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里仁谈谈应该怎样处理仁义和富贵贫贱的关系

作者&投稿:枝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论语里仁谈谈应该怎样处理仁义和富贵贫贱的关系~

1《论语》书中的道德思想.
《论语》中认为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支撑。在孔子的思想里,社会存在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军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撑,并认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点,也是核心和主导。《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会的维持、任何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的,“足食”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兵”是维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民以时”在中国这样的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其国家经济是农业经济,而其发展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使民以时”的,从而促使人民安定生产而粮食充足
2《论语》书中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何谓“仁学”?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哪里来呢?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止于此,还要“推己及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而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3三、《论语》书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可以知道 ,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1、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释义: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义: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释义: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扩展资料: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这个问题,《里仁》篇章中孔子的一段话是很好的解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的论语 里仁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点点体会】邻居和环境很重要,要选择品行高尚的人做邻居,选择崇尚真善美的地方居住。【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

《论语·里仁》篇:“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紧接着,由“恶不仁者”为起点,一步一步,逐渐向“好仁者”靠拢。即可以总结说,“恶不仁者”是“好仁者”的前提。“好仁者”是学“仁”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恶不仁者”的方向和结果。换言之,厌恶不“仁”的人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应该是让自己成为爱好“仁”的人!这符合孔子的授课实际!

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

论语里仁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论语里仁》阅读理解
3.从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___参考答案:1.(1)按照;(2)即使 2.(1)有关于行动的话,先做了然后再说。(2)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3.对富贵要取...

《论语·里仁第四》09:一心向道,不比吃穿
在教育展开的过程中,孔子不断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弟子们将眼光盯在为学的外用——为政上,动不动就要谈谈“道千乘之国”的问题;二是弟子们无法脱离现实的影响,无法专注于对道的追求。就像今天的学校里,学生们相互攀比的很可能不是为学的勤苦,不是学问的精进,而是吃的如何,穿的怎样。针对这一...

《论语·里仁第四》10:君子如何传道
换句话说,真正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中长期与我们耳鬓厮磨的,常常是志同道合的人。那些完全与我们志趣迥然的人,早已淡出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圈。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看一个人做事,仍然会有许多不如意。比如,这件事情本来应该先这样做,他为什么就先那样做了呢?特别是我们看自己的孩子读书...

《论语.里仁》第一章
即使是有钱人,买一栋别墅,难道你的邻居就一定有“仁”吗?这都是不可预知的。我认为,孔子这里强调的不仅是邻里的选择,更重要的告诫后学,内心“处仁”方为智慧,“仁”且“知”方为君子。反之,若内心不仁,即使选择了“里仁”,结果也未必就好。所以我们应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孔子这句话:向...

学完《论语》八则 谈谈你在做人做事 修身养性方面有怎样的收获或启发...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

《论语.里仁》第三章
一是以“仁”的高度客观全面的把握人的优缺点,不以自己情绪、情感为转移。这也是我们最难以达到的能力,我们不是“盲人摸象”,就是“人云亦云”;二是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永远都处在理性的提升的状态;三是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若确为贤人,不管疏远近,尽皆举荐;...

上街区15713175199: 孔子的仁对我们今天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
宥波欣洛: 启示如下: 1、“仁”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喜欢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恶. 2、不仁的人不会淡然的长久处于贫困或者安乐的生活境况中,他们会因为长久贫困而铤而走险、胡作非为;或者因为长期安乐而...

上街区15713175199: 结合论语,谈谈对仁的理解 -
宥波欣洛: 仁,即人.仁为万物所生的本,人为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万物及人均为自然所化生,并依靠“仁”来延续.既如此,仁者,以孝为先.

上街区15713175199: 结合《论语》,谈谈孔子“仁”的思想对为政,学习,生活,交友有何指导意义 -
宥波欣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最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就是“爱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在这一点上,他不是要求将礼仪制度强加给别人,而是要求人们一...

上街区15713175199: 论语里仁和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他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
宥波欣洛: 《论语》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

上街区15713175199: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 -
宥波欣洛: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

上街区15713175199: 有人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话符合集体主义原则. -
宥波欣洛: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把义利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割裂、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不符合集体主义原则.②集体主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第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第三,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③集体主义是义利相结合的道德原则,它正确地解决了义和利的关系,是正确的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用101教育ppt内的习题查询功能进行相关题型的查找,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解答

上街区15713175199: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与德 -
宥波欣洛: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则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修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强调“为人由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

上街区15713175199: 孔子的“仁”指什么?现代人如何能落实? -
宥波欣洛: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

上街区15713175199: 学了里仁第四,作为小学生怎样做来表现我们的仁义呢 -
宥波欣洛: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

上街区15713175199: 《论语》中谈“仁”和“智”关系的名言 -
宥波欣洛: 《论语》中并提到“仁”与“智”两者的直接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同时具备仁、智、勇三种品质,那必是大道之人.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