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娄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童趣这篇课文的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手法。表达出作者当时细心仔细的做事态度。大概是这样,具体是做什么不记得了,你代进去就行了

夸张
显出儿童对自然界好奇的心理,童真情绪跃然纸上

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把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突出主题,与题目紧扣。
二、附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运用了夸张的说手法,具有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想望的作用。

呵呵,我刚上过这篇课文,我这能给你说到这了,如果觉得不满意还可以自己家


对比。用癞蛤蟆和庞然大物的形态作对比,和前一段已从草为林……那些句子形成很好的呼应。因为癞蛤蟆对于从草算是庞然大物,所以这样说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表现了作者童年无尽的纯真和乐趣。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意思是“庞大的东西;这里指的是癞蛤蟆”
作用是把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紧扣着题目和显出儿童对自然界好奇的心理,童真情绪跃然纸上。

您好!~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作用是体现了这个孩子的单纯和天真烂漫,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并且紧扣课题。


初一(上)《童趣》中中作者记叙了几件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初一人教版语文第5课《童趣》的课后题答案(急,在线等)
想象能力。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二 解释词语。 1....

《童稚记趣》文言文课文是什么?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于他平生...

《童趣》的读后感
他“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在他的笔下“一癞虾蟆”也成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明察秋毫的观察力,特别是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异思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

《童趣》文章问题???
第1件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第2件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第3件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物外之趣指作者凭想象见到的事物。物外之趣是靠作者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凭借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参考资料:老师讲的,我一个字一个字记下来的。

童趣这篇言文言,帮帮忙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5.填空 ①默写句子。 观之,___性正浓___,___忽见一庞然大物___,拔山倒树而来。②文学常识。《童趣》节选自《___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___》作者__沈复_...

沈复 童趣 写作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

《童趣》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

《童趣》教案记录与感悟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

《童趣》沈复的课后习题答案
一、答:用自己的话叙述:“我”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图景;“我”正在看两个小虫子争斗,忽然,一只癞蛤蟆以拔山倒数的势头而来,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都被它吃了。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有“物外之趣”:因为物外之趣并非物本身...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这篇课文的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答案] 夸张手法.表达出作者当时细心仔细的做事态度.大概是这样,具体是做什么不记得了,你代进去就行了

德庆县17374981998: 沈复《童趣》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作用是把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突出主题,与题目紧扣.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中作者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 庞然大物 -
窦彼浦虹:[答案] 因为他明察秋毫,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德庆县17374981998: 关于童趣旳问题作者把癞蛤蟆说成遈“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答案] 夸张,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天真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里作者把癞虾蟆说成“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窦彼浦虹: 当然就是比喻和夸张咯、这个修辞手法很容易判断的、就象楼上的说、显现了主人公的天真童稚.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 夸张,突出作者的恐惧感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中小小的癞蛤蟆,在作者的眼中怎么成了庞然大物
窦彼浦虹: 放大镜的威力 矮小的墙旮旯里有一个微小而精彩的世界--这是童心的乐土.儿时的鲁迅也曾在类似的地方--百草园,寻觅到无穷的乐趣,令他回味一生.于是小沈复选定一个观察点,眼与花台齐平,运动他那奇特的绝世神功--联想+想像,把“丛...

德庆县17374981998: 童趣里的作者把懒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 对比. 用癞蛤蟆和庞然大物的形态作对比,和前一段已从草为林……那些句子形成很好的呼应. 因为癞蛤蟆对于从草算是庞然大物,所以这样说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表现了作者童年无尽的纯真和乐趣.

德庆县17374981998: 在作者眼里中,小小的癞蛤蟆,怎么成了“庞然大物”? -
窦彼浦虹: 当时的作者以陶醉在他想象的境界中,眼前的癞蛤蟆与虫相比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德庆县17374981998: 文言文《童趣》中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窦彼浦虹: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用是把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紧扣着题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