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

作者&投稿:寿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60年来中国的农村有什么变化?~

60年来,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可大啦 !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是农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内,党中央对农民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新农村的建设使每个村内行走方便公路都到家门口,卫生、绿化、公共厕所村村有,电话、电线、自来水、有线电视家家通,大病小痛有医保,人到老来不论男女可以享受养老保险领。村村都设有老年活动室,农闲时节,年轻人去城里打工政策优惠工资高。分田到户几十年政策没有变,政府再次给优惠政策,让农民自产自销多种经行自己吃了还有余。这次庆典60周年,农民是同声呼唤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60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顽强而坚定的步伐,为建立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路而奋斗,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跨入了总体小康,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华大地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60年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光辉的6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图片 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百废待兴,到刚刚过去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再到已经向我们走来的伴随着国际金融动荡的2009年,6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所有的历史就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是我们伟大祖国那坚定不移的发展步伐。历史是由一个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瞬间组成的,在共和国走过的60年岁月中,我们已无法知道究竟出现过多少值得我们记住的英雄人物,发生过多少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出现过多少激动人心的壮丽场面。尽管那些伟大的历史性场面已不可再现,但它们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却依然存在……

有多少历史瞬间可以如此重温?有多少新闻照片值得如此玩味?即使有了电视现场转播,我们也未必曾经注意到过如此的细节。感谢这些历史的参与者和记录着,是你们为后人留下并定格了这一个个决定性瞬间……《祖国万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崛起的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对前途充满信心。
60年来,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为。腾飞的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领导人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

  当瑞雪漫天飞舞、新年钟声回荡的时候,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丰收农民的喜悦之情,也难以忘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2003年降到建国以来最少,粮食总产量只有4300多亿公斤;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低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

  面对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共同努力,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连闯难关,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增产任务,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稻优势区域集中度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比重增加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增加5.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非常难得的是,农民种粮收入显著增加,来自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粮食主产区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为5年来之最2004年,在增粮增收的基础上,农村各项事业捷报频传。粮棉油、农牧渔,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全面增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形势明显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明显缩小,中部粮食主产区实现了增粮增收同步发展。

  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突如其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农业部门迅速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和帮助各地快速反应、坚决扑杀、严格封锁、强制免疫。50多天昼夜奋战,扑灭了16个省(区、市)发生的49起禽流感疫情。在这场阻击战中,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得到加强,防疫队伍得到锻炼,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税费改革稳定推进,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创近五年来之最。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财政支农同比增加近30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安排有6个“首次”,即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市场价格,首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

  2004年初,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下发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9个方面22条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政策;出台坚决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四项保障措施。这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仅“两税”减免,就减轻农民负担30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让29省6亿农民直接受益116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全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去年增加近300亿元。

  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新的政策要求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创新。在2004年的“三农”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横向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金融支农力度等三个方面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发展改革部门在农业农村项目、农村“六小”工程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科技增收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其中,四部委联合,清查出全国拖欠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六部门携手,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八部委合作,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八部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行动,已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2004年,“三农”成就令人振奋;2005年,“三农”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资源与市场的双重束缚将会加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任重道远,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很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里,政策支持强度的加大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强,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来之不易的协调发展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和发展。

说实话你的题目有点大,宏观性强,但是你的题目感觉好像不是要论述什么,而是要走主题路线,也就是60周年,为党和国家歌功颂德一番。如果是这样的话个人感觉意义不大,你还不如就找找网上的东西应该很多。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从宏观和论述的方面回答下吧,基本是客观评价,不是60周年庆,而是历史回顾。6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农村,在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要是说到农村的变化就不得不从政治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粮食购销体制变革及农村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等多个方面说起。而这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基本政策的变革,也就是生产关系和粮食购销体制的变革,下面分别做以回顾:
一、生产关系变革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一)1949~1952年自由购销体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市场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方面,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成立了国有粮食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体系,逐步收紧对粮食的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私营粮食企业的合法经营仍然被认可,但已经对它们施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其中两条主要措施是:调整公私经营范围,调整批零差价和地区差价。
1950年,政务院成立全国统一的粮食经营和粮食管理领导机构粮食管理总局,该局归属财政部领导。1952年,原贸易部的粮食公司和原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成立粮食部。

(二)1953~1984年统购统销制度
1953年10月16日,1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人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也就是农业、农民为工业化、城镇化资本积累的时期。
(三)1985~1997年合同定购、国家定购和价格双轨制
1985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文件的发布,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至此,中国实行了31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打破。
1991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要求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情况下,对粮食实行长年放开经营政策。1992年9月,出台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这是第二轮粮改的真正起点。
1993年2月,国务院再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同年4月,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至此,全国的粮食销售价格基本全部放开,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199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继续坚持政府定购,并适当增加收购数量。除定购5000万吨粮食落实到户外,还下达了4000万吨议购计划,落实到县级政府。
1995年,粮食购销政策仍是实行"双轨制",即在保证政府能够稳定地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以稳定粮食供给的前提下,放开粮食市场购销。但政府重申了议购粮食应随行就市,不允许搞"二定购"。
1995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一把手亲自抓粮食问题。
1997年7月,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定购粮仍按1996年确定的定购价收购,而议购粮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保护价就是国务院确定的定购基准价。政府要求全国粮食部门敞开收购、常年收购、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
(四)1998年至今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199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发2号文件中提出"四分开"。即实行粮食系统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同年下半年,又进一步推出"实行顺价销售、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达到1992年"粮改"政策中所谓"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高度。
1998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此次粮改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并指出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粮食企业,近期主要是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
2001年春天,经国务院批准,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省份。
2001年8月2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重点是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八省(直辖市)。意见将改革浓缩为16个字,"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第三次粮改由此启动。
2004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对外颁布,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社会的粮食流通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查的职能。
2004年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三、政策倾斜,农民生活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大,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中央不断出台支农、扶农、惠农的“1号”文件,极大保护了农民利益,也促进了农民生活的改善,衣、食、住、行等关系人民生活最基本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的款式颜色很单调每人拥有的衣服数量不多,一套衣服要穿好多年,兄姐长大了,留给弟弟妹妹穿的,常常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贫穷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条裤子,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的,要相亲时有借人家衣服的,当时社会上男女衣服的色彩没有多大差别,就是蓝、黑、灰、军绿组成的服装的主色调。如今每个家庭平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冬天怕冷有羽绒服保暖内衣,保暖鞋,夏天不怕热,有桑蚕丝亚麻等透气性好的面料,,各种服装色彩艳丽,款式新颖,把世界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

食---改革开放前,人们吃饭按口粮计划,多数人口粮不够吃,买馒头,烧饼等要粮票,南京人喜喜欢吃米,每月米而按计划供应,每月米的计划不够吃,又不想响面食,各种蔬菜水果品种很少,鸡鱼肉蛋等副仪食品很紧张,买肉要肉票,买糖要买糖票,连买豆腐都要票,各种购物计划票琳琅满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从此土地利用率很高,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粮食取消了计划供应,发展到市场供应,农民家家户户粮食响不完,还能卖余粮,这样又促进了猪牛羊鸡鸭鱼等副食品养殖业的生产,如今我国城乡人民吃粮吃油不用计划,副食品应有尽有,各种蔬菜水果品种齐全,饮食结构有了很大进步,百姓们从温饱型向健康发展。

住---改革开放前,农村多数人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房,三代同堂是很普通的事,四代同堂也很多,由于穷盖不起房子烧饭是用土砖灶,用碎草烧火,来还要拉风箱,家中没有一样电器,晚上点煤油灯,当时洋油还要按计划,当时人们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朝下,现在这些都已一一变成现实,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还用上季自来水,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样样都有,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少人将小套换成了大套,电脑,空调等大部分家庭都有,90%以上人手一部手机。

行---改革开放前,农村的人外出以步行为主当时农村很少有人有自行车的,我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十几公里地,我们当时早早起床步行到学校的,当时社会流行三转一响的说法,三转就是收音机,如果哪家女儿出嫁有三转一响赔嫁或收到这样的彩礼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人外出乘车很不方便,要步行很远的路程到县城才有长途汽车,而且班次很少,如今家爱户户的自行车,不少人家有电动车,摩托车,还有人家有汽车,农村后来流传出了这样的话,林致富,先修路,“现在农村村村有公路,汽车通到了家门口,不少家农民当上了公交司机和售票员,近几年还修了铁路,外出乘火车还是乘汽车随便选择,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外出还做飞机呢,读中学时我们看的科幻书集,什么太阳能,火箭上天,摇控,当时认为是天方夜谭,而现在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八十年代初我们看的影片《追捕》,看到真优美家每个房间都有一台电视机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我们老百姓得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这的小学已经不如我们那时的多了,通过竞争,合并了一部分,还有的倒闭了,因为小时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初中,我们那时就不多,就两所,现在还是两所。我们那时升学率很低,有时还为零,很难考取高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升学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材的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大学生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多了。这是一种变化,内在实力的变化。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我们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为追求自由,彰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了。
娱乐方面,从当时的小喇叭,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各家都装了有线电视,彩色电视机,各色音响设备。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丰富多彩。人民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还有现在每逢节日,文化宫还找一批人排练歌舞,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道路方面,这也就更不用了,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这路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行,关键是汽车,这路当然要好了。我们小的时候那路全是土路,下雨就没有办法出门,道路泥泞。而现在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又修了几条新的马路,交通便捷多了。
据说今年还要修3条水泥路,有一条是经过我们家后的,可以说到那是不管到哪里路都好走了。总的来说道路在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雨天照样上街,上网,出去玩。
通讯方面,以前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时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还有的是现在有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话干脆断了,就用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放音乐。当然,也有些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闹得你睡意全无。
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网上博客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过去人人羡慕的作家。
现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好,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领导人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抓住重点:
1.土地:建国前 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 而现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广
2.税收:农民千年来饱受压榨的苛捐杂税 在建国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而近年来国家更是取消了农业税 千年来的税收被取消 农民的收入提高
3.医疗教育 医疗改革 推广义务教育
4.科技扶持 大型农用机械的应用推广 以及优惠政策
5.集体经济的发展
6.电器下乡 一系列的刺激消费政策 不仅刺激了农村消费 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7.许多地方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的限制
这是 框架 楼主自己加点词语 实例丰满一下 就OK啦~


建国六十年来农村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农村。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村面貌不断更新等三个方面。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路栉风沐雨、一路蒸蒸日...

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
农村“六小”工程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科技增收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60年来中国的农村有什么变化?
60年来,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可大啦 !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是农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内,党中央对农民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新农村的建设使每个村内行走方便公路都到家门口,卫生、绿化、公共厕所村村有,电话、电线、自来水、有线电视家家通,大病小痛有医保...

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农村变化概况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41.4% ,城市负担占 38.9% ,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 17.1% ,以上三种税收政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就要发公债.在编制 1950 年国家预算时,支出...

征文1.《建国60周年,农村过春节时的巨大变化》2.《喜迎建国60年,文明...
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58年的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

建国六十周年里、有哪些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熊猫加字金银纪念币题材背景
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特别发行了熊猫加字金银纪念币,共两张。熊猫,作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以其独特的黑白配色和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珍稀物种,被誉为“国宝”和“友好使者”。中国政府曾将其赠送给全球多国,象征着和平与友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会徽也...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

庆祝建国60周年700字作文
建国60周年的变化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西部到东部,共...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完成“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3)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立志成才,做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等。

普宁市13850768807: 谁知道建国60年我国农村有哪些变化
村弦牛黄: 制度上的变化 家庭承包责任制 面貌变化 生产农具部分提高 生产产量变化 袁隆平的科研使水稻产量成倍提高(本质还是制度的变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生活变化 农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多彩 精神文明提高 居住变化 从老木屋土屋逐渐变成钢筋水泥结构. 交通变化 从泥泞小路变成柏油路,'乡乡通车,村村通路'逐步完善 大概这些

普宁市13850768807: 祖国发展很快,家乡变化很大,来自农村的小明同学激动地向城里的同学们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改革... -
村弦牛黄:[答案] (1)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解决和发展农村生...

普宁市13850768807: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农村有哪些新面貌? -
村弦牛黄: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已经全面实现.农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普宁市13850768807: 祖国近几年的变化要概括性的说一下 -
村弦牛黄:[答案]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

普宁市13850768807: 征文 1.《建国60周年,农村过春节时的巨大变化》2.《喜迎建国60年,文明交通我参 -
村弦牛黄:[答案]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60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 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

普宁市13850768807: 中国建国60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有哪些? -
村弦牛黄: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

普宁市13850768807: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
村弦牛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