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讨论曹操的性格!

作者&投稿:敖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1、有政治见识深远而正确。
最开始董卓占领帝都洛阳,曹操就知道只有刺杀董卓并且是他自己去刺杀才行,无论成功与否,将打响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炮。刺杀失败后,逃到陈留招兵买马,等待时机。后来袁绍召集18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知道自己要去且必须去,首先他已然算是一路诸侯,其次讨伐国贼董卓人人有责。
看到各路诸侯各怀异心,知道成不了事果断放弃。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曹操从李傕,郭汜手中迎回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占领政治高度,名正言顺。
曹操还会利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譬如践田割发、得敌人部下死力、不计较与袁绍通书等,他还知道维持一个平衡,在该杀的时候绝不为小仁而去大义,具备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条件和综合素质。
2、有很强的知人识人能力。
在动乱的三国时期,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才放首位,不论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点: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第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有了雄厚的人才,还怕江山不定?
3、曹操有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和才学。
著名的《短歌行》,介绍了自己一生,诗中描述了曹操一生中各种情感,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一生生活节俭,家产还不及曹洪,当然他心系天下,天下都是他的了,还在乎家产,这是何等气魄!
4、曹操也是有缺点的,这样反而让他的形象更真实。
曹操最大的缺点就是疑心太重。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投宿吕伯奢家之后,见有人磨刀怀疑吕伯奢家人要害他,于是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八口,陈宫见后叹息:“孟德心多,误杀好人!”后来,在他们逃离途中,曹操为了斩草除根,又有意杀死了吕伯奢本人,陈宫便严厉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犯头痛病,无人可以医治,于是找到华佗。
华佗诊断后说要医此病,需用利斧将曹操头颅劈开,把脑中的毒瘤取出,曹操听完惊疑不定,华佗就讲出关羽的故事,讥讽曹操胆小。 曹操却又犯起了疑心,怕华佗和关羽有交情,来刺杀自己,于是杀了华佗。

扩展资料: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区别如下:
1、两者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2、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内容不同:《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4、文学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5、创作年代不同:三国志创作于280年-290年(西晋时期),三国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扩展资料: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摘要】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本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但是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曾说他“假世欺忠”,“万古奸贼”,这些看法,把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化、绝对化,大大降低了《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即使是注意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也往往是把“奸雄”简单的理解为“奸”和“雄”,奸,即奸诈狡猾,雄,即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罗列,因此。本文就曹操的奸雄性格的辩证形成过程加以论述。并从作者罗贯中创作曹操这一个人物形象时的心态进一步挖掘这一形象的具体形成过程。
【关键词】 曹操 罗贯中 奸雄 正统
《三国演义》中,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他经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他生性残忍嗜杀,却又那么重才爱才;他一向心高气傲,却又能礼贤下士;他经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又显得固执愚蠢;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曹操就是这样由多种才能和多种情致构成的一个矛盾的有机体,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形象。如果没有这种两面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艺术真实性将大为减弱。这种性格复杂化的表现,是在一个交替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也就是说,曹操主体性格中的“奸”与“雄”二者是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难以成雄,成雄则不得已而施奸,小说不仅写了他的“奸”,更写出了他的“雄”,使曹操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遗臭万年”的丑恶本性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写出了曹操的急、暴、谲,诸如:小说第四回,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未逞,在被追捕中逃到了世叔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隐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大风险,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死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杀之后,�俗约旱陌踩?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以至于斯!每读至此,令人发指,切齿痛恨。小说中还多次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他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扫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徐州太守陶谦见此惨景,仰天恸哭,甘愿“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曹操不仅公开滥杀,而且“醉中”杀人,“梦中”杀人,借刀杀人;他还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他杀人也表现出“狡诈”的特点,竟能做到被杀者而不觉,见者而不疑。他这种阴险凶残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杀仓官王后土。在一次战争中,相持月余,曹军粮食将尽,仓官王后土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指示“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后土按其指示行事,结果激起众怒,且有哗变的危险。“操乃密召王后土入曰‘吾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后土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他的奸邪诈伪,有时表现为刹那间地改变变矣。……’后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
曹操的奸诈还表现为他的主意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转”得不着痕迹: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我!”拔剑在手,欲杀张辽。……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辽感其意,遂降。这段精彩的叙写,非常传神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内心活动和刹那间的思想转变:他欲杀张辽,是其真情;亲释其缚而敬之,也是实意。欲杀之,因其辱己,怒不可遏;亲释其缚而敬之,是爱其才欲为己用,理智战胜了感情;“故戏之耳”,则是欺人之语,这正是曹操的狡诈处。
对于曹操的奸诈,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这种说法。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大笑”。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由此,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曹操听了别人称自己是“奸雄”不但不怒,反而非常高兴,正是因为他没有把这句话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其实,曹操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能打败不具备这种“奸才”的刘备、孙权,也正是靠使用这种手段。如果客观、历史地看问题,那么,这些手段的使用,无非是“适者生存”而已,并不像后世“脸谱化”的戏曲舞台上所展示的那么阴险、毒辣、残酷、卑劣。当然,曹操所采取的手段,有时颇为残忍,但是,作为封建军阀,作为在乱世中夺取权利的领袖,有谁能避免得了这种残忍?这样的曹操,我们怎能以脸谱化的“奸雄”一言以蔽之?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为什么竟会有那么多的智能之士和勇猛之将纷纷聚于他的麾下,并且心甘情愿为他竭智效死、忠心不贰?为什么他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雄?可见,奸邪诈伪阴险凶残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性格中还有更重要更主导的一面: 乱世英雄的品格。
“流芳百世”的英雄本色
在小说“煮酒论英雄”一回中,曹操对英雄作了如下表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存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在他眼里,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原版图上,割据一方、蠢蠢欲动的大小军阀中只有他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皆碌碌无为之辈”。照此标准,称曹操为英雄可谓名符其实,甚至绰绰有余,因为他确实胸中有志,腹内有谋。曹操的志向是什么呢?第五十六回大宴铜雀台时,曹操曾向众人说过这么一番话:“孤本……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第七十八回他还说过:“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的理想是恢复中原,统一天下,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作周文王第二。
早在盟军讨伐董卓时,是曹操独具慧眼,使当时位卑职小默默无闻的关羽一展身手,酒尚温时斩了华雄,表现出了与袁术之流截然不同的眼光。与袁绍大战于官渡时,得知故人许攸私奔到寨,他“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并“先拜于地”。夺取荆州后,蒯越来投奔,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并封其为樊城侯。王粲因“貌陋”,在刘表手下始终郁郁不得志,但曹操一夺取荆州,就重用他并封为关内侯。尤为过人之处是曹操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曾把曹氏祖宗骂得狗血喷头的陈琳被俘后,曹操不仅“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反而赦免其罪,任为从事;张绣曾追得曹操走投无路,并杀死其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但后来张绣来降时,曹操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惴惴不安的张绣顿时如释重负。屡屡和他对着干的刘备曾两次落到他手里,他也没有听人劝告加以杀害,理由是:“不可杀一人以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不为也。在选才时,忠心耿耿之人尤能得到他的赏识。关羽被迫“降汉不降曹”时,曹操曾企图以美女、金帛、锦袍、赤兔马收买其心,但云长不为所动,还是挂印封金、斩关而去。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不仅不杀云长,反而礼送出境。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深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作出了千古不磨的历史性贡献。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决非吹嘘不实之词。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诚实、宽厚、仁慈、重义、爱才、勇敢、多智等。它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这正、负两个系列中那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曹操“雄”的一面?还指出“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我们认为这正是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明之处,他并没有把曹操写成简单的奸贼,而是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即奸又雄的奸贼形象,为了更深刻的认识曹操这个文学形象,为了进一步了解作者当时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心态,我们不妨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思想上去寻求这个答案。
首先,罗贯中的生平事迹
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指明了罗贯中的姓氏名号籍贯,其中,所谓“至正甲辰复会”即作者与贾仲明在元惠宗二十四年再次会面,而贾氏在《录鬼簿续编》后注明写作时间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时年80岁,他与罗氏复会之年,正好22岁,由此便知。罗氏比贾氏长30岁左右,罗氏约在50岁上下。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罗贯中生活在元朝的末年。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大多地名与元代的地名相似,这也可以作为罗贯中生活在元末的佐证。
明王圻《稗史汇编》,曰:
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这是一则真正涉及到罗贯中生平之性情、行状等深层次内容的宝贵资料,对认识《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思想艺术特征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于罗贯中“图王”一说,而是另一意义上的“王”,即观念之“王”。因为罗贯中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很难设想会有开国争做帝王的想法。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王朝更替频繁,秦汉三国晋,唐宋元明清,开国帝王多为马背英雄,很少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先天软弱,归属感、依附性极强的阶级属性,由以忠君仁慈中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所构成的人格理想,决定了罗贯中很少有实际图王的可能性。作为一介书生,政治上并不独立,必须依附傍人,无非是渴求平定天下,祈望仁政治世,为真正的图王者出谋划策而已。而一旦所依匪人,图王事业失败,即退而为小说、做文人似乎也是他合乎逻辑的命运,即王圻所谓“乃遇真主”而“传神稗史”。 当然,最能体现罗贯中图王真谛的当推客观存在的《三国演义》文本。《三国演义》反映东汉末年至三分归晋近百年历史,其规模之宏大、事态之纷繁、演变之诡谲,皆无以复加,但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仁政爱民、天下治平”的王道观。在《三国演义》中,坚持“拥刘反曹”,以刘蜀为正统,是历史与道德双重选择的结果,也是罗贯中的必然选择。很明显,罗贯中是要效法孔子,借历史以抒发政治主张,以警告觊觎汉家天下的异族入侵者,并为社会提供正统的思想来统一精神意识
其次,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者创作心理的影响
在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征服了整个中国,异族统治者比本民族统治者更为专横、暴虐,相对于悠久的汉民族文化传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民族统治相对发达民族的政权。它在政治上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实施民族歧视。在思想文化方面则采取禁锢、高压政策,甚至停开科考,不给汉族士人出路。元朝在其执政的百年间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治平之世,但至后期已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政治窳败,民众贫弊,元朝终于面临天崩地陷、摇摇欲坠的命运。于是,人心思汉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种民族意识表现在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上,就是“帝蜀寇魏”的正统思想。元末动荡剧变的现实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少相似之处。面对“群盗纵横半九洲,干戈满目几时休”的时代,作为既关心现实斗争又通晓历史的通俗演义小说家,罗贯中试图通过描写汉末三国盛衰隆替的历史,来探索封建时代的历史进程。对于汉族之“汉”的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使其仍然不甘心于那遥远过去的汉朝之亡,使他的 《三国演义》自觉继承并发扬了这种 “帝蜀寇魏” 以 “为汉惜”的思想感情,,但对于汉朝的灭亡反复致意,深表悲慨和惋惜,借哀挽汉朝以曲折表达当时汉人不甘沦为蒙元贵族统治的民族感情。这一点尤其通过 “尊刘反曹”表现出来,即它 “尊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是尊“汉”,而 “反曹” 的全部立场几乎就是诛 “汉贼”。,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在作者当时的年代,中原和南方人心思汉,这种感情最容易与汉族士人乃至一般民众的心理相沟通,从而感染读者,启发和呼唤汉民族复兴的思想感情然而,因此,在《三国志演义》的许多描写中,罗贯中确实表达了他对曹操“窃国弄权”、“欺君罔上”的谴责。但细心审阅全卷就会发现,罗贯中对曹操的态度实际上又是相当矛盾的。因为元末明初的历史又在昭示人们,真正能够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并非宗法血统,从而把作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谁有本领图王霸业上来,使小说表现出一种非正统的倾向。
这样一来罗贯中在他的笔下又描绘出了对曹操人物形象刻画的另一面,即“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终其一生,虽然“窃国家之柄”,但死时只是魏王,既起兵勤王绝诸侯问鼎之心,又延续汉祀断他人帝王之念,于汉多少有些功劳。当曹操死后,作盖棺定论的评价时,罗贯中引诗称:“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说明作者虽有不满,但对曹操的做法还是赞许的。对于曹操成为实际上的中原之主,罗氏也流露出宽容的感情。。”对曹操在平袁绍后尽焚手下人暗地通袁之书而不问,又引诗称赞:“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
再次,从罗贯中本人思想看
罗贯中本质上是一个儒家思想较为浓厚的知识分子,而儒家思想本身又是具有一系列内在矛盾的庞杂体系。《三国志演义》中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儒家思想这种矛盾性的表现。
对于道统问题,儒家思想表现了明显的二重性:既要辨正闰、明顺逆,认为封建道统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也主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作为正闰史观的创立者,班固历来被视为正统思想相当强烈的人物,他极力宣扬刘汉皇朝的“正统”地位,论证其“纂尧之绪”,对非汉政权和非帝系人物则采取卑视态度,认为他们只是“余分闰位”。罗贯中在接过班固的正闰史观的基本观点,并将汉末三国历史完全纳入正闰演绎之中的同时,也将“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一类具有进步意义的非正统口号直接溶于自己的小说里,表达了他反对腐朽统治者的“家天下”、“私天下”、希望“有德”的明君贤相统治天下的主张。可以说,这两方面都能够在儒学中找到清晰的渊源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罗贯中在创造曹操这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心里是极其的矛盾复杂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诈——恶德,集中体现于一种极端利己的人生观和哲学态度,这种罪恶思想在他的人生行动中起着关键的的作用,作为儒家分子出生的罗贯中,身上有明显的儒家正统观念,对于曹操的这种恶形,作者鞭打他是情理之中,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观念,作者常常给曹操描上丑陋的几笔,比如在华容道上,曹操败得狼狈不堪,但又强作高明状,但是在曹操的身上又有着几乎唯诸葛亮才能与之相抗行的智慧和雄才大略,是有“图王”之能力的霸主,结合自己生活的那个混乱的时代,昏君当道,作者希望明君,有能力者可以一统天下,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平静,因此作者就 不得不把自己心仪的政治,军事智慧投注到曹操的身上,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抱负和价值实现的渴望移情到曹操的身上,这样在曹操身上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张力,由此以来,罗贯中就戏剧性的把曹操变成一个“奸雄”的形象,作者对于“雄”的倾心向往压倒了对“奸”的道德厌恶,在赤壁之战时,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唱出了他的心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几乎是作者借曹操之口倾诉自己内心的不快,在一个连年战争的时代,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能不对流失的韶光慨然长叹!同时作者还写曹操“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称王”,另外,由于作者生活在下层,目睹农民起义,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这又是他对统治阶级进行揭露和批判,他的思想又高出于一般的地主阶级,他看到了权术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策略,他看到了当时腐朽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家天下的目标,玩弄权术,使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约罗贯中也意识到这一点,尽管他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却并没有只写曹操的“奸”,更写了他“雄”的一面。因此,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始终着力表现其“奸雄”的主体性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从各个侧面表现由主体性格派生出来的其他次要性格。在曹操的主体性格中,既有“奸”的一面,又有“雄”的一面,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对于曹操来说,“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则难以成“雄”,不“雄”只“奸”,只能是个浅薄的坏蛋。大约罗贯中也意识到这一点,尽管他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却并没有只写曹操的“奸”,更写了他“雄”的一面。这样一来,曹操奸恶和胸膊的勃缪性格,在罗贯中价值情感的错位中得到了统一,曹操的人物形性就获得了丰满。

结论:1、看待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要把它看成一个“圆型”人物来看,在探讨这个人物形象时,不可以只重视“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评价这个人物时,不可以只是盲目的联系曹操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成书之类的,更要重视“内在”因素在曹操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所起的作用,就是说,要探讨作者本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心态,这样就可以全面的认识曹操这个人物的文学形象,不是简单的将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混为一谈。
2、以一种客观的的态度评价作者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创作历程,基本上是这样的:作者在曹操身上所体现的道德观和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建构是比较进步的,合理的。因为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升时期的统治阶级,是生产力的代表,我们对曹操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理念不能因为含有封建因素,就一味的排斥它。要辩证的看。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易先生用了七对儿对应的词语对曹操做的评价。

聪明透顶、愚不可及;
狡猾奸诈、坦率真诚;
豁达大度、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丰富戏剧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她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为“英雄”,而称他为“奸雄”。……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兄弟我太同意你说的了。


大家来讨论曹操的性格!
这种性格复杂化的表现,是在一个交替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也就是说,曹操主体性格中的“奸”与“雄”二者是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难以成雄,成雄则不得已而施奸,小说不仅写了他的“奸”,更写出了他的“雄”,使曹操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遗臭万年”的丑恶本性在《三国演义》中,...

论曹操的性格特点
一、 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

曹操的性格特点
1、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2、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曹操什么样的人
曹操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有英明果断的一面,也有多疑猜忌的一面。他既有着宏伟的抱负和志向,也有着个人的野心和欲望。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既有决断力,也时常表现出一些争议性的决策和行为。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多方面才能的杰出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文学才华以及复杂多变的性格...

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

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曹操是乱世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为阴险狡诈的形象,但这种描写是片面的。曹操是一位深谋远虑、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很有才华、善用人才的智者。他也是一位积极乐观主义者,关心他人。曹操是当时的一位英雄、军事家和文学家。问题四:曹操的性格特点什么...

曹操的性格优点?
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

请概述曹操的性格,并简要的列举事例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性格颇具复杂性,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则奸诈,同时又不乏宽广的胸怀。以下为曹操性格的几个典型事例:1. 多疑: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因疑虑而误杀吕伯奢全家,体现了他因猜疑而未能辨清真伪,进而导致无辜丧命的一面。2. 奸诈: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的性格特点
1、曹操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

曹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性格。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曹操对关羽算是找个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求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性格分析 500 - 600字 急. -
孙熊女金: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三、...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的性格 -
孙熊女金: 关于曹操的性格,易中天说:“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品三国》20页)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
孙熊女金: 易中天老师那段对曹操的评价!精辟!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 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 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 面要 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是当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
孙熊女金: 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的从容不迫.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英雄气派、疑神疑鬼、又心胸狭隘、又愚不可及. 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矛盾.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对于曹操的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
孙熊女金: 反面:1.奸诈 2.猜忌,狠毒,阴险 3.多疑与狂妄 4.善于玩弄权术 正面:1.才艺好,武艺好,好读书 2.胆略与才智过人 3.唯才是举,有宽大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 4.处变不惊,果断处分的心理素质 5.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和不计前嫌 --一代枭雄 望采纳!!!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
孙熊女金: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有关曹操的性格分析? -
孙熊女金: 曹操性格具备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爱才惜才、奸诈、多疑、妒才);不杀张辽、留关羽、善待徐庶等做法都表现出爱才惜才的性格特点;杀杨修、弥衡等做法都体现出他对才能卓越的人不能容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概括出了他奸诈、多疑的性格特点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三国曹操的人物性格 -
孙熊女金:雄才大略,乱世枭雄奸诈----什么都能借,包括人头用人胆大,求贤若渴 有政治头脑,明知杀不了董卓但在众人之前包揽此事,为以后的政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想远大,统一了北方还要统一南方 具有良好的军事才干,官渡之战 伟大的诗人,开创了建安文学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 性格特点 结合相关情节 -
孙熊女金: 曹操的性格特点和相关情节:一、猜忌情节:1.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

阿巴嘎旗13915149264: 曹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
孙熊女金: 能屈能伸,生性多疑,胸襟广阔但有时也小肚鸡肠,曹操是个神秘的人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