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一语出自何处?所指为何?

作者&投稿:咎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慈悲喜舍,最早出自巴利圣典,就是距佛灭二百年的经典,相当于汉传阿含经,但汉传阿含经是佛灭五百年后,从梵文翻译的经典。 慈是metta,巴利圣典中有一编经叫慈经,metta sutta,在南传佛教国家,大部份修行人都要修慈经及慈心禅,以增长慈心,及发放慈心,使众生欢喜。 悲是karuna
其中有一编经文的一句是这样的,圣洁的佛陀,悲心大似海。修慈心的人自然会有悲心,大乘佛教的大悲咒是悲心的另一种修持方法。 喜心是mudita,这个喜不是自己欢喜或自己有缘学法而生欢喜,不是这个心,而是随喜他人快乐,随喜他人布施等的随喜心。 舍心是upekha,舍心也即是平静心。 慈悲喜舍,也叫四无量心,不是大乘佛教独有,而是佛教的基石,早在巴利圣典已记载。在原始佛教或南传佛教,是要去修的,也有方法去修,因此南传佛教的国家大部份人民是佛教徒,对比中国自称大乘佛教,佛教徒人口占几多? 现代佛教慈济行八正道,行四无量心,实修实证,连基督徒、天主教徒及 *** 徒都护持慈济,全球百万慈济菩萨,共行菩萨道,教富济贫,拔苦与乐。 正正因为印顺导师大力推广阿含经。使慈悲喜舍能在大乘佛教落实到行动,而非得过讲字。另一佛教团体是国际佛光山,也将慈悲喜舍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 六祖大师所言,见闻传诵是小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阿弥陀佛
慈、悲、喜、舍是佛教大乘菩萨的精神,称为四无量心。慈是给人快乐;悲是拔人痛苦。 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这名词,几乎人人皆知,但随时间的流逝,人们理解便有了偏差,譬如某人做了坏事或伤害了人,必须接受惩罚,但有人为他求情而说:「慈悲他吧!」有一次曾听到有人要凑脚打麻雀,人家讲没空,就说他不慈悲,如是将慈悲的涵义曲解了。更进一步,也有些人甚至误解慈悲,把慈悲变成不问事情的黑白,总之不计较就是慈悲。慈悲是拔苦、予乐,慈是带给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和快乐,悲能拔一切众生之苦。从佛教慈悲观来讲,可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 众生缘慈悲,观一切众生尤如赤子,给予无私快乐; 二, 法缘慈悲,观诸法由因缘生灭,对一切众生,起悲愍之心,随缘度化; 三, 无缘慈悲,观众生平等,无分别亲疏,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希望大家对「慈悲」要理解,切勿误解。掌握慈悲,要有原则,同时加上一份真心在其中。 喜是喜人行善、助人离苦;舍是能够放下、不执著、对人对事平等无碍,或布施的意思。喜舍是大悲心的扩延,如对失落的人说一句鼓励,对悲伤的人给予安慰,给心生恐惧的人一个信心。喜舍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就是般若,方便就是做事的善巧,两者关系是紧扣的。无所得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了很多利他之事,都不觉得自己做了事,有功可得。如果帮了人家,产生自傲感,觉得自己积了福,有点幸福感,只有这一念希有心,就是有所得。布施要有般若智慧,知道施者无实性,受施者也并无实性,所施之物亦非我实性所拥有,只不过是假借我手来施与他人而已。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修道人,一定要培养四无量心。有了四无量心,才能教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修道人若无四无量心,就与道相违背,就是修了八万大劫,离佛道尚有十万八千里。 四无量心是修道人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何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无量就是没有 *** 。不半途而废,不中道自画,得少为足,认为够了。其实慈悲喜舍没有够的时候,越多越好。应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乐。我们是否给了众生快乐?若是没有,那就是没有尽到慈心。应该朝向「无缘大慈」的目标迈进,不但同情人类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动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即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观火的心理来观赏,那样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们能不能拔出众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没有尽到悲心。应当有「同体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饥如己饥的精神,佛教以悲为宗旨,悲就是怜愍的心。与儒家所说的「悲天悯人」不谋而合。由此可知天下圣人的思想,同出一辙,没有离开恻隐之心。佛教主张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这是宗教的骨髓,否则,乃是异说外道。 (3)喜是喜心。我们是不是欢喜学佛法?有没有发忧愁起烦恼?或者闹情绪?如果有的话,赶快纠正,不可任性发展,若有半点习气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错误观念。要知道这种观念错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舍是舍心。我们有没有舍心?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是一时还是永远?舍甚么?就是发心给予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扶人困危,会生起无限欢喜,但不可执著。做完之后,统统把它忘掉,不可留记心头。如果执著不忘,那不是菩萨的愿行。要有施恩不求报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参考: bfnn/hsuanhua/talk/talk25


「慈悲喜舍」一语出自何处?所指为何?
慈悲喜舍,最早出自巴利圣典,就是距佛灭二百年的经典,相当于汉传阿含经,但汉传阿含经是佛灭五百年后,从梵文翻译的经典。 慈是metta,巴利圣典中有一编经叫慈经,metta sutta,在南传佛教国家,大部份修行人都要修慈经及慈心禅,以增长慈心,及发放慈心,使众生欢喜。 悲是karuna 其中有一编经文...

慈悲喜舍来源与详义
慈悲喜舍,源自东方智慧,它们的深义在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慈",源于梵语"mitra",即弥勒菩萨的象征,意味着以深厚的友情和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众生充满怜悯,致力于带给他们快乐与幸福。其次,"悲",原指痛苦,但在佛教中,它发展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即"karuna",能够感同身受地理...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

修行人必备的心理: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在六祖《坛经》中有:“慈悲既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两位大菩萨。极乐世界又称净土。《坛经...

喜舍什么意思
喜舍,即佛教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的后两个,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大喜大舍大势至菩萨代表着喜舍。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佛教起源...

慈悲喜舍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慈悲喜舍又称四无量心,因众生而起,众生无量。 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舍,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主动去关爱或...

人生怎样才能圆满?
我们能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能得到人生的圆满。第三,「证无量梵住」。「梵」是清净之意,就是够把心、行为、思想观念安住在清净里。人活在世间上,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譬如拥有赚钱的事业,这固然是一种成功,但是能够证无量梵住,让心安住在清净喜乐中,才是究竟殊胜的。我们对一切有情都...

慈悲喜舍《维摩诘所说经》中解释
在《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探讨了慈悲、悲、喜、舍这四种重要品质。首先,文殊师利问及慈悲的含义,维摩诘解释道,真正的慈悲是菩萨在观察众生时,内心决定要为他们讲解佛法,这种出于对众生利益的考虑而传播真理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慈悲。慈悲...

慈悲喜舍隆慧法师所作解释
隆慧法师所倡导的慈善会,名为"慈悲喜舍",其核心理念源自佛教的修行、弘法和教育,以及对社会的慈善关怀。旨在弘扬大乘佛教的悲悯精神,积极融入社会,延续中国佛教的济贫救苦传统,延续太虚大师的积极入世思想,以及民国时期佛教的救世精神。法师强调,佛教的慈悲不分种族、国界、信仰、善恶或亲疏,致力于...

“观音”代表“慈悲”,“势至”代表什么?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那么“势至”就代表“喜舍”了。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人如何死得最安详 -
蒙路瑞琪: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活著的时候,做人的方向、方法都不懂了,如何知道死后的去向呢?“生从何来”都不清不楚,如何去探讨“死从何去”?死都还没有研究清楚,更甭谈如何终了.每一个人当初都是不清楚如何被生下...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有关朋友之间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名言警句诗句 -
蒙路瑞琪: 关于朋友互相包容的名言 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 2.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佚名 5.没有美德就...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有几句名句想问一下意思和出处! -
蒙路瑞琪: 1. 〖解释〗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2. 〖解释〗 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出处〗 陶渊明的《移居》3. 〖解释〗 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
蒙路瑞琪: 深信因果,严谨持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常住真心,不取于相.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就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慈悲为怀的意思 -
蒙路瑞琪: 慈悲为怀,佛教语,用于劝诫人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出自《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是指? -
蒙路瑞琪: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如何理解张国维的三种境界? -
蒙路瑞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用典以及作者的意图 -
蒙路瑞琪: 加了链接不一定就不对了,呵呵~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

狮子山区15771438470: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
蒙路瑞琪: 又不是只有一个净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心能转境和众生皆有佛性. 另外,我记得是“心净则国土净”.PS:lz以后看佛经不要再瞎猜,理解了意思,与自己印证就行了,再去考虑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就是本末倒置了.阿弥陀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