子是什么东西?!
圣德太子辅政后即大力进行改革,即大化改新,并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律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圣德太子的确实逝世日期传疑。最普遍的说法是推古天皇30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即公元621年3月20日。但亦有说法指应该...

天皇在武家政治形成前,是怎样挽救逐渐衰弱的皇权的?
上图——尝试进行改革的后三条天皇 所谓院政政治,其实就是现任天皇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帝之名移交给年幼的子嗣。因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必然比外戚与皇帝的关系要更加紧密,因此摄政的重任自然也会落在太上皇的身上。如此,藤原家就无法再以外戚的身份总揽大权,从而进一步强化摄关政治。同时,天皇在...

寻找天皇家族的历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铜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灵龟、养老45 724 - 749 圣武天皇 神龟、天平46 749 - 758 孝谦天皇(女) 天平感宝、天平胜宝、天平宝字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称德天皇(女) 天平神护、神护庆云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宝龟、天应50 781 - 806...

日本天皇是什么时候死的?
55 文德天皇 もんとく 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56 清和天皇 せいわ 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57 阳成天皇 ようぜい 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こうこう 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59 宇多天皇 うだ 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 だい...

有没有人知道日本人吉备真备的有关资料呀,5000字以上的,
天平神护2年,称德天皇(孝谦天皇重祚)任命弓削道镜为法王时,吉备真备就任中纳言,大纳言藤原真楯(藤原北家)去世后又就任大纳言。之后又升为右大臣,与左大臣藤原永手(藤原北家)一起执掌朝政。地方豪族出身而被破格提拔,出人头地,以学者的身份位至大臣的,在日本近代以前,只有吉备真备和菅原道真两人而已。任右...

博白县18439017250: 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 -
励待舒萨:[答案] 历史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非常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而当时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

博白县18439017250: 日本的大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励待舒萨: 大化二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隋唐的经济、政 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诏书是天皇政府施行改革的基本纲 领,主要内容有: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将其收归国 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改革统治机构,建立 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 置职官;造户籍、计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 步为1段,10段为1町;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大化改新加强 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人封建社会的起点.

博白县18439017250: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人物)(时间)(内容)各是什么? -
励待舒萨:[答案] 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发生的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皇帝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在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

博白县18439017250: 大化改新 的时间、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缩短一点、简单一点) -
励待舒萨: 时间:七世纪中期;人物:孝德天皇;内容:政治上,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历史没学好,不知道有没有用!

博白县18439017250: ...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日本效仿当时哪个朝代的制度进行改革?((2)材料二反映了中古西欧的哪种制度?这种制度得以维系的纽带是什... -
励待舒萨:[答案] (1)根据材料一中“大化、孝德天皇”以及诏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

博白县18439017250: 22.日本效仿中国的隋唐时期制度进行的改革叫什么?改革在位的天皇 -
励待舒萨: 日本模仿隋唐的改革是?查看全部5个回答典霞乐652TA获得超过112个赞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日本孝德天皇时期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又考虑了日本本土的实际情况,施行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孝德天皇于公元645年即位,改...

博白县18439017250: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此后日本向奴隶社会过渡.错误:___改为:___. -
励待舒萨:[答案] 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公元7世纪日本孝德天皇仿照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的改革,使日本从封...

博白县18439017250: 在日本,谁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又是封建 -
励待舒萨: 大化改新,孝德天皇改革. 此问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7世纪,大和孝德天皇分别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些改革措施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博白县18439017250: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在当代的表现是什么
励待舒萨: 五六世纪以后,随着亚洲大陆先进文明广泛传入,日本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进...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才能适应社...

博白县18439017250: 日本和阿拉伯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不同点是什么 -
励待舒萨: 额... 严格来说,日本没有经历过奴隶制社会,从原始的分散的氏族社会过度成了封建领主制,有类似于奴隶制的时期就是弥生时代末期,但是奴隶基本都是打仗抓来的俘虏,不占社会主体,不是主要生产力... 阿拉伯地区则是典型的奴隶制帝国演变成封建帝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