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最终的益号最终在什么时期决定的

作者&投稿:貂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则天最后是怎么回事下台了?~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崔玄伟、桓彦范、敬晖、袁怒己等人利用
禁军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唐朝复辟后,
张柬之等五人都被封王,故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五王政变”。五王发动政
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崔玄纬、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利用
禁军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此时,武则天
己八十三岁,年迈体弱,在宫中养病,哪有能力反抗?于是下《命皇太子监国
制》,传位于太子,改周为唐,退居上阳宫养老。是年十一月病死。她死后被
溢为则天大圣皇后,送进乾陵和丈夫高宗李治合葬,最终恢复了大唐皇后、皇
太后的身份。这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女皇帝的结局。后来,张柬之等五人都
被封王,故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五王政变”。
那么五王政变的原因是什么?
唐载初元年(690年),“圣母神皇”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当
上了大周皇帝,建立了武氏政权。由于皇帝的姓氏改了,在让谁当继承人的
问题上,就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困难。
武则天生有四个儿子,当时还活着的是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李显即中
宗,高宗死后做过两个月的皇帝,后来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旦即睿宗,继
中宗之后做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李旦的皇帝自_然是做不成了,他被“降为
皇嗣”,“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太子”,还赐姓武。“皇嗣”表面上看也有继承
皇位的可能,但毕竟不同于太子,不能算作正式的皇位继承人,但在待遇上与
太子等同,具有候补太子的资格。如果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
那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武氏大周朝,最后又要交还给姓李的,那她这么多
年的心血就等于白费了。传给武家的人吧,姑侄之间总比不上母子那么亲
近。况且武则天十分迷信。她相信人死后是要变成鬼的,而且这鬼还要吃东
西,并且只吃自己的亲儿孙祭拜的东西。如果让武家人继承皇位,她死后作
为姑妈怎么进得了武家太庙,进不了太庙,就要做饿鬼了。因此,她的侄儿武
承嗣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时,武则天坚决不
答应,还狠狠地教训了王庆之。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终于下定决
心。在圣历元年(698年)把李显召回东宫,正式立为太子。皇嗣李旦仍封相
王,解决了皇位继承这个大问题。但同时,她又让武家人担任朝中各种大小
官职,以此来巩固武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力与地位。这样就不枉她费尽周折建立大周朝了。她还担心李、武两家不能和睦相处,有意识的让两家通婚联姻,
试图亲上加亲。还让皇太子、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枚暨等李、武两家的重要
人物“立誓文于明堂”。这些举措,都是武则天有意识地把李、武两家融合成
一体,形成一个以李氏居虚名、武氏掌实权的李武政权。
皇位在上面高高悬挂着,伸长着脖子的李、武两家之间的矛盾就不可彻
底解决,因为直接牵涉到各自的命运和前途,双方之间的矛盾就变得根深蒂
固。为了确保自己归天后李、武之间不发生流血冲突,形成子为天子、侄为贵
亲的政治格局,武则天在年迈多病的情况下引用了张易之兄弟二人助理朝
政,企图调和子侄之间的关系。
按理说,武则天这样处心积虑的安排,总该天下太平了。只要武则天归
西后让皇太子即位,天下还是会回到李姓的手中,为什么五王还要发动政变
提前逼她下台呢?自古以来的史书都认为张易之兄弟俩是武则天的男宠,但
历代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武则天作为女皇帝,养两个男性殡妃本也无可
厚非。二张因为是男性,他们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就要比女性缤妃大得多。况
且,二张兄弟是高宗时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出身于山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又颇
受恩宠,所以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号召力。二张与当时许多官员都有密切关
系,有些甚至还当过宰相。当时的朝臣们见武则天年老了,就根据自己的恩
怨排列组合,相互比附,从而形成拥武派、拥李派和附张派。随着二张势力不
断扩张,他们与李、武两家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大足元年<701年),中宗的长子重润与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及永泰郡主的
丈夫、武三思的孙子武延基,三人私下里说二张专政,不利于朝政。张易之知
道后,向武则天哭诉,结果武则天把三人都杀了。后来,御史大夫魏元忠又被
二张诬陷,说他与司礼承高哉云私下里议论“天子老矣,当挟太子而令天下”,
意思是说魏元忠两人有谋反之心。二张还请了凤阁舍人张说为证人,没想到
张说当面揭穿二张是在诬陷两人。但武则天还是将魏元忠、高哉云以及无辜
的张说贬官流放。这司礼垂高戮云正是“太平公主之所爱”,而太平公主是武
则天的亲生女儿,武枚暨的妻子。此时,二张的势力在三派中最盛。
由于武则天已决定要立李显为帝,拥李派就特别担心二张派抢去拥立皇
帝之功,害怕二张得势以后,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他必然要挺而走险,
与二张进行殊死的搏斗,抢夺拥立之功,以改变自己受排挤的不利处境。张
柬之等人就是拥李派的代表。
史书记载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很有政治头脑和手腕。八十多
岁时才当上宰相,十分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当时武则天重病,而二张控
制了政权,他这个宰相并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他自己不满意女人执政,经
常私下唠叨应该还政李唐。当他看到不少士人也思念李唐时,就以发动宫廷政变为己任,开始了秘密筹划。其他的几位宰相如桓彦范、崔玄纬等皆与二
张不合,曾多次上疏要求罢免二张。在这种情况,张柬之和桓彦范等一拍即
合,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遂很轻易地组织起力量,联络太子,以诛二张为名
发动了政变。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在长生院养病,二张伺候左右,朝中官员
皆不得见。当时“屡有人为飞书及榜文其书于通街云易之兄弟谋反”,但武则
天都不闻不问。可见,此时武则天已明显倾向于二张兄弟。随着武则天的病
重,朝中形势也顿时紧张起来。太子和朝臣见不到皇帝,担心二张兄弟从中
作梗,使李、武两家的江山不保。二张虽没有资格凯觑皇位,但他们确实不得
不担心一旦武则天病死,自己失去靠山后的处境,故“引用朋党,阴为之备”。
一时间,朝中显现一派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很快,政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
程。宰相张柬之等人争取到了掌管禁兵北门守卫二十余年的右羽林大将军
李多柞,又联合了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其夫武枚暨和武三思,
于神龙元年(705年)发动了政变,剪除了二张势力。
五王政变是唐代太子地位不稳固的一种表现。李显虽被立为太子,但能
否坐上皇位还不一定,五王就趁势而起。政变的主要目的是铲除二张势力,
而五王并不是仅仅想灭二张,更重要的是要废默武则天,想得到拥立新皇帝
的功劳。张柬之入相前,曾与人谈到国事,“有匡复之志”。二张被杀,太子返
回东宫,事情基本已定,桓彦范等又逼武则天“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五
王还与禁军关系密切,利用了禁军的力量发动了这场政变。禁军将领杨元
淡、李多柞、王同皎等与张柬之关系密切。王同皎到东宫迎太子时说:“先帝
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衰,北门南牙同
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翟,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负众望。”武则天和二张
派没有意识到五王已经联络了禁军,毫无准备,而且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太
平公主后来都参加了政变,加上武氏诸王因与二张有一定的矛盾,在政变发
生过程中全都按兵不动,所以政变得以顺利进行。
五王政变的结果是二张被杀,武则天被逼下台,中宗即位。今天来看,武
则天失败的原因是她放任二张操纵朝政,才会使朝臣各自结党、互相攻击,最
后导致兵戈相见。也有人认为武则天荒浮无度的宫廷生活,在当时社会上引
起了极大的反感,失去了人心,最后众叛亲离。而她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措施
都是倒退的,因而招致了最后的失败。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也有
一定的道理。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五王提出当时政变的原因是二张谋反,二张是否
谋反了?《旧唐书》卷六《则天本纪》说“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
皇太子才率桓彦范等带了禁兵人内诛杀二张。卷九一《桓彦范传》也说:“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人阁侍疾,潜图逆乱。’,《资治通鉴》卷207说武则天病
时,连宰相都是很长时间见不到她,只有二张侍奉在旁边。二张“见太后疾
笃,恐祸及己,引用党援,阴为之备,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能偕,云易之兄
弟谋反”。
当代一些史学家认为二张是不可能谋反的。武则天生病时宰相不能见
到她,只有二张侍奉在她身边的讲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段时间内,官员照
样在任命,武则天仍在坚持处理朝政。《新唐书》卷120((崔玄纬传》还记载则
天疾病稍有好转时,崔玄昨上奏说:“皇太子、相王皆仁明孝友,宜侍医药,不
宜引异姓出人禁阅。”之后,“皇太子每于北门起居”。看来史书上的说法是夸
大其词的。其次张易之兄弟作乱的观点也不可信。二张的确是红极一时,但
也出过一些问题。如他们的哥哥张昌仪、张同休等坐赃曾下狱。长安四年十
二月有人飞书贴于大街,说二张谋反,二张就受到审问,幸亏得到武则天的庇
护。后来又有人飞书言谋反,二张第二次被审,崔玄纬等请求逮捕,处以死
刑,武则天又为其辩护,赦其无罪。
张昌宗的确有一件事基本符合了谋反的程度。这年十二月中旬,张昌宗
曾让术士李弘泰为自己占相,李弘泰说昌宗有天子相。术士乱讲一气,如果
被相者认为是真的,想人非非,结果会被当作死罪诛灭九族。而张昌宗听后,
可能内心会很开心,但他毕竟不敢有什么轻举妄动,只能把李弘泰的话说给
武则天听。如果单凭这件事情说张昌宗是谋反了,比较牵强。
看来,说二张谋反,是当时政变者的策略,这十分有利于政变的成功。
一代女皇,就这样被逼下了台,最后弄得晚景凄凉,不久就病死在上
阳宫。

李治和武则天合葬 


【引证资料】
李治与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第九个儿子,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小时候的李治就很受父亲宠爱,三岁封晋王,五岁遥授并州都督,九岁官拜右武侯大将军。后来在初唐重臣、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下,被选为太子。
  649年,李世民驾崩,22岁的李治即皇帝位,庙号高宗。初即位的李治才思敏捷,英气过人,理想远大,经常和臣子们表示要做一代英烈帝王。他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可这种状况只维持了不到十年,李治就维持不下去了。原因是身患风疾,一旦发作,头痛难忍。再加之沉缅酒色,身体逐渐垮了下来。到后来,耳聋目聩,就心甘情愿地躺在床上以瘫痪状态面对世人了。
  他的无法工作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他让武则天对大臣们呈上来的奏折一一批示,武天似乎天生就有理政的才能,每一件事都处理得非常好。
  武则天,名(日月下为空)(音照),今天山西人,出身于木材商人家庭,14岁时因才貌出众,姿色迷人,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媚娘”。李世民在世时,曾有许多道士跟李世民说,将来有“武”代唐。李世民在临死前就把她迁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但她天生有命,早在李世民活着时,她就和太子李治眉来眼去,最后发展成情人关系。李治即位后,很怀念这位情人,就把她从感业寺接出,拜为地位仅次与皇后和四妃的“昭仪”。
  六年后(655年),李治似乎是吃了秤砣,铁心一样把武则天扶上了皇后的宝座。当时,皇后的哥哥朝廷重臣长孙无忌发了疯似的反对,但没有任何效果。
  660年后,李治瘫痪在床,唐王朝的大权就逐渐落于武则天之手,群臣并称武则天为“二圣”。683年12月,56岁的李治病死与河南洛阳,第二年八月,葬于乾陵。
  李治死后,在武则天的幕后操作下,李显继位,庙号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684年,她将李显废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皇帝,庙号睿宗。把皇帝废了又立这套把戏终于引起了徐敬业的造反,可惜,徐敬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不久便失败了。690年,武则天见李家的儿孙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把李旦降为皇嗣,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由此,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这位伟大的女皇在位21年,协助李治和独立执政达半个多世纪。对于她的功绩,史书并没有以“母鸡打鸣”的传统来否定她。而是给了她一个“篡于上而治于下”的高评价。
  她死后,也被葬入乾陵。那么,关于乾陵的选址、修建的真实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个让世人充满了好奇心的乾陵到底是出自谁的大手笔?它和传说之间到底有何相同之处呢?

  乾陵始成

  民间关于乾陵的传说,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陵号。乾陵之所以被称为乾陵,是从李治死后的谥号而来的,并由武则天钦定。李治死后,谥号为: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所以,乾陵中的“乾”,取谥号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为“天”卦,各爻取龙为象。
  李治临死前在洛阳宫中这样说道:“如果老天能在给我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就回长安,死在长安,此生无憾了。”他说完这句话后在当天天夜里就驾崩了。
  他死后一个月,武则天就遵从他的遗愿,亲自选定了梁山那块宝地作为李治的陵墓。至于她为什么会选择那里,而不是按照葬仪传统选择李世民昭陵的东边和下面,至今仍是个谜。
  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篡了李唐天下,所以不敢或者说羞于尊照传统来于李世民的昭陵迎合。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想要重新“塑造”一条龙脉,来保佑武氏子孙能继承大周皇位。最后一种说法是,梁山之地确为风水宝地,并且离李世民的昭陵并不太远,又是李治想回长安的遗愿。
  武则天选好陵址后,就让当时的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这项工程。为了加快建造步伐,韦待价动用了20余万劳动力,不分昼夜,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地上和地下的主体工程。
  684年5月,武则天命睿宗李旦护送李治梓棺回到长安。该年8月,葬入了韦待价辛苦赶出来的乾陵内,并以铁水将地宫封死。
  乾陵始成,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乾陵。在这以后,武则天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了30多年时间才修建而成。后来,五代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对地面建筑又进行了重修。
  那么,武则天为何要把李治回葬长安?武则天当时给出的理由是,这是皇帝的遗嘱。作为李氏子孙,当然想要回到他祖宗李渊和李世民身边。这个理由还是十分充分的,但经由武则天嘴里说出来就会被人怀疑了。
  许多人都认为她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因为就在乾陵准备动工时,在朝廷中供职、很受武则天青睐的诗人才子陈子昂建议将李治葬于东都。他的理由是,去长安建陵,劳民伤财,肯定是皇帝李治所不愿的。因为李治在遗嘱中也谈到,死后一切丧仪要从俭。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舜死后葬在了苍梧,禹死后葬在了会稽,这都是夷裔之地。古圣先贤不择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择地呢?
  但武则天不听他这一套,一定要建在梁山。她的话就是圣旨,即使任何人反对,只要她坚持,就能成为事实。
  陈子昂的反对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武则天的坚持也有她的道理。李治瘫痪在床许多年,多年来都把朝政交给她来处理,这份恩情,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报答的。丈夫李治最后一个心愿,无论如何,她也要满足他。
  正史上并没有提到袁天罡与李淳风的寻找风水宝地的事情,也没有武则天派出道士或者是星象家找宝地的信息。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武则天就不顾及风水而随意寻了个地方就埋葬了李治。
  乾陵的地址是她亲自选的,这一择址明显在李世民的昭陵西侧,按照当时的风水学,“风水位序”严重错乱,大概,这才是武则天的真正目的。她大概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想要篡夺李氏天下的野心了,至于后来所谓的梁山乃风水宝地,不过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寻找出后人所谓的风水宝地呢?!

  武则天破坏了唐朝龙脉?

  公元705年正月,唐朝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则天病重时发动政变,拥立被武则天废掉的李显复位,是为中宗。该年11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终于病死洛阳,终年82岁。谁也不知道这位女皇在临终前出于什么想法而写下了奇怪的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顺)圣皇后。
  唐朝大臣巴不得她去帝号称皇后,但对于“归陵”这一项却引起了争论。所谓“归陵”就是把她自己的尸体也放进唐高宗的乾陵里。
  这一年,李治已入葬23年。如果想把武则天放进去,就必须要重启乾陵地宫。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根据封建帝王丧葬“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的规制,皇后先死,皇帝可以开启地宫归葬;但是,如果皇帝先死,则将地宫封死,任何人都不能再把它翻开放进皇后去。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后只能在陵附近择址另建。
  武则天的遗嘱中有一条是:称则天大圣皇后。那么,她的尸体的身份就符合了丧葬规制。作为“位卑”的皇后是绝不可能再放进乾陵的。当中宗李显把母亲的愿望说给大臣们听时,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大臣严善思激动的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这是历来的规矩。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
  李显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他惊天动地的孝心,他说,母亲的遗愿,我怎么可不遵守。不遵守就是不孝,堪称大逆。
  严善思见皇帝如此固执,就把问题转到了开启乾陵的可能性上,他说,“我听说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石头之间的缝隙,都是用铁汁灌注其中。如果现在开陵,必须镌凿。能否成功,还难说。何必费此力气?不如就在乾陵之旁,再择宝地,另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
  可一向以宽厚仁慈著称的李显听不进这些话,坚决要开启乾陵,把母亲放进去。朝中大臣在反对无效的情形下,只好由他去胡闹。
  大臣们所以认为皇帝在胡闹,是因为按照风水学与皇帝陵墓的规矩,绝对不可能有此等事发生。而一旦发生,就说明毁坏了龙脉。根据风水学,皇帝的陵墓一旦开启,贮在里面的龙气就会游走。这个皇帝的后代肯定就要受到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改朝换代时,新朝为什么要以各种借口挖前朝各个皇帝坟墓的主要原因。
  可李显并不相信这些,706年五月,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重新开启后,他把武则天的遗体放进了乾陵,棺椁安放好后,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粘砌封死,石条共封了39层4100块。石条长1.25米,宽0.4—0.6米,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不能移动。然后又将石条空隙之间洒上少量石质粉末,以溶化锡铁浆灌注,这样,在气化后就与石条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在上面夯打灰土,从而使4100块石条连成一体,其坚固可以想见。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石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
  这样的设计,为以后盗墓者的无计可施奠定了基础。李显满足了武则天的愿望,但他不相信这样就能把龙气赶走。可他信与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从武则天这么一“归陵”后,唐王朝的问题真就是层出不穷了。中宗以后,虽然有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但大唐的国运也就从此埋下了祸根,唐王朝的龙气似乎真就跑掉了一样,任凭李氏子孙多么努力,王朝命运一蹶不振。
  但这种衰落还是在人为,而不是什么龙气的丢失。无论如何,乾陵自武则天入葬,又加上中宗李显十多年的惨淡经营,才终于成型。
  这里埋葬了一位把大唐龙脉搅乱的女皇帝,乾陵又是唐朝盛世时期所修建的皇陵,所以,里面有多少金银财宝,任何人都不知道。也正是因为不知道而非常想知道,乾陵的命运也开始多舛起来。
  等待这一神秘乾陵的将会是什么呢。

  乾陵:盗不了的墓

  乾陵是因山而建的一种陵墓,这种“依山为陵”的营造方法是选择自然高耸的山峰绕山铸城,再从半山腰开凿墓道和墓室到山体,其中以石砌筑,再用石板封顶,坚固异常。若从远处看,乾陵就是一座巍峨的青山。
  这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知道乾陵入口的情况下想要打开乾陵,只好把整座山搬开。这当然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历史上的人物往往都有毅力与雄心,史料记载,在过去的1300多年间,规模较大的盗掘乾陵行为就有17次之多,而规模最大的有3次。但这些盗掘行为最后全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他攻进长安烧杀抢掠一番后,正无事可干。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黄巢大喜,立即调出一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大半座山梁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最终悻悻而返。
  第二个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
  第三个想进入乾陵的是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孙连仲,这位孙将军带领一个团先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
  即使如黄巢、温韬、孙连仲这样掌握军队的人挖乾陵不是遇到神灵就是挖错方向,那些三五成群的小盗墓贼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孙连仲士兵遇鬼的说法显然属于我们今天所谓的迷信,人死了就是死了,没有恩怨情仇,更不会在冥冥之中杀人。但始终没有盗墓者可以进入乾陵,这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除了它构造坚固,入口难找外,它的“依山为陵”设计思路也是让盗墓者头疼的事情。
  到了1960年,当地农民在山上放炮炸石烧石灰,忽然就炸出一条墓道来。可谓有无心插柳。而这一炸才炸出了为什么盗墓者不能得逞的原因。从墓道至墓门,共有条石39层,总计4100多块。条石用熔化的锡铁灌缝,坚固异常。即使是“正规军”,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爆破即使,恐怕也难开墓穴。
  所以,乾陵能在盗墓发达的中国完好无损地存在了1300多年,也被盗墓者们看作是“盗不了的墓”。

  乾陵:挖与不挖的博弈

  乾陵至今没有被打开,但是从武则天《述圣纪》碑的记载和乾陵的陪葬墓的发掘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乾陵里的物件。唐高宗在临终时要求后人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整个乾陵是当时唐王朝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去除掉营造费用,其他费用大概都在陵墓的珍宝上面了。
  现代科学推测,乾陵的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壁画和朱墨题刻。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
  当然,这一切都是推测,所谓专家所谓学者的推测往往不要太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与乾陵都是专家发现的。他们连陵墓的入口都找不到,怎么可能猜测出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就在当地农民炸出了乾陵的入口后,陕西省文化部门就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乾陵发掘计划》,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回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可到了1973年,文学家与考古学家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总理说:“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很惋惜,因为他猜测乾陵里可能有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还有其他的字画,尤其是《兰亭序》真迹。但他在有生之年也没有见到,因为乾陵没有被挖掘。
  2000年4月,陕西省以政府的名义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
  大意是说,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早日发掘,早日保护。但是,乾陵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还是未知的。
  有人之所以肯定里面有这些数不清的财宝,是因为乾陵的占地面积相当得大。早在1971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成功发射,在飞船上的宇航员爱德宁专项向总统报告的绝密材料和亲笔电传。在经过一系列复杂技术处理之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在东经107°39′~109°11′,北纬34°9′~35°34′,南北长117~119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的范围内,他发现了可能是威力极大的新武器装备。美国方面大惊,因为这个方位正是中国境内。在经过去伪扫描技术处理后的云图上,呈扇形一字排开的九个类似金字塔形的装置,并且按照美国人的想法,这种排列非常有规律。几年后,爱德宁来到中国,在转了一些旅游景点后,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要到东经107°39′,北纬34°9′的坐标范围里去看一下。想不到,中国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这块地方属于中国陕西省的管辖范围。当他来到这里时,看到了一切,才释怀一笑。原来,这就是乾陵所在的渭北高原。美国人所侦测出的那些规律的黑点,其中就有乾陵。
  不管怎样,乾陵现在仍然没有被挖。就像许多年前盗墓贼争先恐后地去挖一样,现在许多人也想挖。但只是想法。乾陵在此时,还可以称作是一座“盗不了的墓”。





请采纳~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即位后给她上“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每隔一段时间带着群臣前去参拜,同年冬天武则天病重立遗嘱时,自己要求去掉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文献原文:“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来唐玄宗即位,把原先的皇后谥号统一成了“顺皇后”(可能因为玄宗经历了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专权,对女性参政很厌恶,所以用个“顺”字,表明皇后只能顺从),“则天顺圣皇后”的谥号就此定了下来,也是她最后一个封号。


武则天最终的益号最终在什么时期决定的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即位后给她上“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每隔一段时间带着群臣前去参拜,同年冬天武则天病重立遗嘱时,自己要求去掉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文献原文:“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来唐玄宗即位,把原先的皇后谥号统一成了“顺皇后”...

武则天的原名叫什么?她有哪些辉煌的事迹
武则天的原名,按辈分和小明“华姑”应该是“武元华”。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

武则天是什么当上皇帝的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

唐朝的皇帝有哪些?武则天后是那个皇帝?李哲是谁?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着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哀帝也在...

武则天最后到底和谁合墓
武则天,名(日月下为空)(音照),今天山西人,出身于木材商人家庭,14岁时因才貌出众,姿色迷人,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媚娘”。李世民在世时,曾有许多道士跟李世民说,将来有“武”代唐。李世民在临死前就把她迁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但她天生有命,早在李世民活着时,她就和太子李治眉来眼去,最...

资治通鉴 则天女皇在唐纪的哪几部分出现?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永昌元年(己丑,公元六八九年)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天授元年(庚寅,公元六九零年)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天授二年(辛卯,公元六九一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起玄黓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二年(癸巳,公元...

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法〕巴尔扎克:《乡村医生》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法〕雨果:《九三年》犯罪的人能够被一个有道德的人指挥就觉得减轻了自己的罪戾。〔法〕雨果:《九三年》只有...

中国古代比较出名的公主有谁?
出身贫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5、宋真宗之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

美人天下李治最爱的女人是谁
大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而她的儿子吴王李恪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宠爱的不得了,质量远比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高出很多。李世民曾想该立李恪为太子,然而一干重臣尤其是太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终帝国交给了...

大家可以谈下古人对天的敬畏的问题么?
妇益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陨坏也,毁景公支体,海水为之大溢出也。 同样,上述“齐国孝妇”故事中的雷电下击和海水大出等等,都是天象之变。 上述所论天象之变概出于刑冤已然酿就而人已冤死者,且均为天主动出击而为之者。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后刑冤者得以...

汉滨区18928069719: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
漳居茵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

汉滨区18928069719: 武则天的尊号是什么 -
漳居茵栀: 武曌(zhào) 这是她自己给自己起得 尊号始于唐高宗时期,其发明人是武则天.武则天为扩大影响,抬高自己,实现其掌权的野心,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尊号”的先例.臣下根据帝王的意思先拟好尊号奉上,再由皇帝认可即成.尊号最初只...

汉滨区18928069719: 历史上,武则天自封为帝后,将唐的国号改为什么? -
漳居茵栀: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

汉滨区18928069719: 历史上武则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漳居茵栀: 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去世,享年82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汉滨区18928069719: 武则天当权时是什么时期?
漳居茵栀: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705年病逝,虽然称帝十五年,但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贞观十一年(637年)进宫选为唐太宗才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流落感业寺为尼 永徽二年(651年)七月重返后宫 永徽三年(652年)晋位唐高宗昭仪 永徽六年(652年)晋位唐高宗皇后 麟德元年(664年)开始垂帘听政 上元元年 (674年)晋升天后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9日女皇登基 神龙元年(705年)一月25日传位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26日驾崩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

汉滨区18928069719: 武则天是那个朝代的
漳居茵栀: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莫属.在武则天当政的武周时期,前后不过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却使用了十八个年号,可谓空前绝后.而且武则天充分利用年号的更替,来巩固自己武周的统治.如“天授”、“天册万岁”等等,都是在宣扬天赐神权那一套.既然上有所好,于是自有一班佞臣来附合.如公元701年,民间谣传有天神降世,并留下巨大的足印.于是武则天立即改元为“大足”,未即一年,自觉不妥,又改元“长安”.曾加赠号曰:金轮圣神皇帝,不久又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神龙元年武则天死,遗制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最后大慨是明白了,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女皇帝最难的道理.

汉滨区18928069719: 武则天统治时期称作什么? -
漳居茵栀: 武周.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称之为武周. 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

汉滨区18928069719: 武则天什么时候自称曌 -
漳居茵栀: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