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作者&投稿:崔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2条: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是太阳病。

发热 放于前面,说明症候发热是最先出现的, 病机是“风阳伤卫阳” 。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但中风比伤寒的程度要轻一些。风与寒相较而言,风性属阳,寒性属阴,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寒伤营,风之阳邪伤卫之阳气,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含有热能,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当卫阳出现了病理性亢奋时,二阳相并故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也叫“卫强”。

汗出 :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成汗。卫气是固密营阴的,风之阳邪将卫之阳气架空,卫气就不能固密营阴,所以会汗出。 所以汗出的病机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

在学习《伤寒论》中,要对每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机,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恶风: 就是怕风,由于毛孔、皮肤腠理皆开,所以怕风,但加衣加被可以缓解,恶风也反应出皮肤腠理的疏泄。恶风和恶寒,给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但程度不同。“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仍然怕冷不减的就是恶寒,“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症状就是恶风。 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怕冷”的特征。

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的区别不太严格,常混用。对于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时候也用恶寒。

脉缓: 是太阳病的前提下讲的脉缓。那就应当包括脉浮这个症状,这里应当是脉浮缓。缓就是不紧,中风的脉缓与伤寒的脉紧是一对,相互而言之。中风有汗出,伤寒不出汗,中风出了汗,脉体相对就软一些,伤寒不出汗还有寒,脉体相对就紧、硬一些 。脉浮主邪在表,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 “缓”不是指脉博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脉博形态松弛柔软,与紧脉相对而言,非迟缓之谓。

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为营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营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上去就是松弛的,柔软的,也叫“营弱”

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太阳病伤于寒,我们说,太阳本寒而标热,所以在寒邪没有郁而发热之前,无论发不发热却会恶寒、体痛,也就是说,对于伤寒而言,发不发热不重要,恶寒体痛才是必有的证候。

呕逆,三阳中太阳主开,三阴中太阴主开。太阳开机受限,太阴的开机也会受限。通体都被寒邪束缚,里气不舒,脾之清阳不升,故呕逆。换一个角度看,太阳为寒水,五行中土是克水的,但水盛就会反侮脾土,所以受寒感冒之后,我们就会不想吃饭,严重的就会恶心,呕逆。

脉阴阳俱紧,伤寒脉法与后世脉法不同,很少在寸关尺间纠结,都是相对比。汉以前我国崇尚道家,《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寸和尺不对,但浮和沉就可以相对而言之,所以这个脉阴阳俱紧是说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脉体都是紧的。相似的说法还有温病的脉阴阳俱浮。


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2条: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是太阳病。发热 放于前面,说明症候发热是最先出现的, 病机是“风阳伤卫阳” 。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但中风比伤寒的程度要轻一些。风与寒相较而言,风性属阳,寒性属阴,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寒...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
原文节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词解: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解释: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是怎样的?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评析】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四、【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若发汗 已,身灼热 2、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原文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七)
太阳病是表病,不仅限于太阳中风,杂病只要具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使用桂枝汤治疗。而且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已具备了第 1、2、12 条的总和。汗出是辨证的关键。未言脉是省文,脉应该是浮缓。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图片图片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这一条是桂枝汤的一个兼证,兼...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乡野拾遗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

世界预防中风日的中风基本知识
《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其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在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中,以汗出最具特征,能区别于太阳伤寒的无汗。 出血性中风:俗称“爆血管”或“脑溢血”,由于高血压或脑血管疾病,例如脑血管肿瘤而导致脑...

如何掌握经方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

再议桂枝汤证非虚寒(作者:李国栋)
53条曰“荣气和”,就是荣气平和,荣气平和的表现是脉缓(和),如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没有说脉浮,是省略了“浮”字,因为太阳病证必然脉浮,如第1条。 太阳病证,有不定时“常自汗出者”如53条,也有定时自汗出者如54条,太阳病证不论是不定时常自汗出,还是...

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张仲景用三阴三阳连接外感六气和人体,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在这里张仲景用“太阳”连接外界的风、寒、火及人体的发热、恶风、恶寒、体痛、呕逆、渴、...

临泽县19730622591: 关于中医六经辩证和主证 -
度步智托: 六经辨证乃仲景之辩证法, 修改完善等下 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

临泽县19730622591: 伤寒论原文释意 -
度步智托: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 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临泽县19730622591: 什么叫太阳病? -
度步智托: 病名.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临泽县19730622591: 求伤寒论398条的录音 -
度步智托: 伤寒论原文总共就397条,哪来的伤寒论398条?内容: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伤寒论原文的一,二,三条我有mp3的全文录音.怎么发给你?

临泽县19730622591: 什么是太阳病? -
度步智托: 伤寒六经病之一. 太阳经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自太阳而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的提纲证.外邪初客体表,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称为太阳经证,包括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两种证候;若外邪随经入腑,则为太阳腑证,...

临泽县197306225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是什么意思?
度步智托: 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经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人则发 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 也.营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营 弱,是营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发热汗出也,欲 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临泽县19730622591: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中要求背诵的重点条文有哪些 -
度步智托: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虚证 12. 太阳中风,阳...

临泽县19730622591: 营为不固表现是什么? -
度步智托: 营卫不和汗出误辨为表虚不固汗出【熊廖笙医案】一商人患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10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为治疗.询知患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像弱而不振,温剂收涩已遍服无效.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