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显示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严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母戊大方鼎的寓意是什么?~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代表古代青铜器制造工艺最高水平的司母戊大方鼎,还有很多秘密至今无法解读

[编辑本段]简介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编辑本段]中国的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编辑本段]司母戊鼎的发现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铭文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希增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编辑本段]去向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相关事件
吴培文和司母戊鼎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安阳市在殷墟举行盛大仪式,迎接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在故里展出。当时是万人空巷迎宝鼎,至尊国宝现真容。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编辑本段]国之象征
礼乐重器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相当于锅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祭祀母亲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司母戊鼎最初是锅,希望人能有饭吃,后来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现在代表古老的中华文明.

司母戊鼎显示了西周青铜制造也业的灿烂;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http://baike.baidu.com/view/51515.htm

1541


商朝铸造的司母戊大方鼎反应了什么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参考资料:百度

司母戊大方鼎显示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编辑本段]司母戊鼎的发现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

司母戊鼎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朝代:商朝青铜器。特点:形势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影响: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密切...

司母戊方鼎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铁制品之一吗?
1. 司母戊方鼎并非铁制品,而是青铜器。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杰作,代表了商代后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2. 司母戊方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之一。3. 该鼎的制造显示出商代后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性,包括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和分工细致等特点。

世界上发现的现存最大青铜器是什么,这个青铜器是哪个国家的?
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来看,一般认为铸造方形的青铜器比铸造圆形的更加困难,而司母戊大方鼎更是在建制造工艺上显示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专家们分析,根据当时最先进的铸造手段,也需要同时演练70个锅。再加上修理和纹饰,需要两三百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完毕。日本人知道了这个司母戊鼎,很想将此物...

司母戊大方鼎的寓意是什么?
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商朝建造司母戊大方鼎反映了那些历史现象
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礼器。它的形状是方形,当时方鼎只有王室才能使用。据考证,司母戊鼎是武丁的儿子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母戊”这3个字被铸在了鼎体上。司母戊鼎铸造工艺非常精湛,需要许多工匠很好的配合,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是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司母戊鼎上有许多非常...

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的
1. 司母戊鼎,原名后母戊鼎,亦称后母戊大方鼎或后母戊方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被发现。2.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了纪念他们的母亲戊而制造的,它是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3. 司母戊鼎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器而存在的。在古代,鼎主要用来烹煮食物,尤其是在祭祀或典礼时,用鼎向祖先献...

鼎司母戊大方鼎
甚至可能是殷代某王的配偶名。作为我国殷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大方鼎的合金成分分析显示,其铜、锡、铅的比例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相符合,证实了其制作技术的高超。考古学家推测,该鼎采用的是组芯造型法,由二十块陶范铸成,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水平。

司母戊鼎的纹样特点及历史社会价值.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青铜器,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该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之一,以其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鼎身四周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表现出文物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的神兽,将其铸在青铜器上...

普洱市15293787242: 简要论述司母戊方鼎 -
陈没仲血通: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鼎的地位说明了什么 -
陈没仲血通: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密切配合.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并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普洱市15293787242: 商朝建造司母戊大方鼎反映了那些历史现象 -
陈没仲血通: 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礼器.它的形状是方形,当时方鼎只有王室才能使用.据考证,司母戊鼎是武丁的儿子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母戊”这3个字被铸在了鼎体上.司母戊鼎铸造工艺非常精湛,需要许多工匠很好的配合,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是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司母戊鼎上有许多非常神秘的花纹,有饕餮纹、夔纹、虎纹等,都需要后人不断地去研究、去领会. 社会繁荣富强,属于鼎盛时期. 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鼎在世界史上有什么地位? -
陈没仲血通:[答案]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晚期青铜器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大方鼎中的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改成后母戊大方鼎? -
陈没仲血通:[答案]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专家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大方鼎介绍 -
陈没仲血通: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鼎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 -
陈没仲血通: ①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或领先世界;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昌盛,硕果累累等等. ②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或司母鼎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商朝青铜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铜鼎有什么寓意?
陈没仲血通: 上古时期,共工氏头撞不周天,导致擎天巨柱折断,地维也被扯断,天向西北倾斜,女娲采炼红黄蓝白黑五色石,将其在熊熊烈火中烧炼后,修补塌陷的天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生时携带一枚通灵宝玉,就是女娲炼石补天所剩的一块.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大方鼎的”司母戊“是什么意思 -
陈没仲血通: 后和后的繁体字在古代是两个字 司,后也;后,司也.而繁体字的“后”:才是前后之后的意思. 我们俗称的太后、皇后的“后”、后稷的“后”,全作“司”意,也就是管理、领导的意思. 司母戊的“司”就是“后”的意思.“司母”就是...

普洱市15293787242: 司母戊鼎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陈没仲血通: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追问:还有一道: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