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

作者&投稿:荀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战乱纷飞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进而统一天下,比的不仅是领导个人的魅力,还有他们汇聚和拉拢人才的本事。

而我们都知道,曹操阵营的人才,相对于刘备、孙权、袁绍等阵营,毫无疑问是最多的。在文臣方面,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等人;在武将方面,曹操有张辽、徐晃、典韦、许褚、夏侯渊、夏侯惇等人。曹操阵营的人才,真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我来给大家谈谈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

在《曹操·武帝纪》篇尾,陈寿这样说道:“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的意思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曹操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能够战胜强敌袁绍,成为超世之杰,关键在于他善于用人。可以说,会用人是曹操成功的第一秘诀。

所谓“用人之道”,具体来说,无非就是两个问题。第一,用什么人;第二,怎么用人。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的表现完全不同,才会导致他们的结果截然不同。前者身败名裂,遭人唾弃;后者英明盖世,受人崇拜。

首先得肯定一点的是,袁绍这个人还是很有魅力的,也有很多人愿意追随。在《三国志·袁绍传》首段,陈寿这样说道:“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也就是说,袁绍长得高大魁梧,很有魅力,还善待士人,因此很多士人愿意追随他。

再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袁绍喜欢结交豪杰,手里还养了很多死士。当时中常士赵忠对别人说:袁本初(袁绍的字),养了那么多死士,这个家伙是想干什么呢?袁绍的叔父袁隗得知后,责骂袁绍:你这样做,会害得袁家满门抄斩!袁绍这才有所收敛,为大将军何进效力。

由此可见,袁绍是非常喜欢结交豪杰和侠士。不难想象,袁绍是很想和先秦时期那些贵族公子的一样,收买人才,搞成一个小集团,恐怕他还时常以“四大公子”自称。贾谊在《过秦论》有言:“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这四位公子,那真是门生众多,一呼百应,荣光满面。

袁绍想必也很向往,他也很有资格向往。袁绍出身高贵,他的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当然了,袁绍也有很多缺点。还是据《英雄记》记载,袁绍用人有个特点,那就是:“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也就是说,袁绍用人是要看出身和名望的,不是社会上的出名人士,他是连见面都不肯的。

由此可见,袁绍拉拢人才,并不是真想让他们为自己做事。而是想让他们给自己装点门面,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让大家羡慕一下。

事实上,袁绍从来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他从来就不认为谁有他厉害。因此,他“折节下士”不过是装模作样,他骨子里是刚愎自用的。

对于袁绍的用人,还是荀彧评价得准确:“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袁绍凭借祖上的威望,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实际上他是在沽名钓誉,因此很多徒有虚名的家伙便都追随了他。

曹操用人则跟袁绍刚好相反。

第一,曹操用人是不看出身,也不看名望的,他更注重实际。

曹操这个人是非常务实的,他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他也知道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和毛病。况且曹操也有自知之明,论社会地位,他没有袁绍好;论出身背景,他没有孙权好,有一份现成的基业。曹操甚至连刘备都不如,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因此,曹操阵营是人才如云,各种各样的人都笼络在他门下。有才的人,他喜欢;没有才的人,他也不嫌弃;徒有虚名的人,他也不拒人门外。总之,多多益善嘛。只要不公开反对他的人,曹操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所以我们会发现,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昌后,立马网罗了一大批人才,甚至连包括孔融、杨修之流。当然了,这些人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他们是来为汉献帝效劳的。但是朝政大权早就落在了曹操手下,帮助汉献帝跟帮助他,又有何区别呢?

对此,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曹操从不爱慕虚名,他把大将军之职让给袁绍,就是明证。

第二,曹操用人,只看那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甚至连道德都在所不问,这就是所谓“唯才是举”。

哪怕有污名,甚至不仁不孝,我也会量才而用。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让帝王明白了,用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这个人德才兼备。无德有才的人,也可以重用。魏晋时期,“举荐制度”取代了汉代的“察举制度”。隋唐时期,又变成了“科举制度”。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曹操的影响。

当然了,曹操并非不看重道德。事实上,曹操是非常看重德行的。崔琰德才兼备,曹操是敬之又敬;毛玠廉洁奉公,他也是佩服不已。曹操还跟别人说过,崔琰这个人,是可以当做道德模范,为众人表率的。

但是曹操绝不会“唯道德论”,他也从来没有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人品质极好,但是没有才华,啥都干不了,只能装点门面。还有些人很有才华,但是道德有瑕疵,就得不到重用。更为严重的是,有人为了被选拔上,以假乱真,沽名钓誉。结果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伪君子”。东汉末年,不就是如此么?

第三,曹操用人,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据《魏略》记载,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喜欢贪图小便宜,他曾经用自己家里的一只瘦牛,换了公家的一只肥牛。结果被人发现,被免官。曹操发现后,故意调侃地问丁裴: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呀?丁裴满脸惭愧地说:拿去换大饼了。曹操嬉笑不已,回头对身边人说:毛玠几次三番要我重罚丁裴,我说他只是个会抓老鼠又偷吃的猫,留着还是很有用的。

第四,曹操对待降敌的态度,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张绣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一会投降曹操,一会一背叛曹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次。在一次反叛的时候,张绣还让曹操阵营损失惨重: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昂战死,侄子曹安民阵亡,爱将典韦力战而死。可是后来张绣投降曹操时,曹操还是重用不误。

这样的心胸,真是让人佩服,岂是袁绍之流比得了的?

曹操用人是从来不问出身的,他手下的大将,有很多人都来自敌方阵营。比如张辽,原本是吕布的人;张郃,原本是袁绍的人;徐晃,原本是杨奉的人。乐进和于禁,是曹操从最底层提拔起来的。对于这点,陈寿描述得好:“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再举个例子说明,吕布大家都知道,骁勇善战,天下无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但是后来被部下出卖,献给了曹操,最终被杀。但其实,曹操是很想让吕布为他效命的。

吕布被抓时,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已定,你可以安心坐镇后方了。曹操就问:你这话什么意思?吕布回答说:明公你最害怕的人,不就是我吗?现在我马上就可以为你效命了。有我在,何愁大事不成!说完,吕布就回头对刘备说:绳子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说好话吗?曹操就说,你是一个猛虎,绑虎能不紧吗?说完就准备下令松绑。站在一旁的刘备,冷笑道:曹公,你难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结局吗?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下令将吕布处死。

再说陈宫,曹操也是很不想杀死他的。但是陈宫不想背上不忠的骂名,只求速死。曹操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

综上所述,曹操的胸襟,就像草原一样,广阔无边;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他是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此,天下人才会像潮水一样地涌向曹操,曹操也终能“克成洪业”。

结语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

历史上的袁绍要怎么做才可能胜过曹操?
2楼援引的“十胜十败论”,语出郭嘉,但是并非《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只记录了荀彧的“四胜”,郭嘉的“十胜十败”是裴松之的注引用西晋傅玄的《傅子》所言,真实性并不可靠。但是2楼说的“用人之道”非常正确。袁绍手下的田丰、沮授可谓神机妙算,但是袁绍不听。袁绍用人只有一个原则,就是...

曹操的人际技能高超有哪些?举例
曹操的用人之道: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

曹操的优点和缺点,并举例。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

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为什么比袁绍少得多?
2、将。曹操身边有张辽、徐晃、夏侯惇、曹洪等。袁绍身边有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蒋奇等。3、谋士。曹操有荀彧、苟攸、贾诩、刘晔等。袁绍有田丰、沮授、逢纪、许攸、郭图、审配等。皆是足智多谋之士。4、粮草。曹军粮草很少,而袁绍粮草充足。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结果却败给了曹操。究其原因...

曹操为人之道?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能做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那么,曹操的用人之道究竟为何?曹操麾下能人甚多,谋臣诸如荀彧、郭嘉,武将诸如典韦、张辽,这样的阵容在乱世之中不可谓不豪华。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人大多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忠心耿耿为其效力,令人瞠目。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年少时便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彼时袁绍出身望族,门第好,声望高,天下...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四、容人之量、宽人大度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

袁绍四世三公,实力非常雄厚,为何还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
曹操的胆子要大于袁绍。“火烧乌巢”是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关键因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但其中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虽然许攸和曹操是同学,但是许攸一直是袁绍最重要的幕僚,所以许攸很有可能就是袁绍的眼线。曹操在军事上的掌控权高于袁绍。曹操在自己的军队之中,从来都不会退缩,虽然在会议上,...

曹操的用人之道
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污辱之名),被人耻笑的行为(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我一定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吾得而用之)”。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生性多疑,和袁绍的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有什么区别吗? -
连查猕猴: 区别很大.袁绍任人唯亲,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用人不疑,而且很懂得礼贤下士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和袁绍分别如何对待自己和对方的谋士 -
连查猕猴: 其实袁绍也是识人的,但是他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士族的共有毛病,就是面子比较重要.他也许知道你是对的,但是面子上下不来的话他还是不听.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意见和谋略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他无法从中间分辨出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与袁绍对比 -
连查猕猴: 其实那个年代,所谓的民心指的并非是一般百姓,而是一些大姓豪族、地方乡绅.当然,把老百姓逼得太惨也是不行的,起码要有田种,有衣穿,能吃上饭. 下面谈谈袁曹的异同. 人才方面,他们都知道要延揽人才,礼遇人才.但是,曹操知人善任,袁绍似乎更偏重于个人好恶. 对待“人民”方面,曹操是压制地方豪族,限制他们,更注重民生.袁绍则恰恰相反,而且还偏袒豪族.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曹操的军粮越来越多,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袁绍则是派系相争愈演愈烈,民生凋敝. 谋略上,曹操晓畅军事,明决果断,袁绍则缺乏主见,刚愎自用,好谋无断.

个旧市17837232304: 袁绍为什么会输给曹操? -
连查猕猴: 字面上的意思,比如曹操个人的能力远远超过袁绍这些,善于用人,旗下也能团结一心等等这些大家都知道. 从政治上讲,曹操首先夹持住了汉献帝,可以以皇帝的命令发号施令,另外还有一点,曹操的改革非常成功,辖区内基本上都服从曹操的领导,而袁绍在平定公孙瓒统一四州之后,表面上实力鼎盛,其实旗下有诸多人员仍各怀鬼胎.此外,曹操在农业,水利,经济方面都做了改革,而袁绍仍然沿用老一套. 就像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虽然秦国的兵力比起六国来讲仍然逊色很多,但是在根本上,国家机制上已经超越了六国.

个旧市17837232304: 50字《我眼中的曹操》 -
连查猕猴: 汉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许子将的人见到曹操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这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时代,可能成为能干之重臣,大如果你生在乱世,你竟会成为奸诈的英雄.从此以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评价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

个旧市17837232304: 从曹操和袁绍身上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 -
连查猕猴: 启示1:不要外宽内嫉.2:不要刚愎自用.3不要见利忘义.4不要听信谗言.5不要不懂装懂.6不要好大喜功.7不要赏罚不明.8不要不分忠奸. 外宽内嫉说的是袁绍的性格,外表宽厚待人,内在里面容不下别人比他强.刚愎自用说的是袁绍...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的用人之道 -
连查猕猴: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的用人之道有何高明之处?请用史实并评论,不能照搬文字史实?
连查猕猴: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个旧市17837232304: 三国演义曹操胜袁绍的原因,最好是原著中的10个 -
连查猕猴: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个旧市17837232304: 曹操与袁绍的渊源 -
连查猕猴: 这两个人确实从小就认识,不过关于他俩的逸闻基本上都是野史里的...下面两个故事都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原文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