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寻求的道

作者&投稿:仉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到真理,晚上就可以死去。这句话是多么的荒唐啊,但它背后的道理,又有多少人真正寻到过呢,可能除了圣人,应该是没有多少人可以用一生去寻到的了吧。

    到即为真理,孔子的论语中虽未直接指出什么为道,但我认为其实读完一部论语,你便会发现。所有道全部都在论语中包括了,只要你去寻找,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一颗敏感的心,你便会发现“道亦在其中矣”

        首先,孔子最大的道肯定是仁了。人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范畴。        不仁是孔子对于不是仁的行为所作出的批评。例:“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巧言令色与佞有几分相似,他们大概都是花言巧语的意思,这仅仅是不仁的一个例子,因为孔子还从正面讲解的仁多一些。

下面我们来说说仁,孔子的弟子也常常问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却均不相同,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仁的定义。这可能也正是儒家在生命哲学之实践,与采用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吧。关乎于仁最著名的提问应该便是颜回问仁吧。当时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就是颜回,在众弟子中,孔子对他的评价最高,当然颜回的品行,德也是无话可说,可能还是孔子的偏爱吧,我认为孔子告诉颜回的人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这篇将仁牵扯到了礼与欲,克制自己,就是克制欲望,克制利。即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距。礼也是仁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礼都是发自仁的内心情感。那些东西我们将放到礼篇章中去讲。而在干老师文章中,他却说过克己复礼是仁的内涵内涵,然而不克己复礼,也能成为仁者,他举得管仲便是最好的例子。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这篇讲述的也是仁,仞这个字是专门针对司马牛的急躁,说话太直而讲的。这是儒家教育的因材施教,孔子让司马牛,说话慢一些,少说话,这又是与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13.27)

所对应。此处的仞与讷,又与前一段中巧言令色,鲜矣仁,相互重合,有着同义。这便是孔子的仁所对应的相同之处。如果我们采用干老师对于仁的层次分类,仁一共分为七个层次,说过了传统的克己复礼为仁,更多的丰富意义的仁,剩下的即是恕,爱,爱一切人,无忧和人的最终超越价值,这些仁都是我们短时间内达不到的,这些仁可能才是孔子寻求的,到要用一生去寻求的仁之道。当然,这个仁的超越价值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中都无法领悟的,但是孔子给我们定下了这个目标,让仁者一生去朝那个方向努力,杀身成仁,这大概是便仁的最高境界,为了最终的仁可以舍弃生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15.9)

杀生成仁,即源于此。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的记里说道这是“超道德”以及人与宇宙之交,虽然它听上很平常,很普通,但真正可以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毕竟这是人的最高境界,孔子一生都在寻求的道,也许是由我们来实现的。如果要孔子去讲的仁,那么仁永远都讲不完。不妨说,它是一颗心,一颗仁心,这里的仁是学不来的,纵使用孔子复活,无数哲学家与思想家去讲解,你只能知道上面那么多都叫做仁。可你不会去做,去体现儒家生命哲学的实践。这全部都靠你内心是否与仁。产生共鸣,从而内化成仁心。其实一点点积累仁心,慢慢的一颗仁心便随之而来。仁心一直在你心中,只是你的心还没内化成为仁罢了。仁是仁智勇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最难做到的,这也是孔子最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学会的道,首先成己,之后才可以完成其他的目标。

        其次是礼,孔子虽说仁义礼智信,但我认为除仁以外礼便是最重要的了。读了干老师的文章,我又对礼有了新的理解。,首先要了解周礼,干老师指出孔子一直想要恢复的周礼,这没错,可是更确切地来说,他想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巩固周天子的政权,但是为什么后来会礼崩乐坏,难道是这周礼出的问题吗?其实并不是这周礼的问题,而是诸侯们变了,他们变坏,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破坏礼制,正是利益与权利熏心。在这样的社会,孔子为了告诉学生什么是礼,于是他正人先正己。在论语的诸多篇章中,他以身为范,向他们展示的如何去以礼为人,以及对待他人。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10.5)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10.6)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0.7)

10.5讲孔子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加件外衣才出门,吊丧时穿黑白色衣服。10.6讲述了吃饭与食物之礼。10.7又讲述了对待老乡的态度。别看这几则简单,其实他们都是最微小的细节得礼,却如此慎重对待,足以可见他对礼的尊重。孔子生活在乱世,因为礼的崩坏,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这也难怪说孔子说:君君,父父,臣臣,子子。社会全都不像样了,只有礼才可以改变,而创造出新的礼,却还是没有恢复周礼般简单。这便是孔子只寻求的道。但这个道比起仁来更难寻找。有时它甚至还会和仁冲撞。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也。”(11.7)

孔子自己最钟爱的弟子死了,他却不肯卖车去买外棺,也许是出于大夫不能步行,或者是百姓不可以用外棺,孔子一口拒绝了。在自己最心爱的弟子面前,仁与礼相碰撞,礼的绝对原则与严肃,尽管前面说过礼是源于仁心而生发的。可他们也不免有时会冲突,矛盾。也许在孔子看来礼便是他的绝对道德律令。论语中的大多篇章也都不是平民百姓可以看懂的,他们大多都是写给社会的官僚,因为只有他们懂得理财可以改变社会,礼只有上层社会才可以懂得并去实施。所以来说,礼在当时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当时的你礼就会包含了整个社会的言行举止。甚至也很也包括的诗书,例如:《诗经》。而如果把礼放在如今,它则是一个类似于自我行为规范的东西,但它绝对出于自我意愿,绝非法律。孔子教导的守礼之恩如果要放在现世也是何尝不可以的。我们虽然不必完全效仿孔子,但他对礼的敬畏是我们今人所缺少的。孔子的道又是礼,虽然他一生都去要求人们,尽管他到死也没有成功,但是我们读到了孔子的思想,生前没有实现的愿望,被我们后人所实现。

      我把剩下的义智信归成孔子的最后一个道,因为义智信虽然同样重要但其实大多都已被仁所包含了。义是与利相对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与义的相反面,君子们的义是仁的,但小人的利是目光短浅,他们往往都可能见小利而忘大义。智是与勇也相对的,有智也要有勇,智勇双全才是一个仁者,子路的鲁莽以及他的惨死便是最好的例子。信即为忠义,对君主要忠,对父母要孝其实也是变相的忠。义智信虽然被世人所忘记,即使它大部分被人所包括,但我认为它们也是有许多可讲之处。孔子虽然没有说明这是它的道,但我相信君子是必须要拥有这些品质的。

  其实,儒家还剩下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中庸。中庸的意思与中行,中道一样。它们都意味着进退有度,孔子确切的给出中庸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是: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它主要是调和折中,其实这个中庸是非常难做到的,因为你要综合一切事物。你要有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格局,格局有点类似于一个人的胸怀,格局太小的人不免会小肚鸡肠,小心眼。而格局太大的人胸怀太宽,容易忘记微小的事物,不会敏感的发现事物。所以你的格局要适中才可以,中庸思想其实与仁一样,做到非常的难,但是只要有这份心,孔子追求的道,我们也可以做到。但我认为在那个时代比起礼与仁来,中庸还是不太重要,但对于我们现人来说,中庸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与朋友,与亲人。权衡好中庸,把握好分寸感,你会在今天的社会活的至少不差。

        孔子的大部分道就是这些,虽然仍然不够完全,但他一生追寻的道,无非就是那些,毕竟孔子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令我们时常捉摸不透。

        君子即集仁义礼智信为一体以及中庸为一身,孔子追求了一生的道,便是这样。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即是孔子毕生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一个道,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生去领悟。道即如此。

       


解释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那么因为这个苟且的志向,很多孩子也就一辈子苟且的活着,靠争、混工作,寥寥一生了。 所以古人说:“志于道,则为道德之士;志于艺,则为技艺之人”。所以立志,是不可以不谨慎的。儒家对所谓的艺,比如说:礼、乐、射、御、书、数,虽说这些是日用不可缺的,但绝不会以这些为志向。 儒家学习的总纲里,夫子首先强调...

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这本书里面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道”了。里面有很多直接下定义的话,可以让我们体会“道”。从最直接的“道生一,一生万物”,“反者道之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几句话里面,“道”都有不一样的意思,前两个“道”是名词,是...

求索人生之道?
从空虚到满足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 “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 “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那人非常罗嗦,他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 “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道理与人生的议论文立意怎么写?
道理与人生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话题,涵盖了人类存在所需要追求和遵从的各种规律。因此,针对这个主题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立意进行:1. 道理是我们成长必须要懂得并遵守的重要法则。2. 有些道理虽然经常被谈论却不被广大人民真正认识到其底层含义,作者可以着力解释相关问题。3. 在人生中,我们需要不...

一生必读的大道理哲理句子你认同吗?(精选49句)
到那时,我们可以理解生活的真正目的非常简单:寻求永恒的幸福——《法露缘》杂志 36、 俗话说:邻里好...乐不能享受,强不能依靠,理不能持尽,善不能行尽,真不能道尽,事不能知尽,思不能耗尽,味不能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怎么理解更好...
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道”是指什么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可能是遭到西方科学家剽窃了。大家却不知道天地宇宙形成前的东西是什么,老子称之为道。宇宙之外肯定是还有宇宙,但叫不叫宇宙却没人知道,老子说:吾不知其谁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宇宙形成前的那个混沌状态,老子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却知道是天地万物包括国君的始祖。我们...

纵观小福子的一生,在家庭的重压下,她还有其他出路吗?为什么❓
纵观小福子的一生,在家庭的重压下,她还有其他出路吗?为什么 小福子,作家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是祥子生活剧情发展的一个分支。她的死是继虎妞难产而死后给祥子的又一次打击,推动了祥子由一位淳朴、正直、善良、能吃苦的青年变为懒惰、麻木的行尸走肉。她的出现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

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指什么
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 -
翠曹根宁: 论语精讲2.2 孔子的一生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
翠曹根宁: 1.政治思想: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2.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3.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凭祥市19352257853: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的 -
翠曹根宁:[答案]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 -
翠曹根宁: 孔子的道是人道,从社会角度解释如何行事.比如,孔子温良恭俭让只体现在社会上如何做人. 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也就是自然和社会角度如何行事.比如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体现自然的角度.孔子的儒家思想,源于《周公·易象》; 老子的道家思想,源于《文王·周易》. 周公之德,讲的是君子之德; 文王之德,讲的是王者之德. 孔子崇尚德道,老子崇尚道德; 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老子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入仕出仕观”的楷模, 孔子一生追求入仕,老子则不然. 入仕观造就死士,出仕观造就活士; 前者死也要死在追求仕途,后者活也不活在追求仕途. 但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影响都大, 但死士、活士,最终由个人性格决定,性格决定命运!

凭祥市19352257853: 谁知到孔子的人生追求 急 -
翠曹根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
翠曹根宁: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翠曹根宁: 称为“尊者”的先生说“孔子不知道”,对此,在下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如下: 1,《论语》中说,孔子“据于德”而“志于道”,为什么?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立足于可据的德去追求道的境界,是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一生追求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翠曹根宁: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的“道” -
翠曹根宁:“道”这个字在《论语》中大约出现了一百次.对于孔子思想的诠释来说,“道”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正如我们应当直接可以看到的,对于“道”这个字的哲学分析,支持着我们对于孔子宇宙论的独特诠释. “道”这个字由两部分构...

凭祥市19352257853: 孔子一生求的是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急求! -
翠曹根宁: 仁政 儒家文化的深远传播,建立孔子学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