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作者&投稿:壬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歌词~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填 词:陈说
谱 曲:杨立青,陈说
音乐风格:Pop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谈笑那风生
只靠那三寸不烂,莫笑文人迂腐寒酸
大肚能容,偏有那义胆忠肝
义胆忠肝,啊…………
也知道自古漫漫人生路,只不过这人间
世道不该贫的贫,不该富的富
也知道难得糊涂才是福,却忍不住要为天下
天下苍生,登高一呼
一副铁齿,嚼烂那层层叠叠你来我往的人情关系网
一口铜牙,咬断那肮肮脏脏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路
一个烟袋,装满了许许多多嘻笑怒骂的风趣幽默事
一支秃笔,写出那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千古传奇
一部一部一部部,(嘿呀呀 嘿呀呀……)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扩展资料:《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是陈说作词,杨立青、陈说作曲,金学峰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1997年1月1日发行的专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温柔》中。该曲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片头曲。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让剧添了几分柔和,以诙谐幽默的对白,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捧腹大笑的桥段,演绎了发人深省的道理。主题曲《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一想起知道一定是铁齿铜牙纪晓岚。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所属专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温柔》,大卖十五万张。近几年,金学峰尝试多栖发展,涉足影视界。并迅速以其独特的主持风格及讨喜的幽默个性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缺乏历练,自以为是、过于追求逻辑完美——书生无法成功的致命伤。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轻轻带过,糊涂一笔帐,不能详也。

纸上谈兵,虽四字,含义却深刻。书生在古代,不是举人便是进士,在现代,不是专本便是硕博,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啃过“洋面包”,说话做事,喜欢讲道理,有根据,不像大老粗李逵牛皋之辈,一出场就“哇呀呀”,一言不合,挥手就打。

但问题是,有逻辑讲道理的书生,不知为何,总是容易折戟沉沙,大腿肌肉习惯性挫伤。想当年,韩信替刘邦卖命,攻赵地。有人劝守城的知识分子成安君坚壁清野,袭击韩信粮道。成安君则背了一句兵法:“孙子曰,十则围之,倍则战”,自诩兵多将广,准备阵地战。确实,孙子说过,军队多于敌军十倍,就可包围作战,多一倍,就可放胆一战。但是,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成安君为何只取这条理论,不取另一条呢?这问题估计成安君没时间思考,因为身为“儒者”的他,很快被街头小混混韩信砍了脑袋。

同样的例子是马谡。《三国演义》写守街亭那一段,简直是马谡的一次兵法背诵秀。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背兵法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决定屯兵山顶。王平说山顶是死地,马谡说差矣,又背兵法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说死地有什么不好,身处死地,士兵打仗,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失,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从此失去战略先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未必全是为马谡挥的,也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自己泪满襟”的意味。

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

但是,书生却最易沉迷在这种吊诡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自洽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便会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机缘凑巧,投笔从戎,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某日,岳阳文人吴士迈,根据二十四史编了《治军蓝本》一书,书呆子李元度一看,啧啧称奇,推荐给曾国藩。曾国藩哭笑不得,回信给李元度,说这个吴士迈,还是从“点名、看操、查墙子”这些事情做起吧!曾国藩为何不屑,知军务之艰难繁琐也,李元度为何热爱,因其文本美丽逻辑自洽也!

同是读书人,曾国藩常常以此自省为戒,谓之为“好大言也”。好大言,是因为缺乏历练,自以为是,没吃过苦头,无知者无畏。而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譬如晚清几个中兴大臣,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吃败仗,数次自杀不得,左宗棠还未入仕途,差点被倾轧致死,李鸿章出道时,力挺朝廷同僚的重重压力,才未崩溃。历练多了,才知文本美丽,却未必可爱,逻辑自洽,却未必真实。

想当年,纸上谈兵,赵括可以把自己的老爹、赵国的名将赵奢驳得体无完肤,但是赵奢却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赵括却轻飘飘随口说来,不知深浅!老头子预言:赵国若用我儿子,我儿子一准坏事。果然,赵奢死后,他儿子带领四十万赵兵,浩浩荡荡去送死,被秦将白起埋了个精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史学家后来表扬书呆子赵括,说他其实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关键力量。

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其实,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如果光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视不利的论据,也许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清朝思想家颜元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学生李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这世界的运转基础,其实是酱米油盐醋,而不是琴棋书画诗。书生如果不懂,便会百无一用。

杂感
黄景仁 (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1749~1783) 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4岁丧父,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客陕西巡抚毕沅幕。明年回京师,为候补丞,未补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35岁,为债家所迫,抱病再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如《病中杂成》:"冻蝇僵壁飞无力,雨露栖松翅倒垂。"他的《别老母》、《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微病简诸故人》、《旅夜》、《杂感四首》、《癸巳除夕偶成》等,都写得低沉苍凉,但语调清新,感情真挚动人。他还作有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如《感旧》、《感旧杂诗》、《绮怀》等;有些诗写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还有《观潮行》、《后观潮行》、《太白墓》等。有些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也写得细致生动,如《黄山松歌》、《天门山》、《献县汪丞座中观伎》等;有些怀古咏史的诗篇,也能别出新意,如《虞忠肃祠》、《寿阳怀古》、《凤山南宋故内》等。翁方纲曾为黄景仁的诗集作序,评论说:"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厉、奇、矫,不主故常。"洪亮吉为他写《行状》,评论说:"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后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诸君子,又为杨诚 斋,卒其所诣,与青莲(李白)最近。"王昶为黄景仁写《墓志铭》,评其诗说:"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可以看出他诗的风格和创造性。缺点是情调比较感伤低沉。

黄景仁亦能词,词作明白晓畅,擅长白描,但含蓄不够。

清代诗人黄景仁诗句里面的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大家说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句话对吗?
当然不对,这句话的语境是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的时候,能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家族背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话出现。但在现在的社会,知识很多时候是那些贫困家庭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并且现在的科技那么发达,也都是靠这些书生们的科研才发展到现在。所以像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勤奋、学问、成就和才华,都足够。这么个老头,往地上一打滚一扯胡子,“三分人事七分天”,这是什么呢?自嘲+撒娇。自嘲+撒娇,所以动人,是因为特殊的人说将出来了。黄仲则有资格拿自己开涮,百无一用是书生;赵翼有资格做结论,三分人事七分天。他们说这话不会有反智的嫌疑,因为他们的成就书...

如何评价古人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源自古代,表达的是对书生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践能力的批评。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只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第二,“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多的是对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讽刺。他们只知道学书里的死知识,不知灵活变通用于实践。古代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做人上人,苦学当时的科举参考书目八股文。就这样,死学那些古文,只知道说些“之乎者也”的话,可不就是百无...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谁说的?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对书生的辱骂之声,比如“书呆子”、“书生误国”、“百无一用是书生”等,把书生说得一文不值。但另一方面,对书生的赞美之声也不绝于耳,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才高八斗”、“才子佳人”,又把书生捧到天上去了。到底读书好?还是不好?不用笔侠回答,众多省吃...

为什么古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古有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同样,古人也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古人的这种想法应该是与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条件有关的。首先,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农耕经济十分发达的年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家中的壮劳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农村家庭是很难培养...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
虽然说每一条路都是荆棘遍布,但最起码给了大千读书生努力的方向。而且在现代社会,“百无一用是书生”绝对是不可取的,找工作,各行各业,腹中没有半点墨水,没有文凭学历,就连敲门砖都很难拿到,现在的社会很大范围都是靠知识吃饭的,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引言】长期与书为伴的人,周身都充满着书香之气,那是一种知识沉淀在身体里的美。没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人,身上或许也会有一些历练的沧桑和韵味,但却不会有读书形成的儒雅气质。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则不喜欢读书。这两种人在个人状态方面会有一些区别。【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三个区别】1,读书的...

为什么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还要考取功名?
很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考取功名都非常艰难。比如明代的归有光,六十多岁才考出头,又比如蒲松龄这样的文学家,科举考试还名落孙山。因此,古时如果一户人家中有人要读书,要科考,他可能会十几二十年完全脱产。这样死读书,苦读书。最后要是没考上,你说他还有什么用呢?因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为什么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出名吧,可是人类社会中,读书可以说一直都是倍受推崇的!那么这两个现象的同时出现就十分值得探究一下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句很有名的话说透了书的重要性,我相信也没几个人会说知识是没有用的吧,然而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却促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经典流传! 这不能...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 -
宗政炭妇舒: 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 清 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水县13731758776: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
宗政炭妇舒:[答案] 杂感 黄景仁 (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 清代 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谁说的? -
宗政炭妇舒: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意思就是 读书人没有用 当让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是某个书生的一时气愤说的话 出自某个书生生不逢时,慨然曰:于乱军中取上将首级可也,于乱世中持三尺法平天下可也.然生当太平之世,乃百...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书生 是那部电视剧中谁说的? -
宗政炭妇舒: 武林外传 吕秀才说的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读书是哪位先人说的啊?太有才了. -
宗政炭妇舒: 杂感 黄景仁 (清)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黄景仁 清代诗人.字汉镛,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
宗政炭妇舒: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人们常以一句“纸上谈兵”来说明书生什么性格坏了事,为什么决策误了国.决策依靠“...

白水县13731758776: 清朝诗人黄景仁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宗政炭妇舒: 古人讲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随着时代发展,现在颠倒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更注重金钱利益,忽视道德.所以读书百无一用.

白水县13731758776: 为什么古时候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宗政炭妇舒: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今译] 十人之中有九人可以轻视我,因为世上百般行业中唯独书生是一无用处的.[赏析] 这是一个困于贫苦生活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愤激之辞.他遭到世上很多人的白眼,是因为他无钱无势;他不能见用于世,所以悲叹自己“百无一用”.他正直、清高,饱读诗书,却不能适应那个社会,于是只能用这两句诗来作自我嘲弄.虽是自我嘲弄,但诗人的满腔愤还是能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空有抱负、不能为当世所用的感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原作]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水县13731758776: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
宗政炭妇舒: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具体出处请看以下资料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 (转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