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愈诗歌的思想意义

作者&投稿:季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韩愈评价的诗句及他的思想~

  韩愈的经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道论当中。概而言之,他的道论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的:一、明道;二、原道;三、道统;四、道学。这几个部分,集中到一点,就是旨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并在这个基础上试图架构一套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需要的经学理论体系。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先秦时期,儒家标榜“以道取民”,热衷于谈“道”。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谈“道”谈得更多,如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又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的道论很具特色,如说:“夫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荀子·哀公》)儒家经典对“道”也谈得很多,涵义也很丰富。《易经》的“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尚书》的“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洪范》);《诗经》的“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大雅·生民》);《左传》的“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襄公十二年)如此等等。先秦儒家和儒家经典所谈之“道”虽然展示了多向的、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儒家所谈的“道”,主要是指天人之道,其核心是指治道,也就是后来所标榜的王道。

  中唐伊始,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的逐渐过渡,学术理论界也开始活跃起来。“明道”思潮的泛起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知识分子大谈其“道”,具有明显的继承历史传统、调整统治思想、重构理论体系的意向。唐中叶,谈“道”谈得最多的是两位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学家:一位是柳宗元;一位是韩愈。他们都谈“圣人之道”。不过,必须指出,他们虽然都谈“道”,但理论体系和倾向性并不是没有差别的。柳宗元所谈之“道”,内涵着人本主义的理论主张,比较进步;韩愈所谈之“道”,侧重于谈思孟一派之道,比较保守。道论的差别,说到底,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利益的差别。

  韩愈的一生,是以“明道”自许自命的一生。早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即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立志要“明道”。 他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叫《争臣论》,内云:“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韩昌黎全集》卷十二)后来,他又指出:“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进学解》)这两句诗概括了他对圣人之道的崇敬与探求。

  什么叫“明道”?所谓“明道”,就是明孔孟之道,详言之,就是认识弘扬贯彻孔孟之道。韩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古文运动中,他继承和发扬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这也就是他的“明道”思想在“文”方面的贯彻。在《答李秀才书》中,他说:“子之言,以愈所为,不违孔子,不以雕琢为工,将相从于此,愈敢自爱其道,而以辞让为事乎?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读吾之辞而得其用心,将复有深于是者,与吾子乐之,况其外之文乎!”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他还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者,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这些说教,字里行间浸透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他是重其辞,更重其道。这是他对“明道”思想明白无误的张扬,又是对重辞轻道文风的一种批判。

  韩愈不仅提出了“明道”主张,而且提出了“原道”问题。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原道》。“原道”,就是旨在追溯和阐发“道”之“原”。在韩愈的心目中,什么是“道”之“原”呢?他说:“情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详,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餐。”(《原道》)在这里,韩愈说明,“道”之“原”不是指别的,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儒家说教当中,在儒家的经典“五经”当中。儒家经典所载的、儒家向来所谈的仁义道德,就是“道”的具体内容,儒家历来强调的礼乐刑政,就是“道”的具体体现,这些“道”决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非常具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所谓“道易明,教易行”的。因此,“原道”问题,其实就是为“道”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的问题。

韩愈诗歌〈利剑〉赏析解读:
诗的开篇赞美了利剑:锋锐的剑啊,你明亮闪耀,佩戴著你,我感到多么纯粹无邪。故人念著我形单影只,将你送给我做朋友。你我的心像雪一样纯洁,也像冰一样冷酷。表达了诗人与利剑同思想、同性格。
诗的中间与剑一起发誓:如果不能用来对付那些卑鄙无耻的人,我的心宁愿腐烂,你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诗的最后呼唤利剑:让我们劈开那天上的乌云,现出朗朗乾坤吧。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毫无遗憾的离开,死得其所。

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大。如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意见:“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体格变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道路。和白居易着重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所不同。”(1979年修订本第156页)詹锳先生《唐诗》也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类似的意见还有,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以为上述诸先生的论断值得进一步探讨。韩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数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韩愈而论,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本文就韩愈诗歌反映现实的思想意义谈谈我的看法。 (一) 在政治上韩愈主张对人民实行仁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原道》),因而他反对繁赋苛征,竭泽而渔。所以对“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送许郢州序》)的现实深感忧愤,同情人民的苦难。《古风》一诗对朝廷和藩镇诛求无已,人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处逃亡的情况进行揭露:彼州之赋,去汝不顾;此州之役,去我奚适?一邑之水,可走而违;天下汤汤,曷其而归。诗中虽然没有具体地描写人民困苦逃亡的情况,但其所概括的社会生活内容是深广的,同时所含蕴的思想感情,确是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赋重税繁,不堪于命,又无处可逃的沉痛之情。诗的结尾以洪水为喻,苛政胜过洪水啊!这寥寥短章,虽写得古朴,但感情异常沉痛,揭露也是深刻的。 在《归彭城》一诗中,诗人深切同情人民的悲苦遭遇,指斥朝廷政治腐败,兵戈不息;倾吐自己无力解救民困的苦衷: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讦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前年关中旱,闾井死多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这首诗是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中所作。贞元十五年(799)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叛乱,德宗下诏削夺吴少诚官爵,出兵讨伐,但因军无统帅,进退不一而溃败。贞元十六年二月再度进讨,五月诸军大渍。兵连祸结,给人民带来极为深重的灾难。诗人发出了“太平竟何时”的喟叹,这也可以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呼声。在吴少诚叛乱前一年冬,关中无雪,长安饥馑,次年秋,郑滑大水,庐舍人畜,荡然无存,哀鸿遍野,饿殍相枕。诗人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对当朝衮衮诸公提出质问:“讦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这就把灾祸所生之由,归之于朝廷,表现了诗人超人的胆识。出于解救民困的热忱,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天旱人饥,洪水为患的现实,一方面草拟奏稿,希望当权者实行仁义之政,使政治清明,国家安定。全诗夹叙夹议,铺陈展述,真挚同情人民苦难之情跃然纸上。能说这样的诗篇“肤浅”吗? 由于韩愈关心人民疾苦,所以尤其憎恶那些“龊龊当世士”。他们只知蝇营狗苟,聚敛为务,对“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龊龊》)的惨状,置若罔闻。因此诗人表示“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同上),为人民请命。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做了监察御史,这一年关中大旱,“人死相枕籍”而统治者仍然诛求无厌,特别是京兆尹李实,以聚敛诛求为能事。作为监察御史的韩愈,不畏李实的权势,立即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陈述了关中地区广大人民,弃妻逐子,转死沟壑的惨状,请朝廷“宽民徭役”,以救人民于水火。结果得罪权贵李实,贬为阳山令。韩愈遭受打击后,同情人民疾苦之情并没有减退,所以到永贞元年(805),在赴江陵途中追忆当时的惨景,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伤心惨目的灾民图:。。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嗳。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J门,为忠宁自谋?。。《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在诗中,诗人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勾画了灾民抛妻弃子,转死沟壑,倒毙路衢的惨绝人寰的景象,同时对灾民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为灾民的不幸而深沉叹息,到了食不下咽,五内焦灼的地步,这难道不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继承吗? 在上述诗篇中,韩愈是直抒胸臆,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反映人民所遭受的重重苦难,另外一些诗篇则是用“索物以托情”的表现手法,托物寓意,抒发自己对权奸当政,道路以目,人民无以为生的愤懑之情。贞元十九年(803)三月,长安大雪,这时刻剥聚敛以媚上的裴延龄、李实等擅权,朝政昏乱,以至“天下皆怨怒”。诗人借天时严寒以托情,写了《苦寒》一诗。在诗中,诗人飞驰想象,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隆寒”笼罩着宇宙,太昊都为之畏避,万物俱受摧残。狂飙似的寒风吹遍大地,有如铓刺刀割。在这样的酷寒中,太阳和火神都“恇怯”屈服,人们冻得无法生活,连凶猛的虎豹,藏于深渊中的蛟螭之类也都冻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悲哀激愤叹,五藏难安恬”,以致中宵痛哭。最后,诗人迫切希望上天能改变这种现象,使杲杲日出,冰雪顿销。只要能拯救万物,诗人表示:“吾死意亦厌”。这首诗是托物寓意,它所含蕴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不是一目即可了然,但只要联系当时的政治情况和社会现实,其所讽所斥,所同情者都是非常清楚的。它是以超现实的想象,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影射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人民深重的苦难。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韩愈把改变“隆寒”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天,实际也就是寄于皇帝身上,但他那种只要能解人民于倒悬,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的崇高精神,可以说与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瘼的思想前后辉映。 再如《猛虎行》也是因物取譬的佳作,诗人以猛虎为喻,揭露统治者的残忍暴虐。诗中极写猛虎的凶残,“自矜无当对”,大逞凶威,不仅攫食熊豹兔狸,甚至“朝怒杀其子,暮还食其妃”,最后众叛亲离、孤立无援,而为群兽所杀。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描绘,充分刻画了老虎凶暴残酷,专威嗜杀的本性,极为深刻。以此喻当时的统治者和跋扈专横、残暴寡恩、杀伐成性的藩镇十分确切。对老虎掠取兔狸而食的描写,也曲折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害,和人民深重的苦难。 这不是“认识不够深刻”的断语所能否定的。 (二) 对于藩镇拥兵自雄,天下纷扰,国势日蹙的局面,韩愈十分不满,主张扫平不听朝命的各方镇,以实现“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大小,咸臣于朝”(《送殷员外序》)的天下大一统。这种尊君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在那藩镇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代,是有进步意义而值得肯定的。 《元和圣德诗》是韩诗中反对藩镇割据,歌颂宪宗平定西川之乱,以振朝廷声威的鸿篇钜制。这首诗前人大抵推崇过分,解放以来的研究者又贬之为歌功颂德之作,都失之片面。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来看,此诗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的。首先诗人揭露了据西川而叛乱的刘辟的凶残,“血人于牙,不肯吐口”,以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帛堆其家,粟塞其庾”。其次抨击刘辟诱胁其众为乱的罪恶:“万牛脔炙,万瓮行酒;以锦缠股,以红帕首;有恇其凶,有饵其诱;其出穰穰,队以万数”。再次歌颂这次平叛战争大获全胜,“借以悚动藩镇”。 元和四年(809)十一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死,其从弟吴少阳不待朝命自为留后,朝廷不能讨伐,韩愈对此十分愤慨,在送友人侯继赴河中幕时,作诗以赠。诗人迫切希望作为“天子股与肱”的晋绛慈隰节度使王锷,在“蔡州帅新薨”之时,能“提师十万余”为朝廷讨伐吴少阳。他认为这不只是维护国家统一,而且是“活彼黎与蒸”,拯救人民。诗人自己为了扫平割据不臣的藩镇,实现天下一统,还有“犹思脱儒巾,弃死取先登”(《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的报国壮志。 痛感于割据称雄的藩镇荼毒人民,危害国家的统一,韩愈急切希望朝廷讨伐。元和十二年(817),裴度力排众议,主张讨伐淮西吴元济。韩愈不畏宰相李逢吉的反对,积极支持裴度进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襄赞军务。这期间韩愈写了十多首诗,抒发自己平叛的豪情壮志。如《送张侍郎》:司徒东镇驰书谒,丞相西来走马迎。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韩愈认为以镇定一方,威望素著的韩弘为都统,再加上不平淮西誓不还朝的裴度为宣慰处置使,将士用命,抗拒朝廷数十年的淮西之地不难平定,所以表现了强烈的必胜信念。又如: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 这首诗前半即景,写出了平淮西的军旅,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中行军,军容整肃、威武;后半抒情,表现了淮西必平的坚定信念。这虽是一首奉和之作,但不是有意逢迎,而是贯注着诗人的亲身感受和平定叛乱使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因此,全诗明朗轻快,积极乐观。 到达淮西前线后,捷报频传,吴元济势穷力孤,龟缩一隅,眼看胜利在望,凯旋而归指日可待,诗人欢欣鼓舞,《郾城晚饭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一诗,就反映了这种胜利喜悦的豪情:“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吴元济被擒,淮西平定,诗人随裴度凯旋而归,一路上写了《酬别留后侍郎》、《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过襄城》、《次硖石》、《桃林夜贺晋公》、《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诗,前人已指出,“数诗皆可作凯歌”。 穆宗长庆元年(821),王庭凑杀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而作乱,引兵攻占冀州,围深州,朝廷一时无力征讨。次年,穆宗以韩愈为宣慰使赴镇州。在镇州兵变的紧急情况下,韩愈欣然受诏上道,而且“恨不身先去鸟飞”(《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相公》)。为了国家的统一,兼程而进,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重见寄》一诗,也反映了诗人赴镇州时的急切心情:“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这种临危不惧,果敢忘我的精神,在中唐的诗人中是少有其匹的。 从上面的简析中可以看出,反对藩镇割据是韩愈诗歌主要内容之一,而一些研究者则视而不见,甚至一笔抹煞。试问:反映藩镇叛乱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是“社会重大的生活内容”吗?不是“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吗? (三) 佛道二教,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中唐时期大盛,形成一个庞大的游手坐食的僧侣地主阶级。众多的道士、僧尼利用宗教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生产,为祸甚烈。韩愈不怕触怒宪宗,主张禁绝。如对佛教他认为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原道》),即迫令僧众还俗,焚毁佛经,没收寺院田产,表现出一种坚决排斥佛老,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这在他的一些诗篇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对被最高统治者定为国教的道教,韩愈也进行猛烈的攻击,力斥其虚妄无稽。如《谢自然诗》,对谢自然羽化登仙的传说,以及道教所鼓吹的长生之说,加以驳斥。韩愈虽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在诗中对道家宣扬的修炼而白日飞升,明确地斥为荒谬,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神仙。对迷信长生不死而相信神仙的秦始皇、汉武帝进行严厉的批判。同时,根据人们愚昧而相信神仙的事实,提出了“莫能尽性命,安得更延长”的很富有说服力的看法,而且进一步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从物迁”,要相信“知识”,也就是相信一般正常事物的道理。最后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准则,劝喻世人奉君事亲,杜绝神仙迷罔之说。在道教定为国教,皇帝迷信神仙,士大夫影从的情况下,无所畏惧地否定长生为仙之说,是需要有相当勇气的。《谁氏子》一诗则是通过一典型事例,来揭露道教盛行所造成的恶果:非疾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风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又云对俗轻寻常,力役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道教流行,不少人受其蒙蔽欺骗,相信成仙飞升,享受无穷之乐。另外统治者崇道而企求长生,所以不少人投其所好,侈言长生不死,以求宠幸。如玄宗、肃宗时的王屿,“托鬼神致位将相”,代宗、德宗时的李泌,“长于鬼道”而被“大用”。这首诗正是以谁氏子弃母抛妻入山学道的生动描写,从迷信为仙和学道而取卿相这两个方面,尖锐地抨击了道教的危害,指出神仙之说的荒谬,切中时弊,批判有力,能说这样的诗“认识不够深刻”吗?不是现实主义之作吗? 《华山女》则从另外一个方面揭露道教徒的无耻秽行,以及统治集团迷信道教的昏庸腐朽: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看冠披,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这是韩愈反宗教诗中写得最细腻生动的一首,也是诗人通过诗歌形式对道教进行的最猛烈的抨击。诗人首先揭露佛教徒宣讲佛经迷惑群众的情况,甚至宫中也“撞钟吹螺”,这就把佛教僧侣和封建政权勾结,统治者利用佛教的反动本质揭露无遗。接着诗人通过“黄衣道士”讲说道教经典而听众寥若晨星的描写,对华山女以色相诱惑群众的卑鄙无耻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正面揭露华山女以妖冶的打扮,故设圈套,以招徕听众的丑恶行径。结果是达官贵人,豪家少年,都如蝇逐臭,追逐这个狐媚惑人的女道士,使她既广招了听众,又诈骗了财物。这已淋漓尽致地揭穿了道教徒的腐朽奇丑和对社会的危害,但诗人没有就此停止,还更深入一层地描写了华山女和“六宫”、“玉皇”(皇帝)的关系,虽着墨不多,但统治者的昏庸奇丑已经暴露无遗。最后诗人着力写“豪家少年”和华山女之间“云窗雾阁”的丑剧,更增强了人们对道教的憎恶。对道教内幕进行这样细致生动的描写,深刻入微的揭露,在中唐时期的诗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佛教,诗人也不遗余力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如《送灵师》: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这里诗人明确指出佛教对国家的两大危害,即“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前者是当时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寺院经济膨胀,不仅影响国家税收,而且扩大了寄生阶级,增加人民负担。齐民逃赋役”,危害国计民生,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至于“高士著幽禅”,韩愈认为应令其还俗,以增加国家丁赋。 对佛教徒大修寺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浪费民财的危害韩愈也加以批判。“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送僧澄观》)这确是概括了唐代由于帝王佞佛,达官贵人相兢大兴佛寺,穷奢极侈的情况,如代宗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所以韩愈的批判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它如“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题木居士》),都从不同的方面抨击佛教的危害。韩愈还有一些送给僧徒的诗篇,则是通过写景叙事刻画了那些身披袈裟,口念佛经的和尚可鄙的精神面貌,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佛教徒的丑恶。如《送文畅师北游》,描绘了一个附庸风雅,奔走于缙绅、名士之门,求得只言片语以为荣的势利和尚形象,《送惠师》则是描写一个“十五爱山水,超然谢亲朋”的放荡不羁以游名山大川为乐的游方僧人,通过他来揭露僧侣的寄生生活。 十分清楚,韩愈攘斥佛、老的诗篇,深中时弊,发人深思,有着较强的战斗性,在中唐时期真是独出冠时,这决不是用“比较肤浅”四字能否定得了的。 (四) 中唐时期宦官擅权,谗佞聚敛之徒受宠而把持朝政,出现了“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齓之年,已腰银艾;或童丱之岁,已袭朱紫”(《旧唐书·韦玄同传》)的现象,寒门微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虽才识超人,也备受压抑。韩愈本人就是屡遭排斥和打击的,所以他在《与崔群书》中说:“自古贤者少,不贤者多。自省事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这深刻地指出了封建社会中极不合理的现象。韩愈中进士后,因请托无门,得不到一官半职,不得不寄人篱下而为幕僚。这对有着“志欲干霸王”的政治抱负的韩愈来说,不能不产生怀才不遇的喟叹,深感被“弃置人间世”,事业无成,孤愤寂寥。《暮行河堤上》一诗,就反映了这种心情: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衰草黄云际,感叹愁我神。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不满于沉于下僚的幕府生活,韩愈极思凌风一举,以实现政治理想,但现实是那样冷酷,使诗人到了“幽怀不能写”的地步。即使如此,诗人还是表现出“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龊龊》)的迫切心情。因此对那些妒贤忌才的“谗夫”表示了极度的憎恶,恨不能持利剑以刺(见《利剑》)。以后,因上书言事,不断遭受打击,贬谪远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深,被压抑的愤懑也十分强烈:“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跎蹉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怀书出皇都,衔泪渡青灞。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县斋有怀》)被贬阳山,顺宗即位大赦,移橼江陵,不能回京,心情异常激愤,以屈原、贾谊自喻:“静忠沉屈原,远忆贾谊贬,椒兰年妒忌,绛灌共谗谄。”(《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长侍》)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以公冶长、侯生、屈原、贾谊自况,表明自己虽有报国壮志,济时之策,却不能为世用,因而发为不平之鸣。这是一种沉痛的控诉,是被压抑而求伸的呼声。它从侧面揭露了中唐时期政治的腐败,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能因为是“个人的不幸”而加以否定。 元和初,韩愈回京任国子博士,但仍为人所忌,不时有流言相诬,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忧谗畏讥,悲愤更加深沉: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怀秋诗》) 这首五言古诗使事用典都十分贴切,抒发空怀匡时之志而不与世合的愁怨,曲折尽致。 韩愈除了直接抒发自己坎坷蹭蹬的不平之鸣外,还对一些沉沦不遇,不为世用的朋辈的遭遇表示深深同情,写了很多赠答诗来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如《驽骥赠欧阳詹》、《答孟郊》、《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赠唐衢》、《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等等,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抨击了那宦官专权,奸佞当政而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现实,应该给予肯定。


如何评价韩愈诗歌的思想意义
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

韩愈的诗歌风格特点
3. **情感真挚**:韩愈的诗歌情感真挚,往往直抒胸臆,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4. **创新求变**:韩愈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新奇,意象奇特,常常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

如何看待韩愈和柳宗元以文入诗的思想?
第一,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歌。韩愈试图改变在唐代已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整的诗歌外在形式,摒除骈句,使诗歌松动变形,达到跌宕跳跃、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进而使诗句可长可短,力求造成错落之美。像《忽忽》诗采用十一、六、十一、七、三、七、七的句式,开头就是一...

如何评价韩愈的诗?
韩愈在写诗时,有意采用了汉赋的铺陈手法,博喻的排比句式和游仙诗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在诗中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气氛和强大的力度。

韩愈和李杜的诗歌特点
韩愈的诗歌以雄奇奔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常常以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韩愈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语言透彻明晰,词藻简洁,以奇特的才情和深刻的理性,形成了他无与伦比的诗歌风格...

后人对评价韩愈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

利剑韩愈赏析解读诗句分析中心思想
韩愈诗歌〈利剑〉赏析解读:诗的开篇赞美了利剑:锋锐的剑啊,你明亮闪耀,佩戴著你,我感到多么纯粹无邪。故人念著我形单影只,将你送给我做朋友。你我的心像雪一样纯洁,也像冰一样冷酷。表达了诗人与利剑同思想、同性格。诗的中间与剑一起发誓:如果不能用来对付那些卑鄙无耻的人,我的心宁愿腐烂...

韩愈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韩愈的诗的特点
韩愈的诗的特点1、韩愈的诗的这种风格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奇特和“以文为诗”。2、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

韩愈的主要诗句是什么意思
韩愈诗歌富有东方文化的深奥内涵,以其语言的精炼、形式的优美、感情的真挚留下了千古绝唱。在众多的诗句中,主要诗句更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几个词表达了文人志士对友谊的珍视和如同昨日的亲切感;“别有用心非我愿,奈何花下逢君时”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韩愈有哪些诗歌
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韩愈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韩愈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诗歌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感情和人生路途的感悟,显示了韩愈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三、《春雪》是韩愈的一首描绘...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影响表现在哪方面? -
蔺爬硫酸: 韩愈作为“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中唐的文坛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具有着极强的开拓性,并且在创作上才华横溢,产生了十分丰富的文学价值.在诗歌上,韩愈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新的诗歌路径的开...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影响. -
蔺爬硫酸: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汾阳市19370357225: 《晚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蔺爬硫酸: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

汾阳市19370357225: 对韩愈评价的诗句及他的思想 -
蔺爬硫酸: 韩愈的经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道论当中.概而言之,他的道论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的:一、明道;二、原道;三、道统;四、道学.这几个部分,集中到一点,就是旨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并在这个基础上试图架构一套适应封建社...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蔺爬硫酸:[答案]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 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汾阳市1937035722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试试那意思 首联的意思和诗情感 -
蔺爬硫酸:[答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左迁”的意思是被贬发配边疆. 首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意思是早晨...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的春雪这首诗的诗词赏析(100字左右) -
蔺爬硫酸: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

汾阳市19370357225: 鉴赏诗一首.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蔺爬硫酸: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湘中》赏析(1)本诗一、二句简析其妙处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蔺爬硫酸:[答案] 1;:“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

汾阳市19370357225: 韩愈是否主张“诗歌合为时而著,文章和为事而作”? -
蔺爬硫酸: “诗歌合为时而著,文章和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文学理论主张,强调正视现实、关心民病,文学创作应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韩愈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有道德教化作用;在实践上,韩愈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虽然他的这类作品数量和深刻性都不如白居易,但他们的这些主张精神上是相通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