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炮造价

作者&投稿:崇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的一些大炮的造价大概是多少?~

这和RMB差不多30多W

明代火器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虽然存在着故障率较高、填装速度较慢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军队装备火器的数量以及对火器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但在明朝末年历次对外,对内战争中却败多,胜少,原因何在?其中固然有卫所制度的腐败,国家财政崩溃等宏观问题,但是军队的战术思想严重僵化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明初朱棣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作战原则后,成为明军一条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由于当时火器技术的落后,在火铳发射后有一个延时的再填装时间,蒙古,后金军队往往利用这一时间采用轻骑冲击的战术,明军往往大败。
另外,将领素质的低下阻碍了火器威力的发挥。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战斗队行疏散,战地范围扩大,战斗指挥方式相应地起了根本的变化。冷兵器战斗要求于战斗指挥员的是亲自领导所属军队向敌人冲杀,而一次战斗的胜败,也往往直接决定于这种兵对兵、将对将的搏斗。但是自从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其杀伤力十百倍与往昔,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组织运用这些威力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指挥员的重要职责。因此,指挥员已经不是亲自杀敌,而是要冷静的判断情况,不断地适应情况变化,正确定下决心,及时组织自己的力量,投入有利方向去夺取胜利。也就是说,谁能有效组织火器的运用,谁就能取得胜利。但明朝将领除了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崇焕等极个别将领外,大多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火器并非什么无敌的兵器,更谈不上"神机",举几个例子,比如大炮,在古代的炮多是以固态重物为炮弹的,比如石头或铁铅之类的金属,很少有填充真正意义的炮弹的。炮是攻城池的利器,摆一百门大炮,没有攻不下的城!但是炮在野战发挥不了其威力,古代的炮操作烦琐,从填炮药,点火,浇水冷却在擦干,这一连串过程的速度有骑兵的速度快吗?等炮填好了,人家的骑兵早就过来了。而且炮太重,用畜力拉动也很难快速脱离战场,很容易被对方俘获。而且古代填充石头的炮的威力基本只是对单兵的,比如南宋钓鱼城之战,蒙哥汗挨了一石炮,但是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抢救无效死亡。努尔哈赤被明朝的红夷大炮击中也没有马上就死。红夷大炮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加农炮啊!炮对人的杀伤力,足可看出其“威力”。
还有就是一些轻便的火器都拥有致命的缺点,比如五雷神机,这是明朝的大型左轮枪,据说这玩意儿宋朝就有了,不过不太可信。左轮枪的原理人人都知道,但是这东西和左轮不太一样,就是转轮是由人来手动完成了,两个人作为一组,一个人转轮和负责填药,一个人射击。而弓箭一个人就可以使用,而且箭的穿透力是远远高于古代的轻火器的弹丸的。而且箭可以淬毒,这也是箭的优势之一。还有鸟枪,鸟枪的射程射速和威力比较高,但是在雨天是不能用的,即使在1840年的英国军队的枪炮在雨中也是不能用的,但是在雨中箭和弩等兵器是可以使用的。还有一个弊病就是火器都是容易炸膛的,轻兵器炸膛是相当可怕的,冷兵器没有这种顾虑。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威力,一个人挨了几枪也许还能活,而挨了一狼牙棒就别想活了。
关于明朝引进使用西洋火铳红夷大炮的实际情况是,早在1607年(万历35年)明朝就有个别朝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然而遭到众多反对无果,购买红夷大炮的提议无疾而终,1618年(万历46年)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次年1619年(万历47年),后金大军在萨尔浒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关外战局岌岌可危,就在这时,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直到1623年(天启3年)明朝才勉强同意了进口红夷大炮,然而就在当年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从澳门拉到北京演放后,明朝内部争议再起,焦点并不是有门红夷大炮发射时因被强令装入过多火药炸裂,而是“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的大大国体问题。因此明朝购买的红夷大炮又被拉了出去,远远的丢在广州的库房里。
直到1625年(天启5年),因关外战局极其危急,这才把红夷大炮启用并送到了关外战场,并在次年1626年(天启6年)宁远防御战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从此明朝才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但火炮要想有效运用,必需要有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此外红夷大炮的快速部署也需要机动性好的炮架,然而这红夷大炮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明朝一直是不甚熟悉极少掌握,基本就是胡乱发射,威力有限,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秘本传授,勉强可以比较正确的瞄准施放红夷大炮的部队在1631年(崇祯4年)又叛乱了,到1633年(崇祯6年)干脆跑到大清阵营去了。至于炮架由于没有引进,都是按当时西洋船炮的架子模仿,是个厚重的大木头墩,装了4个实心小木轮,发射时还要打桩绑绳固定,调整发射方向极为困难,并且火炮射角不可调,实际只是架在城墙上或要塞里防御,要么就是用来攻城才有威力,野战是没用的,而且部署速度缓慢。从1607有人提出购买,到1624才开始购买,用了17年时间,而从1623年买到,到1626年首次使用,又是3年时间,也就是说整整用了20年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
至于对红夷大炮的技术改进,无论是从生产方面还是设计方面,明朝从未有过。并且产量与购买量都极少。如果说当时明军肉搏战能力极强,而火器的威力又不足以制止肉搏战,那么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明朝对红夷大炮的排斥或不重视还情有可原。
清代火器,重火器以火炮为主,轻火器以火枪为主。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康熙时期,火器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顶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康熙“御制自来火二号枪”是转轮式燧发枪。因为撞击式燧发枪较转轮式结构简单、可靠,造价低廉,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最终取代了火绳枪。在乾隆时曾经仿制俄国制造了四千把燧发枪用于对准噶尔的战争。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战功卓著。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1676年),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越发不重视武备,火器的发展渐趋停顿,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又开始大量制造火器,并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武器。到洋务运动时,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最高峰。这期间,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枪炮制造厂,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天津机器制造局等等,清朝军队的装备基本完成近代化。
清朝的火器并不比明朝差,而且比明朝先进一点,但是也先进不了多少,本质上没有变化,这个本质就是我们一直讲的代。也就是同一代产品中,清朝的火器比明朝在一些性能上更加优化了一些,本质上没有突破,还是处于黑火药时代。
很多人都对雍正说的一句“满洲以弓马为本”就认为满清忽视火器。其实雍正之所以讲这句话,正是因为当时清军普遍使用火器,造成军队的肉搏能力低下,大家都想着只操弄火器,不用近身搏击了,这样长期下去只会让军队战斗力退化。即使是现代军队,武器已经信息化了,也没有放弃近身格斗的训练。康熙时,火器无论是研制还是装备比率都已经达到巅峰,远远超过明朝。康熙时期有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参与,当时的火器是大大超出了明朝的火器。从装备比率来看,清军在入关前就设有汉八旗火器营,入关后设满八旗火器营,后又增设锐健营,皆主要使用火器,锐健营辅以少量骑兵。
我们先看火器的运用,在火枪的使用上明军和清军都是使用火绳枪即所谓的鸟枪,清乾隆时期生产了遂发枪,但是未装备军队,这是因为乾隆时期,四海升平,四方威胁都已经消除,已经没有了使用的动力。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普遍装备的是击发枪,这是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是中国无法比拟的。
再看火炮,看虎门之战时的大炮就能发现,清军火炮无论质量还是射程均超过明朝,当然和对阵的英军还无法比。英军大炮都是工业化产物。
总之,清朝火器发展甚至胜于明朝,但因到了乾隆时期,再无战事,武器发展就停滞下来。
清朝并非不重视火器,若是发现具有更加杀伤力的武器,想必统治者一定会非常开心,既有利于清王朝统治,更能加强军力。火器或许真的如此,就是当时的科技水平,使用火器确实太不方便。有一个观点是清中叶之前统治者是比较重视火器的,而清中叶之后国内相对太平,又没有什么对外战争,因而武备松弛了,就像唐朝中后期刀剑入库、马放南山一样,所以火器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又一直在搞对外战争扩张势力,所以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迅猛的。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技术特征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的局限性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战中
  宁远城堡里面的要塞炮是从澳门外海遭遇风暴搁浅的英国巡洋舰上打捞的18磅舰炮。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部署(北京20门和宁远10门)。 这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2分钟一发的射速。
  前装火炮是没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弹,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两分钟一发就不错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战马在一分钟内能跑的距离相当可观,来得急开第二炮吗? 所以前装火炮的特点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炮37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松锦战前,清军由于火炮量有限,质量低劣,攻城时,每每不下,因而攻坚战往往被视为畏途。松锦一降,清军再攻坚城,往往炸毁城墙近百米,这在以前明清战争史上是绝无先例的。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年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落人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清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清军)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这段话反映了汤若望的震惊,也说明了一个难以逆转的严酷的真情实况。
  公元1642年,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今人黄一农认为:当时所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清军于1644年人关后,农民军虽还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规模的火炮和新制火炮与精于骑射、擅长野战和炮战的清军抗衡,但他们再也无法阻挡以先进的红夷炮群装备为主的清军。清顺治年间,出于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抵抗政权的需要,火器生产的势头有增无减。清廷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由兵仗局统一管理,由此导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产的高潮。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红衣大炮本为西洋火器,明朝所用红衣大炮多为进口,虽然也有仿制但质量远逊于原品,既然明朝工匠自己都造不出好的红衣大炮又如何能帮后金造出更好的神武大炮,而后金在经济、科学、文化、工艺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明朝,更不可能自己造出更好的大炮,因此后金所造大炮必然借助外力,而后金周围有能力制造超过红衣大炮的国家只有俄国,再看康熙年间皇帝亲征以一万清军对抗600俄军,得胜后不但释放了所有俄军俘虏并发还武器,而且在后来签订的条约中还做出了很大让步,将大片土地划给俄国人,实在不像凊军所为。两件事加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年后金以北满的土地换取了俄国人在火器方面的支援,而当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稳固后,便将俄国人赶出了北满,只给了额尔古纳河以西的一块土地,这有点像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用600里土地欺骗楚王的翻版。
  一门五千磅重的红夷大炮有2550两

印象中一门红衣炮2000两银子差不多……

一门五千磅重的红夷大炮有2550两

332220两


清朝时期中国能生产军舰吗
1. 万年青号:福州船政局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号舰,于1868年完工,造价16万3千两。这是一艘木质船身无装甲的军舰,长72.5米,宽8.5米,吃水4.3米,排水量1370吨。配备6门5.5英寸火炮,乘员100人。2. 湄云号: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二号舰,于1869年完工,造价16万3千两。这也是一艘木质船身,...

抗美援朝的决胜利器,喀秋莎火箭炮有多强?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在1939年的时候研制出来的一款多轨自行火箭炮,虽然比其他一些火炮都要脆弱一点,不过相比较而言它的造价也比较低廉,十分易于生产,而且在二战的时候几乎变成了德军的噩梦。作为一款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一共有八条发射滑轨,每次的齐射都可以发射出十六枚口径是132毫米的火箭弹,而且仅...

红衣大炮怎么制作
像清朝每门造价在5万两白银左右。你造不起,国家也不允许造!

清朝组建北洋舰队耗资多少?购买战舰多少艘?耗资多少?
造价: 140.9万两白银。 下水时间:1881年12月28日下水。 回国时间: 1885年7月3日与“镇远”、“济远”一同离开德国,10月31日抵达天津并编入北洋水师。 (2)“镇远”舰 第一任管带:杨泰曾;第二任管带:杨用瀮。 舰型:与定远舰同样规模,唯一不同的是镇远舰水线下装甲掺用铁板,1882年11月12日下水。 1894年9...

火枪不是很就传入日本了吗?战国时各大名也见识过织田信长火枪队的威力...
金1枚(10两)=44匁(约165公克)=钱10贯文,有人按1580年的物价换算的,粗略一算,一挺铁炮相当于 3公斤黄金,3000g黄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w元,可见造价之昂贵。从杀伤距离上看,铁炮和弓差别不大,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时的岛国无法生产火药,硝石需要由国外进口,这样限制了铁炮的使用。实际上,...

明朝的红衣大炮,主要从哪里进口?
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

请问火炮射程的远近对火炮造价影响更大还是火炮的口径对火炮造价的影...
影响因素太多了。首先,火炮的射程和口径是有关联的。20mm的小口径炮射程最多不会超过五公里,而155mm炮的射程动辄几十公里,300mm远程火箭炮则更是达到了百公里数量级。同时再看造价,现在技术含量很高的小口径高射炮造价一般上亿,这显然比老旧的152牵引榴弹炮要贵的多,但是有些20mm航炮2w左右都买的...

清初的火炮改铁铸为铜铸,难道这里面有什么说法?
这种铸炮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如制得的炮管壁薄,重量轻,造价低廉等,但缺陷也很大,由于使用泥膜制造,炮身经常会出现凹凸不平甚至凹坑,再加上早期中国炼钢多使用煤炭,北方的煤炭含硫较高,高温下,硫与金属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硫化物,使得炼成的钢铁杂质较多,延展性较差,脆性较高,导致...

为什么说清朝火器不如明朝是谣言?
军舰造多大,安放什么样式的火炮,火炮数量都有规定,特别是造价给定死了。同样对军队里面的火器的比例、数量都定得很死,这对防止贪污,对国库军费支出能很好的控制。官员们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捞钱火器的质量直线下降。太平天国运动初期,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攻打长沙失利,只好去打岳州,原本...

明朝时军队已大量装备火器,为何清军还在用大刀长矛?
黑营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其中二十人携盾车二辆。可以看出,在努尔哈赤起兵八年后,火器在八旗军中的比例已经很高了。尤其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吴桥兵变”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更是获得了大量先进的火炮技术和西方人才。大凌河之战:清军携带红衣大炮8门,大将军炮80门,小将军炮80门。而同时...

纳雍县18568241495: 红衣大炮是谁发明的?最早是在什么时间?红衣大炮是谁发明的?最早是
栋闵吉派: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

纳雍县18568241495: 明朝火炮射程多少,杀伤力如何? -
栋闵吉派: 明朝比较著名的炮有三种: 佛朗机,虎蹲炮,红夷大炮 前面两种我没查到资料,但是红夷大炮射程可以达到2公里,多的4公里 那么前两者应该在1000m以内. 炮弹是实心弹,可以杀伤步兵,击穿城墙. 对步兵杀伤力基本是毁灭性,挨上一发就不成人形喽,但是实心弹一次只能打少数密集的敌军. 所以有时炮手会装填碎瓦片,铁片,杀伤力会小点,但是可以大片杀伤敌人. 开花弹可能有,但是应该很少. 电视剧里面到处爆炸基本是瞎拍的`````

纳雍县18568241495: 明朝为什么不用钢做火炮却用铁呢?比如红夷大炮. -
栋闵吉派: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4%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钢的物理特性比铁要更适合制造武器.但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钢的产量极低,生产成本高昂.直到1856年,亨利·贝氏麦(Henry Bessemer)发明贝氏麦转炉炼钢法发明后,倡议用氧气取代空气在转炉内炼钢,以消除贝氏麦转炉法的缺点之一,即钢中具有较高的氮、磷含量.钢才生产成本才降低到足以大量的生产并被使用.

纳雍县18568241495: 明朝火器是怎么发射的? 明朝大炮填弹需要多长时间? -
栋闵吉派: 明代火器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

纳雍县18568241495: 从明清时代的铸造大炮到近代的火炮是怎样发展的 -
栋闵吉派: 明清时代的火炮主要是“红夷大炮”的仿制品,明末清初由于战争比较多,火炮技术还有所发展.康熙之后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除了增加重量和口径,在工艺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进.清朝以来的愚民政策,更没有所谓了科学计算,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纳雍县18568241495: 中国最早的火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栋闵吉派: 据目前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纳雍县18568241495: 明朝的火炮技术与西方有着怎样的差距 -
栋闵吉派: 火炮要具备相当的火控能力,具体就是铳规、铳尺和矩度等仪器的使用以及装弹填药技巧的掌握. 这一条明朝和西方的差距是最大的,也是所有差距中最致命的!说的夸张一点,这可是当时的超级军事机密,明军也是千方百计的寻求,可惜被西方控制的很严.西方的传教士们对明朝传授火炮技术时都是关键的地方留一手.没办法,自然科学的造诣当时不如人家.

纳雍县18568241495: 明朝火炮用实心炮弹有多大的杀伤力 -
栋闵吉派: 既然事实心了,一般都是攻城用的.古代火炮分两种一种是开花弹 ,打上去就会产生爆炸.另一种就是实心弹.明后期这种实心炮弹可以把城墙攻破.甚至海战也可以打破铁船的甲板.

纳雍县18568241495: 概括指出明清仿造洋火炮的背景,并分析清炮技术停滞的原因? -
栋闵吉派: 明清仿造洋火炮的背景是自身处于乱世之中,战争烈度升级,军事上有巨大的需求. 而清炮不是停滞而是在缓慢进步,也是因为有很长时间缺乏大规模炮战的需求,进步的动力也就小.

纳雍县18568241495: 中国明朝就有火枪和火炮了,为什么清朝还会输给洋人 -
栋闵吉派: 这个原因很简单,如果军事可以决定一切的话,蒙古应该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冷兵器时代的优势如果延续),首先,明的火器强只是相对而言,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