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鉴赏

作者&投稿:隆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 鉴赏~

《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到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历史观是唯上唯心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与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 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史记》固然"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开创了史学的种种先河,也堪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但《史记》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陈胜曾经在田间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的时候,司马迁却对荆轲、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侠们和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不胜神往……《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 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清朝诗人宋湘曾经有句诗说:"史有龙门诗少陵",《史记》中所透出的民间精神,再现在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不朽诗作中,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力量源泉。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屈原的一部分,删了《怀沙》。大概是因为屈原和贾谊都是怀才不遇的文学家,他们的为人和思想情绪比较接近,贾谊又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司马迁把他们两人合为一篇传。屈原是战国后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司马迁在本篇中叙述了屈原的身世、才干和在楚国担负的职责,以及上官大夫进谗的过程,使人了解屈原的杰出才能,对屈原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马迁又分析了《离骚》这部作品,展现了屈原在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昏庸国君、黑暗政治的斗争精神,显示了屈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赞杨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突现了屈原这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形象。传记还历叙了屈原被诎以后楚国一系列的失败,借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也见出屈原"存君兴国"之志的可贵。司马迁的遭遇与屈原十分相似,所以本篇写得富于激情,令人回肠荡气。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quot;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末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8。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人从亲,惠王患之9。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0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12。魏闻之,袭楚至邓13。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14。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15。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16。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17。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1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侧,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19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20,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2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22?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2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5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26。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28。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9。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注释]
1、楚之同姓:楚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封他的儿子瑕于屈(今湖北秭归县东),他的后代就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2、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3、上官大夫:楚大夫?quot;上官"是复姓。即下文的靳尚。
4、《离骚》:我国第一篇由有具体姓名的诗人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它也是屈原所有诗歌作品中最长的一首。离,通"罹",遭遇;骚,忧患。
5、国风:《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周代的《周南》、《召南》等十五国的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小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周代末期大臣讽刺时事、反映丧乱的诗歌。
6、帝喾(kù):相传为黄帝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
7、称物芳:屈原的作品多用芳草香花来比喻忠贞贤能的人。
8、绌:?quot;黜",贬退、罢免。
9、从(zòng)亲:从,通"纵",从亲即合纵相亲。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惠王:指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
10、张仪:魏人,倡"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详:通"佯"。委:呈献。质:通"贽",礼物。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wū):在今河南内乡东。
11、丹、淅(xī):二水名。丹水源出于陕西商县西北。淅水源于河南卢氏县,南流与丹水会合,屈匄(gài):楚大将军。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12、蓝田: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13、邓:楚地,在今河南郾城东南。 " "
14、反:通"返"。
15、诸侯共击楚: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联合攻楚,楚军大败,大将唐昧被杀。
16、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一前251年在位。
17、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商县东。
18、令尹:楚官名,是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19、《易》:即《易经》,所引文句是《易经·井卦》的爻辞。
20、令尹子兰闻之:此句插在这里费解,有人认为这是指前文"屈平既嫉之"这件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指本段文章中有关评论人君的话。其实,这是泛指。
21、被发:散发,被通"披"。
22、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23、哺(bǔ):通"哺",食。糟: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
24、察察:洁白的样子。汶汶:昏暗的样子,引申为不干净的样子。
25、温蠖(huò):尘滓深厚的样子。一说昏聩。
26、《怀沙》:《楚辞·九章》中的一篇,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其中有日暮将死,永远做光明磊落的君子等诗句。汨(mì)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27、宋玉:屈原的学生,楚顷襄王时做过大夫,楚辞的主要作者之一,其作品有《高唐赋》、《笛赋》等。唐勒、景差(cuō):与宋玉同时的词赋家,其作品早已失传。
28、贾生: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汉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吴差。一说是汉景帝之子,名发。太傅:国君的辅佐官员。
29、《天问》、《招魂》、《哀郢》:《楚辞》中的篇名。其中《招魂》一篇,《楚辞章句》列为宋玉的作品。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然�沼谖蘅赡魏危�荒芑厝ァS纱丝杉�惩跏贾彰挥芯跷颉?
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其结果是兵败割地,失去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造成的祸害。《易经》上说?quot;水井里的水淘干净了,还没有人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使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本来是供人汲取来饮用的。如果国王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国王不英明,怎么会有幸福呢?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了头发,沿着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说?quot;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即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以善于作赋被人称道。他们的作品都学习屈原语言的委婉含蓄,但终于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削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时,写文章投下江水,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感到悲伤。到长沙,经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未尝不掉下眼泪,并想到他的为人。当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时,又责怪屈原如果以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他,而自己却偏要走这条路!读了贾谊的《鵩鸟赋》,体会到应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把做官和丢官看得很轻。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附录]
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quot;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年,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一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也是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通史,为纪传体史书的创始。《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今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和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这了帮助大、中学生和青年朋友学习历史、增长智慧,我们精心地从《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中,选取了包括述事、人物、议论、典故在内的二百二十五个章节予以注释、翻译,然后,再逐一地面对着上述生动绚丽的历史画面,用具有当代气息的新的观念加以审视,从有利于形成读者大的智慧格局的角度加以评论。在评论中,我们始终力求能够使数千年前成功者所运用的智慧、失败者所提供的教训一一跃然纸上;力求能够使我们从浸润着司马迁毕生心血的《史记》中所听到、看到的那些震撼千古的历史声响和景象,能够给读者朋友们以有益的影响或启迪!

不知道是不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还是自己搜比较实惠,去网上电子资源

http://guoxue.baidu.com/page/cab7bcc7/


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品鉴赏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九:“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此篇领起后诸小记。”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始得’有...

如何鉴赏《岳阳楼记》的写作特色?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

学记的作品鉴赏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其中...

《小石潭记》如何鉴赏?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元戏剧《张国宾·相国寺公孙汗衫记》鉴赏
元戏剧《张国宾》鉴赏 《合汗衫》一名《汗衫记》,全名《相国寺公孙汗衫记》,或作《相国寺公孙合汗衫》,写财主张义(字文秀)一家的分离与聚合,主要宣扬封建道德,但也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 剧中主人公是张义。他是南京人,住在竹竿巷马行街,开着一座解典铺,有金狮子为号,所以人都顺口叫他金狮子张员外。

苏轼北海十二石记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北海十二石记》原文|赏析|鉴赏 登州下临大海,目力所及,沙门、鼍矶、牵牛、大竹、小竹凡五岛。惟沙门最近,兀然焦枯。其余皆紫翠绝,出没涛中。真神仙所宅也。上生石芝、草木皆奇玮,多不识名者。又多美石,五采斑斓,或作金色。熙宁己酉岁,李天章师中为登守,吴子野往从之游。时解贰...

苏轼《记游松风亭》的翻译及赏析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鉴赏: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

元戏剧《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鉴赏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渔樵记》全名《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因剧名中“朱”犯“朱” 明皇帝之“朱” ,所以此剧后来曾一度改名《王鼎臣风雪渔樵记》,主要写朱买臣功名未遂时虽贫贱而不改其志,得志之后不忘故友、知恩报恩的故事。 朱买臣招赘与刘二公家,打柴为生。他十载攻书,满腹才学,一心一意追求功名俸禄...

岳阳楼记鉴赏文
《岳阳楼记》赏析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鉴赏 - 搜狗百科
太奚癃闭:[答案] 的赏析【说明】本篇虽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实际载述孝文三王刘武、刘参、刘胜的行事.善举著以包之,是《史记》多见的一种写法. 汉王朝统治地位得以稳定之后,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必然要逐步消减同姓王的权势,这就决...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评析600字 -
太奚癃闭: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名篇赏析 该怎样赏析 只要步骤 -
太奚癃闭: 1.找出人物描写的片段(史记着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所以大部分是人物传记).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重点品味.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赏析》简介 -
太奚癃闭: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读书笔记要求:最好写《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刺客列传》摘抄300字,鉴赏和思考700字(思考可以只写一些思路给我) -
太奚癃闭:[答案]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的最后有: 《史记》读书笔记之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礼仪...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赏析》简介 -
太奚癃闭: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奇书,又是一部精妙的文学巨著,在中国小说和散文的发展历史中都产生过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正因为此,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今天读来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专门为中学生朋友改写的《史记故事》,整体上完全按照《史记》的框架展开,把文学性最强、撰著最精彩,意义最深邃的人物传记部分译写成人物故事,同时兼顾到书和表的内容.这样写为的是忠实地展示《史记》的叙述风格,又能充分表现《史记》的艺术魅力.希望这部《史记故事》,使中学生朋友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从历史上那些神采各异、睿智闪烁的先人事迹中学到人生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也能从《史记》妙不可言的人物刻划中增长作文的能力

七星区19494778559: 赏析《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100到150字之间) -
太奚癃闭:[答案] 项羽有人情味,是带着真性情去面对政治舞台和战争场面.在乌江畔,他完成了一个没有失去诚信的男人的涅槃!英雄悲剧——十里荷香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对后世的...

七星区19494778559: 寻求一篇一万字以上的《史记》读后感或赏析 -
太奚癃闭: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

七星区19494778559: 史记中<项羽本纪>的赏析 -
太奚癃闭: 《项羽本纪》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首先是精心选取重大而典型的材料,在军事、政治斗争的风云中来刻画人物.江东起兵、巨鹿之战,突出他作为起义军首领,在反秦、灭秦过程中的军事才干、勇武精神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