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和子由柳树久涸,(其二)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投稿:休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赠柳”最后一句所表达的形象及全诗所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写出了柳絮飘飞的缠绵不尽之意,青楼、酒旗更增添了诗人离别的惆怅。“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通篇借柳抒怀,表达对情人离别的不舍之意。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浣溪沙 苏轼(其二)
  内容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①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 苏轼(其四)
  内容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手足情深——陈杭唱和。

(苏轼有许多诗词,用 和子由 为头。即是与兄弟唱和,遥相呼应)

当年某还以为,这是一种词牌名,就像《蝶恋花》《浣溪沙》一样。 >_<|||

苏辙爱柳湖,某年柳湖久旱无水,他写《柳湖久无水怅然成咏》:

平湖水尽起黄埃,惟有长堤万万载。

病鹤摧颓沙上舞,游人寂寞岸边回。

秋风草木初摇落,日暮樵苏自往来。

更试明年春絮起,共看飞雪乱成堆。

.

.

然后苏轼就回了弟弟:

《和子由柳湖久涸 ,忽有水, 开元寺山茶旧无花, 今岁盛开, 二首》

这是两首诗,用了一个名字~~这在高产的苏大佬来说,基本操作而已.....

其一:

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

回瞻郡阁遥飞槛,北望樯竿半隐堤。

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

.

其二: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杉松斗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

典型的言前辙押韵....虽然两首诗常常被收集在一起,但截然不同..

.

这是一首歌咏寺庙中的茶花的诗作。

长明灯下石栏干:写茶花生长之地,在寺庙长明灯下栏杆旁。

长共杉松斗岁寒:写茶花开花时是冬天,与松树、杉树等一起斗寒傲雪。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茶花的叶子质地厚硬,像犀牛甲一样,茶花是红色的,像仙鹤头顶的颜色。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茶花与寺僧相处,法华经言道,佛祖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中国古人就将曼陀罗花当作茶花的别名.苜蓿盘指唐朝薛令之的故事,寓意品性高洁。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茶花在雪中开放,但作者也发哀叹,不知道还有谁会像自己一样欣赏这美妙的花朵。



自己百度


苏轼的和子由柳树久涸,(其二)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苏辙爱柳湖,某年柳湖久旱无水,他写《柳湖久无水怅然成咏》:平湖水尽起黄埃,惟有长堤万万载。病鹤摧颓沙上舞,游人寂寞岸边回。秋风草木初摇落,日暮樵苏自往来。更试明年春絮起,共看飞雪乱成堆。..然后苏轼就回了弟弟:《和子由柳湖久涸 ,忽有水, 开元寺山茶旧无花, 今岁盛开, 二...

古时候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字:也叫表字,往往与名字有关系,或者是名字在某种意义上的一个衍生。比如苏轼,字子瞻,是由“轼”而想到登车远望;而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号:也叫别号,雅号,与名字就无任何联系了。有指地为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就是指他在黄州住的东坡而言,欧阳修号...

请问古人的字和号是根据什么起的?
苏轼,字子瞻,假如我们知道“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称之为“瞻”也就是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苏轼排行第二,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了解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元...

关于柳树和小草的诗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

古代的人号和字是什么?
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句
9、《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10、《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描写柳树和小草的诗句
关于柳树和小草的诗句 1.描写竹子柳树小草的诗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咏柳 贺知...

赞美柳树和小草的诗句
关于柳树和小草的诗句 1.描写竹子柳树小草的诗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咏柳 贺知...

武都县13410978014: 中秋见月和子由 的解释? -
职蒋利喜: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宋)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

武都县13410978014: 急求 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这首诗的翻译 要求逐句翻译解释!~ -
职蒋利喜: 由于高耸的群山的阻隔,明月迟迟未能出现,但是发出千张耀眼的光芒.一杯酒还没饮完明月突然涌现出来,纷乱的云朵象溃崩的波涛一样四处散开.应该用一千斛银河水,才能洗涤苍天的眼睛——月亮.于是便能冷眼的看着世上众生,照得我...

武都县13410978014: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职蒋利喜: 政治生活的不如意只能向弟弟倾诉,文学史上那个放达豪迈的苏轼此时只有满腹的惆怅和心灰意冷.表达了作者孤寂、惆怅、思念亲人和想要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原文为: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宋 苏轼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

武都县13410978014: 2首苏轼的词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职蒋利喜: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

武都县13410978014: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和他表达的情感
职蒋利喜: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既现在的苗瓦村和李杏弯]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武都县13410978014: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内容 -
职蒋利喜: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武都县1341097801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 -
职蒋利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子由政见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子由有过“功成身...

武都县13410978014: 苏轼《嘲子由》诗? -
职蒋利喜: 戏子由/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当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水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雨,送老虀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八少风骚骚.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伎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武都县13410978014: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最好是简单一点的. -
职蒋利喜: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

武都县13410978014: 苏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什么意思? -
职蒋利喜: 第一句话实际上有些在语法上属于倒装,正确语序(你)知人生到处似何. 也就是说你知道人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就像什么吗?就像飞鸟在雪地下踏上的足印. 言下之意说事情当下鲜明,但是久了可能痕迹就随风而逝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