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只有华夏送公主,为什么异族从来不送公主和亲呢?

作者&投稿:都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主要原因在于: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文明比周边政权文明更加先进,周边政权以和中原王朝联姻为“荣”,中原王朝皇帝却不怎么愿娶“蛮夷”之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

和亲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和亲这个词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不同王朝和王朝的不同时期的和亲原因各有差异,但是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了和平相处或结盟。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寻找盟友壮大自己的阵营,各诸侯国之间的和亲、联姻是普遍存在的事情。

再比如,著名的汉朝和平政策,在汉武帝和匈奴掰手腕之前,汉王朝从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就和匈奴人进行着和亲政策,以保证边境的短时间和平和相对稳定,这种和亲是汉王朝迫不得已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是一种屈辱的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北击匈奴后,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化,汉朝不管是从国力还是从军力上,已经超过匈奴。这时候匈奴请求和亲,和亲已经不是屈辱之事,比如王昭君出塞就是著名的例子。

但是,汉朝不管是屈辱的和亲,还是后来的和亲,其目的只有一个:和平和稳定。

和亲不单单是“嫁公主”这么简单。

和亲就是不同政权间为了和平或结盟而进行的联姻政策,而和亲的本身绝不是单单的“嫁公主”这么简单。

比如汉朝早期的和亲,嫁去的公主只是一项,而以公主“嫁妆”名义送给匈奴的各种物资,才是主要的。

再比如唐朝时期的和亲,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跟随文成公主入藏的还有大量的种子、工匠和工艺品等等。

中原王朝皇帝愿意“嫁公主”,却不愿意“娶公主”。

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由于地处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文明更加先进,是礼仪之邦,逐渐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周边的游牧民族等少数民族政权文明则相对落后,渐渐形成华夷之分。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其他民族被分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而和“南蛮”接壤的楚国以及与“西戎”接壤的秦国,就不受中原诸侯的待见,并认为他们文明落后,是“蛮夷”之国。

中原王朝“嫁公主”,一方面是为了王朝安稳,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赏赐”的高高在上含义,毕竟,嫁了公主自己就是老丈人,拔高了一个辈分;而中原王朝也不愿意娶周边政权的“公主”,一方面不想把自己“降辈分”,另一方面自以为她们是未经教化的“蛮夷”之女,不喜欢那种“野蛮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中原王朝对嫁公主,中原王朝皇帝却很少娶公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亲是封建王朝(主要是中原王朝)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联姻,这种联姻,通常作为中原王朝处理当时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来使用。

异族女子送中国来的也有。

写汉书的班固说:“和亲之论,始于刘敬。”那我们就来看看刘敬是怎么说的,也就能知道为什么和亲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外嫁了。

刘敬和汉高祖刘邦说:“陛下诚能以长公主妻单于,厚俸遗之,彼知汉女送 厚,蛮夷必慕,以为 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孙敢与大父抗礼哉?

刘敬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刘邦你把闺女嫁给单于,肯定就是单于的王后,那她生了儿子,必然是要当单于的,冒顿活着的时候呢,他是你女婿,你是他老丈人,冒顿死了,新的单于就是你外孙子,你听说过外孙子敢和他姥爷犯浑的吗?

所以,异族就算送公主给刘邦,刘邦也不能要,不然刘邦就成了冒顿单于的女婿了,这是万万不可的,名份这个事情,在古代,那是天大的事。

刘敬想的挺好,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不高,也不懂中华礼仪文明那一套,单于根本不和刘邦论翁婿,是按兄弟论的。刘邦死后,冒顿还给吕后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乏调戏之语。

因为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不高,文明未开,被称作夷,而且和亲多少有些不得不为之的意味,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和亲是一种耻辱的政策,不过少数民族的君主没有这种顾忌,比如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焘读汉史的时候读到上面刘敬劝刘邦那段话的时候深受启发,于是“降诸女于宾附之国”,把那些宾附之国的首领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女婿。而且不像汉室那样是择宗室之女外嫁,拓跋焘嫁的都是亲闺女。

汉朝虽然开启了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之例,但是要论和亲的次数,还是得说是唐朝。

李世民这个人,不愧是万世雄主,真的是胸可容纳天下。

李世民说:“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一家。”

有唐一代,从唐高祖武德5年开始,一直到唐亡,唐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不低于20次,比如大家都熟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还有大家不熟悉的比如固安公主,东安公主,永乐公主,燕郡公主等等,和亲的少数民族包括:吐蕃,回鹘,吐谷浑,契丹等等。

李世民自己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

和亲,在李世民来说,是加强和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不为了过当老丈人的瘾,实际上是为了安定边防;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做了中原王朝的女婿,不光可以借中原王朝的声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本民族的文化和经济也因此受益,得到发展。

时代在发展,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在发展。到了明朝,高丽李氏王朝主动请藩,那之后,明朝的皇帝就和当时的李氏王朝要处女,充实后宫。而且一要都是上百人的要。

这算不算和亲呢?不算,照明朝人的说法,这叫藩属国上供。自然,李氏王朝是不敢以明朝的老丈人自居的。严格来说,也不算娶,因为毕竟不是来当皇后,而和亲的中原女子是去当王后的。

当初汉族公主外嫁,是少数民族请婚,而异族的公主来华,是明朝皇帝索要而已。





在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沿岸,有四个强国崛起,他们分别就是埃及,亚述,巴比伦以及赫剃。如今我们称呼他们,都要在其中加上一个“古”字而,这并不是四大文明古国,而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四大强国,其他邦国都不如他们。而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在各个外交信件之中都是平起平坐,互相称之为“兄弟”。至于其他的邦国,都只能自称为“仆人”,或者不要脸一点的,干脆称其为“父亲”。

就比如1350年耶路撒冷的迦南王在给埃及的法老埃赫那吞写信求援时,底下的自称都是“您忠心的仆人”。所以由此可以看到,世界上“国际政治史”最早的印记,就是“兄弟”、“主仆”、“父子”还有“亲家”等词汇。

而这些,都是宗法关系之中的一环。所以我们可以将“古代的国家关系”就看作是这些国家统治者之间的宗法关系,至于婚姻,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宗法关系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现代的国际关系之中基本的行为体是主权国家,外交上的基本原则大多是国和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因为在现代,君主制国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古代并不一样,古代那种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制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大多是君主与君主之间不平等的宗法等级关系。

古代的国际关系之中,内政和外交之间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而且统治者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因为在古人的眼中,君主其实就是权力的载体,以及国家的象征。

所以君主之间的宗法关系象征,就是权力关系的直接体现。古代的世界上并没有国际法,但是君主制和宗法关系几乎是在全球通用的。所以说为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联姻”几乎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必行的手段。

而在东方,“联姻”这个词分为两种意思,一种是嫁公主,一种是娶公主。在东方,娶公主的,一般都是弱国。就算不是弱国,娶公主的也基本都是处于外交中比较弱势的一方,具体的解释很麻烦。

就这样说吧,归根结底就是东方的宗法关系比较严明,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把女儿嫁给你了,我就是你岳父,是你半个爹”。而这,在整个东方几乎都适用。有人也许会认为,“和亲”这个词语,将自己女儿嫁出去其实是一个很屈辱的事情。

比如说汉朝时期,嫁公主给匈奴。但实际上,匈奴那时候在外交上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不信回去翻翻《史记》。而且即使是强悍如成吉思汗,他的女儿除了嫁给一些强势部落的蒙古人之外,也有出去和亲的,比如说高昌回鹘的国王就娶了成吉思汗的女儿做王后,想必没人会说成吉思汗屈辱吧。

还有在藏族小说《尘埃落定》之中的一段原文,我们也可以看到,哪怕是藏族,也是遵循的谁弱势谁娶女儿:

“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这样,又使自己成了拉雪巴土司的伯父。”

在藏族的那些强大的土司,俱都做过强迫是性地将自己部落的女子嫁过去的事情,而他们将这称之为“恃强凌弱”,让自己成为对方部落的长辈。所以说强大的中原华夏,之所以以“和亲”为手段进行外交。

只自己嫁公主给异族,却几乎不会娶对方的公主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中原强大,华夏强势,我们绝不会低头做对方的晚辈,因为我们华夏人的脊梁,一直都挺得直直的。

当然,清朝时期的皇帝们后宫之中一个又一个的蒙古族后妃,自然不算。因为清朝的皇帝俱都是满人,而汉人俱都在反对满人,他们自然要拉拢蒙古族,以免再给自己树敌。但你看后来满汉融合之后,清朝的后宫还有几个蒙古的妃嫔?



和亲是政治联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孝王时期,秦国王族的祖先大骆与西戎之一的申侯女儿联姻,这个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史记 秦本纪》: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这里说的是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了周天子,这样周天子才能称王。之后,秦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缪赢嫁给了西戎丰王为妻,秦国之所以不断与西戎和亲,根本原因就是早期的秦人面对西戎生死的威胁,秦人不得不各西戎示弱,以换取生存空间,但是和亲根本没有改变秦国与西戎之间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仍然不断地持续。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君迎娶戎狄之女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晋献公在西戎娶了两个妾,分别是狐季姬和小戎子,这两人是西戎的女子,狐季姬生下了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下了后来的晋惠公夷吾,这还没完,晋献公后来又娶了骊戎的两个戎人姐妹,也就是骊姬与她妹妹,骊姬生下了奚齐,后来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晋国国君娶戎人女子为妻妾的情况很多,晋文公有一位妻妾也是戎人,就是季隗,季隗是赤狄部族的的公主,嫁给了晋文公,还给晋文公生了两个儿子,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都非常普遍,这是华夏与异族和亲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华夏内部之间的联姻,比如晋国和秦国和亲,后来有一种说法叫秦晋之好,就是两家联姻形成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应该是刘邦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了,刘邦在平城之战中,因为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带了一万余骑兵追击匈奴人,结果中了埋伏,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脱身,之后,刘邦派出刘敬与匈奴进行和亲谈判,但是刘邦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而是找了一个平民子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

刘邦与匈奴的和亲除了嫁女子给匈奴,还包括开放双方的边贸以及赠送财物给匈奴,这在后人来看,是一件很耻辱的事,但在政治家眼中,和亲并非是耻辱,因为政治家的眼中从来就没有耻辱,只有政治利益,无非就是利益大小罢了,刘邦无疑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

刘邦之所以要跟匈奴人和亲,主要有几个原因:

1、实力不济。

刘邦在白登山之围中见识到了匈奴人的实力,如果史书说得没错的话,匈奴出动了40万骑兵,分成四个方队,每个方队马匹的颜色都保持一致,单从马匹和骑兵数量来看, 汉朝20年也拿不出这种配置,虽然刘邦手上有骑兵,但是大多数是秦朝及项羽手下投降过来的骑兵,实力完全不如匈奴人。

刘邦并非是个胆小的人,连项羽这样的千年战神都败在了刘邦手中,刘邦并不想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不是刘邦的核心利益,刘邦的核心利益是他所建立的西汉帝国,他要保证西汉的稳定与持续,没有必要跟匈奴人拼个两败俱伤,选择嫁女、赚送财物表面是示弱的做法,实际上能用女子和财物来保证相对的和平,在政治上来说绝对是值得的。

2、汉朝内部有威胁。

刘备的核心利益是保证西汉的稳定,在当时刘邦还有异姓王的问题没有解决,刘邦之所以和匈奴人打起来了,就是因为韩王信,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韩王信因为投靠了匈奴,所以刘邦发动大军讨伐,除了韩王信之外,刘邦还消灭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淮南王英布等诸侯王的叛乱,这才是刘邦的心腹之患。

刘邦在消灭了淮南王英布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刘邦打败项羽称帝之后,几乎都在忙在平叛,等平完叛乱,刘邦也去世了,没有时间解决匈奴问题了,与匈奴保持一种和平状态对刘邦这个政治家来说,是最有利的,政治家从来不做没有利益的事。

3、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刘邦不能在没有解决内部威胁的情况下与匈奴开战,否则西汉王朝就是第二个秦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华夏先是经过了3年的反秦战争,之后又是4年的楚汉战争,7年的战争导致华夏的人口大量减少,物资大量消耗,实力大减。

西汉王朝在解决异姓诸侯王叛乱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实力,如果再与匈奴开战,西汉就是第二个秦国,刘邦作为著名政治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与匈奴和亲符合刘邦的利益,这对刘邦来说,从来就不是耻辱,把匈奴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是一种办法。

之后,汉朝就把和亲当成一项国策执行下去了,后来的吕后执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是与匈奴进行和亲的,但是,和亲并没有解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问题,匈奴在和亲期间仍然时不时攻打汉朝的边境,抢掠人口、物资、财富,汉朝由于实力不够,同时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所以一直在隐忍,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国力大增,解决匈奴问题的机会来临,于是汉武帝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改和亲为战争,这无疑是正确的,政治家就是做最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事,汉朝一味和亲,仍然没有换来和平,只有拿出实力硬碰硬,让匈奴吃点苦头,才会收敛自己的抢掠行为。

汉武帝一朝,几乎都在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时期,把匈奴人赶出了河套、漠南、漠北,匈奴实力大减,到了汉武帝晚期,意识到常年穷兵黩武,因此停止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之所以恢复,并不是担心自己实力不济,而是不想继续战争,以嫁公主和送财物能换取和平,在政治家眼中是值得的,如果继续战争,继续穷兵黩武的话,汉武帝就与秦始皇无异。

之后,和亲这项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即使后来匈奴臣服于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汉朝仍然与匈奴和亲,这个时候和亲的意义已经改变了,变成了类似于华夏内部政治联姻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嫁公主和送财物了,即使到了后来强大的唐朝,仍然有和亲,比如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这都是政治联姻了。

和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华夏政权把公主嫁给异族,很少看到华夏政权的君主迎接异族的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华夏有文化上的优越感。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华夏来源的一种说法,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华美的服装,这是相对于四周的蛮、夷、狄、戎来说的,当时的蛮夷无论是穿着,还是礼仪都是不如华夏政权的,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华夏眼中,是不太看得起蛮夷的,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而是各种生活礼仪上的。

比如匈奴人有一个习俗,汉朝人就受不了,这在史记上有记载:

《史记 匈奴列传》: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嫂子或弟媳为妻。同时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汉朝人是无法接受匈奴这种习俗的,皇帝更不可能,不仅不接受,汉朝在文化上对匈奴更是有一种优越感,不太愿意接受匈奴人,汉朝皇帝更不可能接受匈奴女子。

二、重男轻女的观念。

汉朝与匈奴和亲,是把汉朝的公主嫁出去,虽然是公主,但大多数是找民间女子冒充的,比如刘邦嫁女,就是拿民间女子冒充,还有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也是如此,王昭君是良家女入宫的,并不是公主,不管是公主也好,民女也罢,在汉朝皇帝眼中,地位都是很低,汉朝并不觉得亏欠或者耻辱。

但是让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娶了蛮夷的公主来,汉朝皇帝心理上无法接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多有娶蛮夷公主,但是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华夏政权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同,汉朝皇帝在心理上已经轻视了蛮夷的女子,更加不会娶了。

三、避免权力斗争。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公主为妃,只有匈奴公主生了儿子怎么办?那华夏的皇帝岂不是匈奴血统了,这不仅仅是汉朝皇帝不乐意了,怕了整个华夏士人百姓也无法接受了,古人很重视门当户对,皇帝的妃子一般都是贵族出生,平民出生的女子即使生了儿子,也很难成为继承人,而且还要讲个嫡庶之分。

如果匈奴公主生了儿子,与汉朝争夺帝王之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娶匈奴女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觉得,和亲是较强的一方向较弱的一方进行的妥协。而向来华夏都是比较强大的,只有不得已才用和亲换取和平。


和亲只有华夏送公主,为什么异族从来不送公主和亲呢?
1. 主要原因在于: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文明比周边政权文明更加先进,周边政权以和中原王朝联姻为“荣”,中原王朝皇帝却不怎么愿娶“蛮夷”之女。2.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和亲的目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和亲这个词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不同朝代和王朝的不同时期的和亲原因各有差异,但是和...

和亲只有华夏送公主,为什么异族从来不送公主和亲呢?
主要原因在于: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文明比周边政权文明更加先进,周边政权以和中原王朝联姻为“荣”,中原王朝皇帝却不怎么愿娶“蛮夷”之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和亲的目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和亲这个词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不同王朝和王朝的不同时期的和亲原因各有差异,但是和亲的目的基...

中国历史上汉唐皆有和亲,为何两宋宁愿送钱送东西也不和亲?
宋朝情愿送东西也不和亲,其实并不是宋朝不愿意,而是没有资格进行汉代唐代的那种级别的和亲,大多情况下只能选择不和亲。相对于那些金国,西夏等国家,他们不愿意当宋朝的女婿,反而想要宋朝做自己的女婿。而一些远方的小国求着和亲,宋朝又不愿意。宋朝的公主曾经也嫁到过辽国,但是这谁也占不上便宜,大...

为什么古代会要以和亲换和平?
因此,和亲是最便捷快速获得两国战争平息,同时花费国力最小的政治手段,所以追求和平的当权者则会把自家皇族公主远嫁到异国,换取一时的安宁。两国之间的和亲,能够使国家得到喘息和休养的宝贵时间。两国长期交战,国力很容易空虚,对当时的政权也会造成影响。只有和亲,国家取到短暂的喘息机会,能够大力发...

既然是和亲,那么为何汉朝皇帝不能娶匈奴公主?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关系中,为何从未有过汉朝皇帝迎娶匈奴公主的现象呢?这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起作用:文化隔阂与政治考量。首先,从文化角度看,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于匈奴等外族有着明显的优越感和鄙视。尽管和亲时,汉朝公主常被送到匈奴,但这种婚姻模式始终是单向的,反映出华夏人对异族的不接受。

汉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在和亲之策过程中,虽然汉朝送公主出嫁在关系上汉朝皇帝算是匈奴单于的岳父,面子上倒是很占便宜,可实际上汉朝送出公主的同时还要送给匈奴丰厚的嫁妆,直白地来说汉朝就是送女人再送钱然后换取和平发展。即便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鼎盛,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封狼居胥,横扫大漠,但是汉武帝后期汉朝国力衰退,汉武帝也依旧只能...

汉朝和亲政策是怎么开始的?汉匈和亲的寓意是什么?
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百废俱兴,国家也比较弱小,面对匈奴不断在边境挑衅。汉高祖刘邦亲自御驾亲征,可是却被匈奴围困,最后还是贿赂了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脱身,在这之后刘邦就知道汉初还不是匈奴的对手,为了稳定住匈奴,给汉朝休养生息的机会,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嫡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换来了和平。汉匈...

QQ华夏公主怎走
到胶衣皇冠后。直接跑到进入心岛的入口处(不管有没凭证)。到入口处时,在到那去引一只怪杀。入口处的怪爆凭证几率很高的。注意不要引多了,一只就好,引来2只就跑开,重新引。拿到凭证后进入即可。还一个要注意的是:你别在人家去打公主的时候跑去- -!人家会杀你的。

她是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
鲁元公主是皇后吕雉唯一的女儿,吕雉自然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往位于北方苦寒之地的蛮族。经不起吕雉的哭闹,刘邦只得让步,将一名宫女以公主的名义送往匈奴。如果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治联姻才算和亲,那么,这个被送往匈奴的宫女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亲公主了。很可惜,我们的史书并没有记录...

汉朝亲公主在史书、诗歌、传说和戏剧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汉朝是中国中原王朝历史中第一个盛行和亲的朝代,关于汉朝公主的和亲,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昭君出塞”。不同身份所付诸的不同笔端,其形象和是有着极大的不同,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史书、诗歌、传说和戏剧四个角度,分别代表着四种身份四种立场对和亲公主的认知,统治者、文人士大夫、普通老百姓和...

晴隆县19547042886: 中国古代和亲为什么都是我们的女人嫁过去?有没有少数民族嫁到中原的
宠毓阿赛: 应该说古代中国虽然有高度的文明,但是作为农耕社会,军事上天然就不是周围游牧民族的对手.周围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就是骑马射箭,跑起来就是整个民族一起迁移.所以历代一直要受到他们的侵扰.甚至周围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如蒙元和满清. 所以讲起来和亲都是中原皇帝把女人嫁到蛮夷之地去.除非中原皇帝也是游牧民族.

晴隆县19547042886: 历史上,皇帝与异族和亲,把自己亲生女儿嫁给别人的有哪些? -
宠毓阿赛: 康熙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尔丹什么的. 孝庄太皇太后有过,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蒙古,固伦雍穆公主就是嫁给的蒙古,她还把建宁和硕公主嫁给了吴应熊,其实也算是和亲的一种. 乾隆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外藩.孝贤皇后的女儿就是嫁给的外藩. 清朝皇帝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的很多.几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中的一部分嫁给了外藩蒙古贵族. 唐朝:1、758年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2、唐德宗方答应将第8个女儿咸安公主下嫁回纥. 3、穆宗答应以自己的妹妹、唐宪宗的第17个女儿太和公主下嫁. 唐朝和亲的公主到了后期很多,历史上记载的却不是很多.

晴隆县19547042886: “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宠毓阿赛: 汉朝“昭君出塞”“和亲”无疑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更密切了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作家王族说:“王昭君嫁给呼韩邪,让匈奴和中原像握紧了的两只手,从此再未分开,被排挤出局的郅支像另一只孤独的手,再也抓不住命运的稻草,在...

晴隆县19547042886: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和亲公主,为什么只有王昭君一个人流传千古? -
宠毓阿赛: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虽然比现在的美女相差很多,但是还是一段美丽的传奇.

晴隆县19547042886: 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举例说明一下,唐朝时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地区政权和平交往主要 -
宠毓阿赛: 第一,采取有效地和亲政策.通过出嫁公主或宗室女的方法,巩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第二,采用册封与设置羁縻府州的方法,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纳入到大唐的体系中来.

晴隆县19547042886: 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和亲政策分别指什么?
宠毓阿赛: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又普遍的现 象,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于西汉,并成为 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策略.和亲的实施在一定 程度上避免了战争,促进了两国关系...

晴隆县19547042886: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国防政策吗 -
宠毓阿赛: 在周以后,列国之间,以及后来的汉,只到清,和亲都是一种政治婚姻,有国防政策的意味,但不完全是,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好比康熙嫁蓝齐尔给葛尔丹,就是缓兵之计,只到拿下.汉代的几位公主,综合三五代人看,也是缓兵之计.防只是一小部分.文成公主就是为了巩固影响.

晴隆县19547042886: 丝绸之路有趣的小故事短!快 -
宠毓阿赛:[答案]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

晴隆县19547042886: 你知道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00字 -
宠毓阿赛:[答案] 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