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的未来展望

作者&投稿:微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

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不仅具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它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地理学今后的发展,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方法论方面,将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
②在研究内容方面,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③在具体方法方面,将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
④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方面,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还不长,但它在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中,已显示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必将对土壤地理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很好掌握研究方向,推动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一)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
土壤是可以再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下,保持其良性的生态平衡,是人类世代生存的依托。因此,土壤地理学应该把本身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题上,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人与土壤资源的关系问题。据测算,到2000年世界人口达61亿时,粮食应净增6亿吨,即需在现有耕地15亿公顷基础上扩垦耕地2亿公顷。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及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世界陆地生态图、世界土壤资源图及世界土壤宪章等项研究,规定了土地资源开垦和保持与改善环境等国际政策;国际地圈计划(IGBP)也提出影响生态环境的土壤资源在自然条件及人为条件下的变化。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国际上对土壤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研究给予了充分重视。中国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的矛盾也很突出。到2000年,人口若增至12亿,在耕地总面积不太可能扩大的情况下,人均粮食按500公斤计,则粮食总产要比1984年增加80%。因此,围绕满足21世纪中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今后要开展人类活动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其内容涉及土壤地理学方面的有: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环境生态良性循环规律与经验总结,包括高低产土壤肥力的培育与提高、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的综合配置、长江流域的多熟制与集约耕作、沙漠的固沙造林、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引起环境生态的恶化趋向,包括土壤退化与不同土壤肥力减退规律、水土流失规律与预测、土壤沼泽化、盐渍化与沙漠化的演替与发展、森林及草原更替与退化趋势等;建立高效能、高生产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示范模式。包括的地区有热带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东北森林和沼泽及山地丘陵等。通过研究,提出一批中国不同地带与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环境生态示范模式,为21世纪提高中国土壤资源生产承载能力,满足人类对生物产品的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土壤地理学在解决这些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自身也必定得到发展。

(二)搞好本学科的基础研究
在土壤地理学的今后研究方向上,应当把土壤提到“土壤圈”的认识高度,着重围绕土壤圈的结构演化和功能开展深入研究。其中研究内容如土壤结构模式,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和营养元素循环,能量转换规律,土壤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相互关系,在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演化模式与演变规律,土壤水分循环等都与土壤地理学有关。国际土壤学研究现在从静态成土因子的描述,向按热力学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长期动态观察,研究水能和热能运输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得出各种典型的土壤发生模式,运用数学及“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鉴定法,将土壤分类由定性引向定量与指标化的方向,同时不断注意将土壤发生分类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此,今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应在不同地区(如西北、华北、华南等)长期定位观测、深入研究土壤动态发生特性和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是不同土壤的元素空间分异、迁移特征及土壤-植物间元素交换规律),全面建立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依据的土壤分类数量指标,逐步完善中国自己的土壤系统分类制。还要建立完整的土壤制图及土壤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此外,中国土壤侵蚀规律及其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发生与防止;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预测预报;土壤生态及环境保护(包括农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传递);城乡经济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演变,都与土壤发生分类研究有紧密联系,也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关书籍

(三)加强综合研究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要使土壤地理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运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加强综合研究。如数学向土壤地理学的渗透,使土壤地理学由定性进入定量阶段,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壤进行分类,研究土壤形成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系统模拟,进而为人工调控土壤提供最佳方案。土壤信息系统是对土壤及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的系统,目的在于实现土壤及其有关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分析、加工及图像、报告等输出功能,为加速土壤学研究向数字、定量及模式化方向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当前国际土壤信息系统大都以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研究为主,着重收集包括土壤、土壤肥力、气候等环境因子在内的农业与土壤资源信息,以便对施肥、灌溉等各种农业技术进行监控、建模,进而向具有系统分析和人工智能特色的信息系统方向发展。针对上述情况,中国首先应从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入手,通过对土壤、土壤肥力、气象、作物品种及农业经济等数值信息的采集、输入和加工,从而加速农业生态研究,达到数量化、模式化,为实现农业生产的预报预控创造条件;其次再发展中国的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研究内容包括土壤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土壤信息处理中的模式识别和判断、土壤信息的计算机模拟、土壤数据库的管理、土壤信息采集和信息本身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等。

(四)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完善和技术、设备的改进。现代技术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土壤调查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如遥感技术,可以改变我们调查研究的程序,即由局部到整体而变成由整体到局部,从而争取了时间和提高了质量,并能够研究过去无法探索的领域和问题。仪器分析代替了冗长的化学分析,并提高了分析精度。随着光谱、质谱、色谱及电化学分析技术向土壤科学的渗透,使得土壤测试新技术有很大推进,并使土壤基本性质的研究愈加深入。随着偏光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等分析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微形态学,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土壤分类的定量化也随之发展。可以预料,新兴技术将促进土壤地理学取得新的突破。

国内外对比
编辑

(一)国外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Докучаев)的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土壤地理学的理论长期指导着世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188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俄国黑钙土》一书,在书中他首先提出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认为土壤有它自己发生和发育的历史。于是,土壤研究不再是农业化学和地质学的分支,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他把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联系起来,提出有名的成土因素学说。他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创立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这样就把土壤的发生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进一步发现,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辩证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发生的观点发现,地球上的土壤有规律的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同时他又拟定了土壤地理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于是,他创立了以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和认识土壤的发生学派,为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理论不仅成为前苏联土壤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对国际的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他的继承者B.P.威廉斯(Вильямс)在他的学说基础上,提出统一的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的对立统一过程,而生物因素和生物小循环起主导作用,同时指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这种观点被称为土壤生物发生学派。
实际上,在土壤发生学建立之前,在西欧已经出现了以J.F.李比希(Liebig)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以F.A.法鲁(Fellow)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前者是把土壤单纯看做一种养料贮存库,认为土壤生产力决定于所贮存养料的多寡,而植物只是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消耗土壤肥力的有机体。后者认为,土壤是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由此导出随着土壤的发育,风化和淋溶作用趋于增强,必引起土壤养料越来越少,肥力下降的结论。这两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在土壤发生学派出现以后都被否定。但西欧土壤学者所建立的土壤研究方法如土壤分类体系,微形态学研究等,在西欧和其他一些地区还有一定影响。
美国土壤学发展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接受土壤发生学派的观点,美国土壤学者C.F.马伯特(Marbut)是美国土壤科学的奠基者,他提出的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仍然体现了土壤发生学的基本观点。但他确定的基层分类单元土系是以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40年代美国学者H.詹尼(Jenny)用函数式定量对土壤和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相相关分析,随后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扩大应用到生态系统上,成为状态因子公式。60年代斯密斯(Smith)等人对土壤形态、属性和分类进行定量研究,1975年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学》(SoilTaxonomy),提出按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土壤进行分类。这一分类制在世界上迅速推广,与土壤发生学分类制对峙出现在土壤地理学领域中。

(二)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随着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土壤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古代有关土壤知识的记载非常丰富。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禹贡篇》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土壤的生产性质、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级的知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稍后的《管子·地员篇》对于土壤种类描写得很详细,该篇中把九州土壤划为上、中、下3等,18个类型,每类又分5种,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并叙述了它们的性状、生产情况等。《管子·地员篇》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土壤分类文献。中国其他古书如《周礼》、《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也都有关于土壤地理知识的记载和总结,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的这些宝贵经验,为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科学、土壤科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桎梏,中国古代开创的土壤地理研究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约有60余年历史。1930年前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土壤调查研究工作,曾调查中国中、东部的土壤,并纯粹用地质学方法进行命名。1930—1949年期间,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受欧美土壤学派的影响较大,在这段时间里,先后对中国的主要土壤开展了调查研究,编绘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专报、土壤季刊,编译了《中国之土壤概要》等专著,拟定了中国最早的土壤分类系统(1941),当时受美国土壤分类的影响,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土壤工作者在30年代就把水稻土作为独立的土类划分出来,而且明确地指出了水稻土的形成与灰化过程的本质区别,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土壤地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壤地理学的研究一直是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壤地理学发展的需要开展的。在土壤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方面,先后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盐碱土治理和南方丘陵红壤综合利用等,在工作中广泛采用了遥感航空制图技术。在土壤发生与环境生态方面,重点开展了中国红壤、黑土、盐渍土、水稻土、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研究。近年来还开展定量土壤分类研究。与此同时,不仅开展了生态系统研究,而且还在土壤本底、容量等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随着近代物理学等新兴科学的发展,土壤测试手段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也有了可喜的进展。

土壤地理学今后的发展,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方法论方面,将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
②在研究内容方面,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③在具体方法方面,将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
④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方面,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还不长,但它在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中,已显示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必将对土壤地理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很好掌握研究方向,推动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在土壤地理学的今后研究方向上,应当把土壤提到“土壤圈”的认识高度,着重围绕土壤圈的结构演化和功能开展深入研究。其中研究内容如土壤结构模式,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和营养元素循环,能量转换规律,土壤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相互关系,在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演化模式与演变规律,土壤水分循环等都与土壤地理学有关。国际土壤学研究现在从静态成土因子的描述,向按热力学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长期动态观察,研究水能和热能运输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得出各种典型的土壤发生模式,运用数学及“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鉴定法,将土壤分类由定性引向定量与指标化的方向,同时不断注意将土壤发生分类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此,今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应在不同地区(如西北、华北、华南等)长期定位观测、深入研究土壤动态发生特性和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是不同土壤的元素空间分异、迁移特征及土壤-植物间元素交换规律),全面建立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依据的土壤分类数量指标,逐步完善中国自己的土壤系统分类制。还要建立完整的土壤制图及土壤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此外,中国土壤侵蚀规律及其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发生与防止;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预测预报;土壤生态及环境保护(包括农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传递);城乡经济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演变,都与土壤发生分类研究有紧密联系,也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关书籍 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Докучаев)的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土壤地理学的理论长期指导着世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188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俄国黑钙土》一书,在书中他首先提出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认为土壤有它自己发生和发育的历史。于是,土壤研究不再是农业化学和地质学的分支,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他把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联系起来,提出有名的成土因素学说。他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创立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这样就把土壤的发生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进一步发现,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辩证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发生的观点发现,地球上的土壤有规律的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同时他又拟定了土壤地理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于是,他创立了以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和认识土壤的发生学派,为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理论不仅成为前苏联土壤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对国际的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他的继承者B.P.威廉斯(Вильямс)在他的学说基础上,提出统一的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的对立统一过程,而生物因素和生物小循环起主导作用,同时指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这种观点被称为土壤生物发生学派。
实际上,在土壤发生学建立之前,在西欧已经出现了以J.F.李比希(Liebig)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以F.A.法鲁(Fellow)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前者是把土壤单纯看做一种养料贮存库,认为土壤生产力决定于所贮存养料的多寡,而植物只是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消耗土壤肥力的有机体。后者认为,土壤是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由此导出随着土壤的发育,风化和淋溶作用趋于增强,必引起土壤养料越来越少,肥力下降的结论。这两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在土壤发生学派出现以后都被否定。但西欧土壤学者所建立的土壤研究方法如土壤分类体系,微形态学研究等,在西欧和其他一些地区还有一定影响。
美国土壤学发展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接受土壤发生学派的观点,美国土壤学者C.F.马伯特(Marbut)是美国土壤科学的奠基者,他提出的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仍然体现了土壤发生学的基本观点。但他确定的基层分类单元土系是以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40年代美国学者H.詹尼(Jenny)用函数式定量对土壤和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相相关分析,随后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扩大应用到生态系统上,成为状态因子公式。60年代斯密斯(Smith)等人对土壤形态、属性和分类进行定量研究,1975年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学》(SoilTaxonomy),提出按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土壤进行分类。这一分类制在世界上迅速推广,与土壤发生学分类制对峙出现在土壤地理学领域中。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随着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土壤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古代有关土壤知识的记载非常丰富。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禹贡篇》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土壤的生产性质、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级的知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稍后的《管子·地员篇》对于土壤种类描写得很详细,该篇中把九州土壤划为上、中、下3等,18个类型,每类又分5种,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并叙述了它们的性状、生产情况等。《管子·地员篇》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土壤分类文献。中国其他古书如《周礼》、《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也都有关于土壤地理知识的记载和总结,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的这些宝贵经验,为中国和世界的农业科学、土壤科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桎梏,中国古代开创的土壤地理研究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约有60余年历史。1930年前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土壤调查研究工作,曾调查中国中、东部的土壤,并纯粹用地质学方法进行命名。1930—1949年期间,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受欧美土壤学派的影响较大,在这段时间里,先后对中国的主要土壤开展了调查研究,编绘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专报、土壤季刊,编译了《中国之土壤概要》等专著,拟定了中国最早的土壤分类系统(1941),当时受美国土壤分类的影响,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土壤工作者在30年代就把水稻土作为独立的土类划分出来,而且明确地指出了水稻土的形成与灰化过程的本质区别,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土壤地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壤地理学的研究一直是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壤地理学发展的需要开展的。在土壤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方面,先后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盐碱土治理和南方丘陵红壤综合利用等,在工作中广泛采用了遥感航空制图技术。在土壤发生与环境生态方面,重点开展了中国红壤、黑土、盐渍土、水稻土、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研究。近年来还开展定量土壤分类研究。与此同时,不仅开展了生态系统研究,而且还在土壤本底、容量等研究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随着近代物理学等新兴科学的发展,土壤测试手段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也有了可喜的进展。




未来的土壤可能是什么样的
土壤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方法论上,将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并引入生态学视角;其次,研究内容将强调土壤学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融合;进一步,研究方法将朝着指标化和数值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土壤制图和理化分析将追求更简便、快速且精确的技术。随着...

土壤地理学的未来展望
①在方法论方面,将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②在研究内容方面,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③在具体方法方面,将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④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方面,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还不长,但它在国...

地理科学是天坑专业吗
地理科学不是天坑专业。该专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涵盖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学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扎实而全面的地理知识。在实践方面,地理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即关于本地的地理知识,被中学地理教学视为关键内容。其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实践和综合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认识他们所处的家乡环境。首先,这包括提升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理性认识,超越直观感知,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实践。其次,乡土地理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家乡情怀。作为观察...

地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1、地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政府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为主,如地方气象局、测绘局、水务局、地震局、规划局、旅游局等与地理相关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2、目前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以师范院校为主,所以中学教师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高中地理教师与初中地理教师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

新西兰地理专业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方面的知识,那该大学的地理专业怎样...
地理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基础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原理、测量学与地图学、世界地理、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本专业以重基础、重技能、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它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重视地理...

现代地理学发展有哪些趋势?
1.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社会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的多个部门学科,它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其综合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

地理专业前景如何?
地理专业就业前景惨淡是因为就业面狭窄。地理科学的专业就业面比较狭窄,有80%的是去做中学地理老师。剩下的10%是专业不对口的,或者是去考公务员。还有10%才是去那些所谓的规划局、研究所。如果只是大学本科的专业,很多地方是不会要的,他们更多的是要硕士和博士,但是要知道,这些地方这些职位在我国,...

地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地理科学专业前景逐渐在变好,随着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纷纷涌现,如环境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其科学价值也越来越高。可以说,随着经济开发以及环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学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蕴,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日益受到关注。地理科学...

地理师范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它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而是逐步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征。地理科学专业并不像其他专业就业那么广阔,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对应的岗位范围。毕业生大多主要集中在教师上,教师的要求也不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就业前景是...

平凉市15897782038: 什么是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和现状 -
洪有星元: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

平凉市15897782038: 土壤地理学 具有代表性的质地分类有哪些 -
洪有星元: 土壤地理学基本内容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分类、土壤分布、 土壤区划和土壤资源评价几个方面.

平凉市15897782038: 地理科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
洪有星元:[答案] 我觉得主要是向与我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方面发展,比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前沿科学方面 发展,如 rs gis gps还有就是天文学方面发展!

平凉市15897782038: 论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 -
洪有星元: 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平凉市15897782038: 你认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
洪有星元: 走地理信息系统这个方向还可以,其他的方向个人觉得要和其他专业结合起来搞 比如:土地估价,他的理论跟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单搞土地估价,业务范围就极窄,实际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公司.土地规划,基本上就是跟着政府意愿和城市规划来走的,最多就是建个数据库,搞搞文本,没多少理论支撑,如果可能,还不如直接去走城市规划师的路子.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这其实是经济法的一个部门,如果你不把土地放在整个宏观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去考虑,根本没什么搞头.测量,不知道你们学校会不会教,现实是,轮理论,土管专业的不如测绘专业的,轮技能,还不如大专测绘专业的,就一半桶子水.

平凉市15897782038: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
洪有星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平凉市15897782038: 选科选地理未来能报考什么学校做什么 -
洪有星元: 气象学 地质学 如果历史好的话能报考古 天文学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而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 如地貌学就可以划分为普通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河流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冰川与冻土地貌学、风沙与黄土地貌学、喀斯特地貌学、灾害地貌学等等. 学科发展日趋成熟,学科分类日趋精细和狭窄,分支学科也日趋独立,学科的综合性特徵逐渐淡化,不利於地理学的整体发展.经过学科调整,作为一级学科的地理学,目前的二级学科仅包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资讯系统,学科的综合性特徵得到有效的强化,使地理学与其分支能更加协调地发展.

平凉市15897782038: 地理学还有研究和发展空间吗? 谢谢 -
洪有星元: 当然有了!地理学包涵面很广的,总体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 自然地理包括天文、地质、冰川、海洋、植被、土壤、水文、气象…就自然来说,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拿到了解码自然的钥匙,因为大地无语,人类找不到仲裁者,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人类始终难以完全掌控! 人文地理包括经济、交通、城市规划和布局、环境……只要有人存在,就有社会的存在,只要存在就会不断的变化发展,社会、城市的发展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如目前的环境、交通问题,这些都是在地理学范畴之内的! 不管是那种学科,都有研究和发展空间的,因为学无止境嘛,有的只是快慢和难易问题吧……

平凉市15897782038: 植物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的联系 -
洪有星元: 植物地理学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的分布类型.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长和土壤有关联,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植被也反映土壤的一些特性

平凉市15897782038: 地理有哪些专业 -
洪有星元: 地理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本专业以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