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的心境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150字

作者&投稿:俞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旷达胸襟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启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夜中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他“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可是两人漫步中庭,又是何等的悠闲,这启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见月光照进门内,就高兴的起身出门,想到没有一起享受这份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夜游。苏轼被贬黄州,依然有如此闲情逸致赏月夜游,更足以看出作者的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记承认天寺夜游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都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很有名,这篇游记好在哪里?
苏轼把一切想要言说的话语,都融进了一片奇异皎洁的月光之中,表达手法的高妙,历来受到人们的赞叹。一个优美的错觉,使这篇短文成了一首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散文诗,成了一篇优美的抒情游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为我们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读来动人心扉...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了苏轼哪些情感
诗人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记承天寺夜游》这首诗中,流露出他遭贬时的心情,但他并没有自我崩溃,给心情涂上了颜色,表达了(用闲适的情怀,寥寥数语,把自己沉浸在这迷惘而又舒适的月色中)的情感。是的,不同的心情就有不同的感受。在诗的开头便写了“月色入户”...

苏轼夜游承天寺是在哪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冈县城南的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记叙了作者被贬黄州时与友人张怀民共游承天寺一事,全文不仅描绘了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也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记承天寺夜游》的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盖”字应如何翻译?
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

记承天寺夜游中张怀民是谁叫醒的
张怀民是被苏轼叫醒的。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讲到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本来想睡觉,但是看到月色非常的美,于是就打算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欣赏这美景的人,于是就来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就一起在中庭散起步来。网友们在看到这篇短文后,就充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主旨点解阿
正好,怀民也没睡觉,苏轼和他便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如积水一样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大概是竹柏的影子。 每夜都有月光,每夜都有松柏,但哪里还有闲人像我们两人?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1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2,月色入户3,欣然起行。念4无与为乐者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甄惠孚琪: 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苏轼内心苦闷、压抑,郁郁不得志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 -
甄惠孚琪:[答案] 一种安闲自适的心态. 苏轼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不忘记生活中美好的片段,并将其记录下来,其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正好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的主人翁态度和处理方式.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个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甄惠孚琪: 1.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2.表现了作者苏轼: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情.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旷达胸襟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
甄惠孚琪: 启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反映苏轼什么心态?你如何让看待? -
甄惠孚琪: 文章通过写夜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甄惠孚琪: 作者连连发问,寥寥数语,感慨深长.被贬官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甄惠孚琪: 当时作者被贬官,空有官名,无实职.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流连于光景的人,苏轼这时正是这样的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
甄惠孚琪: 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既有概叹又有领悟. 人生的感慨和失意情怀,个中滋味都在其中.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甄惠孚琪: 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正阳县19425665071: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什么的心境
甄惠孚琪: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