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故事

作者&投稿:卓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变法的故事~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7-8]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
商鞅变法,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5-6]



商鞅变法故事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老百姓很高兴。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关于商鞅变法的文言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
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
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
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
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
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简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第一次变法 1、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

公孙鞅在哪个国家变法
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所以称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

名词解释:商鞅变法
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

关于变法的文言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

什么叫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什么?

商鞅变法翻译
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②,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③;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④。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见于未萌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⑦。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

商鞅立木,取信于人的故事
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文言文商鞅译文
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治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9. 商鞅治泰,古文翻译 商鞅治秦① 卫鞅②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

商鞅变法的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的内容
白缸丽珠: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仅仅花费十年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 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 (商鞅变法的历史印证)3....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还有什么其他的故事?
白缸丽珠: 商鞅颁布新法时,为了取信于民,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木杆,并张贴布告,“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赏金十两''.老百姓看了布告都不敢相信,不知商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谁也不动.商鞅又下令,“把木杆搬到北门者,赏金五十两”.这回有人动心了,真的把木杆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当众赏了这人五十两金,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此举意在昭示新法的严肃性,使得百姓不敢怠慢新法.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军攻魏,双方势均力敌,秦难以速胜.商鞅采用兵谋诈术,写信给魏公子,约魏公子饮酒,假意言旧.魏公子丝毫不疑,如约而至,中了埋伏,魏军大败,只好归还秦国的河西之地.此一役,不仅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商鞅也因此被封为商君,得到15个城邑的封地.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的典故 -
白缸丽珠: 古代衡量标准当然与现在不一样,再就是百家讲坛有些人讲的错误百出,最好不要迷信什么教授说的! 黄金从来不是中华几千年来的主要流通货币,铜(明代以前以铜为主)和银(明代中后期才是以银为主)的流通量足够了. 商鞅的“十金”...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30字简介 -
白缸丽珠: 商鞅自魏国入秦,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白缸丽珠: 秦孝公赢渠梁为了变法图强,打出求贤的大旗.秦孝公许诺: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卫国贵族商鞅于是入秦变法.商鞅在颁布变法令之前,把一根10米长的木棍立在...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木头的故事 -
白缸丽珠: 商鞅南门立木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白缸丽珠: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 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 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 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 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本``````急!最好字不好太多哦`` -
白缸丽珠:[答案] 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都城咸阳人物:商鞅 士兵 农民甲,农民乙,农民丙,阿呆,母亲旁白: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商鞅为获取民心,在咸阳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10两第一幕 咸阳左庶长府内,商...

坊子区13437177158: 说一说:商鞅变法的内容. -
白缸丽珠: 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

坊子区13437177158: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
白缸丽珠: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1)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重农抑末,发展农业生产;(4)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建立县的组织.三、迁都咸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