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境界,何以“见”得】 境界之诗

作者&投稿:邢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古诗词创造年代久远,文化、社会背景、语言风格与现代差异甚大,何以引导学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呢?
  一、借想像,在还原意象中“见”诗境
  “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窥见“终古”、“大千”、“无限”呢?需要借助想像,在想像中还原意象,培养思维,发展语言。想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但很多时候效果不尽人意,常常为想像而想像,见到的画面单薄,缺乏立体感、丰富感、灵动感,学生在画境外徘徊,窥察不到诗人的情思。朱光潜说:“读诗和作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如何架设桥梁,引发学生周密的思考,丰富的联想,是值得探究的。不妨从两个方面考虑,以助学生想像,使所见境界渐臻完备。
  (一)巧设桥梁,引发想像
  1.音乐渲染,入情显象
  读诗是需要背景的。
  诗与音乐有很久远的渊源,起源时,它们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它们相互应和,互相阐明,相互辉映。音乐用节奏、音调、强弱表达情绪,情绪即是意义的外在表现。《乐记》中有一段话“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结合诗词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筝曲、古琴曲或琵琶曲等中国古典音乐,借助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能更好地体会诗意。
  王自文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一段古筝曲引发学生想像北方遗民在金兵马蹄下的悲惨情景,效果很好。
  片段: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师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像: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像后言说。)
  2.语言描述,启思显象
  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启思作用,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点拨,能起到指点江山、冰消雪融、豁然开朗之神效。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生活场景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所要学生想像的是画外之境、言外之意,是纯粹的创造性想像,此时,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阻,无从入手,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启悟。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安排了这样一次想像:
  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边,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像,把你在作者的家乡、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什么;那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那儿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
  这样一段话,有时间的推移,有地点的转换,有对象的不同,为学生的想像推波助澜,起到了神奇的效果。学生灵心妙悟,一幅幅故园生活画在眼前徐徐铺开,情随景生。
  (二)多维想像,丰富内容
  1.直面语言,入境悟情
  诗歌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诗营造意境的自由度很大,能够化静为动,化描写为叙述,“轻舟已过万重山”;也能够历数事物的形象,使事物处于静止的状态,在读者心中建构很明晰的图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表达时间的跳跃或绵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展现空间的布局,点染景物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描摹声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可以刻画动作,表白内心,“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的语言可以使画面可见、可感、可触、可闻、可听,有时序感、空间感,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捕捉关键词语,开放五官,启用知识,调取经验,建立联系,大胆想像,方能走进诗境。一般说来,几类词语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如:《天净沙秋》,曲中的村是“孤”的、霞是“残“的、树是“老”的,这些字营造了一个荒凉、萧条的秋日环境,秋的氛围弥漫而来;山的“青”、水的“绿”、花的“红”又给萧瑟的秋景涂上了温暖的色调,抓住这些字眼进行想像,画面的色彩就丰富起来,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二是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的动词。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字就有很精到的处理:
  ①选择“对”的解释条。(引出理解为“陪伴”。)
  ②你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
  ③这里只有“对”,只有月落相对乌啼相对,只有江枫相对渔火相对,只有霜天相对钟声相对。想一想这一个“对”字呀对出了张继心中——
  抓住“对”字,学生进行想像,在极寄希望与极度失望中走进张继的内心。
  三是在寄寓情感的词语中驻足,这类词语表意含蓄,却能给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如,《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的“近”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能让人看到到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景,还能听到百鸟争鸣的春之歌……


【诗之境界,何以“见”得】 境界之诗
”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古诗词创造年代久远,文化、社会背景、语言风格与现代差异甚大,何...

朱光潜 《诗与直觉》
诗与直觉——朱光潜《诗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

古代爱情诗江南曲原文及赏析
纵观全篇,感情发展由宁静的表面,到思怨女子的内心深处,由外及里,由浅及深;色调由明媚春光到少女芳心蒙尘的幽黯,富有兴味的对话描写,给人们留下的,是一股淡淡的苦涩,如饮茶一般,初未识味,良久方知其中的苦苦甜甜。由于相和歌源于民间,此诗又颇具《诗经》风采。诗之境界,清和之中掺着缕缕凄怨之幽思...

关于诗中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

“一片林塘诗境界”的出处是哪里
“一片林塘诗境界”全诗 《尹绿坡闲吟所》宋代 王镃 苔痕分路见人家,犬护篱根卧落花。一片林塘诗境界,四时花果隐生涯。锄山拣日春栽药,汲水和云夜煮茶。耕录有文须点看,旋摇松露入原砂。作者简介(王镃)王镃(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介翁,号月洞,处州平昌县(今浙江省遂昌县湖山镇)...

《以诗会友》小子诗作肤浅,只求意境神达之作,烦请列位诗友不吝赐教...
悲喜虽说是问周公,但此问须是明知故问才好,若作者自己都不知是喜是悲,又何以诗为?诗心主旨又在哪里?诗人作诗的境界,在以一膺之叹,成万人之息。楼主自言“只求意境神达”,或许自己意识流中倒是神达,却让读者对这诗的中心思想云里雾里,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另,按此诗的字数断句判断,姑...

三境说文言文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谁能解释一下到底是那三种境界呀? 答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

南山的美景究竟为何令诗人如此赞赏?
苏东坡对此赞叹不已,他指出"见"字的巧妙,它揭示了诗人与南山美景的不期而遇,形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见”字刻画出的是无我之境,与“望”字相比,更显出诗人内心的纯真与自然的融合)。那么,南山究竟何以如此吸引诗人?(答案隐藏在那片悠然的山色与诗人心境的共鸣之中)或许,南山的胜景...

求《沧浪诗话·诗辩》译文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

镜湖区13076978247: 《诗与直觉》朱光潜 -
逯映灯盏: 诗与直觉——朱光潜《诗论》2007-04-20 16:09诗与直觉——朱光潜《诗论》2007-03-24 10:32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

镜湖区13076978247: 关于诗中的三种境界 -
逯映灯盏: 这是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镜湖区13076978247: 什么是诗词的境界 -
逯映灯盏: 么什么是诗词的境界呢?简单一点的说,这种境界就是在诗词作品中,作者通过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向读者展现出的弥漫着各种各样情绪,令读者沉浸在其中,流连忘返的一种艺术氛围.

镜湖区13076978247: 秋思 张籍 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
逯映灯盏: 古人讲求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此意,秋风虽然无形,但有许多征象,比如落叶,残花,寒霜,哀雁等自然景物,见到这些也就感觉到秋风了.作者将无形的感觉用一个见化作有形得景物,不能不说是绝妙.

镜湖区13076978247: 人生几大境界,都是什么? -
逯映灯盏: 在诗的方面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按照人对自己行为的意义之觉解程度,冯友兰先生...

镜湖区13076978247: 王国维的三境界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
逯映灯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

镜湖区13076978247: 意境是什么、 -
逯映灯盏: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镜湖区13076978247: 诗的境界,如何营造?诗与生命的辩证关系.
逯映灯盏: 我认为诗之所以能独立存在,一个特性是它的格式,还有一个就是诗意.缺少一个就不能被称作诗了.不知能否把你所说的境界理解为这里的诗意.诗意是诗人用句子营造出的一个境界,与读者最有共鸣的一部分是诗句所带给的感受.也许,一个场景,一个应景的感受就可以营造出一点最简单的诗意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所有的诗都是来源于生命的.但诗追求的并不仅仅这么简单.源于生命而高于生命,是诗的终极意志

镜湖区13076978247: 古代诗歌中的三大境界是什么? -
逯映灯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镜湖区13076978247: 意境至两个方面,"意"指什么,"境"指什么? -
逯映灯盏: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