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的所有知识

作者&投稿:轩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气象物候~

“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气流。
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它的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合抱,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和青藏高原相接,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例如贺兰山),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这儿的暖湿气流,实际上就是指夏季风——春风。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率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迅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做季风区;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做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以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关了。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3000年前中国已出现物候历《夏小正》。《诗经》中“豳风·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逸周书·时训解》所载七十二候,是物候历编制的一个进步,至北魏,被载入国家历法。元代王桢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太平天国天历中还有“萌芽月令”。中国古农书、古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竺可桢为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于1934~1940年和1962年至今两次组织全国性物候观测网。《物候学》及《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其在物候学方面的代表作。中国的物候学研究已取得的重要成果有:①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现有的观测网于1962年建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约有60个观测点,并规定全国共同观测46种动植物(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资料以年报形式出版。近年国家气象局系统也进行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观测,以农业物候观测较有特色;②出版物候学著作,推动了物候学的研究和物候知识的普及;③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据其掌握采种和造林季节。在地理学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辅助指标。联邦德国、美、苏、日等国也很重视物候的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德国现有2700个观测点,6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近年发展趋势和特点是:①由偏重于农业气象研究发展为偏重于生态研究;②观测精度有所提高,观测植物的物种都选用相同的无性系;③把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用于观测和研究

有关物候学的资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是,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物候现象却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物候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动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札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
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婺州)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农时的月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编制了农用物候历。英国马香子孙五代,则从1736年起到20世纪40年代止,对植物、候鸟和昆虫等27种动植物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这是欧洲年代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著《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有18个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桢。他在 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为了统一物候观测标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的扩大,物候资料更加丰富了。更由于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使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由于生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就会改变。物候现象的顺序性是编制自然历和预报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学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三废利用等方面,正进行着大量的物候学研究工作。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式等研究。

气候与民居的关系
气候与交通的关系
气候与植物的关系
气候与民族服饰的关系
1北方的居民的家有10.5%是平顶、有5.3%的是单斜顶、还有81.6%的是脊居中、他们的房子都是用砖结构成的。他们的房顶为什麽是脊居中?他们的房子为什麽是用砖结构成的?具我们的调查得出:在北方一到夏天雨水就很集中,很大。建成脊居中的房子使水不会在房顶上积攒起来。同时还可以灌溉农作物,这样既防止了“雨水穿房”也灌溉农作物,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用砖砌成的房屋,冬天气候寒冷,砖砌的墙可以保温,夏天隔热。并且当地的农民的窗户全是向南的,这样采光好,冬天还可以起到保温的辅助作用,这一点不必说你也想得出。
北方的院子是长方形的我想应该是为了储蓄粮食吧!现在的农村的卫生间也搬到了院内,这样既卫生,也可以积肥,还可以节省时间。
2起雾下雪冰雹等严重恶劣天气会影响交通
3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另外还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幽风·七月》中已经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三候,每候五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农业气象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苏潘、德国的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事小气候是指由于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子引起的小范围的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农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面状况和物理特性,导致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特的农田小气候。而农田小气候又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形成。
小气候改良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风障、农田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面增温剂等。
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微气象过程和微气候特征,它是一种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于入射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向外的长波辐射的透过率,使得温室具有白天高温的特征。此外温室的结构、方位、屋面坡度、屋脊高跨比,以及使用的透光材料均对温室内的光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显著影响。
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近年来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在蔬菜和珍贵植物栽培方面,也已出现了人工调节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的植物生产工厂。
4在气候炎热的地方呢,当地人的服装自然就简便凉爽,而气候寒冷自然衣服就穿的多了,比较一下南极考察队员和非洲人的服装就明白了


气象物候的所有知识
常见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气象物候的所有知识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

自然物候现象有哪些
3、水文和气象现象。包括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和终雪等自然现象。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

写10句农谚说出包含的物候知识
【物候知识】:一般下雨后都有蚯蚓,立夏蚯蚓出洞,证明雨水不小,那这一年的收成就比较好。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物候知识】:晕和月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卷层云有关。卷层云里有微小的冰晶,当太阳光或月光照射这些卷层云中的冰晶时,由于冰晶的棱镜作用,太阳光或月光经过折射、反...

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指的是什么
在植物方面,物候现象包括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等过程。例如,春季时,许多植物开始发芽,绿叶逐渐覆盖大地;夏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象;秋季,果实成熟,落叶纷飞;而到了冬季,许多植物进入休眠期,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些物候现象不仅受到光照、温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土壤、...

物候知识有哪些?
3、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作用:然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作用: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

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是指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如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秋季的叶变色和落叶;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和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终鸣、始见、绝见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湖泊河流的封冻、流凌、冰(完全消)融,以及初雪、...

想知道关于天气或物候的任何知识,任何东西!谢谢
展开全部 物候定义 读音:Wù hòu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

物候现象关于物候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劳动人民通过观察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与气候建立了联系,如杏花开放预示着耕种,桃花暗示种植谷物。这些自然现象被古人称为物候,我国古代农谚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近现代,物候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物候观测使用生物作为“活的仪器...

什么是物候现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措美县18766765084: 气象物候的所有知识 -
狄疮人参: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

措美县18766765084: 物候学的资料 -
狄疮人参: 物候学 phenology 把气候或气象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同自然界其他诸种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的科学,但实际上 物候学观察 则是以生物现象为主要对象.所以亦称为生物季节学或花历学.例如根据植物在各地的发芽、开花、展叶、红叶、落叶等时期...

措美县18766765084: 物候学的定义 -
狄疮人参: 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

措美县18766765084: 节气常识中物候是指什么 -
狄疮人参: ''七十二物候”源于黄河流域,它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共七十二候.为了 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共二十四节气.每候均与一种物候现象相对应,这种物候现象就叫作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类又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其中动物候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植物候有植物的幼芽萌发、开花、结实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根据草木生态、鸟兽虫鱼的生长变动,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与消失,反映出了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推移,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

措美县18766765084: 农谚及其物候知识 -
狄疮人参: 农谚及物候知识: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捞.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

措美县18766765084: 物候是什么意思啊?? -
狄疮人参: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屑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措美县18766765084: 写10句农谚说出包含的物候知识 -
狄疮人参: 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物候知识】:因为雨前必定闷热,而蝉闷热时候就会越叫越凶叫2、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物候知识】:下雨时雨会冲垮蚂蚁或蛇的家,所以他们会在雨来临前搬家.3、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

措美县18766765084: 物候和气候的关系 -
狄疮人参: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叶落;候鸟的来临和迁出;见霜、下雪、河冻等都是物候现象. 物候知识的不断发展,已逐渐形成为一门近代的独立学科,称...

措美县18766765084: 农谚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
狄疮人参: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

措美县18766765084: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 -
狄疮人参:[答案] 1.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2. 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举例子、作比较.4不能去掉.“左右”表示花期延迟时间不能确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