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三次论战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三次论战介绍

作者&投稿:羿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问题与主义之争

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六月中,陈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那时??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李大钊读到该文后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接着胡适又连续发表了三论和四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正当争论要深入进行之际,《每周评论》在8月底被封闭,于是论战被迫中止。1920年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和胡适鲜明对立的观点。

论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胡适认为空谈主义是没有用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但不能成为救济中国的良方,反而会上演历史的悲剧。李大钊则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在别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作为工具去打倒资本阶级”,在我国也可以。他还认为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这就明确回答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二是中国社会问题要不要以革命手段实行“根本解决”的问题。胡适企图把人们引向改良主义的道路,而李大钊驳斥了胡适的一点一滴的改良主义,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解决必须依靠革命,展开阶级斗争,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这样,李大钊就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驳斥了胡适的改良主义理论,肯定了中国社会问题要以革命手段才能加以解决。

2、社会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论争后,在马克思主义与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还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1920年11月,张东荪发表了《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后又发表了《现在与将来》,对罗素劝告中国“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当务之急是“开发中国资源”、发展实业的言论表示十分信服。梁启超于1921年2月也发表了《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等文章,反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则纷纷发表文章,《新青年》第8卷第4号还开辟了“关于社会主义讨论”专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和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对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了批判。

社会主义之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张东荪、梁启超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中国唯一的病症就是贫乏”,所以“救中国只有一条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富力。而增加富力就是开发实业”。“而开发实业方法最能速成者莫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则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资本私有”,资本家掠夺“剩余价值”,加上“生产过剩发生经济界之危机”,使“劳动阶级日见压迫”,“几乎无路可走”,不能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认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二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主义手段的问题。研究系分子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解决军阀当道的问题,应采取“和平的或渐进”的方法,对于外国资本势力,他们则认为中国毫无抵抗能力,只能“乘其空隙以发展实业耳”,并提出了调和劳资矛盾的主张,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拥护者反驳了他们宣扬的调和劳资间阶级矛盾的改良主义,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应该通过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来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主张运用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关于社会主义之争,其实质就是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是采取革命的方法还是采取改良主义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争论。

3、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它的口号是:个人至上,个人万能,反对一切国家、一切强权政治。五四时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思潮比较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大学生黄凌霜、区声白等。1919年9月,黄凌霜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批判》,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以后无政府主义者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9月,共产主义者开始反击,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对无政府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接着无政府主义进行辩解,论争直到1922年初才结束。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说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在反对一切强权和国家,反对一切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反对中国反动政权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说:“我以为强权所以可恶,是因为有人拿它来拥护强者、无道者,压迫弱者与正义。若是倒转过来,拿它来救护弱者与正义,排除强者与无道,就不见得可恶了。”有力地驳斥了无政府主义的观点。二是关于自由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宣称:“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为万能,因而为极端自由主义,所以,无政府主义乃个人主义的好朋友。”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这种主张是行不通的,团体由个人构成,而社会由团体构成,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社会人,个人意见有不同是常事,作为社会人如果可以因为意见的不同而自由退出社会,这样的社会将变成一堆散沙。三是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在生产方面主张分散,反对集中,主张将一切生产机关,委诸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在分配方面,主张革命后立即实行各取所需,攻击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为不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无政府主义的生产组织,有一种最大的缺点,即是不能使生产力保持均平。要使各地方各职业的生产力保持均平,无论如何,非依赖中央的权力不可。”并且认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的“各取所需”要到生产力十分发达的阶段才能实行。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三次论战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三次论战介绍
1、问题与主义之争 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六月中,陈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那时??...

新文化运动ppt课件 [新文化运动后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探究]
摘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势力间进行了三次论战,其中第二次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中国的阶级状况、中国的前途等方面。本次论战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诸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有着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反对资产阶级思潮泛滥、...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什么
2、中国人在制度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3、中国人在思想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深入交会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
实证主义与意志主义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
《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崛起的标志,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起初,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后来,他赞助了整个杂志的发行和编辑。后来《新青年》编辑部因为陈独秀在北大工作,从上海搬到了北京。同年,陈独秀在主编《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师、赛师的主张,这就是民主、科学的...

我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是什么时候?分别是什么?
回答:百家争鸣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倡民主和科学 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改革开放方针和实事求是路线,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运动
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运动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的论战以及新文化运动。1. 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涨。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

列出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
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办法。同时他们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但这个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思想是怎样逐步发展的?
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与前两次相比有如下新的发展: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儒家传统道德、礼教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批判;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后期,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思想条件。三次思想解放还存在局限:维新思想未明确地批判...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文化浩劫”?比如“焚书坑儒”。
三次,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一、焚书坑儒:内容:秦初期,政治上,士人以儒治国的思想与秦治国方针格格不入。思想上,秦灭六国创造了中国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要求文化思想上的统一。在公元前213年和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文士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影响: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

海盐县18079302352: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什么?什么内容? -
蠹柳欧佳:[答案] 第一次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

海盐县1807930235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思想解放? -
蠹柳欧佳: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海盐县18079302352: 为什么二十世纪出现进步主义?
蠹柳欧佳: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一)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围绕要不要兴民...

海盐县18079302352: 新文化运动后期有什么变化 -
蠹柳欧佳:[答案]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

海盐县18079302352: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四次思想大论战? -
蠹柳欧佳: 第一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9世纪末)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海盐县18079302352: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以及为什麽开展新文化运动?时间、人物、地点、意义 -
蠹柳欧佳:[答案]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地点:从上海到全国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

海盐县18079302352: 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
蠹柳欧佳: 洋务运动以后,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压迫、欺凌,开始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流的观点就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国家积弱的面貌.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并不支持中国这个学生学习自己,相反不断...

海盐县18079302352: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
蠹柳欧佳:[答案] 意义: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